孩子自我保护的误区
孩子自我保护的误区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尚未成熟,自我保护心理”在他们当中极为常见,所谓“自我保护心理”是指不承认自己的缺点或弱点,甚至用各种方法给予抵制,想方设法把“自我”形象维护起来,以免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的心理特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刻意追求自我形象的完美,故常陷入“自我保护心理”的误区。例如,当老师指出学生的缺点,对他们诚恳地批评时,有的学生就以粗暴的行为对待老师,同老师吵架,顶嘴;有的学生就以不正常的心理去猜度老师,认为老师故意同他过不去;有的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种种主客观原因,为自己的缺点辩解或开脱,企图给自己的错误行为披上一层“合理化”的外衣。总之,拥有“自我保护心理”的学生,他们听不进老师、家长的意见,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盲目追求所谓的“自尊”,沉醉在高高在上的“自我”形象中。
对于这些陷入“自我保护心理”误区的中学生,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其正确地引导。要教育学生懂得“自我保护心理”从表面上看似乎可增强自尊,其实正是自己自尊不强的体现。一个真正拥有自尊的人是不会去回避或掩饰自己的缺点的。例如,一个患了病的人愿意让医生治好,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病人要承认自己有病,如果病人讳病忌医,不承认自己有病,就是医生守在他身旁也束手无策。同样,我们要拥有自尊,追求上进,就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同自己身上存在的一切缺点进行毫不留情的较量,直至最终打垮它,战胜它。
总之,老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使学生明白,反省是走向成功的开始,从而使他们摆脱“自我保护心理”的困扰,为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给宝宝刷牙应避开五大误区
幼儿龋齿目前是口腔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病,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父母们除了要告诉宝宝讲卫生,爱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等口腔保健知识外,还要注意别让自己和宝宝走入龋齿预防误区。
误区一、宝宝刷牙不需要大人帮忙
小编解析:因为刷牙是一个精细动作,而小宝宝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整个学龄前期,家长都应该帮助孩子清洁牙齿。如果父母的工作忙,早上时间短,那么晚上一定要抽出时间帮宝宝刷牙。
误区二、吃木糖醇代替刷牙
小编解析:有些家长为了省事,平时吃完饭会让孩子跟大人一样嚼块木糖醇,觉得这样就能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其实,木糖醇对牙齿虽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吃木糖醇不能代替刷牙。
误区三、含氟牙膏更能清洁宝宝口腔
小编解析:3岁以下的宝宝最好不要使用含氟牙膏,因为孩子的含漱功能还不完善,容易把牙膏吞咽下去,长此以往,会引起氟的过量摄入,影响牙齿甚至骨骼的正常发育。
误区四、使用自来水刷牙
小编解析:孩子刷牙时最好使用温水,因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冷热的刺激,保护牙齿,减少牙病的发生,特别是对患有牙过敏、龋牙、牙周炎、口腔溃疡、舌炎、咽喉炎的幼儿,更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误区五、刷牙次数越多越好
小编解析:刷牙在清除牙垢的同时还顺带刷掉了牙齿的天然保护屏障,即珐琅质层。特别是儿童乳牙上的珐琅质层只有薄薄的一层,而且较为敏感。只要孩子长大到可以使用牙刷,那么就应该让他早晚两次刷牙,就足够了。
儿童乘车安全存在误区
误区一:成人安全带系法适用于孩子。
一般来讲,儿童系安全带的最佳方法是从手臂下面跨过肩膀斜对角贴胸而过,腿部安全带,该跨过大腿根部。这样避免因为儿童的扭动造成安全带的脱落。另外,因为儿童的身高所限,如果要保证安全地系好车内安全带需要把儿童所坐的位置垫高。
一般来讲,儿童安全座椅都有一定的垫高功能。年龄大一些的儿童无,坐儿童座椅时,可以选择儿童安全坐垫。这样,儿童被垫高后,可以使用正常的安全带,这个简单的措施能将危险系数大大降低。以成人的方式对儿童使用安全带,就是一个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带来的可能不是保护,而是危险。
