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 痰湿咳嗽敷贴疗法
咳嗽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 痰湿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嗽声音重浊,痰多,一般痰出咳平,痰液黏稠或者厚腻成块,颜色白或者带灰色,通常在早晨或食后咳嗽严重且痰多;可伴有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而溏泄,舌苔白腻。
敷贴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膏盲穴(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
操作方法:将白芥子粉。面粉各30克用水调和后再用纱布包好,服帖于上述穴位处,每日1次,每次约15分钟即可,以皮肤发红为度,连续敷贴3次。
敷贴穴位:中府穴(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中府穴),膻中穴(两乳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方法:取云母120克,将云母熬制成膏状后,敷贴于上述穴位上,外面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
三伏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一般每伏贴敷3次,每次贴4个穴位,即贴4片,例如:
位置: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位置: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疾病:咳嗽、五劳虚损、中暑等,益气壮阳。
位置: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疾病: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位置: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疾病: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位置: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主治疾病为:咳嗽,气喘,肺痨等。
备注
贴敷者需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依据不同穴位和药方分型治疗,除正确取穴、因病施治外,还要贵在坚持,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如何治疗小儿咳嗽
1.热盐巴敷背部。婴幼儿出现咳嗽问题,建议爸爸妈妈们选择热盐巴敷背部的方法。先准备少许盐巴,将盐巴放入锅中翻炒,再将盐巴放入干净的布袋俪,之后趁热敷在孩子的背部。不过不要让盐巴袋子直接接触宝宝的背部,防止孩子烫伤。热盐巴敷孩子的后背,能够有效祛痰,还能够缓解孩子的咳嗽问题。
2.风湿膏穴位敷贴。要是孩子总是深夜出现咳嗽情况,还有痰,那么我建议选择风湿膏贴在孩子的后背。孩子的后背有多个穴位,我们将风湿膏贴在孩子的穴位,能够提高风湿膏的药性。
3.敷肚脐。在治疗孩子的咳嗽问题时,我们也可以选择好中药,将中药敷在孩子的肚脐上,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幼儿的咳嗽问题。中药选择上,一般建议用五味子以及白芥子。为了提高药物的药效,我们建议放入少许酒精。选择白芥子和五味子,化痰以及止咳的功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口腔溃疡竟然也可以用足贴
如果你口腔溃疡了,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多喝水、用溃疡贴这些很常规的方法。其实,按照中医整体论治的原则,这嘴里的毛病,还能通过治脚来医。
专家介绍,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之一,也被称为“口疮”。目前西医对口腔溃疡的治疗,多通过局部施用消炎药、止痛药、烧灼类药物等来缓解局部症状,但对于其反复发作却效果不佳。
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如用药物对心脾进行调节就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依据中医外治法中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可选用茱萸、肉桂等,将其研成细末,用姜汁、醋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脚底的涌泉穴,或腿上的足三里等相关穴位,让药物透皮吸收,随经络运行至患处,就能有效缓解溃疡的疼痛症状,缩短愈合期,延长复发时间,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用穴位敷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热天或晚上用热水泡完脚以后进行效果最好,只要没有皮肤过敏反应,可以贴6—10小时,一般连续贴三天即可。
儿童适合冬病夏治吗
儿童一些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包括反复发作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在缓解期,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能达到预防疾病复发或减轻症状的目的。但是,儿童“冬病夏治”时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敷贴的时间不易过长:成人每次敷贴时间约6~8小时。儿童每次敷贴时间约2小时,以儿童皮肤承受度为限。
