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症的相关类型有哪些
小儿肥胖症的相关类型有哪些
一、肌肉型肥胖,肌肉型肥胖者是属于肌肉发达型肥胖,虽然捏起来的赘肉不多,但是肌肉上附着了许多脂肪。通常会有此肥胖情况的人,多半是小时候喜爱运动,但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却减少了运动量,产生的肥胖情形。
解决办法:肌肉型肥胖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慢慢利用运动来改善自己肥胖的情形,唯有靠慢慢恢复的运动,才能解决肌肉型下并身肥胖唷!
二、浮肿型肥胖,浮肿型肥胖是属于水份太多的肥胖者,也就是说,以手指头按压皮肤后放开,皮肤会暂时凹下的状况,那么就是属于浮肿型肥胖。造成浮肿型肥胖的原因在于淋巴液的停滞、组织液流动不顺或生理因素等原因。
解决办法:浮肿型肥胖必须要配合利尿、流汗等方法进行改善。严重的话还必须看医生唷!因为,浮肿型肥胖就是身体出了问题,造成循环不顺唷!
三、脂肪型肥胖,脂肪型肥胖者,就是以手指捏起自己最胖的地方可以整块抓起来,此型肥胖者多半全身都会附着脂肪。
解决办法:就是最好全身性的减肥,首先,控制好自己的体重,安排适当的减肥计划。
四、混合性肥胖,此种肥胖者最复杂了,结合了脂肪型、浮肿型、肌肉型等类型,而大部份的下半身肥胖表者都是属于此类型,所以,此型肥胖者当然不容易减下来。
什么是小儿肥胖
胖症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者。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由于诊断标准不一而变异较大,国内报告为2.4%~3.92%,而西安对青少年的调查则高达8.39%。
肥胖症分两大类,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大多数属此类;有明显病因者称继发性肥胖症,常由内分泌代谢紊乱、脑部疾病等引起。研究表明,小儿肥胖症与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小儿单纯生肥胖症早期进行干预。
儿童得了肥胖症怎么办
1、家长以及亲友们,都要认识到小儿肥胖症是种疾病,必须进行治疗,不治疗会给小儿带来许多害处。
2、家长要做好肥胖症儿童的思想工作,使病儿能配合治疗,能自觉地控制饮食。
3、肥胖症儿童的父母、祖父母和亲友们,甚至邻居、学校的老师和幼儿园的保教人员等,都对治疗小儿肥胖症有统一的看法,一致的言行。尤其在对肥胖症儿童采取饮食治疗时,看法相同,行动一致,共同协助病儿渡过减肥难关。
4、肥胖症儿童要坚持进行饮食治疗,采用低热量、低脂肪、低糖、高蛋白的饮食原则。由于肥胖症儿食欲好、食量大,给病儿的饮食,应在保证营养素的平衡情况下,严格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就是说,肥胖症患儿每天吃的饭菜,应含比较多的维生素、微盘元素和蛋白质等,但每天的总热量不宜过多。
5、引导肥胖症儿童多活动、多锻炼、多做家务劳动、少睡觉、少看电视、少休息。例如,每天要晚睡早起,清晨起来,父母要带着孩子跑步、做操,让孩子多参加打扫卫生和其他家务劳动。
6、定期进行检查。对肥胖症儿童,在进行家庭治疗前,应到医院作全面检查,治疗中每隔1-2个月再到医院检查一次,以便及时掌握家庭治疗效果和及早发现并发症。
小儿肥胖患者快速燃脂方法
一、营养与运动相结合
运动治疗本身可以减少大约3%的体重,联合控制饮食,减肥效果更好。运动时,肌肉组织对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大大增加,使得多余的糖只能用来供能,而无法转变为脂肪而贮存。同时随着能量消耗 的增多,贮存的脂肪组织被“动员”起来燃烧供能,体内的脂肪细胞缩小,因此减少了脂肪的形成和蓄积。由此可达到减肥的目的。减肥运动须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和个体化,要根据自身特点掌握适当 的运动量与度。
减肥膳食中应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还需要补充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充足的水分。还要改变饮食习惯,减慢营养物质吸收,控制能量摄入。
二、药物治疗
小儿肥胖症护理?目前常用的治疗儿童肥胖症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作用于中枢的食欲抑制剂:此类药物又称厌食性药物,它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活性,减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量, 抑制食欲和提高基础代谢率来减重,如西布曲明。还有一种是作用于外周的脂肪酶抑制剂:通过阻断饮食中部分脂肪的吸收达到减肥目的,。
三、外科治疗
胃肠外科手术不仅能减重,同时可能改善甚至治愈肥胖症相关 的多种代谢性疾病,控制饮食、运动治疗或药物治疗,有时候不能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外科手术治疗是使肥胖症病人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减重效果的唯一手段,能够很好的预防、减缓肥胖现象。
