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母乳喂养三误区

母乳喂养三误区

误区1 :怕肥胖

现代女性在生育后,大都急切希望能恢复昔日苗条的身材,有不少新妈咪甚至因此在生育后拒绝给宝宝哺乳,理由是怕出现乳房下垂、身材走样等的问题。广州市妇婴医院妇产科何平主任表示,造成身材走样并非母乳喂养所造成,恰恰相反,母乳喂养有促进母亲形体恢复的作用。

产妇大量补充营养才是造成身材走形的主因,正所谓“一个人吃两个人分量”,若能坚持母乳喂养,方可把多余的营养提供给宝宝,保持供需平衡。而且宝宝的吸吮过程反射性地促进母亲催产素的分泌,促进母亲子宫的收缩,能使产后子宫早日恢复,有利于消耗掉孕期体内堆积的脂肪。

误区2 :怕劳累

剖腹顺利诞下女儿,罗太太总算松了一口气。痛楚、疲倦随之而来,加上担心哺乳的动作会再次弄伤伤口,不少产妇不愿意立刻给宝宝喂奶:“休息一下,等体力恢复了再喂。”宝宝哭喊着,罗太太的家人担心会吵醒才刚睡着的罗太太,“细心”地把宝宝推出房间外面。第三天,罗太太准备喂奶,可是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奶。赶紧进补喝汤,仍不见奏效。看着别人喂孩子不费吹灰之力,罗太太急得抱着女儿哭了起来。

广州市妇婴医院妇产科骆蓓君护士介绍,出生头一两天的喂养很重要。新生儿在出生后20-30分钟之间,吸吮反射最为强烈,在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有不少新妈妈奶水不足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乳房的刺激不足。生产后头一两天,宝宝的吮吸对乳房的刺激,除了能让宝宝适应乳头吮吸的感觉,养成良好的吮吸习惯,也能刺激母乳的分泌,保证哺乳期乳汁的足量供应。骆蓓君护士支招,无论是顺产或剖腹产,产妇只要掌握正确的抱婴、哺乳姿势,是不用担心扯动伤口的。

误区3 :怕疼痛

有的妈咪是因为喂奶时乳房和乳头疼痛,因此不想喂养了。

出现乳房疼痛、乳头皲裂其实是因为喂养方法不当所致。

WHO《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

1. 有书面的母乳喂养政策,常规的传达到所有保健人员。

2. 对所有保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实施这一政策。

3. 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

4. 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5. 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及在需要与其宝宝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

6. 除母乳外,禁止给宝宝吃任何食物及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7. 实行母婴同室,让宝宝和母亲一天24小时在一起。

8. 鼓励按需哺乳。

9. 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宝宝吸橡皮奶头,或使用奶头作为安慰物。

传达母乳喂养支持组织已建立的信息,并将出院母亲转给这些组织。

这些母乳喂养误区你知道吗

误区1

产后前两天奶水少,先加奶粉喂宝宝

有的妈妈心想,“产后前两天奶水有点少,还是给宝宝先加点奶粉吧,免得饿坏了宝宝,等下奶后再喂母乳好了。”其实,人体的调节机制是很奇妙的,新妈妈在生完孩子后,乳汁的分泌量与宝宝的胃容量是趋近一致的。宝宝在刚出生1天的时候,妈妈的奶水虽然比较少,但这个时候宝宝的胃容量也只是小玻璃球那么大,他只需要一点点乳汁就能满足全天的能量,所以不用担心自己奶水不够。

如果一开始就先添加配方奶粉,因为橡皮奶头长、出奶孔大,宝宝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吃到奶水了,慢慢地宝宝就不愿意吸吮妈妈的乳头了,这样会使乳房因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刺激而影响到正常的泌乳功能,从而导致后续的母乳喂养问题,如下奶困难、奶胀、宝宝产生乳头错觉等。

