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胫腓骨骨折如何进行治疗

胫腓骨骨折如何进行治疗

一、无移位的胫腓骨干骨折:可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

二、有移位的横形或短斜行骨折: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固定期间均应注意石膏和夹板的松紧度,并定时行X线检查,发现移位应随时进行调整,或重新石膏固定,六到八周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

三、单纯胫骨干骨折:由于右完整腓骨的支撑,多不发生明显移位,用石膏固定六到八周后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

四、单纯腓骨干骨折:若不伴有上、下胫腓联合损伤,亦不需要特殊治疗。为减少下地活动时疼痛,用石膏固定三到四周。

骨折后多久才可以走路

5、各部位骨折愈合时间

1、肢体骨折:锁骨骨折 70日;肩胛骨骨折 60;肱骨干骨折 90日;尺骨干或桡骨干单骨折90日;尺桡骨双骨折 120日;桡骨远端骨折 90日;指、掌骨骨折 70日;腕骨骨折130日;股骨颈骨折 270日~365日;股骨干骨折 120日;髌骨骨折 120日;胫腓骨骨折 120日;踝部骨折 120日。

2、胸部骨折:一处肋骨骨折 30日~40日;多根、多处肋骨骨折90日;胸骨骨折90日。

3、脊柱、骨盆部骨折:脊柱骨折120日;骨盆稳定型骨折90日~120日;骨盆不稳定型骨折120日~180日

4、颜面部骨折:鼻骨线状骨折30日;鼻骨粉碎性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60日;上、下颌骨骨60~120日。

小腿前面疼痛还能继续跑步吗

一部分跑友常问:跑步后会有小腿前面疼痛不适的症状,有这些症状后还能继续跑步吗?

如果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时,你可能是出现了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严重者有可能是骨折。

什么是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与骨折?

胫腓骨肌肉附着处的骨膜长期受到牵扯或过多的应力作用于骨膜,引起胫腓骨骨膜炎,称为“胫腓骨骨膜炎”。在外力长时间持续作用,进而可产生骨折,又称“疲劳骨折”。

常见人群:

好发于跑跳过多的运动项目、长途行军的新兵、舞蹈演员等。有的是一次训练后发生,有的系逐渐劳损所致,更甚者会逐渐发生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骨折”。

胫骨腓骨断了多长时间能好 胫骨腓骨骨折术后护理

胫腓骨骨折术后护理相对比较简单,手术做完之后有个麻醉期,大概是六个小时,六个小时之后麻醉基本上就失效了,这时候需要进行初级的康复训练,就活动脚指头,练大腿肌肉的舒缩,这时候不建议活动关节,因为活动关节应该是比较疼的。等到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在床上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一般术后三天,让病人扶双拐,在支具的保护和旁边有陪护的情况下,下地进行功能锻炼,但是患肢不允许负重。术后两周骨折就可以拆线回家了,但是术后六周必须到医院去拍个片子,然后看看骨折生长情况,有没有什么复位丢失。然后术后三个月骨折基本上就会达到骨性愈合了,这时候可以逐渐地进行功能锻炼了。一般胫腓骨骨折的取钢板时间,是在保证骨折愈合的情况下,术后十三个月到十八个月之间才能取钢板。

胫骨骨折要动手术吗

单纯的胫骨骨折一般来说是见于儿童,青壮年小腿的骨折,由于胫腓骨之间骨间膜的传导,胫骨骨折往往伴有腓骨骨折,如果说胫骨是一种没有移位的骨折,可以选择石膏或者支具外固定。如果说胫骨骨折,骨折线是一个稳定的,像是横行骨折线,可以选择手法复位,然后支具、石膏外固定,这样两种骨折都不需要做手术。如果说胫骨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以及肌膜高压的情况,或者是开放的胫骨骨折,这些骨折是都需要做手术的。

胫腓骨骨折病因以及后遗症

病因

本病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多见为压砸、冲撞、打击致伤,骨折线为横断或粉碎型;有时两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断,软组织损伤常较严重,易造成开放性骨折。间接暴力多见为高处跌下,跑跳的扭伤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线常为斜型或螺旋型,胫骨与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