误区二:抱着孩子乘车最安全。父亲开车,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或坐在后排,这在街头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幕。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臂膀保护下才是最安全。事实并非如此,在行车过程中,这样的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误区三:让孩子在后排尽情玩耍。不要以为把孩子放在后排就万无一失。即使有家人看护,也一定要让后排的孩子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突发情况时,后排乘客的感觉往往更明显。如果孩子没有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很容易从后排座椅上滑落、撞向前座靠背。
误区四:暂时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带着孩子开车外出购物,到了商场门口把车停好后却发现孩子已经在安全座椅上呼呼大睡了。你不忍心因为给他拆解安全带打扰他香甜的睡眠,于是决定锁好车门、车窗,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建议你立即打消。这种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其实很危险,为了保证孩子在车中的安全,父母一般都会把车窗紧闭、车门紧锁,孩子长时间处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加上车内的空气质量比较差,很容易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孩子独自在车里淘气地乱碰车中的按钮,也会对其本身和车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很多家长由于存在儿童乘车安全误区而酿成惨祸,所以我们更因该多加注意,保护孩子的出行安全。
我家宝宝一个月了,因为有黄疸白天都是在晒
你好,看到你的情况介绍了,晒太阳是可以的,也能退黄疸,但你要注意给孩子保护好眼睛,也要注意保护外阴部位。或许你也看过医院新生儿病房里面,做蓝光照射时,要用黑布把眼睛,外阴包起来的,这样就没事的了。
指导意见:
上面帮你分析过,晒太阳是很好的,你提前用黑布给孩子把眼睛和会阴部包遮起来,起到保护作用,这样就很安全了。
注意给孩子保暖,天气冷了,要避免受凉。
适当给孩子喂点水,补充水份。
希望你能听我的建议,也能对孩子有帮助,祝宝宝身体健康,早日康复!
孩子高烧就医前护理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孩子保护眼睛饮食来帮助
儿童护眼营养素一:β胡萝卜素
功效:对夜盲症有预防
在体内β胡萝卜素可以转变成维生素A。因此,对维生素A而言,含β胡萝卜素的果蔬是的良好来源。作为构成眼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维生素A充足,可增加眼角膜的光洁度,并且使眼睛明亮有神。但是若是不足的话,就会引起角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厚、角质化,让原来清澈透明的角膜变得像毛玻璃一样模糊不清,甚至会有引起夜盲症、白内障等 眼疾的可能。
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胡萝卜、菠菜、南瓜、红薯、花椰菜、芒果等。
儿童护眼营养素二: 叶黄素及玉米黄素
功效:阻挡有害光
很多人对叶黄素及玉米黄素不了解。其实,他们对眼睛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类胡萝卜素家族里,存在于眼睛的视网膜中的只有玉米黄素和叶黄素,且两者存在的量相当,它们对眼睛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帮助挡掉伤害眼睛的蓝光,不让视网膜黄斑部受到伤害,保持视觉灵敏与清晰。此外,调查显示,若增加玉米黄素与叶黄素的摄取,能减少白内障的发生。
富含玉米黄素的食物有玉米、南瓜、橙子、菠菜、芥蓝等。
富含叶黄素的食物:菠菜、花椰菜、洋葱、红苋菜、芦笋、油菜等。
儿童护眼营养素三:DHA
功效:使视力更加清晰
DHA丰富的存在于眼球中的视网膜和视神经中,然而,这种脂肪酸我们人体却无法自行合成。科学上证明,适当补充DHA会让视觉更敏锐,让视力更清晰。此外,DHA也是脑部神经元的重要组成成分。
富含DHA的食物:深海鱼,如鲑鱼、三文鱼等鱼类。
