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郄门痛是什么原因 郄门刺灸操作手法

郄门痛是什么原因 郄门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手法:仰掌微屈腕,先取腕横纹中点大陵,其上5寸处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进针方向:从掌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臂掌侧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灸10-15分钟。

功能:宽胸理气,通络止血。

主治:心痛,心悸,衄血,咯血,疔疮,癫病。

阴郄是什么意思

1、阴郄穴:经穴名。出《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名手少阴郄。《外台秘要》作少阴郄。属手少阴心经。手少阴之郄穴。

2、别名:手少阴郄,石宫,少阴郄。

3、穴义: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体内经脉。

4、阴郄:阴,水也。郄,空隙也。阴郄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通里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经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阴郄。

郄门的准确位置及作用 郄门痛是什么原因

郄门穴属手厥阴心包经,起凉血止血,活血止痛,宁心安神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咳血,呕血,衄血诸症;心脉痹阻之心痛,心悸,胸痛;热扰心神之心烦,癫痫,惊痫诸症;当身体出现上述症状时,对应的郄门穴有可能出现疼痛感觉,具体原因应咨询医生确诊治疗。

心悸艾灸哪里

心悸可以艾灸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

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腰间盘突出针灸哪里

气滞血瘀型

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针灸部位: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

治疗功效:肾俞,大肠俞为膀胱经腧穴,可结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经气,活血祛瘀;委中为血之郄穴,用三棱针点刺,可收祛瘀生新之效。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寒湿型

治则:温经通络,行气除湿。

针灸部位: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大肠俞,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或针灸并用。

治疗功效:肾俞,针灸并用可祛寒除湿;腰阳关为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气,行气止痛;关元俞,大肠俞,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委中为循经取穴,守“腰背委中求”之意,以疏通膀胱经经气,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肾虚型

治则:补肾壮腰。

针灸部位:肾俞,大肠俞,命门,腰眼,志室,太溪。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针灸并用。

治疗功效:腰为肾之府,取肾俞以益肾气;大肠俞通络止痛;命门,腰眼针灸并用以温肾益精;志室,太溪滋补肾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郄门痛是什么原因 郄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筋膜-前臂筋膜-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正中神经-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冲门的位置隐隐痛是怎么回事 冲门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仰卧,腹股沟下缘与股动脉交界处外下方0.5寸。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直刺,与大腿前面成90°。

深度:进针0.5-0.8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麻向小腿及足部放射。

功能: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主治:睾丸炎,肠痉挛,子疴,乳汁不足诸症。

郄门指的是什么 郄门的配伍功效

郄门穴配梁丘穴、足三里穴、太冲穴:治神经性呕吐;

郄门穴配内关穴: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郄门穴配曲泽穴、大陵穴:治心痛;

郄门穴配大陵:止咯血;

郄门穴配尺泽、肺俞:有清营止血的作用,主治咳血;

郄门穴配曲池、三阳络:治咯血;

郄门穴配神门、心俞: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心绞痛;

郄门穴配内关、膈俞:治心胸痛;

郄门穴配膈俞:有宽胸利膈的作用,主治膈肌痉挛;

郄门穴配心俞、膻中:治风湿性心脏病;

郄门穴配心俞、大椎:治心肌炎。

箕门的作用 箕门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大腿内侧,血海上6寸,绷腿时,股内肌的尾端取穴。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通利下焦,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三阳络的定位和主治 三阳络的治疗用法

1、针刺方法:三阳络穴,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部;斜刺2.0—3.0寸,透郄门穴,前臂感觉麻胀,并向指端传导。

2、艾灸方法:三阳络穴,艾条灸10—20分钟;三阳络穴,艾炷灸3—5壮。

按摩哪里对心脏好 郄门穴改善心脏功能

取穴:仰掌微屈腕,先取腕横纹中点之大陵,其上5寸处(四手指并拢为3寸),在两条大筋之间,酸痛明显的凹陷处取穴。

郄门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是心脏病急性发作时可以急救的穴位,对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脏疾病有治疗效果。同时刺激郄门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还能升高血氧饱和度,不致缺氧,从而也能改善心脏功能。

按摩手法:伸臂仰掌,用拇指指端按压郄门穴,按之酸麻胀痛明显,重按酸麻胀痛感可向下传之于手指,向上可传至上臂部,左右手交替按压,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

心慌治疗方法

若要预防心悸,可一天刺激少冲穴2、3次,每次指压20秒左右。但是,突然心悸的很厉害时,可用牙齿稍稍用力咬小指,用以刺激此穴。在咬住的期间,心悸会受到抑制。

少冲穴虽两手皆有,但消除心较有效的是左手的少冲穴。郄门穴也是有效的穴道。此穴位于手臂上。以线连结手腕内侧的横纹中央和手肘内侧的横纹(小指方向) 的边缘。距此线的中央约2厘米,靠近手腕方向之外即是郄门穴。用手指一压,连手腕部分都会感到刺痛,很容易找到。一发生心悸,压痛(压时的痛感)会增强, 会更好找,此穴以大母指加压刺激。心悸时,稍稍用力压郄门穴,可止住症状。