误区2

将刚开始的乳汁挤掉

有些妈妈在哺乳时会将开始的乳汁挤掉,或者喂一会儿这侧,又换另一侧。据介绍,先吸出来的奶叫“前奶”,它看上去虽然比较稀薄,但却富含水分和蛋白质。在“前奶”之后,乳汁就变成了白色,而且比较浓稠,这就是“后奶”了,后奶富含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素,能提供很多热量。如果只是吃到前奶,宝宝会长得比较瘦小;如果只是吃到后奶,宝宝又会缺少水分和蛋白质。所以,一般在喂奶的时候,妈妈切不可将“前奶”挤掉,应尽量让宝宝吃空一侧乳房后再换另一侧,这样才能保证宝宝摄取到足够的营养。

误区3

用手将乳房组织向后压

一些妈妈害怕喂奶时,宝宝的呼吸道被乳房体堵住了,往往用手将乳房组织向后压,这是不科学的。妈妈用手向后压乳房组织的时候,将会阻断乳腺管内乳汁的流通,从而影响宝宝的吸吮。只要掌握正确的含接姿势就不会出现上述妈妈担心的现象。

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妈妈的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托起乳房,先将乳头刺激宝宝的口周围,使宝宝建立觅食反射,当宝宝的嘴巴张到足够大的时候,再将乳头及大部分的乳晕含在宝宝的口中。当宝宝正确含接到乳头时,可以见到宝宝的脸颊是鼓起呈圆形、慢而深地吸吮,而且妈妈也可以感觉到明显下奶的感觉。

误区4

挤奶时挤压乳头

有些妈妈在挤奶时,用手挤压乳头或整个乳房,希望尽最多的力量将乳汁挤出,但往往未挤出乳汁反而使乳头或乳房损伤。正确的方法是,在乳头距离乳晕2厘米处,用拇指及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压力应作用在拇指及食指间乳晕下方的乳房组织上,也就是说,必须压在乳晕下方的乳窦上,反复一压一放,依各个方向按照同样的方法按压,做到使乳房内每一个乳窦的乳汁都被挤出来。该方法一般不会疼痛。一侧的乳房至少挤压3~5分钟,待乳汁少了,就挤压另一侧,如此反复数次。每一次挤奶至少需要20~30分钟,每天至少6~8次。

母乳喂养常见误区

1.害怕肥胖

许多新妈妈因害怕身体走形而拒绝喂奶,但事实上,产后肥胖多是因为新妈妈进补不当造成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并不会造成妈妈身型变胖,因为宝宝吸吮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和子宫的收缩,帮助消耗体内堆积的脂肪,反而有利于新妈妈恢复形体。

2.太劳累致奶水不足

宝宝天生拥有吸吮反射的能力,通常在出生后半小时内最为强烈。许多新妈妈生产过后太累而不愿意喂奶。其实许多新妈妈奶水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宝宝对乳房的刺激不足。建议新妈妈在生产后要尽快给宝宝喂奶。

3.怕疼痛

有些新妈妈害怕喂奶,喂奶时乳头的疼痛让有些新妈妈产生心理阴影,害怕甚至拒绝喂奶。然而事实上,之所以出现乳房疼痛、乳头皲裂这些现象是因为新妈妈没有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造成的。只要正确掌握喂养的姿势和方法,母乳喂养并不疼痛。

WHO的《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可以帮助妈妈们正确喂奶:

1. 有书面的母乳喂养政策,常规的传达到所有保健人员。

2. 对所有保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实施这一政策。

3. 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

4. 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5. 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及在需要与其宝宝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

6. 除母乳外,禁止给宝宝吃任何食物及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7. 实行母婴同室,让宝宝和母亲一天24小时在一起。

8. 鼓励按需哺乳。

9.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宝宝吸橡皮奶头,或使用奶头作为安慰物。

10.传达母乳喂养支持组织已建立的信息,并将出院母亲转给这些组织。

母乳喂养开奶期误区

母乳喂养,最初三天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俗语中所说的开奶期,母乳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新妈妈要重视开奶期,下面就讲下开奶期的一些误区,朋友们可以参考下。

