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招预防缺氧症候群
7招预防缺氧症候群
第1招:打开窗户,让室内、室外空气流通
环保研究显示,室内每换气一次,可去除居室或办公室内50%~60%的混浊和有害气体;帮助身体的血氧浓度升高65%以上。
建议:每天早、午、晚各打开窗门一次,每次15~30分钟。
第2招:利用现代家电来通风换气
若室内没有窗户或无法开窗,则可适当借助抽风机、电扇循环机或空气净化器来通风换气,以提高室内氧气浓度,减少污染空气累积。
建议:每天定时开启,若没有通风设备,则定时开大门通风。
第3招:室内摆放植物盆栽
在室内环境放植物是净化空气、制造氧气的好方法,既天然又可美化环境。
建议:选择叶面大、叶面皱折多、叶片表面不平、绒毛多且分泌黏性物质的植物。注意定期清理脏的叶片,才能有效发挥植物净化空气功能。晚上,避免把盆栽摆在卧室内。
第4招:做深呼吸运动
透过增加呼吸量,提升身体的含氧量。
建议:采腹式呼吸,可增加呼吸的效率。用鼻子慢慢吸气,感觉空气进入肺部、横隔膜,达到腹部。腹部鼓起,停留约5秒后,再由嘴部慢慢吐气,腹部凹下。
第5招:工作一段时间休息一下
长时间的工作不运动,会让大脑缺氧,头晕、精力不集中、效率低下等等。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休息一下,会让身体和大脑的供氧量提高。
第6招:多做有氧运动
运动会让人吸收更多的氧气,还能将体内的浊气排出。慢跑、快走、游泳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
第7招:常吃补血食物
铁元素不仅对于贫血患者来说很重要,对于缺氧的人群同样非常重要的,因为铁能增加血红细胞运送氧气的能力,多吃含铁食物,如:瘦肉、红枣、菠菜等。
血稠一般不必治
生理病理学家们通过对血液黏稠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和气候等。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他的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由于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从而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使多数人并不产生病态表现。所以,此时也无需特殊治疗。
但应强调,中、老年人群出现过多血稠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时多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故当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老化时极易发生集聚,致使心、脑血管缺血缺氧,可出现暂短性缺血症候群,如头晕脑胀、心悸气短、胸闷肋痛、颈背强硬、四肢麻木、发困嗜睡或失眠多梦等。此时就需在医生指导下,除选择适合于自己病情的药物治疗外,尚须接受医生的保健生活指导,方能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缺氧症候群自我诊断表
□ 1.晨起后,感觉精神差
□ 2.整天感觉疲倦、无力
□ 3.脸色不好
□ 4.记忆力变差,易健忘
□ 5.身体没有理由的发胖
□ 6.反应变差、不灵活
□ 7.注意力及思维降低
□ 8.工作能力下降,力不从心
□ 9.情绪不稳,易生气、烦躁
□ 10.容易心慌、胸闷
□ 11.容易抽筋、肌肉痉挛
□ 12.手指颤抖
□ 13.容易被虫咬
□ 14.容易头痒、头皮屑
□ 15.突然爱吃甜食、肉食或饮料
□ 16.食欲变差
□ 17.晚上睡不好或失眠
□ 18.容易口腔溃烂
□ 19.容易喉咙发炎
□ 20.牙龈容易出血
□ 21.容易感冒
□ 22.容易发烧
□ 23.容易过敏
□ 24.腰部酸痛或不适
□ 25.伤口不易愈合
□ 26.容易感染皮肤病
□ 27.患高血压或低血压
□ 28.患便秘
□ 29.患胃病或胃溃疡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表现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影响
婴儿摇晃症候群好发于新生儿~6个月。因为不当大力摇晃而引起的婴儿摇晃症候群,可能会影响到认知发展与运动功能,也可能造成脑性麻痹,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成为植物人或有生命危险。
由于宝宝还在成长,神经修复能力强,藉由复健治疗,仍然有机会康复,但是也不一定,还是要看受伤的程度轻重而定。
婴儿的头部比例比大人的头部重,而且支撑头部的颈部肌肉发育比较不完整,又因为婴儿的脑部持续成长,头骨间的间隙大,摇晃时震动范围更大,血管可能会被扯断,导致颅内出血。
1、很快或很大力的摇晃,并持续一段时间(快的定义是大约1秒钟摇晃前后3次)。
2、一直反覆把宝宝往上抛。
了解并预防不宁腿症候群
所谓不宁腿症候群(RLS)又名〝Ekbom’ssyndrome〞,是一种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真正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近来的研究则认为其病理机制与脑中黑质-纹状体区域分泌多巴胺的细胞功能异常,铁质的代谢,及高层脊髓功能异常有关。根据研究此病在临床的好发率约5~15%,较常见于中老年人及女性,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可能与局部缺血、代谢障碍,及精神、遗传等因素有关,常并发于肾衰竭、糖尿病、贫血、怀孕妇女、巴金森氏症、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患者的腿部会有异常的感觉,如虫类爬行感、针刺感,搔痒感、牵拉感或痛感,且大多发于小腿,有时涉及整个下肢,或一侧性、或双侧性,发作时患者频繁活动两腿,醒时不自主地动腿,睡眠中则周期性伸屈动腿,多于夜间发作,影响睡眠;有时白天也有症状,当移动、行走、磨攘或按摩下肢时可使症状暂时缓解,部分患者有阳性的家族遗传史。目前西医的药物治疗(除治疗原发性疾病外)以dopamineagonists、levodopa或部分镇静安眠药等为主,但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常会有反弹及耐受性的问题产生。
