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的生活习性
螺蛳的生活习性
螺蛳常栖息于冬暖夏凉、底土柔软、饵料丰富的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河溪中。
它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水温达15℃以下和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
10℃以下时即入土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回复至15℃以上时其复又出穴摄食。
人工养殖田螺可开掘专用池饲养,也可利用自然的稻田、沼泽、沟渠,还可同鱼类混养。但要求养殖水体无毒、无害、无污染。如利用稻田养殖,则不可施用农药,不能犁耙,且应进出水口安装铁丝或塑料隔网,以便进行控制。
螺蛳有什么营养价值
螺蛳价廉物美,营养丰富,据分析,组成螺肉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谷氨酸、肌苷酸、半胱氨酸等多种增鲜物质,其肉质中钙的含量要超过牛、羊、猪肉的10多倍,磷、铁和维生素的含量也比鸡、鸭、鹅要高,所以它的味道鲜美。螺肉脂肪含量较低,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还含有多种无机盐如钙、镁、磷、铁、硒等。因此,人们认为它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品。
螺蛳肉质鲜嫩,调以姜末、小葱,加黄酒生炒,味道鲜美,可算得上是一道物美价廉的荤菜。而杭州人特别喜食的青壳螺蛳,更以其壳青、薄、肉质细嫩,而为螺蛳之上品。旧有“啜尾巴螺蛳下酒,强盗来了都不逃”之传说,可见螺蛳的味美之绝。
螺蛳味美,但食用螺蛳须得法。螺蛳生活在河沟、池沼和水田内,壳内外沾满了淤泥等杂质,如清洗不洁就食用,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因此在烹调之前首先要将螺蛳放淡水内储养,使其消化道内污物吐出,每天换水一次,连换3次后,可放入适当食盐。因螺体内常有寄生虫寄生,食盐可使寄生虫很快析出。也可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将空气隔开,迫使螺蛳吐出污物和泥土。然后用钳夹去螺尾,清洗干净后带壳一起烹调。其次,螺蛳肉必须熟透,以免感染肝吸虫病,因为淡水螺是肝吸虫病第一中间宿主。而螺肉性为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或酌加生姜为宜。螺头肉较硬,不易消化,因此,患有胃病和肠道疾病者,不宜食用。
传统医学记载,螺蛳味甘、咸、无毒,有清热、利湿、退黄、消肿、养肝等作用,因此,螺蛳具有美食、药膳双重功能。《本草汇言》:螺蛳,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之药也。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因风因燥因火者,服用见效甚速。
螺蛳的壳亦可供药用。年久陈旧的螺壳,壳外的角质膜已消失,呈灰白色,故中药名DL{白螺蛳壳。其药性甘淡、寒,具有清热利水、明目之功效。可用来治疗痰热咳嗽、反胃暖气、胃痛吐酸、目赤翳障、脱肛痔潺等症。煅研为末,用油调敷外用,有收湿敛疮之效。可治臁疮湿毒或消疮湿烂、瘰疬破溃不敛等证。
螺蛳和田螺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以为螺蛳就是田螺,田螺也就是螺蛳,但其实它们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种东西,只是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而已。
产地不同:螺蛳只有我国才有,而田螺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
贝壳不同:螺蛳的贝壳表面不如田螺光滑,上面长有许多螺旋形的肋纹,田螺的贝壳上面是没有肋纹的。
个头不同:田螺可以长得很大,螺蛳一般是长不大的。
习性不同:螺蛳是在水底匍匐生活的,必须要用特制的拖网才能捕到它,而田螺喜欢生活在岸边或水田里。
产子数量:螺蛳每胎只能生3~7个小螺蛳,田螺每胎能生好几十个。
繁殖季节:螺蛳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繁殖着,田螺则是在每年的3月~4月才开始繁殖。
螺蛳和田螺有什么区别
产地不同:螺蛳只有我国才有,而田螺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
贝壳不同:螺蛳的贝壳表面不如田螺光滑,上面长有许多螺旋形的肋纹,田螺的贝壳上面是没有肋纹的。
个头不同:田螺可以长得很大,螺蛳一般是长不大的。
习性不同:螺蛳是在水底匍匐生活的,必须要用特制的拖网才能捕到它,而田螺喜欢生活在岸边或水田里。
产子数量:螺蛳每胎只能生3~7个小螺蛳,田螺每胎能生好几十个。
繁殖季节:螺蛳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繁殖着,田螺则是在每年的3月~4月才开始繁殖。
鳖的生活习性