1错误1:乳房不胀就是没奶:因为开奶期新妈妈开奶觉察不到,解决方法,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奶水,只要喂奶时可以听见宝宝的吞咽声,就说明宝宝能够吃到奶水。

2错误2:奶水不够,就添配方奶吧:新妈妈需要让宝宝尽量去吸奶,因为只有吸得越空,下次分泌得就越多,再说过早的添加配方奶,会影响宝宝喝奶。

3错误3:没下奶就不要让宝宝白费力气:宝宝只要吃三次奶嘴就可能造成乳头错觉,有的宝宝甚至吃一次奶嘴就会形成错觉。所以不要认为没有下奶就让宝宝吸吮乳房是白费力气,这恰恰是最好的催奶方法,只有宝宝的吸吮才能激发妈妈的母爱并启动体内的“泌奶”预案。

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误区

0-1岁宝宝喂养误区一:过早的添加辅食

好几年前咱们的观点是,纯母乳喂养到4个月就可以了,现在从去年开始,咱们国际上一般要求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所以不要过早添加辅食。尤其是有些孩子,母乳还很足的情况下,妈妈4个月就开始添加各种米粉、蛋黄等等,就把孩子在母乳中获取的营养就剥夺了。

0-1岁宝宝喂养误区二:添加辅食首选蛋黄

一个孩子一生中第一次添加的辅食应该是什么呢?好多爸妈的误区就是选择蛋黄,会觉得蛋黄这个营养物质又好,又补充蛋白质,含锌也高、含铁也高,这是一个误区,首先添加的第一个辅食应该是含铁米粉。是因为米粉引起婴儿过敏的可能性是最低的,而且相对于蛋黄容易消化吸收。像蛋黄有的孩子爱过敏的,建议8个月以后再加。

0-1岁宝宝喂养误区三:泥糊和奶混在一起吃

当宝宝添加米粉或者泥糊状食物,有的妈妈说很省事,可以把这个泥糊状食物和奶混在一起步就可以了嘛,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咱们的小家伙给他加泥糊状食物,一方面给他加营养,另外一方面他要学习咀嚼,咀嚼是需要锻炼的,让他练习舌头的搅拌能力才可以。

0-1岁宝宝喂养误区四:喂奶时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

喂奶的时候,有的妈妈漫不经心,他不与孩子做这种眼神的交流,你看她也许抱着孩子喂奶,但是没有看着孩子,用关注的表情对着孩子微笑,而且眼睛看着电 视,也许跟别人聊天。最可怕的是人工喂养的孩子,有的父母想反正用奶瓶喂奶,让孩子躺在床上,就抱着奶瓶,妈妈根本都不抱。

这种人工喂养,虽然物质营养摄入了,现在心理需求完全没有满足他。我们提醒爸妈,不管是母乳喂养,特别是奶瓶喂养的人工喂养,一定要把孩子抱在怀里,要一边喂一边跟孩子交流,让孩子生理上、心理上都要得到满足。

0-1岁宝宝喂养误区五:过早加入了配方奶粉

有的妈妈虽然母乳很足,大家过早的加入了配方奶粉,问她为什么?她说感觉我的母乳很稀,这是完全不对的。因为母乳80%都是水,所以本身就是很稀的液体,只要你有足够的母乳就可以坚持到4到6个月,而且完全够你的孩子的营养发育的需要。

0-1岁宝宝喂养误区六:7、8个月仍给吃颗粒细腻的辅食

7、8个月以后,仍然给孩子吃颗粒非常非常细腻的辅食,这样也不好。因为7到9个月,从我们医学角度来说,孩子就进入食物的质地敏感期,这个时候进入质 地敏感期,再加上孩子7、8个月逐渐开始长牙了,牙龈有痒痛的感觉,所以他特别喜欢吃稍微有点颗粒、稍微比4到6个月粗糙一点的辅食,他感觉吃起来比较有 意思,而且对他牙龈的摩擦感也帮助他出牙。

