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饮食原则
肠易激综合征的饮食原则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痛,其临床特点是病程较长,以持续或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排便困难、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为主要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复杂,除了精神及神经因素之外,饮食因素也是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病情加重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中,千万不可忽视饮食调理环节。对患者来说,以下5点,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1、避免过度饮食。
一日三餐应当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不会造成饥饱不定。专家指出,规律而有节制的饮食方式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平衡,而无节制的过度饮食,特别是暴饮暴食,则可引起肠道功能严重紊乱,诱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所以,患者应特别重视节制饮食并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以防止过度饮食的危害。
2、防止大量饮酒。
酒精可造成肠道运动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加重腹胀、腹痛症状,大量饮酒还可刺激肠黏膜,降低局部抵抗力而造成肠黏膜损伤,加重消化不良及腹泻。因此,医学专家告诫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定要彻底戒酒,务必做到滴酒不沾。
3、不要喝咖啡。
对胃肠道来说,咖啡是一种刺激性饮料,与酒精一样可引起肠道的运动及消化功能障碍,加重腹胀、腹痛症状,所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最好避免饮用咖啡。
4、不吃高脂饮食。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任何情况下的高脂饮食都可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加重肠胀气症状,且易诱发便秘,因此,患者要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要严格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5、少吃产气食物。
产气食物进入肠道后,经肠道细菌的分解可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肠道扩张和肠蠕动缓慢,可致患者出现肠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研究表明,碳酸饮料、豆类、薯类、甘蓝、苹果和葡萄等都属于产气食物,必须严格限制患者食用这些食物。
经常腹泻要注意补脾
引起腹胀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中医的角度可以将腹泻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腹泻大多与胃受凉有关系,表现为腹泻和腹部隐隐作痛,多会伴有食欲不振、脸色苍白等症状。此时要注意健脾化湿,中医推荐使用参苓白术丸治疗慢性腹泻,基本药材有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如果患者伴有脾胃虚寒,表现为胃部怕冷,大便稀溏,不能进冷食者,可以加用香砂养胃丸合并治疗。
急性腹泻常见于夏季,腹泻的主因是“热”,表现为发热、口臭、口感、小便偏黄、大便后肝门灼热等,治疗急性腹泻需要清热利湿,中医推荐葛根岑连汤,其中包含葛根、黄岑、黄连、 炙甘草。在发病期间,患者要坚持清淡和易消化的饮食,不要加重肠胃的负担,如果腹泻特别严重,要多喝糖水或盐水。
肠易激综合征是慢性腹泻中其中一个最常见的病因,无特别的年龄界限,目前以20-50岁的患者为主,多时因为工作过于忙碌,导致精神紧张引起的,因此肠易激综合征是职业人士的高发病,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粘液便等,肠道功能失调导致肠易激综合征间歇性发作。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需要疏肝健脾,推荐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4味药组成(剂量6∶4∶4∶3),方中以白术为主药,功能健脾燥湿;白芍能柔肝缓急止痛,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防风能散肝郁;陈皮理气疏肝健脾。
肠易激综合征除了腹痛还有什么别的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引起腹痛的消化系统疾病,除了腹痛,常见症状还包括腹泻或便秘、腹胀等,肠易激综合征要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可诊断,更为具体的有关该病的问题可以参考肠易激综合征的问答。
经常拉肚子试试中医针灸
经常拉肚子虽不是什么大病,但次数过多,进入体内的营养物质来不及充分吸收就会随粪便流失,长时间周而复始,也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