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表现成角和重叠移位。应注意是否伴有腓总神经损伤,胫前、胫后动脉损伤,胫前区和腓肠肌区张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并发症比骨折本身所产生的后果更严重。

并发症

胫腓骨骨折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尤其不稳定性骨折极易移位。局部外固定往往失败。

在外伤性胫腓骨骨折中,因其多为重大暴力引起的损伤,并常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及内脏器官损伤;胫腓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后,肌肉丰富的小腿肌群组织极易受累,因为骨骼肌对缺血较为敏感,通常认为肢体肌肉组织在缺血6~8小时后就可以发生变性、坏死;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术后伤口感染所致的脓毒血症亦大大增加了截肢的危险性。

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手法复位和外固定

麻醉后,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做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透视下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整复,复位后可用小夹板或长腿石膏固定。

2.骨牵引

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胫腓骨折因骨断端很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良好对位以及骨折部有伤口,皮肤擦伤和肢体严重肿胀,必须密切观察肢体的病例,不能立即以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最好用跟骨持续牵引。

3.骨外穿针固定法。

4.切开复位内固定。

腓骨骨折治疗

1.手法复位和外固定麻醉后,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做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透视下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整复,复位后可用小夹板或长腿石膏固定。

2.骨牵引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胫腓骨折因骨断端很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良好对位以及骨折部有伤口,皮肤擦伤和肢体严重肿胀,必须密切观察肢体的病例,不能立即以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最好用跟骨持续牵引。

3.骨外穿针固定法。

4.切开复位内固定。

骨折一般多久能好 各部位骨折愈合的时间

1、肢体骨折:锁骨骨折70日;肩胛骨骨折60;肱骨干骨折90日;尺骨干或桡骨干单骨折90日;尺桡骨双骨折120日;桡骨远端骨折90日;指、掌骨骨折70日;腕骨骨折130日;股骨颈骨折270日~365日;股骨干骨折120日;髌骨骨折120日;胫腓骨骨折120日;踝部骨折120日。

2、胸部骨折:一处肋骨骨折30日~40日;多根;多处肋骨骨折90日;胸骨骨折90日。

3、脊柱、骨盆部骨折:脊柱骨折120日;骨盆稳定型骨折90日~120日;骨盆不稳定型骨折120日~180日

4、颜面部骨折:鼻骨线状骨折30日;鼻骨粉碎性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60日;上、下颌骨骨60~120日。

肱骨骨折的三大病因

直接暴力(55%):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肱骨骨折,则往往使受伤部位发生肱骨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破坏,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肱骨骨折。

间接暴力(20%):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肱骨骨折,如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椎体受折刀力的作用而发生压缩性肱骨骨折(传导作用)。

积累性劳损(8%):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肱骨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肱骨骨折。

儿童车轮扭伤致胫腓骨骨折漏诊原因分析

儿童车轮扭伤致胫腓骨骨折漏诊原因分析

(1)儿童患肢伸入车轮扭转伤是通过间接暴力所致造成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因胫腓骨中下1/3是三棱形和四方形骨干移行部,此轴细弱为骨折好发部位。儿童在坐车的过程中,其下肢不慎伸入正在转动的车轮内,导致而身体不能随之移动,胫腓骨受到牵拉和向内弯曲,超过胫骨所能承受的负荷,造成骨折。

(2)造成踝部伸入车轮内随转速传导暴力致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也符合其致伤的外力作用点和发生损伤的部位不在一起的间接暴力骨折的理论根据。

(3)对自行车车轮轧伤致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漏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是临床忽略了全面检查,往往被局部症状,如外表皮肤碾挫伤、出血、肿胀等所掩盖。特别是检查一个不合作的受伤儿童,没有抓住特点,找到其相应较隐蔽的骨折部位压痛点。患儿又不能得到正确提供敏锐的难以忍受的骨折部位,导致X线检查漏摄,部位错摄、少摄、造成漏诊。应值得提出的是因为胫骨干下1/3外侧穿入有营养血管,如果此处骨折伤及营养血管,漏诊时间长者或病情重者,导致的不良后果将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医疗赔偿,给医院的信誉和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