所以7、8个月以后,我们希望你的辅食就不能太细腻了,应该自己做一点肉末、菜末、烂粥,这样孩子吃起来可能兴趣更大一些。

0-1岁宝宝喂养误区七:过早的给孩子加盐和调味品

过早的给孩子加盐和调味品,很多孩子8到9个月妈妈给他做辅食的时候,觉得给他做点烂面条一点盐不加,能好吃吗?特别习惯的给他加点盐、加点儿童酱油、香油,觉得这样能把食物做的很香,这不好。因为大人已经吃惯了酸咸苦辣,你吃原汁原味的觉得没有办法吃了,但是宝宝一开始没有接触过盐类,而且他不需要那么多盐,他所需要的盐或者叫氯化钠,从食物本身就已经含有了。

所以他在1岁以内,我们宝宝的食物中不需要加盐和任何调味品,而且可以放心这样做,完全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没有吃盐会不会没有劲,因为从蔬菜和各种食物中 的就足够了。另外,过早的摄入盐对孩子的身体和肾脏都是负担。而且味觉是互相比较的,你吃完糖吃再甜的西瓜都不觉得甜了,他从不加盐到逐渐逐渐加,味觉是 逐渐逐渐上升的过程。如果你过早的加了盐,你的孩子嫌不咸的东西肯定不吃了,他口味就会越来越咸,他一生中吃的盐就越来越多。当咱们的爸妈用咱们的口味评 判孩子的辅食说有点香味的时候,对孩子来说那个盐可能已经很多了,所以一岁的 孩子不要加盐和调味品。

0-1岁宝宝喂养误区八:为了夜间不饿醒睡前喂浓奶

小婴儿小的时候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而且夜间睡醒之后不会哄自己睡觉,必须大人安慰。大人一看孩子一个晚上醒三四次就感觉很疲倦,于是就想怎么让孩 子睡觉呢,于是流传这么一个方法,在睡前给孩子喝浓浓的的奶,这个是不对的。很多妈妈把米粉放在孩子睡觉前吃,古人有一句话,喂不合则媚不安,孩子睡觉的 时候胃肠道蠕动本身就不是那么活跃的,孩子的喂要拼命的消化这个米粉,长期对孩子喂不好。而且有的孩子早晨起来口里有酸气或者臭味,都是他消化不良的表现,所以千万不能在睡前给孩子吃过浓的东西。就是常规,你该喝多少奶就喂多少,一点不用增加浓度,稀稠度也一定要按奶粉的冲调说明。

妈妈也不用担心,当小家伙长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发育到一定程度,比如七八个月以后,有的孩子发育晚一点两岁以后,就不用夜间吃了。所以是自然而然发育的过程,不要为了让他睡大觉,而去给他吃过浓的食物,也许适得其反,还会伤害孩子的消化系统。

0-1岁宝宝喂养误区九:两顿奶之间添加辅食

添加食物的次数过于频繁,在两顿奶之间添加辅食,这也是不对的。对一般消化系统正常的孩子来说,在加辅食的时候我们希望,如果这个孩子4个月或者6个月 从来没有加辅食,第一次加辅食的时间,我们一般建议选择中饭这顿奶之前,比如11点左右孩子饿了,按照通常的情况他该吃饱饱的一顿奶了,因为你要开始引入 这个辅食,我们希望吃奶之前他饿了先给他拌一点米粉,让他吃两勺,相应的把奶的量减到三四毫升,这就算一顿饭了。