此穴也以刺激左前臂者效果较佳。少冲穴、郄门穴两穴,对心悸均有效果,患者视具 体情况选用即可 “心俞”和“至阳”两个穴位

在后背不好点按,你可以隔天在这两个穴位上拔罐一次,要是没有别人帮忙,你可以每天靠着门框(尽量对准穴位)用力晃动几分钟。

相关推荐

金门的准确位置图 金门穴功效与作用

类属:金门为膀胱经郄穴;又足太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功效:疏经活络,宁神熄风。 作用:金门位于足外侧,为本经之郄穴,膀胱经气深聚之处,以治疗本经急痛之证为主。由于膀胱经循头入脑,故本穴有宁神熄风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癫痫,小儿惊风等。

中的意思什么 委中的意思什么

委中穴,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之合穴。 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委中穴,又名郄中,针灸四大要穴之一,又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足太阳经为少气多血之经,刺血较为理想的穴位,故《针灸大成》称为血郄。 1.“委中穴”:“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中穴”。 2.“腘中穴”:指本穴所在部位为腘窝横纹处中点,故名“腘中穴”。 3.“郄中穴”:“郄”,孔隙也

郄门在什么位置 郄门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心痛、心悸、呕血、胸胁痛、前臂痛、腋肿、癫痫等。 2.按摩郄门穴的功效:清热止血、宁心止痛、理气安神、活血泄热。

月经期间艾灸灸哪里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气虚者加灸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隐白穴,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穴;肝俞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内关,地机,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次髎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血分实寒者,与仰卧位加灸天枢,归来穴,于俯卧位加灸次髎穴;血分虚寒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地机,太溪穴,于俯卧位加灸明目穴,灸法同时;血虚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门,足三里穴,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气滞者于仰卧位加灸期门,四满,中极,蠡沟穴。 取气海,归来穴理气活血,调和冲任。太冲为肝经原穴,

小儿风热咳嗽推拿怎么推

小儿风热咳嗽的具体推拿手法如下: 治法:疏散风热,肃肺止咳。 推拿处方:开天门,分推坎宫,揉太阳,揉天突,清肺经,运内八卦,分推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分推肩胛骨,按弦走搓摩,拿风池,拿肩井,加清天河水,推六腑。“肺经募郄摩方。” 推拿方解:退六腑,清天河水,可发散风热,清热肃肺。“肺经募郄摩方”,由中府,孔最组成。盖因中府为肺经之募穴,又为手足太阴静脉交会穴,故具有宣肺止咳之功; “郄有空郄义,临证能救急。”孔最为手太阴之郄穴,有清热降逆,理气止咳之功,故为清肺热之要穴,二穴相伍,为治风热犯肺而致

郄门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郄门的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前臂,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快速取穴法:伸肘,微屈腕握拳,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中点处再向下量1横指(拇指),即1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 郄门穴属手厥阴心包经,起凉血止血,活血止痛,宁心安神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咳血,呕血,衄血诸症;心脉痹阻之心痛,心悸,胸痛;热扰心神之心烦,癫痫,惊痫诸症。 常用配伍 1.本穴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配尺泽,鱼际,孔最,肺俞,针刺泻法,治疗肺热咳血;配上脘,内庭,

脚气针灸法

治疗1、针灸治法取足少阳、阳明与太阴经穴为主。偏实者针用泻法;偏虚者针用补法。处方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随证配穴脚气冲心:巨阙内关郄门;脾胃虚弱:脾俞胃俞;跗肿麻木:八风太白方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滞留足胫,流溢肌肤,故取足三里、三阴交泻阳明、太阴之湿;补髓会绝骨,筋会阳陵,充养筋骨而使步履轻健。脚气冲心者,取心募巨阙,心包经内关,郄门以定悸除烦消满。脾俞、胃俞,施补法以健运化湿。八风、太白为治脚气之效穴,泻之使湿热下泄而消跗肿。 治疗2、电针选穴风市足三里伏兔悬钟方法通电10—15分钟,采用疏波(疏

郄门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郄门穴保健按摩方法

用拇指捏按郄门穴,每次1-3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以有效改善心动过塑,缓解手臂肌肉拉伤,神经痛,远离心悸,心绞痛。

神堂的准确位置图片 神堂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骨棘突下缘,旁开4横指处穴。 进针深度:进针0.2-0.3寸,留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清热散风,止咳平喘。 主治:心悸,气短,咳嗽,胸痛,脊背疼痛。 配穴:配内关,郄门治疗心悸,气短;配风门,肺俞治疗咳嗽,胸痛。

郄门的准确位置图 郄门穴常用配伍疗法

心痛心悸,胸胀烦闷可配大陵,心俞;衄穴呕血可配孔最,血海,膈俞;疔疮可配大椎,身柱;癫痫科配鸠尾,丰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