踝关节骨折怎样治疗

1.内踝骨折

无移位的内踝骨折一般采用石膏固定治疗,但在个别情况下,对踝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应行内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及康复。移位的内踝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因为持续的移位可以造成距骨倾斜并导致足内翻畸形。内踝尖端撕脱骨折与踝穴受累者不同,前者稳定性较好,除非有明显的移位,一般不需内固定。如果症状明显,可行延迟内固定。常用2枚松质骨加压螺丝钉在垂直于骨折的方向固定内踝;较小的骨折块可用1枚松质骨加压螺丝钉及1枚防止旋转的克氏针固定;对于骨折块太小或粉碎性骨折不能用螺丝钉固定者,可用2枚克氏针及张力带钢丝固定;对于延伸至干骺端的垂直型骨折,则需采用小型弧形支撑钢板进行稳妥固定。

虽然不锈钢植入物最常用于内踝骨折,但安全有效的可吸收性植入物具有明显的理论优点,即愈合后不需再切开取出植入物,并可防止螺丝钉帽周围皮肤软组织的突起和触痛。

内踝远端骨折块一般向下、向前移位,且常有小的骨膜皱褶嵌入骨折。用刮勺或骨膜起子清除嵌入骨折的骨膜,显露齿状骨折面。清除小的、松散的骨或软骨碎片,大的骨或软骨块应保留并通过移植骨块来支撑。用持骨器或巾钳将内踝骨折复位至正常位置并予以维持,然后,钻入2枚光滑的克氏针,横穿骨折部位做暂时固定。摄正侧位X线片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如果复位满意,拔除其中1枚克氏针并拧入1枚拉力螺丝钉,然后拔除置换另1枚克氏针。

仔细检查关节内情况,特别是内上角,确保螺丝钉没有通过关节面。摄X线片观察螺丝钉及骨折的位置。如果内踝骨折块很小或粉碎,已不可能用螺丝钉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可用几枚克氏针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内踝大块的垂直骨折,且其近侧粉碎时,需用支撑钢板固定以防止骨折再移位,通常用一块小的1/3管型钢板。由于该部位皮肤覆盖条件差,在应用体积较大的金属固定物时,应特别小心以免伤口发生并发症。

术后石膏后托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并抬高患肢。如果骨质条件好且内固定牢固,2~4天后可去除石膏后托,改用可卸夹板或石膏靴固定,然后开始练习关节活动。6周内限制负重,如果骨折愈合较好,6周后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一般在12周以后。

如果皮肤条件、骨质或其他因素影响了固定的牢固程度,骨折保护时间必须延长。根据骨折固定的稳定程度,可用短腿或长腿非负重管型石膏固定。如果应用长腿管型,4~6周后可更换短腿管型。在骨折良好愈合之前,病人的踝部不允许负重(8~12周)。其后改用可行走短腿管型,并逐渐开始负重。当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管型石膏。

2.外踝骨折

如果腓骨骨折是双踝骨折的一部分,我们通常在内踝固定之前,先将外踝或腓骨骨折复位内固定。通过前外侧纵行切口显露外踝及胫骨干远端,保护腓肠神经及腓浅神经。如果骨折线完全为斜行,且两骨折端完整无碎骨片,可用2枚拉力螺丝钉由前向后拧入,以使骨折块间产生加压作用。螺丝钉间隔约1cm。选择螺丝钉长度很重要,其必须穿透后侧骨皮质才能保证固定,但又不能穿出太多而影响胫骨肌膜鞘。如为横行骨折,可采用髓内固定。纵行分开跟腓韧带的纤维,显露外踝尖端。插入Rush棒、腓骨交锁棒或其他髓内器械,经骨折线到达骨折近端髓腔。当应用髓内钉固定时注意勿使外踝向距骨倾斜。髓内钉的进钉点宜选在外踝尖部的外侧面,因为髓内钉为直行,不注意可引起外踝向距骨倾斜,造成踝穴狭窄,踝关节活动度减小。将髓内钉塑形可避免这类错误。如果骨折在胫骨关节面以下,远端骨块较小且骨质正常,可用髓内型踝螺丝钉固定,较高大的患者可用6.5mm拉力螺丝钉。踝螺丝钉也可以轻度倾斜,以使其穿透腓骨近侧骨折段的内侧皮质。对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可用克氏针由外侧向内侧斜行穿过远近侧骨折块,并用张力带钢丝加固。