经常拉肚子怎么回事?中医专业人士指出:经常拉肚子但并不影响健康的朋友,很有可能是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症状表现就是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以及腹部不适。常可伴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及胃痛、烧心感、失眠等其它全身症状,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肠易激综合征检查多无阳性体征,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除了传统的中药汤剂治疗外,针灸也可以迅速止泻,减缓全身症状,临床较常用。
肠易激综合征为肝郁脾虚,导致脾运化功能失调而出现便秘、腹泻。通过针灸、穴位敷贴等非药物治疗,可起到调节人体整体内在环境,维持正常运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有很多,尚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进行选择。俗话说,“心病还需心来医”,因情绪紧张、压力大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自我放松,调节好情绪,方能“长治久安”。
工作精神紧张焦虑怎么办
长时间情绪紧张焦虑是目前公认的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诱发因素。研究表明,人的肠同大脑相关,大脑过度疲劳,容易造成脑肠轴失调,引起结肠肌肉在轻微刺激下发生痉挛,导致腹泻。另外,时尚办公族爱吃的巧克力、奶制品或大量的咖啡、酒精也是发病诱因。研究还发现,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女性在月经期症状更严重。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功能性疾病,目前只能通过改善饮食、调节紧张情绪以及服用药物控制症状,但治疗后稍不注意又会复发。
中医专家建议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学会放松心情,同时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谷类、豆子、水果以及粗纤维蔬菜,使结肠轻度扩张,防止肠道受刺激。山药、扁豆、莲心、百合、红枣等滋肠、健脾的食物有止泻功效,也可以多吃。另外,日常减少肉食摄入和少吃多餐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食疗
饮食调理能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目前,暂没有一种特效的方法能在短期内治愈肠易激综合征,但饮食调理能辅助治疗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者最好不要吃不耐受的食物,比如冷冻、油腻、辛辣食物。若对海鲜过敏者,不要吃虾、螃蟹、牡蛎、贝类食物等。食用不当的食物,会引起腹泻症状,加重病情。肠易激综合征者应多吃易消化、食物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也可多吃低脂肪、低油脂、清淡食物。补充乳酸菌也能辅助治疗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者可多喝酸奶。
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食疗方
1.莲子粉粥:材料有莲子、梗米,做法为将莲子、梗米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熬煮,将熟时加入蜂蜜和茶叶,煮沸后即可食用。
2.山药粥:材料有山药、梗米,做法为将山药切片清洗干净,然后与梗米一起放入锅中煎煮,熟后加盐即可食用。
3.莲藕粥:材料有;莲藕、梗米,做法为将莲藕清洗干净,切成片,再与梗米同下锅共煮,熟后加白糖即可食用。
肠易激综合征的饮食调理
1.姜艾糖水
材料生姜12克,艾叶9克,红枣6枚,红糖15克,白糖15克。制作用清水洗净生姜的污泥,去除姜皮,切成薄片备用。用清水洗净艾叶的粉尘备用。红枣用清水略泡后洗净,剥去枣核备用。以上各物准备就绪后,一同放进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食。作用本方对于阴寒内盛的腹痛较适宜。
2.姜归糖水
材料当归15克,生姜15克,红糖15克。制作先用清水洗净当归,放在锅中,隔水稍蒸,使当归变软,然后切薄片备用。生姜用清水洗净沙泥,去除姜皮,切薄片备用。以上物品准备就绪,一同放进沙锅内,加进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用。作用本方适用于虚寒腹痛。
3.莲山粉
材料莲子肉500克,淮山药500克,薏苡仁500克,芡实500克。制作先将莲子肉、淮山药、薏苡仁、芡实分别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略焦黄,然后将各种药物分别放进打粉机内打成药粉,再将这四种药粉混和,用干燥的玻璃瓶装起。每次服用30克,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服食,每日数次。作用本食疗方适用于脾虚腹泻。
4.草决明蜂蜜饮
材料草决明30克,净蜂蜜30克。制作先将草决明挑选,去除杂物,然后放进沙锅内微炒,将其打碎,再放进沙锅内,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煎。煎好后,取药汁,放入蜂蜜拌匀,早晚各服一次。作用本食疗方适合于阴津不足,肠燥便秘。
5.桂芪粥