逐渐的中午这顿辅食添 加越来越多,奶量越来越少,可能七八个月以后这顿饭完全被辅食替代了,以后逐渐把晚饭这顿奶也逐渐替代到。一般1岁以后中饭和晚饭都被辅食替代了。如果在 两顿奶之间加辅食,有的妈妈会很忙很忙的,隔两小时就加一次,隔两小时就加一次妈妈很累不说,孩子总是在加辅食的时候处于半饿半饱的状态,孩子饥饿感不强 的时候,吃起来就不是很香,因为饿是最好的下饭菜。

长此以往喂没有休息的时间,总是没有排空的时候刚两个小时你又加进来了,所以喂也没 有休息的时间,我们总是希望喂蠕动完,把喂的内容物排空了,休息一下再吃下一顿,有一饱一缩的规律在里面比较好一些。所以我们不太建议在两顿母乳之间或者 两顿配方奶粉之间加辅食,这样对孩子的兴趣可能不是很大。

说到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好多4、5个月的孩子,他对大人吃饭表现出了极大的 兴趣,因为那个时候他在心理上也想尝一尝食物以外的东西了,他经常大人吃饭的时候他眼巴巴的望着,大人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孩子挺有兴致的,拿筷子蘸点菜 汤,那里面盐是最多的,所以孩子一旦小的时候尝这种菜汤,你再让他吃瓶装的泥糊状食物,他就觉得一点味道没有,所以就过早的提高了味觉,所以不要过早的加 盐和不要过早的让他尝成人的菜汤。

孩子每天、每餐应该吃多少辅食?

到底每次及每天应该给孩子吃多少辅食呢?这是所有爸妈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开始添加辅食时,要根据婴儿前几次进食的情况大概估算应该提供的辅食量。婴儿每次接受辅食的量不固定,可有20%的差异,每 天的进食量也不固定。爸妈要认真对待每次的进食过程,最好定量喂养,但也不能绝对定量,只要孩子不吃,就应该停止喂养。

除了将孩子能接受的每餐辅食量与每天进食总量作为参考依据,还应该根据进食后的结果逐步调整喂养量,如是否干扰了奶的摄入,进食后是否出现了胃肠不适的表现,生长是否正 常等。家长还应考虑每次辅食的组成,应以每次进食种类和性质来判断。还有些家长给孩子的辅食中突出菜和肉、蛋等蛋白质食物,而忽略米、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食 物,多吃肉、菜不是不好,但不能挤掉米、面等食物。建议每次辅食中米、面等食物应至少占一半,菜、肉、蛋一起不可超过一半。

母乳喂养的误区

1、生病了就断奶

有的妈咪发现自己生病了,不论青红皂白就要给宝宝断奶。其实这个做法是不科学的,妈咪生病是否要断奶,要根据病情来定。有的妈咪受了风寒,这时是无需断奶的,只要带着口罩照样可以喂奶。有的妈咪患有乳腺炎,如果只是红肿的话,就可以继续哺乳,如果已经发炎有脓液流出,就必须断奶了。妈咪生了病,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再考虑是否断奶。

2、严格时间段喂奶

妈咪们一定看过这样的话:“每隔xx小时给孩子喂奶一次。”,很多妈咪会严格按照这个时间点来喂奶,其实这个方法是不科学的,喂奶的原则是根据宝宝的需求来定,如果宝宝饿了就该给他喂,宝宝喝的越多,奶水才会越多。

3.长牙了就该断奶

有些妈咪发现宝宝长牙了,磨乳头了,就想着是不是该断奶了,其实宝宝咬妈咪的乳头非常平常,这并不是断奶的讯号。妈咪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措施来惩罚他,比如轻轻地闷他鼻子,停止喂食,掐一掐他的下巴等等。