骨折必须解剖复位并维持腓骨的长度。如果骨折在韧带联合平面以上,对已解剖复位的小骨折块,应用1/3管型钢板可以提供满意固定。较高大的患者,可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钢板可增强拉力螺丝钉的固定作用,或者用于跨过粉碎性的骨折段。通常将3枚皮质骨螺丝钉置于骨折近端腓骨干上,将2~3枚螺丝钉置于骨折的远端,经单侧皮质骨的松质骨螺丝钉放置在胫骨下关节面以下。如果钢板置于后外侧,它将起到防滑钢板的作用。

对于骨质疏松或踝部软组织覆盖差的患者,复位后可用克氏针从腓骨远端骨折块斜行穿入胫骨来固定。

3.双踝骨折

双踝骨折同时破坏了内、外侧的踝关节稳定结构,移位减少了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并改变了关节运动力学。虽常能做到闭合复位,但消肿后不能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故几乎所有的双踝骨折,都应行双踝的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一般关节周围骨折,特别是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应限制在两个时期,即早期和晚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在损伤后最初的12h内进行,否则由于广泛的肿胀而延迟至伤后2~3周手术。在手术中,如果软组织过度肿胀,必要时可延迟关闭切口或植皮。对于那些有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及骨折部位皮肤起水泡的患者是更为合适的。骨折脱位需延迟切开复位者,应立即行闭合复位和夹板固定,以防止皮肤坏死。

4.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

韧带联合由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下胫腓横韧带四部分组成,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坚固,而韧带联合损伤即指上述四条韧带的不同损伤组合。韧带联合损伤最常见的损伤机制是旋前外旋、旋前外展,较少见的是旋后外旋(Danis-Weber B和C型损伤)。这些外力引起距骨在踝穴内外展或外旋,导致韧带联合断裂。恢复下胫腓韧带联合的解剖关系非常必要。如果腓骨在下胫腓联合平面以上骨折,则认为该联合已断裂,因此,必须达到解剖复位。以前,所有的韧带联合损伤都必须考虑行内固定,但最近Bden等在尸体解剖研究中证实,如果踝关节内侧未损伤,韧带联合的撕裂并不会引起踝关节不稳;如果存在踝关节内侧损伤,并且韧带联合撕裂向踝关节近侧延伸超过4.5cm,将改变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但韧带联合撕裂向踝关节近侧延伸小于3cm,则不然;韧带联合撕裂在3~4.5cm之间,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故如果韧带联合在踝关节平面以上损伤小于3cm,或者内、外踝损伤经内踝固定或三角韧带修复后获得稳定,则没有必要在韧带联合处做固定。

目前明确的在韧带联合处做固定的指征是:①韧带联合损伤向关节面近侧延伸超过3cm,且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未修复者;②韧带联合损伤合并不准备固定的腓骨近侧骨折,且内侧损伤不能被固定者。

在术中判断韧带联合的完整性,可用骨钩或骨钳抓住固定的腓骨并向外牵拉,如果向外侧移位超过3~4mm,韧带联合处就需要固定。术中X线片显示外踝内侧壁与胫骨后踝外侧壁之间的清晰间隙应小于5mm,如间隙增宽,则表明韧带联合损伤未复位。外旋应力侧位X线片上的腓骨后侧移位,比在踝穴应力下X线片所测量的移位更能准确地反映韧带联合解剖分离的程度。

有多种方法固定韧带联合,最常用的是螺丝钉或斜穿钢针经外踝至胫骨下端。这些钢针及螺丝钉不仅保持了下胫腓关节的解剖复位,也稳定和固定了踝穴的外侧支持结构。螺丝钉应通过腓骨两侧及胫骨一侧或两侧的骨皮质。

