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肠间质瘤
中医治疗胃肠间质瘤
应该服用中药调理一段时间,中药对消化道的肿瘤效果非常好,药力直达病灶,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补气养血,有利于术后体质恢复,消除体内残存癌细胞,改善食管内环境,增强体质,缓解症状,预防癌细胞复发转移。
患有胃间质瘤的病情,那一般还是要先以手术治疗为主的,手术后常规是要通过格列卫进行巩固治疗,这样会有很好的效果的。然后在同时辅助上中医来治疗是可以的,但中医治疗疾病是讲究辨症施治的,病人或家属最好是到医院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症状来对症下药的。
人参皂苷Rh2对无血清培养后的胃癌MFC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亦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早期凋亡等证明了人参皂苷Rh2亦可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诱导胃癌中MFC细胞发生典型凋亡,人参皂苷Rh2单方对细胞周期的有序调控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后引致凋亡的目的。
同时人参皂苷rh2作为BRM类药物,可以提升胃癌病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增强细胞的耐受性,正在进行放化疗的患者配合服用可消除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的敏感性,提高疗效;同时能有效的缓解骨髓抑制,提升白细胞等,增进化疗效果。急、重、晚期癌症患者,体质较虚弱,服用人参皂苷RH2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期限。
小肠间质瘤的治疗
目前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 分子靶向治疗,而手术治疗目前是唯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疗手段。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GISTs的首次治疗非常重要,假如采取合理的首次治疗,疗效将会明显的提高。GISTs治疗方案主要是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根据不同部位不同肿瘤分级等因素来定,原则同治疗其他实体瘤一致,仍是完整切除肿瘤及其转移或浸润的组织。肿瘤的完整切除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不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时间。肿瘤的完整切除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或腹腔内种植、是否浸润四周组织及器官等。因此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首次完全切除的肿瘤来说,术前可采用辅助治疗措施(如服用 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等),待瘤体缩小或肿瘤得到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从而提高肿瘤的完整切除率。
研究表明,术前或术中肿瘤的破裂是不良预后的因素之一。GISTs只有一层极薄的包膜,有的甚至无包膜,手术时极易破溃,因此切不可过度牵拉或挤压瘤体,以免造成肿瘤的破裂或腹腔内种植。GISTs的淋巴转移较少见,因此一般不必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或扩大根治术。术中常规做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必要的,虽然不能作为GIST确诊的依据,但可以明确组织来源,对判定GIST及其生物学行为是有帮助的。长期随访表明,虽然超过50%的GISTs可以完整切除肿瘤,腹腔内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仍很高。有道首次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在结束长为18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后,有90%的患者出现腹腔内、局部或转移复发,大多在术后2年内出现。。
GISTs对化疗敏感性不强,具体原因还不清楚。GISTs对放疗几乎不起作用,同时由于放射线对腹腔内重要器官如肝、肾、脾、肠道等易造成损害,不能达到足够的放疗剂量,因此很少考虑放疗。
近年来随着对间质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分子靶向药物成为治疗间质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间质瘤的治疗策略和预后。目前对于治疗间质瘤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为 伊马替尼(imati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其适应症为手术无法切除或复发性的间质瘤,临床上也有时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以期缩小肿瘤体积达到完整切除。
胃肠间质瘤怎么预防
中医上说,胃主受纳,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所以胃肠上出现了问题,严重的威胁着身体健康,各个脏腑也都会受累出现病症,那么胃肠疾病怎么预防呢?下面我么一起分享一下胃肠疾病的护理知识吧。
1胃是先天之本,所以食物是最影响脾胃的因素,所谓“病从口入”,饮食上不当是造成胃肠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建议每一位经常性胃痛的患者及时去医院检查,不可以用简单的药物来控制, 长期以往会影响病症的更加复杂。
2我之前特别喜好吃辣的食物,尤其是辛辣刺激的食物感觉特别的爽,但是每一次吃饭肠胃都特别的难受,就像火烧一样非常的痛苦,所以医生建议我要想肠胃得到很好的治疗,就必须减少辛辣刺激的食物,尽量保持饮食上的清淡,在这里也需要提醒每一位患者朋友,要在饮食上合理的忌口,这样才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大家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所以大鱼大肉,肥甘厚腻的食物成了我们生活的主宰。其实疾病往往是无孔不入,越是丰盛的美食越影响肠胃的吸收,所以建议大家一荤一素合理搭配,保证膳食纤维的正常,减少肠胃疾病的隐患。
注意事项:肠胃疾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那么治疗还需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做起。
胃间质瘤治疗方法选择
对于2CM以内的胃间质瘤,因为一般恶性程度低,有可能长期不变化,在是否需要尽早切除的问题上,还有一定的分歧。较多国家的临床诊治指南推荐定期胃镜复查,如果超声胃镜检查发现有一些危险因素,比如超声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等,可以早切除,否则不必预防性切除,特别是在老年病例。需要注意的是,生长在胃以外的胃肠间质瘤,一旦发现,是建议切除的。
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最基本的治疗。由于胃间质瘤一般不发生淋巴转移,所以不需要清扫淋巴结,只需要局部切除就可以了。但间质瘤极易种植转移,因此要求肿瘤的完整切除,肿瘤的破损即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方式为肿块完整切除,避免肿瘤破损,尽量保留胃的功能。