过度肥胖会影响智力发育吗
小儿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小儿正常标准的20%,即可称为肥胖。小儿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一定关联,近年来报道肥胖对儿童智力发育也有影响,故应及早预防。
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摄入过多高热量和脂肪食物,超过机体的需要,转化成脂肪贮存在体内,导致肥胖;②遗传因素,肥胖双亲的后代发生肥胖者约80%;③小儿活动过少,消耗减少;④胎内因素,孕妇进食过多,易发生胎儿过重并导致小儿肥胖;⑤因病长期卧床、脑部疾病、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等也可引起继发性肥胖。
小儿肥胖症最常发生在婴儿期,5~6岁时和青春期。由于婴儿期肥胖时脂肪细胞不仅体积增大,而且数目增多,因而以后发生成人肥胖的可能性大。婴儿肥胖易患呼吸道感染、哮喘和佝偻病。
肥胖儿童大多数为单纯性肥胖,除进食较多外无其他不适,患儿食欲极好,常有多食,喜食肥肉、油炸食物或甜食的习惯。明显肥胖儿童可有疲乏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严重肥胖者,可出现呼吸浅快,肺部换气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紫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肥胖儿童常有心理障碍,既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也是肥胖持续存在的附加因素。
近年来有人对部分小学肥胖儿童进行智力检测,认为肥胖可使儿童智力得不到充分发育,学习方面运算和思维的敏捷性处于劣势。因而动手能力、辨别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如普通儿童。
由于小儿肥胖症对小儿危害较大,故我们家长要注意预防,不要错误地认为小儿吃的越多越好,长得越胖越壮。当小儿体重高于同年龄、同身高正常小儿标准的20%为肥胖;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75%为重度肥胖。
小儿肥胖症如何准确诊断
小儿肥胖症的如何诊断?凡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的20%~3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可参考是否为小儿肥胖。
偶见极度肥胖儿的体重高达标准体重的4~5倍,由于脂肪过多,限制胸廓和膈肌的动作,引致呼吸浅快,肺泡换气量减低,形成低氧血症,并发红细胞增多症,出现紫绀、心脏增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疋氏综合征,可引致死亡。
肥胖在正常婴儿较普遍,部分小儿生理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可持续进入成年。此类儿童食欲较大,身高也在高水平,生长曲线稳定。家族中常有身材高大或肥胖者、询问病史应着重于发生肥胖年龄、生长曲线变化、饮食史、家族史及中枢神经疾病史。
小儿肥胖症表现为食欲好,食量大大超过一般小儿,且喜淀粉类食品及油脂类而不喜蔬菜、水果等清淡的食物。
单纯性肥胖病需与内分泌异常所致之肥胖病相鉴别,如丘脑下部病变所引起的肥胖性生殖无能症往往伴有生殖腺发育迟缓及颅内病变的症状。柯兴综合征常伴有双颊及颏下脂肪积聚最多形成特殊面容,常伴有高血压,毛发加多及生殖器早熟等症状。
小儿肥胖症的检查诊断方法
一、小儿肥胖症检查方法
1.人体测量学指标:如腰围,臀围,大/小腿围,臂围,皮下脂肪厚度等过度增加,行为偏差。
2.血清胆固醇增高:三酰甘油,胆固醇大多增高,严重者β脂蛋白也可增高。
3.内分泌紊乱: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血糖增高,性发育常较早,血生长激素水平减低,故最终身高常略低于正常小儿,肥胖女童初潮早易伴各种月经紊乱。
4.免疫机能降低:尤其T,B淋巴细胞数量减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迟发皮肤反应可转阴,中性粒细胞功能减低。
5.肺活量:有氧能力下降,心肺功能下降,常发生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或pickwickian syndrome)膈升高限制胸廓扩张和膈肌运动,肺通气减少,肺功能减弱,肺活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活动中提前动用心力储备,至心功能不足,通气功能下降,有氧能力降低。
6.心电图。
7.胸片: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pickwickian syndrome)者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小儿肥胖症鉴别诊断