对联合韧带螺丝钉是否需取出及何时取出,仍有争议。文献上报道出入很大,既有允许负重之前(6~8周)常规取钉者,亦有直到骨折完全愈合且因此出现症状时再取钉者。提倡取钉者的理由是下胫腓关节固定扰乱了踝关节的力学机制,限制了背屈时的腓骨正常外旋运动。然而,过早取钉可能会引起韧带联合再分离。也有报道带钉负重的病例发生了螺丝钉断裂。如果通过三面皮质骨固定,螺丝钉一般是松动而不断裂,可能不影响踝关节正常力学机制。如果通过四面皮质骨固定,发生断钉后两侧断端可较容易取出。一般说来,将晚期产生的韧带联合再分离与断钉相比较,前者是更难处理的临床问题,因此,建议保留螺钉至少12周。

在螺丝钉固定之前,韧带联合必须解剖复位,并暂时用克氏针或持骨钳固定。螺丝钉的拧入位置应在胫骨踝关节面以上2~3cm,与关节面平行,并应向前呈30?角以便其与下胫腓关节垂直。若螺丝钉的位置太靠上,可能使腓骨畸形并致踝穴增宽;假如螺丝钉不与踝关节面平行,腓骨可能向近端移位;如果螺丝钉没有与下胫腓关节垂直,腓骨可能依然向外侧移位。此外,韧带联合螺丝钉必须在踝关节最大程度背屈时拧紧,这是因为距骨前宽后窄,若以较窄的距骨后部确定踝穴宽度,将造成踝关节背屈功能受限。如果用小钢板固定腓骨骨折,这枚韧带联合螺丝钉可以作为将钢板固定于腓骨外侧的螺丝钉之一来应用。

5.三角韧带撕裂合并外踝骨折

三角韧带撕裂伴随外踝骨折,其受伤机制与造成双踝骨折者相同,即由足部旋后一外旋所致。所不同的是内踝未发生骨折,而是三角韧带撕裂,并使距骨向外侧脱位。通常踝关节的前侧关节囊也被撕裂。三角韧带,尤其是它的深层结构,对于踝关节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防止距骨向外侧脱位和外旋。当外踝骨折伴有踝关节内侧面压痛、肿胀和血肿时,应怀疑合并有三角韧带撕裂。常规的踝关节前后位X线片可能显示距骨没有向外移位,但当摄踝关节旋后和外旋应力位X线片时,可发现距骨移位及倾斜,并显示踝穴内侧间隙明显增宽。

由于距骨在踝穴内的移位,这类损伤难以闭合治疗。距骨外移1mm,胫距关节的有效负重面积将减少20%~40%,如果外移5mm则可减少80%。如果选择闭合治疗,应密切随访观察距骨移位情况。在皮肤条件、病人年龄及一般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损伤的最佳治疗是行胫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进行或不予三角韧带修复。如果只修复三角韧带,尽管术后用管型石膏固定,距骨仍可向外移位。如果只固定胫骨,三角韧带断端可能嵌于内踝与距骨之间,从而影响骨折的准确复位,或者造成愈合后此韧带松弛。不常规探查踝关节内侧,即使复位看起来满意,三角韧带的一些纤维可能嵌在内踝与距骨之间,仍可导致晚期移位。内侧显露只需少许手术剥离,医师即能将三角韧带清除出踝穴,而且如果需要的话,也提供了修复三角韧带的机会。

外踝骨折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固定,最常用的是1/3管型钢板及3.5mm皮质骨螺丝钉固定。长斜行骨折可单独用拉力螺丝钉固定,位于胫骨下关节面以下的骨折(Danis-Weber A型骨折)可用踝拉力螺丝钉或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也可用克氏针通过腓骨远端骨折块斜行穿入胫骨固定。髓内Rush棒可用于外踝的横行骨折,但Rush棒不能控制旋转。交锁髓内针已经用于腓骨骨折的固定。