随着单纯胃镜下剥离切除、止血、创面封闭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小间质瘤采用单纯胃镜下切除的病例也越来越多,为保证安全性,应用内镜下切除的胃间质瘤一般是2CM以内的小肿块。有很多经内镜下切除大于2CM的肿块的成功病例,主要是向胃腔内生长的肿块。为避免剥离时伤及肿块,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外科手术相同的效果,但技术要求高,病例选择要慎重,以保证病人安全,因为安全与长远效果比微创更重要。
腹腔镜手术已可完成胃任何部分或者全胃切除,在安全的同时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2 0 0 7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 C C N)基于临床研究证据认为 2c m以上胃GIST必需要手术,2cm-5cm的胃间质瘤,可以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手术方式是切除部分胃。对于直径超过10CM的胃间质瘤,因为即使腹腔镜下完整切除了肿瘤,也需要做较大的切口以完整地取出标本,所以一般采用开腹手术(胃癌与此不同,肿块为扁平,可装袋后经小切口取出)。
胃镜与腹腔镜相结合的手术,是目前治疗胃间质瘤的最佳方法,可以达到精准定位、勾划最小安全切缘的作用。应为胃间质瘤最常见部位在于胃上段,靠近为入口贲门的部位,尽量保留胃壁,是保证术后胃功能的重要因素。位于胃后壁、主要向腔内生长的肿瘤,都需要术中定位。由外科医生自己亲自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医院,在评估是否适合单纯内镜治疗,以及实施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胃肠间质瘤诊断鉴别
1.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
2.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
3. 影像学特点:
3.1 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
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
3.2 CT 检查:
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3.3 18FDG-PET和18FDG-PET/CT:
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只是评估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密度以及肿瘤内的血管分布,不能反应肿瘤的代谢情况,用18氟脱氧葡萄糖的PET检查可以弥补以上物理学检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是一种高代谢的肿瘤,利用肿瘤内强烈的糖酵解反应摄取高密度的18氟脱氧葡萄糖跟踪显影,对早期转移或者复发比CT敏感,并且在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时明显优于其它物理学检查方法, PET与CT联合扫描方法能同时评估肿瘤的解剖和代谢情况,对肿瘤的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优于CT,也为其它实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判断提供了一个参考。
3.4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钡餐示边缘整齐、园形充盈缺损,中央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肠系膜上动脉DSA对于小肠GIST诊断、肿瘤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4. 病理学特点: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3]。CD 3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内皮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它在间叶性肿瘤的表达有一定意义,CD 34在60%~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阳性,但由于它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仅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轻度的特异性,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典型肌肉的中间丝蛋白)及S - 100 (神经标志物)一般阳性率分别是30% ~40%、1%~2% (仅见于局部细胞)及5% ,均没有诊断的特异性。
5. 基因突变诊断:
5-7%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CD117表达是阴性的,此时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要依靠基因突变类型检测,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是KIT或者PDGFRA的突变,这些突变在肿瘤形成的早期就能检测到,已经发现的KIT的突变类型有4种,外显子9(10.3%),外显子11(87.2%),外显子13(2.1%),外显子17(0.4%),PDGFR的突变发生在没有KIT突变的肿瘤中,有三种突变类型外显子12(3%),外显子14(<1%),外显子18(97%)[4],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进一步的明确诊断CD117阴性的患者,诊断家族性胃肠道间质肿瘤,评价小儿胃肠道间质肿瘤,指导化疗,预测化疗的效果,基因突变的监测在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都是势在必行。
DOG1(Discovered on GIST-1)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在GIST中特异表达的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由DOG1基因编码,是一种功能尚不明确的蛋白,A.P.Dei Tos等发现在139例胃肠道间质肿瘤肿瘤组织中有136例有表达(敏感度97.8%),并且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DOG1都有较强的表达,并且在438例非胃肠道间质肿瘤中仅有4例有DOG1的表达,这提示DOG1是一个特异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标准, 尤其适用于CD117以及KIT和PDGFRA突变基因检测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GIST 病理诊断流程如下图所示:
间质瘤能够治好吗
治疗胃间质瘤必须注意首次治疗的效果。首次治疗必须精准的发现并切除肿瘤,如果手术顺利,疗效就会明显的提高。病患就会有54%的机会达到5年的生存率。如果第一次没有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那可能只有10%的5年生存率。目前治疗胃间质瘤除了可以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外,还可以选择生物免疫治疗、这种方法会减少放化疗给病患带来的痛苦,有效的延长病患的生病周期和质量!
