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癌症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癌症能引起脑血管病吗?答复是肯定的。据1970~1981年3426例癌症尸检报告,有500例脑血管病,占14%,其中255例有临床症状,占总尸检例数的7.4%,可见,癌症也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癌症所致的脑血管病以脑梗塞居多,占54.1%,脑出血次之,占45.8%。
癌症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两种。脑栓塞多由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引起。腺癌,特别是肺及胃肠道的腺癌易合并心内膜炎,使心脏形成血栓性赘生物,脱落后如阻塞了脑血管就形成脑栓塞。而较大的肿瘤碎片直接进入脑动脉者比较少见。但也确实有癌栓子进入脑血管,引起的癌性脑栓塞。临床上较小的瘤栓子所致的脑栓塞,主要表现为癫痫及可逆性脑缺血性发作。
癌症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⑴癌肿易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及血液粘度增高。⑵因化疗、消耗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产生感染性血管炎。在此基础上易继续血栓形成。⑶晚期癌症患者,因极度衰竭和脱水,血液粘度增高,也易引起血栓形成。
电脑上班族吃什么坚果好
1.1、榛子:常食榛子对防治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有益。
1.2、板栗: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可以健脾养胃、补肾强心,能有效治疗肾虚、腰腿无力。
1.3、开心果:开心果的果仁含有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能增强体质。
1.4、葵花籽:葵花籽含有B族维生素,能辅助治疗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另外,葵花籽富含β-胡萝卜素,可防止人体皮肤下层的皮肤细胞坏死,让皮肤光滑细嫩。
1.5、花生:花生中所含的维生素E与生育和长寿关系密切。所含维生素K有凝血作用,其中的脑磷脂和卵磷脂是神经系统所必需的主要物质,可增强脑功能,延缓脑功能衰退。花生中的谷氨酸还可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
鹌鹑蛋怎么做好吃 鹌鹑蛋的饮食宜忌
大多数人都可以食用鹌鹑蛋,但是不适宜肥胖症、脑血管病人食用。食用时,应避免与猪肝、菌类食物一起食用。
饮食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饮食与脑血管病关系十分密切。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论述。如《内经》有“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的记载。意思是说过食肥甘厚味,可使人突然中风偏瘫。
为什么饮食也能引起脑血管病呢?主要是因为饮食成分的不同,可影响人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钠、钙等离子的含量,这些都是与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众所周知,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它们与脑血管病都有关系。如食物中糖的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过多地摄入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脂,使血脂升高。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所以,饭不可吃得太饱,可适当多吃一些含纤维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含果胶的水果。
脂肪食物,尤其是动物内脏、鸡蛋、鱼子、肥肉等,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能使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对此也应有所限制,而豆制品、牛奶、淡水鱼等,含胆固醇较低,可适当多吃一些。
蛋白质饮食可延缓血管壁弹性减退进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血压,促使钠离子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所以,对蛋白质饮食不必限制。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膳食中含盐量较高,则易引起高血压,进而导致脑血管病。据报道,日本北海道地区,人们盐的摄入量相当大,每天15~20克以上,84%的成人患高血压,而且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在我国,对北方有些地区进行人群调查,也有类似情况。因此,在膳食中应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每天宜降低到10克以下,当然最理想的是保持5克左右。而那些“口重”的人,更应注意加以限制。
总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以便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阴市准确位置图 阴市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其它:糖尿病,水肿。
羊角风的常见病因
1、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高氨血症,脑脂质沉积症,维生素b6依赖症等。
2、脑血管病:如脑血管畸形、颅内出血、脑血管炎、脑梗塞等。
3、神经皮肤综合症:最常见的有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和脑三叉血管瘤病等。
4、营养代谢障碍及内分泌疾病,常见有的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b6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
5、围产期脑损伤,主要是产伤、窒息、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其以缺氧缺血性脑病而致癫痫者最常见。
6、外伤:由外伤而致的颅内出血、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均可引起癫痫,但发病率与损伤程度及部位有关。
远离失眠烦恼的对策 失眠的危害
最新研究表明,失眠不仅会影响美容,影响情绪,还可能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风险,特别是睡眠与癌症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睡眠相关问题可能与多种癌症风险上升有关,包括淋巴癌、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还有研究表明,睡眠缺乏会加快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速度。虽然详细机制不明,但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睡眠紊乱影响褪黑素水平,同时影响免疫监视能力和细胞修复能力有关。
急性脑血管病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是由于给心肌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 临床上可分为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纤维化和心性猝死。
脑血管病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俗称为脑中风,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
如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心律不齐等,严重时会发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猝死、危及生命。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酗酒、糖尿病,缺乏运动、不规律饮食和肥胖。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一组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偶有自行缓解,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
如果自己患上了急性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有冠心病,还有心绞痛,或者是心律失常等疾病,这些都是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但是每个疾病的治疗的时候是需要用到不同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严重危害健康