在传统中医一般将此病归属于”痹证”、”痉病”的范畴,在《灵枢‧百病始生篇》有“厥气生足忄免”之描述,而”足忄免”即指足部酸困、疼痛、行动不便等变化不一、难以形容的症状;又明薛己《内科摘要》中说“夜间少寐,足内酸热。若酿久不寐,腿内亦然,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二腿左右频移,展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此论述与本病更为相似。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正虚邪恋,局部经气不利,肌肉筋脉失养所致。外因主为风、寒、湿诸邪客于经脉,致隧道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内因主为肝肾虚衰,气血不足,标在风、寒、湿、痰、瘀诸邪留阻血脉,为本虚标实之证。用中药治疗的方向大致有下列数法:(1)养肝舒筋法(2)补肾益精法(3)活血化瘀法(4)化湿通络法(5)温经散寒法;同时亦可依据病情同时并用针刺、灸疗、电针、拔罐、或推拿等法来加强临床疗效,且不会出现类似西药的副作用。
瑞特氏症候群诊断
在诊断方面,除了以临床症状诊断外,80~90%患童可藉由DNA抽血检验中发现MECP2因缺陷,其余基因缺陷仍在研究中。此病症虽属性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绝大多数的患者是由于本身的MECP2基因发生突变所导致,同一家庭中的再发率很低,可藉由遗传诊断技术找寻缺陷基因,提供未来遗传谘询的参考。
上班族紧张僵硬头痛来学吸吐训练
上班族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的生活形态下,容易让身体呈现紧绷状态,呼吸转为“浅式呼吸”法,使呼吸变的短又急促。在吸氧量不足、身体器官无法获得充分氧气的情况下,就造成慢性缺氧的发生,使身体接连出现疲惫、头痛、胸闷、身体僵硬等一连串“慢性缺氧症候群”症状。
呼吸有一套慢性缺氧全都OUT
想要减少“慢性缺氧症候群”对身体的影响,远离恼人的小毛病,究竟该怎幺做才对呢?物理治疗师指出,透过能增加身体含氧量的“腹式呼吸”来进行深呼吸,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透过“腹式呼吸”,不仅有刺激、活化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根据研究显示,横隔肌每下降1公分,肺容积约可增加250至300毫升左右,能有效增加气体通透量、吸氧量,降低呼吸频率,达到缓和急速心跳、增强呼吸效率的效果。
训练呼吸肌力,提升心肺耐力,全员活力动起来
事实上,想要有效活化、刺激副交感神经,达到放松、减压、增加吸氧量的目的,心肺耐力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心肺能力包括负责呼吸的呼吸肌力,以及身体输送、运用氧气的功能,提高心肺耐力,就能改善“慢性缺氧症候群”症状,增加人体供氧量。
因此,日常生活中如能针对呼吸肌力做锻鍊,相信对“慢性缺氧症候群”症状的改善将有帮助,可促进健康。至于日常生活该如何训练以提升心肺耐力?专家指出慢跑、游泳、健走、瑜珈,讲究吐吶的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都是增加心肺功能、提升肌耐力的不错选择。
锻炼呼吸肌这样做!循序渐进有步骤
大家都知道运动对身体的帮助,然而对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养成运动习惯有一定难度,需要克服体力、时间的障碍,尤其若呼吸力不足,呼吸方式错误,往往还没达到促进健康的效果,就已经气喘吁吁、疲倦不堪了。
其实,想要锻鍊心肺耐力、促进健康是有诀窍的,除了有氧运动外,现在还有新选择,利用呼吸力训练器来提升呼吸肌力就是不错的方式。透过适当的阻力训练,一吸一吐间就能安全有效提高换气能力,不但没有场地、时间限制,还能在提升呼吸力的同时改善喘气情形,了解自身呼吸状态,进步速率看得见!久坐不动的人,不妨尝试呼吸肌训练,透过提升呼吸肌力,帮助思绪清晰工作轻松,远离恼人的小毛病,朝健康迈进!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预防
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抚宝宝
宝宝哭闹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没睡好、想喝好、尿湿、身体不舒服等等。家长应给予爱心和耐心,找出孩子哭闹的原因,切忌不要在用力摇晃宝宝。
抱/背宝宝颈部要支撑
除了激烈摇晃宝宝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在抱或背的时候,必须给予宝宝颈部有力的支撑,并固定其颈部,避免摇晃宝宝颈部。宝宝的颈部能自行支撑头部,约在6个月大时,在这之前,只要抱着宝宝,家长都应以手掌支撑住宝宝的颈部。
若使用背带,应选择适合月龄并要有支撑颈部的功能的背带,避免头部少了支撑力而摇晃。但现在有的宝宝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一般来说,当宝宝会翻身后,就表示头部的支撑力已足够。
和宝宝玩游戏别太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激烈摇晃宝宝,和宝宝玩游戏也可能会导致“婴儿摇晃症候群”。包括以下几个游戏:
1、在空中抛接宝宝。
2、将宝宝抛到床上。
3、抱着宝宝旋转。
4、让宝宝坐在大人膝盖上,往后用力翻躺。
5、过度依赖摇篮。
将小孩抛到空中再接住、抱着宝宝旋转等这些游戏,都有可能对宝宝造成伤害。宝宝在和大人玩游戏时,有时会笑得很大声开怀,但并不代表宝宝很快乐舒服,有时可能是因为惊吓过度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