材料肉桂6克,黄芪30克,炙甘草9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制作先用清水将黄芪洗净粉尘备用,大米用清水洗净备用。以上材料准备就绪后,将黄芪、肉桂、炙甘草一同放进沙锅内,加水600毫升,用中火煮20分钟,然后捞出药渣,将大米加入药汁中一同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匀,稍煮即可。作用本食疗方适用于虚寒性慢性腹泻。
6.焦米粥
材料粳米100克。制作先用清水洗净粳米,然后将粳米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然后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煮成稀粥,待温后服食。每日可服2~3次。作用本食疗方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IBS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精神、神经因素 IBS患者精神心理异常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人。有研究表明,精神紧张可以改变肠道的mmc,精神刺激对IBS病人比正常人更易引起肠动力紊乱。现代神经生理学认为IBS患者的肠道对于张力和多种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但这究竟是由于肠壁神经丛及其感受器或传入神经通路上的异常,还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异常目前还不明确。另外有研究发现应激可引起大鼠功能性结肠动力紊乱,同时发现应激后一些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增加,说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参与应激所引起的肠功能紊乱反应过程。以上精神、神经因素与IBS的关系,支持目前认为IBS是属于身心疾病类胃肠病的观点。
2、肠道刺激因素 肠道内某些因素可能改变肠功能,加重原有的肠易激综合征。这些刺激因素包括外部的食物、药物、微生物等,也可能包括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内部物质。有实验发现腔内抗原激发致敏的鼠肠道可明显诱导鼠肠道收缩活动和产生腹泻。有分析认为,当某些刺激物多次作用于肠道时,可能改变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对于刺激的敏感性,从而使肠管产生“易激性”。有报道IBS病人回肠对灌注胆汁酸的分泌作用非常敏感,但可能未被诊断为胆汁酸吸收不良。短链或中链脂肪酸在吸收容量受限或在小肠内快速运转等的病人中可能到达右半结肠,引起右半结肠出现快速通过的高压力波,这些波极有效地推进结肠内容物并可能引起疼痛和腹泻。这些肠道刺激物在IBS中是诱因还是病因目前尚未定论。
二、发病机制
1、肠运动异常 IB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肠运动功能异常。有研究发现IBS患者空肠段丛集状收缩波(discreted clustered constrictions,DCCs)及回肠推进性收缩波(prolonged propagated constrictions,PPCs)增多,且与痉挛性疼痛一致。腹泻型IBS患者白天的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出现次数增多,周期缩短;在Ⅱ期和进餐后有较多的空肠收缩;结肠显示大量的快速收缩和推进性收缩;近段结肠快速通过且与大便的重量呈正相关;胆碱能刺激后降-乙状结肠多项动力指标增加。相反,便秘型IBS患者近段结肠通过时间延长,排空明显减慢;高幅推进性收缩减少;降、乙状结肠在基础状态下的收缩频率和收缩时间减少,对胆碱能刺激的反应性降低,与此同时近端结肠收缩时间的百分比却显著增加,表现为不协调性。肛管内压力升高,肛门括约肌对直肠扩张的反应性松弛迟钝。排便时外括约肌异常收缩,与IBS患者排便困难有关。
IBS动力异常不仅限于肠道,食管、胃、胆道均存在动力紊乱,以致有“胃肠道哮喘(asthma of gut)”之称。目前有关IBS动力的研究结果尚不完全一致,有些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说明IBS的动力紊乱是很复杂的,它不单是某一肠段动力发生某种异常,而存在着相互间的协调问题。
2、感觉异常 IBS患者的腹痛阈值较正常人低,因此对标准的结肠扩张产生过度的感觉。这种感觉异常与丛集运动异常的协同作用是IBS患者出现痉挛性疼痛的主要因素。精神压力、焦虑加重患者结肠扩张时的疼痛感觉。相反,松弛状态下对肠扩张知觉减低。超常的直肠肛门感觉引起排便不尽感,甚至排便前的腹痛感。而直肠肛门的过度感觉又与直肠过度的反射运动相伴随。即排便不尽感刺激引起运动应答增强,从而导致排便频度增加,但不伴排便重量增加。
3、分泌异常 IBS患者小肠黏膜对刺激性物质的分泌反应增强。结肠黏膜分泌黏液增多。
肠易激综合征的误区
误区一:经常性便秘、腹痛、腹胀不是病,不用治疗。
分析:肠易激综合征作为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虽然不存在胃肠道器质性病变,但是临床研究表明确实存在胃肠感觉—动力异常。
①肠动力性改变: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异常肠蠕动可累及胃肠道的全程,这种异常肠蠕动包括肠动力减弱(导致便秘)和增强(导致腹泻)。
②肠道感觉异常:多达三分之二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敏感性增加。他们总感觉到胃肠道、胸腔、腹腔和直肠内有东西,而其他人感觉不到或很轻的疼痛被放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内脏感觉过敏。