一般有这样现象的患者经常会出现呕吐等现象。胃间质瘤的患者主要是去医院做相关的手术,视情况而着手。一般而言,需要动手术的情况一般为切除全胃行胃大部分切除。同时,胃间质瘤患者在术后应当注意调养。咨询医生吃一些相关的药剂,特别是胃间质瘤手术后对于一些贫血的患者来说。遵医嘱,以便术后的恢复。另外,胃间质瘤患者在心理上要保持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相信经过治疗与化疗将会重回健康。
主要是属于一种因为胃炎引起的间质瘤的症状,大多首先是采取的保守的中药缓解治疗方式,对于的患者的疾病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类别地呢过多种情况,配合的手术或者是中医全面性的身体调理,适当的提高个人身体免疫能力。特别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避免的一些障碍性问题,平时尽量是多注意身体缓解治疗,将身体的伤害是尽量降低到最低的可能。
胃肠道间质瘤是什么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胃肠道肿瘤的一种,虽然不是癌症,但是却又致命的危险。甚至很多医生对胃肠道间质瘤都很陌生,而且胃肠道间质瘤很难被发现的,所以,医生都希望能够尽早发现,以免造成致命的危险。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何裕隆教授所言,既往胃肠间质瘤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但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在西方国家已成为最常见的单一肉瘤类型。
何裕隆指出,胃肠间质瘤有别于胃癌或肠癌。"它并非如胃癌、肠癌那样来自于上皮,更深入,更难发现。"他称,胃肠间质瘤以胃部原发多见,其次是小肠、结直肠、食道、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不能说胃肠间质瘤就是恶性的,但随着它的增大,最终是恶性的,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对治疗很必要。
该中心的张信华教授介绍称,胃肠间质瘤在早期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它没有特有症状,抽血也发现不了,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发现它,有的人发现时已是晚期或已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为了避免胃肠道间质瘤的侵袭,建议大家要定时检查身体。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饱胀、黑便和贫血等症状,应该马上进行查胃镜、肠镜。因为这些症状跟消化道疾病相似,所以容易漏诊。
中药治疗胃肠间质瘤
相比传统的胃肠间质瘤治疗,不会对患者造成身体伤害,通过中医靶向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有效的抑制肿瘤。并通过提高患者身体免疫能力,达到生长患者生命的效果,早期及时进行治疗,治愈的希望将更大。
一、胃肠间质瘤术前配合中医治疗: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人们慢慢的开始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中医成为主要的辅助手段。术后患者身体虚弱,不能继续承受手术所带来创伤,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转移,是否还局限在局部,如果癌细胞已经复发转移,那么采用手术就应该慎重。
二、胃肠间质瘤术后的中医配合治疗:之前因为人们对胃肠间质瘤的错误认识,许多时候人们术后,并没有进行护理工作,导致了胃肠间质瘤死亡率的增高。放、化疗对人体造成了巨大伤害,经常长期临床治疗。中医成为人们最信赖的方法。术后配合中医对胃肠间质瘤进行护理,可以长期使用,并且不会给患者造成任何副作用,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可见在胃肠间质瘤手术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贯穿了全部过程。治疗效果将会更好,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