6.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较其他类型的踝部骨折更常需要切开复位,三踝骨折的治疗效果常不如双踝骨折。三踝骨折多由外展或外旋损伤造成。除内踝骨折和腓骨骨折外,胫骨关节面后唇骨折移位,造成踝关节后外侧脱位及伴随足部旋后的外旋畸形。内踝可能保持完整,而代之以三角韧带的撕裂。

三踝骨折切开复位的原则及指征与前面列出的双踝骨折相同,后踝或胫后骨折块切开复位的指征主要取决于骨折块的大小及脱位程度。如果后踝骨折块累及25%~30%的负重面,应行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如果骨折块累及的关节面小于1/4,此时胫骨前部关节面较大,足以提供稳定的负重面,并且距骨能被保持在正确位置,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后遗症(图2)。将腓骨解剖复位并坚固内固定之后,常使胫后骨折获得满意复位,这是因为骨折块最常发生于后外侧,且通过后胫腓韧带与腓骨相连。如果胫骨后骨折块较小,即使向近侧移位也不会出现后遗症,但如果距骨与胫骨关节面发生向后半脱位,即使很轻微也不能接受。如果持续存在一个台阶或超过2~3mm的间隙、或持续性向后不稳,那么就需行切开复位。胫骨骨折块向后向近侧移位,在骨折部位产生偏置。由于足部后移,造成距骨的负重面与不规则的胫骨下关节面不能吻合,活动和负重可导致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

在三踝骨折中,当后侧骨折块相当于关节面的1/3或更大时,可采用后外侧入路或采用经腓骨入路。通过这个入路比其他入路更能清楚地看到胫骨后骨折块的关节面,特别是常见的胫骨后外侧剪切骨折。

7.踝关节胫骨前缘骨折

踝部胫骨骨前缘骨折与后缘骨折虽然骨折位置相反,但治疗上大致相同。然而有一点不同:因为前缘骨折通常由高处坠落使足和踝极度背屈所引起,这种骨折使胫骨下关节面受到的挤压更为严重,所以,胫骨踝关节面可能难于达到完全的恢复。如果需要,合并内、外踝骨折的治疗如前所述。手术应在伤后24小时内或延迟至软组织条件改善后进行。

8.胫骨远端平台骨折

胫骨远端平台骨折、Pilon骨折或胫骨远端爆裂骨折,这些名词均用来描述胫骨下端经关节面的骨折。这些名称均表达特定的骨骺损伤,从低能量的旋转暴力引起,到车祸或高处坠落的高能量轴向压缩暴力引起。高能量所致的骨折常为开放性损伤,或伴有严重的软组织闭合性创伤。骨折可有明显的干骺端或关节面粉碎,并向骨干延伸。为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对这些骨折进行分类非常重要。85%的病人有腓骨骨折,距骨的损伤程度有所不同。踝部旋转骨折,可以被看作是从单踝骨折到双踝骨折、再到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这样一个连续的进展过程。

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固定、牵引、拉力螺丝钉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及外固定器固定等。有三种类型的外固定器已应用于这种骨折的治疗:即传统的跨越踝关节的半针外固定器,允许踝关节活动的带关节的半针外固定器,不跨越踝关节的联合张力带钢丝及半针的混合型外固定器。对于关节面广泛粉碎骨折及距骨严重损伤者,可有选择性地初期行关节融合术。

当制定治疗计划时,下列几种因素必须予以考虑:损伤的机制,是高能还是低能损伤,根据粉碎及脱位的程度和部位来确定骨折类型;此外,X线平片及CT扫描等检查十分必要,其对确定骨折线的方向、关节面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情况、关节粉碎的范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不可能达到解剖复位。准确地评价软组织损伤程度也十分重要,开放伤可按Gustilo系统进行分类。虽然闭合性软组织伤可能不像开放性损伤那样明显,但它有时也可能相当严重,尤其是当对此认识不足时,将对治疗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对肢体进行仔细检查,包括血管损伤征象、肢体肿胀情况、骨折部位的皮肤水泡、软组织受碾压情况、闭合性脱套伤、骨一筋膜间室综合征等。如果采用石膏固定,应该密切观察移位情况,且6周内避免负重。跟骨牵引,适于作为合并软组织肿胀的严重骨折的暂时固定,但很少单独使用作为最终的治疗方法。通过韧带整复及允许病人肢体活动,外固定器同样能达到骨折复位?哪康摹6杂贏O分类的B1、B2和稳定的C1型骨折,可采用经皮或小切口的方式,用螺丝钉做有限固定,并辅以石膏外固定。如果对骨折的稳定性有任何疑虑,可用外固定器替代石膏固定。