4.疯狂食用鸡鸭鱼肉

有的妈咪为了保证充足的奶水,疯狂食用鸡汤,鸭汤,大量摄入各种肉类食物,其实这样做反而对宝宝不利,容易会使幼儿消化不适,肠胃难受。

5.母乳少就断奶

对于1-4个个月的宝宝来说,母亲的奶水是最佳的食物,就算孩子只能吃到3成也不要放弃。只要多加休息,奶水含量只会与日俱增。

母乳喂养的误区

误区一:产后前两天奶水有点少,还是给宝宝先加点奶粉吧,免得饿坏了宝宝,等下奶后再来母乳喂养好了

人体有着无法言语的奇妙,有关科学验证,在妈妈生下孩子那几天后,所分泌的乳汁和宝宝所需的胃容量竟让相似。宝宝出生的第一天,妈咪也没有多少奶水,但是宝宝的胃容量也是小的可怜,只需要一点点的乳汁就能满足一整天的能量,所以一开始不需要担心宝宝奶水够不够。

如果一开始就先添加配方奶粉的话,宝宝吃了奶粉后,吃母乳就会吃得少一点,而且因为橡皮奶头长,出奶孔大,宝宝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吃到奶水了,慢慢地宝宝就不愿意吸吮妈妈的乳头了,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乳房因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刺激而影响到正常的泌乳功能,从而导致后续的母乳喂养问题,如下奶困难、奶胀、宝宝产生乳头错觉等。

误区二:哺乳时将开始的乳汁挤掉,或者喂一会儿这侧,又换另一侧

先吸出来的奶我们叫“前奶”,它看上去虽然比较稀薄,但却是富含水分和蛋白质,这也是为什么说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额外喂水。在“前奶”之后,乳汁就变成了白色,而且比较浓稠,这就是“后奶”了,后奶富含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素,能提供很多热量,保证宝宝吃了后不会经常饿。

假如只是吃到了前奶,因为前奶中含有水分和少量的蛋白质,所以对于宝宝来说可能影响她的身长。如果只是吃到后奶,那么宝宝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蛋白质和水。所以在喂奶的时候不需要挤奶,同样的呀不要这边换到那边吃,尽量让宝宝在一侧吃。那样才能让宝宝补充充足的营养。

误区三:托乳的各种错误姿势

有一些妈妈在喂奶的时候,会用大拇指和食指呈“剪刀”式夹住乳头或乳晕,其实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宝宝的含接和有效吸吮,还会阻断乳汁的流出,当然,如果妈妈的奶汁过多、乳反射过强,倒可以采用这种“剪刀”式,以减少宝宝呛奶的机会。

还有一些妈妈在喂奶的时候,其他人用一只手拿着乳房,另一只手握着宝宝的头,将宝宝推向妈妈的乳房处,其实,当施加压力时,宝宝会反射性地将头后仰,如此反抗多次后,也许宝宝就会拒绝母乳喂养了。

此外,也还有一些妈妈害怕喂奶时宝宝的呼吸道被乳房体堵住了,往往用手将乳房组织向后压,这也是不科学的。妈妈用手向后压乳房组织的时候,将会阻断乳腺管内乳汁的流通,从而影响宝宝的吸吮。只要掌握正确的含接姿势就不会出现喂奶时宝宝的呼吸道被乳房堵塞的现象。

母乳喂养的误区

新妈妈在母乳喂养的细节上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澄清。

1.生气时喂奶:妈妈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奶,会让宝宝吸入带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轻者生疮,重者生病。

2.运动后喂奶: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潴留于血液中使乳汁变味。因此,乳母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后先休息一会儿再喂奶。

3.躺着喂奶:躺喂易导致宝宝吐奶。正确之举是妈妈取坐位或中坐位,将一只脚踩在小凳上,抱好宝宝,另一只手以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乳头喂哺。

4.喂奶时逗笑:宝宝吃奶时若因逗引而发笑,可使喉部的声门打开,吸入的奶汁可能误入气管,轻者呛奶,重者可诱发吸入性肺炎。

5.喂奶期减肥:喂奶期减肥可导致乳汁质量下降,对宝宝健康不利。

6.定时喂奶:现主张“按需哺乳”,即每当婴儿啼哭或母亲觉得应该喂哺的时候,即抱起婴儿喂奶。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便渐渐会形成婴儿自己的一定规律。