这种胃肠感觉—动力异常要到医院就诊,进行积极治疗。如果不治疗,听任发展,这种异常会进行性加重,不但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会越来越重,还会严重地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误区二:即使是经常性便秘、腹痛、腹胀也不用吃药,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和粗粮就行了。
分析: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饮食的确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因之一,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总的来说,药物治疗是根本性的,非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性的。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疾病,胃肠道感觉—动力异常是客观存在的,饮食方面的调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胃肠道感觉—动力异常,因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便秘、腹痛、腹胀这些不适。所以说,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正确认识和了解疾病、合理膳食、调整工作节奏、平衡心理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改善胃肠道感觉—动力异常的药物进行治疗。
误区三:经常性便秘、腹痛、腹胀,随便到药店买点泻药或者止痛药吃就行。
分析:一般来说,解痉剂能够暂时缓解腹痛,但是不能改善便秘和腹胀等不适;而缓泻剂能够暂时解决便秘问题,但是对于腹痛、腹胀等胃肠不适却束手无策。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来说,因胃肠感觉和动力的异常,并存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故应该积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能够同时改善感觉和动力异常的药物,而不是针对某个单一症状进行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食疗
1.肉豆蔻粥
制作材料是三克肉豆蔻,五十克粳米,外加两片生姜。先将粳米与清水同煮,煮沸十分钟后,投入肉豆蔻及生姜,直至粥成。肠易激综合症的患者每日空腹服一到两次。肉豆蔻粥有行气消胀,温中和胃,涩肠止泻之效。
2.栗子粥
制作材料是十五克栗子,五十克粳米,将其煮成粥食之,栗子粥具有健脾功效,对脾虚泄泻有效。
3.苏子麻仁粥
制作材料是十五克麻子仁、紫苏子,五十克粳米。先将麻子仁、紫苏子捣烂如泥,然后加水研磨、滤汁去渣,以汁煮粥。苏子麻仁粥具有润肠通便功效,适宜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者。
4.姜艾糖水
制作材料是十二克生姜,九克艾叶,六枚红枣,十五克红糖、白糖。先用清水洗净生姜的污泥,去除姜皮,切成薄片备用。用清水洗净艾叶的粉尘备用。红枣用清水略泡后洗净,剥去枣核备用。以上各物准备就绪后,一同放进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食。姜艾糖水对于阴寒内盛的腹痛较适宜。
5.焦米粥
制作材料是一百克粳米。先用清水洗净粳米,然后将粳米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然后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煮成稀粥,待温后服食。每日可服两到三次。焦米粥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
肝郁脾虚的症状
探讨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为治疗组,采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疗效。。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
①大便溏薄、少腹胀痛与情绪有关;②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③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次症:胁肋胀满疼痛、或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暖气泛酸;舌尖边稍红,舌苔微黄;或舌质淡、舌体稍胖或有齿痕;脉弦。凡具有主症①②③中各一项,即可辨为肝郁脾虚证。
喝酒后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肠易激综合征
喝酒后拉肚子在临床上叫做“肠易激综合征”,它属于结肠的一种功能性病变,其主要表现为大便不调,易腹泻,易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怎么办
如果是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酒后腹泻,除了要停止喝酒以外,要及时调整饮食,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服用药物治疗后,方可适量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