对移位骨折,手术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方法,该方法遵循了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及早期活动的AO原则。

胫骨腓骨断了多长时间能好

胫腓骨骨折以后,正常的方法治疗,比如说移位不是很明显,无手术指征的,可以打石膏固定,如果移位非常明显,粉碎性骨折,那就需要通过内固定进行固定。但是正常的骨头的生长,都有它的自然生长规律,早期骨痂形成,后期骨痂塑形,一般来讲这几个过程需要将近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三个月后需要进行相关的X光进行复查,来判断骨折愈合的时间。

胫腓骨骨折治法应该如何选择

胫腓骨骨折治疗方法要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外固定或开放复位内固定之术。

●骨牵引

斜行、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单纯外固定不可能维持良好的对位。可在局麻下行跟骨穿针牵引,用螺旋牵引架牵引固定。

●石膏固定

无移位或整复后骨折面接触稳定无侧向移位的横断骨折、短斜行骨折等,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及长腿石膏外固定。石膏固定时,膝关节应保持 15 °左右轻度屈曲位。

●开放复位内固定

胫腓骨骨折一般骨性愈合期较长,长时间的石膏外固定,对膝、踝关节的功能必然造成影响,目前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者日渐增多

相关推荐

骨折后为什么长不好

人体骨骼具有很强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绝大多数骨折经过二段时间后,都能愈合。但也有少数病人,到了该愈合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骨折仍未长好。局部肿胀、疼痛,x射线照片上骨折间隙清晰如初;或虽无肿胀、疼痛,但骨折处仍有异常活动,x射线照片上断端不但未连接,还发生硬化,骨髓腔被封闭。这两种情况,医学上分别称为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又叫骨折不愈合)。 其原因颇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病人年龄大,体质差,营养不良。 二是伤情严重;局部血液供应差。 三是骨折部位特殊。胫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腕舟骨中间及股骨颈,血液供

踝部骨折的不同程度

内翻(内收)型骨折 可分 III 度。 I 度:单纯内踝骨折,骨折缘由胫骨下关节面斜上内上,接近垂直方向。 II 度:暴力较大,内踝发生撞击骨折的同时,外踝发生撕脱骨折,称双踝骨折。 III 度:暴力较大,在内外踝骨折同时距骨向后撞击胫骨后缘,发生后踝骨折(三踝骨折)。 外翻(外展)型骨折 按骨折程度可分为 III 度。 I 度:单纯内踝撕脱骨折,骨折线呈横行或短斜行,骨折面呈冠状,多不移位。 II 度:暴力继续作用,距骨体向外踝撞击,发生外踝斜行骨折,即双踝骨折。如果内踝骨折的同时胫腓下韧带断裂,可以发

胫骨骨折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筋膜间隙综合征,小腿部骨折或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发生血肿、反应性水肿,使筋膜间隙内压力增高时,可以造成血循环障碍,形成筋膜间隙综合征。其中以胫前间隙综合征的发生率最高。 胫前间隙位于小腿前外侧,胫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第3腓骨肌、腓总神经和胫前动、静脉位于其中,当发生胫前间隙综合征时,小腿前外侧发硬、压痛明显,被动伸、屈各趾时疼痛加剧。疼痛情况与腓神经受压程度有关,早期 可出现第1、2趾蹼间感觉减退,继而发生长伸肌、趾长伸肌、胫前肌麻痹。由于腓动脉有交通支与胫前动脉相通,因此早期足背动脉可以触及。 除胫前