7.上班期间只能断奶:储存母乳不仅让宝宝有幸继续享用母乳,还可保持妈妈乳汁分泌,防止涨痛。挤奶可用挤奶器或手挤。挤出的奶应放在经消毒的、并有密封瓶盖的玻璃或塑料瓶内。最理想的是使用母乳储存袋,国内市场也有卖。储存状态乳汁室温可保存12小时。

8.一次只喂一边:一次只喂一边,乳房所受的刺激减少,泌乳自然也就减少了。为此,每次哺乳应尽量两边都喂。即使宝宝吃了一边乳房的奶水就饱了,妈妈也应排空另一只乳房。

这些婴儿喂养秘诀,每个父母都应该知道

老人、朋友和社会会给新手妈妈们提供了各种关于育儿的善意建议,但父母如何确保他们得到了准确的信息呢?在遵循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诗安国际将育儿误区与现实分开。

1.宝宝对母乳过敏吗?

误区:有些婴儿对母乳过敏。

事实:没有宝宝对母乳过敏。

人们很容易把像呕吐这样的信号误认为是乳汁有问题,但事实是,从生物学角度讲,这是不可能的。一些婴儿可能会对妈妈在哺乳期间吃的食物过敏,包括牛奶。

2.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喂水?

误区:母乳喂养的婴儿也需要水。

事实:母乳是孩子唯一需要的液体。

除非宝宝有儿科医生推荐使用其他液体,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吃固体食物之前不需要喝水,通常是4 - 6个月前。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的妈妈遵循医嘱。

3.在哺乳期怀孕

误区:你在哺乳的时候不会怀孕。

事实:母乳喂养不是一个可靠的避孕手段源。

即便在哺乳期,只要正常排卵了就有可能怀孕。提醒各位妈妈,此时最好避孕工作。

4.食物过敏须知

误区:如果你对食物过敏,宝宝也会过敏。

事实:你的过敏食物可能不会引起宝宝的饮食反应。

某些种类的过敏会在家庭中发生,但如果父母对某件事过敏,他们的孩子也会跟着过敏,这并不一定是真的。

5.糖会致孩子多动症

误区:孩子吃糖过多会引发多动症。

现实:所有关于糖的研究都一再证明,它不会引起儿童多动症。

相关推荐

这样喂宝宝会营养不良

误区一:因噎废食不喂奶粉 误区:一个年轻母亲带着3个月大的女婴来体检,她对医生说,看了媒体关于“大头婴”的报道,她不敢再喂孩子奶粉,只好改喂米糊。 陈医生当即纠正了这位母亲的做法———这是因噎废食。无法提供母乳,应该以乳制品喂养婴儿。米糊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不足,没有奶粉的补充,婴儿的营养肯定跟不上。陈医生说,只要选择品质好的奶粉,奶粉喂养的婴儿可以和喝母乳的婴儿同样健康。

初为人母常见9大喂奶误区

喂奶误区一:猛吃鸡鸭鱼肉新妈妈吃饭的时候实际上是两个人在吃,既要满足自己又要顾及宝宝,所以理所当然要多补充些营养。然而,鸡鸭鱼肉等富含动物脂肪的食品吃多了却很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表现之一就是大便呈油性或有奶瓣。喂奶误区二:教条的按时哺乳一般来说,宝宝刚刚生下来的几天新妈妈乳汁较少,如果按时哺乳就会饿着宝宝,既然少量,就应该多餐,应该按需喂补。宝宝的吮吸会促进奶汁的生成,随着奶量的增加,喂补的间隔

五岁还在喝母乳这样真的合适吗

孩子母乳喂养到几岁比较好目前对于母乳喂养到几岁好这个问题上面,存在着两大误区。一类妈妈觉的,母乳到了六个月以后就变的非常稀了,应该没有什么营养了,没必要再给孩子吃了!到了六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断奶了。而另一类妈妈觉的,母乳喂养好处这么多,那么不妨坚持久一些,这样的话对于宝宝的身长发育来会比较好!其实呢,小编这里要跟各位妈妈们说的是,母乳喂养的时候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换句话说就是,给孩子断奶的时候