鳖是变温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进行呼吸,也常在陆地活动晒背。鳖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生活规律与外界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0~12℃时,鳖进入冬眠,杭嘉湖地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后是鳖的冬眠期。
春季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从冬眠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摄食。20℃以上时,雌雄鳖进行交配产卵。鳖有护卵的习性.产卵后会在产卵地不远的水中守护.以防天敌伤害.25~30℃是鳖摄食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也是人工养殖的最好季节。超过33℃时,寻洞“避暑”。人工养殖中,因鳖生性好斗,大小鳖不宜混养。
群体间恃强凌弱现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时会残食同类。
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鳖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
在自然环境中,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太阳(俗称晒背),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生性机敏.有轻微的惊动就会迅速的潜入水底一动不动.并且有判断逃跑路径的能力。
鸡的生活习性
抗寒力差。初出壳的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3℃,要10天后才能达到正常体温,加上雏鸡绒毛短而稀,不能御寒,所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必须依靠人工保温,雏鸡才能正常生长发育。1-30天的雏鸡都要保温,并放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饲养。30天以上的小鸡,羽毛基本上长满长齐,可以不用保温。 体温高,发育快。一般鸡的体温在40.8-41.5℃之间,所以必须在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饲养,另外鸡的消化道短,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因此要喂给营养充足,易消化的饲料才能满足需要。 抵抗力弱。特别是雏鸡,很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袭。因此,除做好环境的清洁卫生外,还要做好预防工作。如鸡舍严禁外人进出,环境和笼具要消毒,各种鸡都要定期注射各种预防针。 易惊群。鸡胆小,特别是雏鸡很容易惊群,轻者拥挤,生长发育受阻,重者相互践踏引起伤残和死亡。因此,要在安静的地方养鸡。粗暴的管理,突来的噪音,狗猫闯入,扑捉等都能导致鸡群骚乱、影响生长。 怕潮湿。鸡宜在干爽通风的环境中生长,如果环境潮湿,一些病原菌和霉菌易于生长繁殖。如果鸡舍内潮湿,鸡粪会发酵产生有毒气体,使鸡容易得病。
螺蛳与田螺关系
螺蛳是单壳的贝类,与田螺的亲缘关系较近,所以螺蛳跟田螺在各方面都是很相似的。
只是它不像田螺那样在世界各地都有,它是我国的特产,只产在我国西南高原云南省的各个湖泊里。
螺蛳的形状很像田螺,它也有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不过它的贝壳表面不像田螺那样光滑,而生长着许多旋转的肋纹。肋纹有的形成棘,有的形成珠状的突起,形状随种类而有差异。
螺蛳也是雌雄异体的,雌雄性在外表也可以从触角的形状区别出来。繁殖的情况也跟田螺一样,是胎生的,卵在母体的育儿室中受精发育,待生长成幼体以后才排出体外。所不同的是田螺每一胎有胚好几十个,而螺蛳每一胎一般只有3—7个胚。从这一点看,螺蛳的繁殖能力要比田螺差得多。不过,根据统计,螺蛳雌体的数目较多。如果雄体有100个,雌体大约就有160个,这样生育出来的幼体的数目自然就多了。而且,螺蛳无论春、夏、秋、冬,整年都繁殖,所以它的繁殖力也不算弱。
刚刚生出来的螺蛳幼体,螺壳只有三层,壳的长度仅有13一17毫米,体重最多不过3克左右。它生出后生长却很迅速,不到一年便可以达到性成熟了。
螺蛳虽然每胎产仔不太多,但是它却不容易受到外界敌害的侵袭。在它生出的时候就已经
具有坚固的螺壳,能够独立生活,因此它的幼体的成活率很高。
螺蛳在云南省的滇池、洱海、杨宗海、异龙湖、抚仙湖都有。它不像田螺那样在岸边或水田里便可以采到,因为它是在湖底匍匐生活的,所以必须用特制的的拖网才能捕到。
螺蛳的种类不多,其中滇池产的一种称为螺蛳,杨宗海产的一种叫杨宗海螺蛳,而蒙自、石屏等地出产的一种叫光肋螺蛳。它们的形态都有所不同。
如何挑选好的螺蛳
日常生活离不开饮食起居,我们平时购买食材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食物购买不好吃起来会影响到口感,所以能够选择好的食物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保障,其中什么样的螺蛳好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下面一起看一下吧!