小腿骨折三个月要注意什么呢

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撑体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并承担1/6的重量。胫骨中下1/3处形态转变,易于骨折;胫骨上1/3骨折移位,易压迫腘动脉,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疽;胫骨中1/3骨折易造成骨筋膜室综合症。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 小腿骨折后要多吃些含钙的东西,像排骨汤,牛奶等高钙的东西,这样可以帮助骨头愈合。 小腿骨折的患者不能大幅度运动,以免再次拉上,要注意静养,不要乱动。 平时饮食要以清淡,营养为主,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心情愉快。 上面就是对小

踝关节扭伤病因

直接暴力(30%):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间接暴力(30%):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积累性劳损(30%):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生血补髓汤治好胫腓骨骨折

治疗时先是进行清创缝合,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加石膏夹板外固定(术后创口一期愈合)。4个月后复查X片,提示骨折端无骨痂生长(其间局部曾出现红肿疼痛,经抗炎治疗1周后消失)。于是,许林又来到中医院治疗,医院给他做了髌韧带负重石膏外固定3周,同时给他服用了生血补髓汤(熟地30g,白芍15g,川芎15g,黄芪30g,杜仲15g,牛膝15g,红花10g,当归15g,续断20g,骨碎补20g,枸杞20g,菟丝子15g),再次复查时,X片提示骨折端有大量骨痂生长。不久,住院取除了他的患肢的内外固定。至今,他的患肢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要多长

1、肢体骨折 肢体骨折包含人体的很多部位,不同的肢体部位愈合的时间也不一样,一般指、掌骨骨折和锁骨骨折需要70天左右,而肩胛骨骨折则只需要60天。但是其他肢体部位骨折,大多就需要三个月以上了,比如肱骨干骨折、尺骨干或桡骨干单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就需要90天才能愈合好。而尺桡骨双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踝部骨折则要四个月左右。股骨颈骨折,需要九个月甚至是一年才能愈合。 2、胸部骨折 胸部肋骨骨折的话,只有一处需要30天到40天,而有很多根肋骨骨折或多处肋骨骨折则需要三个月左右。胸骨骨折同样也是

胫腓骨骨膜炎3大原因

胫骨骨膜炎不是严重的疾病,胫骨骨膜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运动过猛和过于激烈,虽然胫骨骨髓炎与胫骨骨膜炎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疾病,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胫骨骨膜炎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较常见的运动损伤,有典型的运动史、发病史和反复疼痛史。治疗可用膏药骨膜舒痛。膏治疗。 症状 一般都无直接外伤史,但有跑跳运动过多史,发病缓慢,征象逐渐加重。 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自诉症状。初期多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小腿骨疼痛,休息后常可消失,再参加运动时又出现疼痛。

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表现

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表现: 踝关节外伤后踝部疼痛、肿胀,皮下可出现瘀癍、青紫,不敢活动踝关节,不能行走。检查可见踝关节畸形,内踝或外踝有明显压痛,并可有骨擦音。 诊断方法: X线检查应拍摄踝关节正位、侧位和踝穴位片。 根据外伤史、踝部疼痛肿胀畸形及X线表现诊断骨折并不困难。但在踝关节损伤时,有时会发生腓骨颈高位骨折,应注意检查,避免漏诊。对于高位的外踝或腓骨骨折,应注意评价下胫腓关节损伤的可能。另外,需注意检查其他合并损伤,如周围韧带损伤,腓骨肌腱、跟腱、胫后肌腱等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神经和血管损伤等。

小腿肌肉酸胀是什么原因

小腿酸胀的原因(病): 浅静脉曲张:主要为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发生曲张性疾病变,隆起、迂曲,以小腿为明显和广泛; 患肢肿胀、酸胀、沉重感、疼痛等,晨轻暮重。 小腿下段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早期以皮肤痒、抓痕为主,随病变发展可出现色素沉着,以小腿下段为主,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脉性溃,且较难愈合,溃疡亦以小腿下段内侧为主。 小腿发胀的鉴别诊断: 下肢弥漫性水肿:下肢弥漫性水肿是指水肿首先从下肢开始,呈弥漫性。 小腿肿胀疼痛:胫骨骨折后小腿肿胀、疼痛,可有畸形和异常动度。胫腓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约占9.45%。10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