购买儿童保险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之一:先给孩子买保险,大人不急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柔弱,需要更多的保护,于是在保险方面也优先为孩子投保,却忽略了大人,这是最严重的误区。
大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也是孩子最好的保护伞。如果只给孩子买保险,大人自己却不买,那么大人发生意外时,保险公司不会赔一分钱,这个家庭很可能会因此陷入困境,孩子将来的教育也得不到保障。所以我们认为,为孩子投保之前,大人应首先为自己投保。
误区之二:只重教育不重保障
很多父母花大量资金为孩子购买教育金保险,却不购买或疏于购买意外保险和医疗保险,将保险的功能本末倒置。由于孩子年纪尚小,遭受意外伤害和生病住院的概率要比成人高很多。而父母通常又愿意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医疗条件,这样一来,医疗费用的支出就会相当可观。
因此,保险专家建议为孩子购买保险时的顺序应当是:意外险、医疗险、少儿重大疾病保险。在这些保险都齐全的基础之上,再考虑购买教育金保险。
误区之三:保险期限太长自顾不暇
为孩子买保险时,保险期限应以到其大学毕业的年龄为宜,之后就应当由他自食其力了。
误区之四:累计保额过多保障过剩
如果为孩子投保以死亡为赔偿条件的保险(如定期寿险、意外险),那么累计保额不要超过10万元,因为超过的部分即便付了保费也无效。这是中国保监会为防范道德风险所作的硬性规定。
两岁宝宝含奶嘴睡觉门牙全烂了
两岁宝宝佳佳的牙齿本来发育还算正常,但两颗门牙一直不好有“虫眼”,最近更烂光了。妈妈把佳佳带到市口腔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宝宝含奶嘴睡觉惹的祸。记者昨日从市口腔医院获悉,我市六成儿童患有龋齿(俗称蛀牙)。
王金华表示,家长在儿童口腔护理上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少吃糖就能预防蛀牙。
建议:少让孩子吃甜食,家长每次喂完奶后应给孩子喂点清水,还可用纱布或棉签对孩子刚长出的牙进行清洁保护。
误区二:每天刷牙就能预防蛀牙。
建议: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即竖刷法和水平颤动法,用力适度,早晚各刷牙齿1次,每次3分钟,牙齿各面均要刷到,必要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完成。
误区三:烂牙可不管,可等它自然换新牙。
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每3~6个月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去检查,进行必要的预防和及早的龋病治疗,就能够使孩子拥有一口好牙
孩子护齿六大误区
误区一 补钙有利于萌出乳牙
乳牙的萌出有个体差异,影响出牙早晚的主要因素是基因、身体发育状况、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等,跟补钙无直接关系,即便略有缺钙,主要影响的也是牙齿的硬度和釉面质,而不会决定萌出时间。如果确实出牙太晚,如超过12个月还没出,最好还是做个检查,看看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疾病。
误区二 乳牙稀疏需要治疗
宝宝长一口“稀班牙”,其实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孩子以后要长出的恒牙会比较大,乳牙稍稍稀疏,能为以后的牙齿留下发展空间,不至于恒牙因过度挤压而变形。
误区三 要想牙齿好,完全不能吃糖
都说小孩多吃糖对牙齿不好。的确,吃糖会腐蚀牙齿,容易引起龋齿。但吃甜食是小孩的天性和福利,家长也不用完全禁止。可以购买质量安全可靠的糖果等甜食,每天吃一次,吃后清洁一下口腔即可。
误区四 吃手对牙没什么影响
长期吸吮安抚奶嘴会影响颌骨发育,甚至造成龅牙,有碍咬合,也影响美观,因此建议1岁以后停用。
吃手是小朋友安抚自己的一种常用办法,但3岁以后就尽量不要再吃手了,否则和用安抚奶嘴一样,对牙齿不好。
误区五 宝宝出牙后再开始口腔护理
其实宝宝一出生,就要开始口腔护理和清洁的工作,而不是等到出牙之后。
宝宝每天要喝奶,大一点还要添加辅食,口腔里会存留奶渍、食物残渣等,不清理就会滋生细菌,影响口腔健康。
家长可以先拿纱布或棉签,蘸温开水轻轻擦洗宝宝的口腔,每天一次即可。对已出牙的宝宝来说,每天睡前用牙刷蘸清水刷洗一下即可,3岁以后再用牙膏。
误区六 乳牙早晚要换,有龋齿也不要紧
宝宝的乳牙若已经出现病灶,大人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就以常见的龋齿来说,若任其发展,很容易波及牙髓,甚至引起牙髓炎、牙周炎等,若是脱落或必须拔除,邻牙易移位,导致食物残留增多,其他牙齿也易发病,或引起牙齿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