1.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及丘脑下部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男性生殖腺功能低下以及糖尿病患儿均有肥胖表现,但各种内分泌疾病还各有其特点,易于鉴别,有关内分泌和代谢的病理改变,不是单纯肥胖症的早期表现,更不是原因,糖耐量曲线,据此可将其与经常在肥胖者身上常见到的功能性高胰岛素血症相区别,如疑及内分泌疾病的可能,可结合病情做内分泌功能检查,头颅X线摄片,眼底检查等。
在肥胖儿童中还见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和C4及淋巴细胞T和B的数目均低于非肥胖儿童,同时可见血浆铜,锌水平处于亚临床水平缺乏,经用补充锌和铜的制剂后有所改善,月经初潮在肥胖女孩明显早于同龄非肥胖女孩。
2.伴有肥胖的综合征:如Prader-Willi综合征,以肥胖,肌张力低下,矮小,手足均小,智能低下,生殖腺发育不全,斜视等为其主要症状,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有肥胖,智能低下,视觉障碍,指趾畸形等症状。
3.其他:当生长障碍或身体活动量少,能量需要减少时亦可发生肥胖,如患骨骼或神经系统疾病时,长期卧床等。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最主要的是饮食控制,其次是运动锻炼,太胖的需用药物治疗,关键在于自身下决心以及家长们的监督合作。目前国际上减肥遵循三原则,即不厌食、不乏力、不腹泻。
饮食控制
首先是限制饮食,通过限制饮食既要达到减肥目的,又要保证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开始时不可操之过急,使体重骤减,只要求控制体重增长,使其体重下降至超过该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的10%即可,不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热量控制的一般原则为:幼儿按60kcal/(kg·d),中小学儿童按肥胖程度给予80kcal/(kg·d),超重100%者应给予50kcal/(kg·d),可每周选1~2天以菜汤、水果或1200ml牛奶代替主食。营养成分:蛋白质占20%,碳水化合物占55%,脂肪占25%。多吃杂粮、鱼类、蔬菜和豆制品,其次为家禽和瘦肉类。土豆、山芋、甜食材料及糖果尽量不吃。重症肥胖儿童可按理想体重的热量减少30%或更多,饮食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肪为宜,动物脂肪不宜超过脂肪总量的1/3,并供给一般需要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为满足小儿食欲,消除饥饿感,可进食热量小且体积大的食物如蔬菜及瓜果等,宜限制吃零食和甜食及高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等。
增加运动
肥胖儿童应每日增加运动,养成习惯,应从小运动量活动开始,尔后逐步增加运动量与活动时间。早期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增加食欲,常做的运动可为:每日餐后1h慢跑30min或爬楼梯、跳绳、打球、跑步机跑步、游泳,要做到身体能耐受即可,不提倡做无氧运动。
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药物治疗
在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等方法未能收效时可加服药物治疗,主要有4类:食欲抑制剂、促进代谢和产热药物、影响消化吸收及促进局部脂肪分解的药物,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芬氟拉明:属于食欲抑制剂,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还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每晚睡前服40mg,治疗6个月,安全有效,每月可降低体重2~4kg。5岁以下不用,患有抑郁症、癫痫者禁用,常见副作用有腹泻、口干、嗜睡等。
(2)奥利斯他(orlistat)或赛尼可(xenical)抑制肠道脂肪酶的活性,以减少30%脂肪吸收,应食用低脂肪饮食,日服360mg,分3次服,尚有降压、降血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甘油三酯下降较少。Norgren[12]治疗11例,8.3~12.3岁严重肥胖儿服用3个月,平均减轻体重4kg,发现轻度的胃肠道反应,需要补充维生素A。
(3)曲美(诺美婷、西布曲明sibutramine):抑制5-羟色胺再吸收,增加产热,可产生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副作用,成人日服10mg。未见到儿童应用报道。
(4)二甲双胍:影响吸收的药物,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适用于高胰岛素血症者,剂量0.5~1.5g/d,分3次口服,肝、肾功能差及酮症患者禁用。