(2)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痛苦小,药物经皮肤吸收不经胃肠代谢,保护脏腑功能,副作用相对较小,比较适合儿童应用。需要提醒的是,在治疗时,儿童需要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 风寒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咳嗽声音重,气急,咽喉痒,咳痰稀薄色白;常常伴有闭塞,流清鼻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者伴有恶寒发热,等风寒表证表现,舌苔薄白。
敷贴穴位:天突穴(胸骨上窝中央,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上),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可用一般常见的麝香风湿膏用剪刀剪成小片,在每晚临睡觉前敷贴于上述穴位上,次日晨起时取下,每日1次。
敷贴穴位:中府穴(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中府穴),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操作方法:取白胡椒研成细末,用适量白胡椒粉同白酒一起调成糊状,摊在约为5里面见方的胶布上,敷贴于上述穴位上,12-24小时更换一次,约3-4次后就可见到明显效果。
使用注意:贴敷后局部皮肤可感到灼热、发痒,难以忍耐时可隔着衣服按压以缓解痒感,切忌直接抓挠,以防感染。个别患者局部发红或有小水泡,可休息1—2日后再继续敷贴。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的方法 风热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风热咳嗽常表现为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者咳嗽声音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液黏稠或者黄,咳嗽时常伴有汗出,常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者表现为怕风,身体发热等症状;舌苔薄黄。
敷贴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准备黄连15克,法半夏15克,一起研磨成细末,放入密闭瓶中备用,在风热咳嗽时,可取药粉5克,另外再取大蒜头1瓣,捣烂后对人药粉中,加入蛋清或者蜂蜜调成稠糊状,在每晚热水泡脚后,敷贴于脚心涌泉穴处,成人敷贴6-8小时,儿童敷贴1-3小时。
咳嗽有痰有什么好用的偏方化痰
效果好的化痰偏方
1、冰片热敷
组成:冰片3g
主治:咳嗽、痰热郁肺型。症见咳嗽气促,痰黄稠。
用法:上药研细,与等量凡土林调匀,除在油纸上。贴于膻中穴,用绷带固定,并持续热敷,每12小时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
2、萝卜葱白风寒咳嗽
材料: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
做法: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
功效: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3、化痰止咳膏
组成:五味子6g、当归6g、青皮6g、桑皮6g、甘草6g、川贝6g、半夏6g、茯苓6g、杏仁3g。
主治:咳嗽,痰湿型。症见咳嗽痰多。
制法:以上9味药用水煎成汁滤去渣,用冰糖适量熬成糊状收膏。
用法:每日服3次,每次服6g。
禁忌:禁烟、喝茶及刺激性食物。
4、化痰止咳川贝蛋
组成:川贝5g、鸡蛋1个
主治:咳嗽,痰湿犯肺型。症见咳嗽痰多。
制法:川贝研细末,生鸡蛋敲一个如硬币大小孔,川贝粉掺入蛋内,湿纸将孔封闭,蒸熟。
用法:每服1个,早晚各1次。
5、萝卜海蜇汤
功效:停喘除痰。
做法:先用萝卜榨汁,用汁液来煮海蜇吃。
6、艾灸或按摩丰隆穴
功效:作用脾脏,利于消痰止咳。
位置:丰隆穴在我们的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个中指宽的部位。
找穴方法:我们先找到外膝眼,也就是我们膝盖外侧的凹陷处。中医针灸学规定:外膝眼到我们的外脚踝的距离是16时,取它们的中点就是8寸的地方,然后用患者自己的手指,从胫骨最高的那条线竖着向外量出2个中指的距离,就是我们要找的丰隆穴。
大蒜的药用方法
将大蒜含在口中,并以舌头促进运动,生津咽下,反复进行数次,待大蒜无味后吐出对感冒初起,风寒咳嗽大有益处。
大蒜敷脚心治疗咳嗽、鼻衄、便秘
每晚睡觉前,洗净脚后把大蒜薄片敷在脚心涌泉穴位上(位置在1/3脚处);用医用胶布贴紧贴牢;时间在8小时左右,对咳嗽、鼻衄(俗称:流鼻血)及便秘有一定疗效,连续敷7-10天,效果更佳。
少数人脚心敷蒜处起水泡,可暂停敷贴,待水泡破后皮肤复原再敷贴,一般不再起水泡。
因痔而疼痛时可以用烘烤的大蒜。作法是将整粒大蒜不去皮,用铝箔纸包起来再烘烤,待变软后再去皮,用纱布贴于患部。于变寝前贴上,早上起床再取下,效果很好。
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风寒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恶寒怕冷,发热;头痛、肢节酸痛,无汗;鼻塞声音重或者鼻痒喷嚏连连,时而流清鼻涕;咽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者口渴喜欢热饮;舌苔薄白而湿润。
敷贴穴位:神阙穴(神阙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将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三根带须的葱白,一起捣烂如泥状,敷贴于神阙穴,外面用胶布固定,约敷贴半日取下,每日可敷贴2次。
敷贴穴位:劳宫穴(双手握拳装,无名指指端对应的掌面处即为劳宫穴),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羌活10克,苍术6克,白矾6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再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附体于劳宫穴和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固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