要把螺蛳烹调得美味可口,是有窍门的。最好是要把螺蛳放在清水中静养两到三天,在盆内滴上几滴豆油,这样做是为了使其吐净泥沙,食用的时候才没有泥土味。静养之后再用剪刀剪去螺蛳的尾部,之后再养两天,这时还会有些泥土吐出来。去菜场挑选时,尽量挑小的,因为大螺蛳的尾巴里会有小螺蛳,就是“籽”,会影响口感。而表面脏一点的可能是野生的,虽然泥沙多,但是只要买回来吐吐泥,味道比一般养殖的鲜。
新鲜的食物吃起来口感更好营养也更加丰富,上面就是对什么样的螺蛳好的介绍,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去选择了,另外平时在吃食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去制作。
生活习性
栖息地一般喜欢选择在泥泞的河流,河口沼泽和红树林,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和该属的其他物种不同,在海水退潮时不返回大海。
成年圆尾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潮间带沙滩和泥滩是它们的繁殖地。雌性的马蹄蟹会于水涨时到沙泥滩产卵,每只雌性每次约产下二千枚卵。 但由于圆尾鲎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万只幼鲎中,大约只有1到2只可存活10到15年。主要以沙虫、小蟹、蚝和贻贝的双壳类动物为食。
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旧体才由其间隙跑出来。刚脱皮的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相当的日子,几乎令人怀疑它是否会恢复到原来的坚硬度。鲎由于生长速度慢,所以是一种不大能长大的动物,至今仍不明白确定几年才能生长成成体。大概认为雄的脱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体;雌的脱16次皮,于第14年成成体。
螺蛳的养殖
生活习性
螺蛳常栖息于冬暖夏凉、底土柔软、饵料丰富的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河溪中。
它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水温达15℃以下和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
10℃以下时即入土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回复至15℃以上时其复又出穴摄食。
人工养殖田螺可开掘专用池饲养,也可利用自然的稻田、沼泽、沟渠,还可同鱼类混养。但要求养殖水体无毒、无害、无污染。如利用稻田养殖,则不可施用农药,不能犁耙,且应进出水口安装铁丝或塑料隔网,以便进行控制。
折叠饲养管理
螺蛳的饲料来源比较广,一般青菜、土豆、豆饼、米糠、鱼虾残体及其它动物内脏、下脚料等等均可投喂。在饲养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水质,一旦发现水质有污染应立即排除,重新注入新水。[3] 螺蛳的介壳口圆片盖陷入壳内,说明系因饵料不足或饥饿所致,应及时增加投饵数量;如果发现螺蛳的介壳口圆片盖收缩及有肉质溢出等现象,则可视为螺蛳缺钙,应立即在其饵料中添加淡鱼粉、贝壳粉类的钙质补充饲料。
折叠其它
在螺蛳养殖过程中,还应注意排除鸟、鼠等危害。人工养殖的螺蛳当年即可养成食用螺,螺蛳既是人类的上等保健食品,也是畜禽和鱼类的优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故发展前景相当广阔。螺蛳具有成活率高、疾病少、种苗来源广泛等优势,是较为切实可行的农家养殖项目之一。
香螺的生活习性
香螺有发达的唾液腺,能分泌蛋白分解酶,它栖息于潮下带较深砂泥质海底,海底拖网常采到。其为肉食性或腐食性,主要食物为双壳类,喜食底栖性贝类或死亡的鱼类。雌雄异体,行交尾受精,交尾后不久即可产卵。在夏季,会在海底产下大型卵块,且索饵或产卵时可作短距离移动。平时较分散,产卵时特别集中。3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6月。
海螺的生活习性
海螺为暖海产种类,主要生活栖息在低潮线、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
和其他动物一样,海螺等软体动物已经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从海水日夜冲刷的岩石到阴暗泥泞的深海底,各种形态的 栖息地都有其特殊的软体动物群。潮汐影响生长在海边的软体动物的特性和分布,它们所生活的地质表面特性也有同样的影响力。不过,充足的阳光所提供的食物显更为重要。软体动物最适合栖息于热带,所以这个区域的海贝种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珊瑚是鲜艳的芋螺、宝螺、涡螺的故乡;在红树林中,牡蛎寄居与根部,蜇螺喜欢攀枝附叶,蟹守螺则静静地在泥滩上爬行。当然,温带海域同样会让收藏者大开眼界。沙滩是许多双壳贝以及穴居腹足类,如玉螺的避风港。在河流入海口,泥沙混杂,造就了食物丰盛的环境,常可发现大量鸟尾蛤。岩岸是腹足类的大好猎场,它们能牢牢地吸附在岩石上。
海螺活动较慢,常以海藻及微小生物为食,它们一般栖息于浅海海域,嗜食棘皮动物。壳体的外唇部极度外展,且雌螺的体型明显大于雄螺。肉可食用,壳供观赏,可用于雕刻。夜间活动。足位于身体的腹面,为块状,肌肉极发达,适于爬行。肉食性。主要以棘皮动物等为食。这些软体类成员通常生活在浅水或平坦的泥地,可见于深达600英尺(200米)的深水中。多数海螺使用诱捕箱或拖网捕捞,它们也可是其它产品的顺带捕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