中医疗法
中药、耳针及体针治疗 西药及降血脂药往往容易有副作用,这时可求助于一些中医疗法,比如耳针可抑制食欲,减肥有良好的效果,体针亦然,物美价廉,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肥胖可以用哪些方法诊断
一、小儿肥胖检查方法
1.人体测量学指标:如腰围,臀围,大/小腿围,臂围,皮下脂肪厚度等过度增加,行为偏差。
2.血清胆固醇增高:三酰甘油,胆固醇大多增高,严重者β脂蛋白也可增高。
3.内分泌紊乱: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血糖增高,性发育常较早,血生长激素水平减低,故最终身高常略低于正常小儿,小儿肥胖女童初潮早易伴各种月经紊乱。
4.免疫机能降低:尤其T,B淋巴细胞数量减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迟发皮肤反应可转阴,中性粒细胞功能减低。
5.肺活量:有氧能力下降,心肺功能下降,常发生小儿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膈升高限制胸廓扩张和膈肌运动,肺通气减少,肺功能减弱,肺活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活动中提前动用心力储备,至心功能不足,通气功能下降,有氧能力降低。
6.心电图。
7.胸片: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者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小儿肥胖鉴别诊断
1.内分泌疾病:小儿肥胖可以用哪些方法诊断?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及丘脑下部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男性生殖腺功能低下以及糖尿病患儿均有肥胖表现,但各种内分泌疾病还各有其特点,易于鉴别,有关内分泌和代谢的病理改变,不是单纯肥胖症的早期表现,更不是原因,糖耐量曲线,据此可将其与经常在肥胖者身上常见到的功能性高胰岛素血症相区别,如疑及内分泌疾病的可能,可结合病情做内分泌功能检查,头颅X线摄片,眼底检查等。
在小儿肥胖中还见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和C4及淋巴细胞T和B的数目均低于非肥胖儿童,同时可见血浆铜,锌水平处于亚临床水平缺乏,经用补充锌和铜的制剂后有所改善,月经初潮在肥胖女孩明显早于同龄非肥胖女孩。
2.伴有肥胖的综合征:如Prader-Willi综合征,以小儿肥胖,肌张力低下,矮小,手足均小,智能低下,生殖腺发育不全,斜视等为其主要症状,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有肥胖,智能低下,视觉障碍,指趾畸形等症状。
小儿单纯性肥胖病因多
(一)单纯性肥胖症95%一97%肥胖症患儿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营养素摄入过多摄入的营养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体内、导致肥胖。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婴儿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一年和l1~13岁三个阶段,若在这三个时期内摄入营养过多,即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并且体积增大,治疗较困难且易复发;不在脂肪细胞增值时期发生的肥胖仅出现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不明显,治疗较易奏效。
2.活动量过少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即使摄食不多但如活动过少,也可引起小儿肥胖症。有些疾病需要减少活动,在病期或病后即易出现肥胖;肥胖儿童大多不喜爱运动,形成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的小儿肥胖症有高度的遗传性,目前认为肥胖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父母皆肥胖的后代肥胖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40%~5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4.其他如调节饱食感及饥饿感的中枢失去平衡以致多食;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低下)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亦可致儿童过食。
(二)继发性小儿肥胖症约有3%~5%的肥胖症小儿继发于各种内分泌代谢病和遗传综合征,他们不仅体脂的分布特殊,且常伴有肢体或智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