半岁的孩子最易患贫血

母乳喂养易贫血王福霞教授指出,她在临床上碰到不少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其父母有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认为母乳营养全面,量又足,加上孩子不愿意换口味,于是父母就放弃了添加辅食或者只是添加少量的辅食。殊不知,母乳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纯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孩子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就越大,据统计,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3.93%。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母乳量足就推迟

婴儿换奶粉注意什么

喂养误区:为了孩子,换换换!由于新手妈妈缺乏育儿经验,在喂养宝宝的问题上人云亦云。今天听说吃这种奶粉不容易拉肚子,换!明天听说吃那种奶粉的营养更全面,换!后天又听说宝宝吃了另一种奶粉后不容易上火,换! 即使孩子对最初选择的奶粉很适应,但是父母们依旧想看看何种奶粉对孩子最适合,她们的初衷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却是不科学的。频频换奶,危害大一般来说,给宝宝选奶粉,只要宝宝吃后不反复便秘或频繁出湿疹或者经常

母乳喂养常见十个误区

穿工作服喂奶医护、实验室工作的妈妈穿着工作服喂奶会给宝宝招来麻烦,因为工作服上往往粘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病毒、细菌和其它有害物质。所以妈妈无论怎么忙,也要先脱下工作服(最好也脱掉外套)洗净双手后再喂奶不迟。生气时喂奶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的实验显示,人在生气时体内可产生毒素,此种毒素可使水变成紫色,且有沉淀。由此提示,妈妈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奶,以免宝宝吸入带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轻者生疮,重者

关于母乳喂养有哪些误区

1.我的奶没下来,还是让宝宝先吃奶粉吧婴儿出生半小时即可进行哺乳,每次可持续半小时,即使没有乳汁也应哺乳。产后宜母婴同室,多让宝宝吸吮乳头,这不仅可增进感情,也会因宝宝的吸吮而促进乳汁分泌。乳汁的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多食用一些稀汁类,如鸡汤、鱼汤、排骨汤等,有一定增乳作用。同时,母亲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切忌忧思恼怒,还要有胜任哺乳婴儿的信心和热情,因情绪不良可导致泌乳减少,甚

宝宝健康四大误区

误区一:吃得越多越健康一次或多次超量喂食,造成婴儿胃肠道负担过重,以致食物在胃肠内消化吸收障碍,很容易引起过食性腹泻。建议:婴儿喂养要注意总量摄入,更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误区二:过早停止母乳喂养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优质代乳品品种繁多。家长应该了解,再好的代乳品也达不到母乳中所含营养的比例标准。建议:提倡母乳喂养4-6个月,母乳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误区三:新鲜牛奶比奶粉好新鲜牛奶

什么是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周,全称为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它是由世界母乳喂养行动联盟组织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活动,旨在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支持母乳喂养。目前在全球已有 120个国家参与此项活动。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WABA)确定每年8月1日至7日为“世界母乳喂养周”,使全社会积极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拓宽母乳喂养的内涵,创造一种爱婴、爱母的社会氛围。

这样喂宝宝会造成营养不良

误区一:因噎废食不喂奶粉误区:一个年轻母亲带着3个月大的女婴去体检,她对医生说,看了媒体关于“大头婴”的报道,她不敢再喂孩子奶粉,只好改喂米糊。医生当即纠正了这位母亲的做法——这是因噎废食。无法提供母乳,应该以乳制品喂养婴儿。米糊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不足,没有奶粉的补充,婴儿的营养肯定跟不上。医生说,只要选择品质好的奶粉,奶粉喂养的婴儿可以和喝母乳的婴儿同样健康。误区二:只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