糖类是人体活动的主要“能源”。糖类的消化、吸收不难,但它要为身体所利用则需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的变化。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物质。缺少了胰岛素人体便不能利用吸收到血液里来的糖类。人体无此能源可用,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动用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被大量分解,于是患者形体消瘦、软弱无力、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贮存在身体里的脂肪被动员出来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并常伴有三酰甘油及被称为“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于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半数以上、甚至70%最终因心脑血管病而致命。除此之外,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还因有糖蛋白沉淀于血管壁基膜上对血管的损害,则涉及大小动静脉,甚至毛细血管,所以除心脑血管病外,还会引起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乃至肾衰竭,神经炎,手足感觉缺失,眼底病变导致失明,足坏疽以至需要截肢等。
这些还仅仅是糖尿病的主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如果不治,任其发展,还会有许多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高渗性昏迷等,皆可致命。
近年来许多学者还注意到糖尿病还容易引发癌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物质能促进细胞分裂增殖。便很可能是一些细胞癌变的促进剂。目前至少认为胰腺癌,肯定是与糖尿病有关的,肝癌及结直肠癌与糖尿病的关系也引人注目。
新生儿脑水肿如何预防
新生儿脑水肿属于继发性病理过程,全身系统性疾病如严重洗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病、休克、中毒代谢性疾病等使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的微循环与脑细胞代谢障碍,可可能引起脑水肿。所以它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在神经外科方面,脑病疾病如颅脑损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炎症、脑血管病、脑寄生虫病、脑先天性疾病等,经常继发性水肿,继发性水肿,往往关系到颅内疾病过程和预后,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神经外科领域,如果能更多认识脑水肿的发生机理,使脑水肿得到预防与治疗,则能使颅内疾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结果。
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危害
第一位的是心脑血管病。
这一类疾病,有的发生在心脏,比如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有的发生在脑部,比如脑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脑出血,等等。问题的关键在血管,就是血管出现了动脉硬化,所以称之为心脑血管病。动脉硬化的全称叫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与高脂血症有关,而高脂血症的发生,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休戚相关。高脂血症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往往脂肪摄入过多。
第二位的是恶性肿瘤。
也许有些人会说,肿瘤的病因不明。是的,具体到每一位肿瘤患者来说,老张、老王为什么得了这种癌,可能说得不是很准确,不是很清楚。但是,从宏观上来说,肿瘤的病因应该说还是很清楚的。肿瘤学家认为,有80%的癌症的发生和人们的生活行为相关。所以,肿瘤学家还提出“生活方式癌”这样的命题,就在于警示人们注意自己的生活行为。比如,肺癌就与抽烟的关系非常密切;胃癌可能与人们进食大量的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在体内形成亚硝胺有一定关系;又如大肠癌,这几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明显增加,可能就是和人们摄入过量的脂肪有关……所以,癌症的发生,绝大多数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脑血管病的疑问
年龄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脑血管病的年龄特征很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增加。据我国的资料表明:75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率,为65~74岁组的1.4~1.6倍,为55~64岁组的3~4倍,为45~54岁组的5~8倍,为35~44岁组的30倍,死亡率50岁以上占脑血管病死亡总数的93.64%,而年龄每增加5岁,死亡率增加1倍。由此可以看出,年龄与脑血管病关系十分密切。
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脑出血多见于60岁左右的人,脑梗塞的发病年龄较脑出血晚一些,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多见于青壮年,这是因为此类病人与先天性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有关。
年龄的增长引起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增高,主要与人的逐渐衰老有关。众所周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的衰老,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退。而对于脑血管病的发生,起重要影响的是血管的衰老。其衰老的主要表现是,动脉壁厚度增加,弹性降低;血管内膜增厚,弹性蛋白断裂,钙化和胶原增加等。同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衰老性改变,包括平均寿命期缩短,细胞数量成倍减少,使动脉弹性降低,脆性增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流量减少,速度减慢,也是引起脑血管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适当调整饮食,合理使用大脑,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硬化,防止或减慢衰老,就可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可累及各种年龄,但以50~79岁的人中最常见。据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病患病率明显增高。65~74岁组比35~44岁组患者高26.6倍,脑出血患者中50~59岁发病率最高。脑血栓形成患者中以60~7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性别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脑血管病的发病性别略有差异,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从我国几个城市调查情况看,上海报告男∶女=1.3∶1;青岛报告男∶女=1.5∶1,可见性别与脑血管病有一定关系。
美国对45~54岁,55~64岁,65~74岁三个年龄组病人进行18年的随访观察,发现男女之间脑梗塞的发病率无差异,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我国有关资料表明,脑出血的发病率男性为57%,女性为4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男性为55.21%,女性为44.79%,这些数据显示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男性比女性好发。
脑血管病有哪些表现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警惕小儿癫痫8诱因
1、先天性大脑发育畸形。如无脑回畸形,巨脑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灰质异位症,脑穿通畸形,先天性脑积水,肼胝体发育不全,蛛网膜囊肿,头小畸形,巨脑症等。
2、神经皮肤综合症。最常见的有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和脑三叉血管瘤病等。
3、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高氨血症、脑脂质沉积症、维生素B6依赖症等均可引发小儿癫痫发作。
4、围产期脑损伤。主要包括产伤、窒息、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等,中其以缺氧缺血性脑病而致癫痫者最常见。
5、颅内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脓肿、霉菌性脑膜炎、脑寄生虫病、接种后脑炎、传染后脑炎等。
6、营养代谢障碍及内分泌疾病。常见有的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B6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7、脑血管病。如脑血管畸形、颅内出血、脑血管炎、脑梗塞等。
8、外伤。由外伤而致的颅内出血、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均可引起癫痫病,但发病率与损伤程度及部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