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经正确手法图 清肝经临床应用
清肝经正确手法图 清肝经临床应用
1.清肝经与掐人中,掐揉小天心,掐老龙合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小儿清胃经正确手法图 小儿推拿胃经临床应用
1.清胃经,可用于胃经蕴热所致的厌食,呕吐,烦急,吐血等病症,常与清脾经,推天柱骨,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关节合用。
2.补胃经,可调中助运,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摸腹,揉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等病症。
小儿湿疹推拿手法附图 清肝经200次
位置:在食指末节罗纹面。
推拿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旋推为补,称补肝经;从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不肝经和清肝经统称为推肝经。肝经宜清不宜补,推100-300次。
推拿功效: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清肺经正确手法图 清肺经的注意事项
肺经多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如果小儿有腹泻的症状, 则少推清肺经或是不退,以免加剧病情;推清肺经同退下六腑相结合,可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揉板门正确手法图片 板门操作正确手法
可用揉法或推法,用拇指螺纹面揉按本穴,也可用推法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正称横纹推向板门。
操作次数:100-300次。每天坚持推揉2-3次。
吃什么中药对肝好 石决明
性味归经:性寒,味咸,归肝经。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主要用于头痛,眩晕及视力障碍等症,为凉肝,镇肝之治要药。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由于肝肾阴虚而导致肝阳主亢出现头痛,偏头疼,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失眠,轰然而热等症。本品可养平肝阴,潜镇肝阳,常配伍生赭石,生地黄,白芍,黄芩,香附,夏枯草,菊花,天麻,钩藤,桑寄生,牛膝,泽泻,蒺藜等同用。
2、用于治疗目赤,翳障,视物昏花,本品能清肝火而明目退翳,为治目疾之常用药;因肝经有热而导致目赤肿痛,羞明或目生障翳等,用本品可清肝热,明目,常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黄芩,生地黄,木贼草,决明子等同用;如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导致头胀,目痛,视力减退,或目生内障,青光眼,本品可养肝阴,清肝热而明目,常与生地黄,熟地黄,地骨皮,石斛,菟丝子,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菊花,夜明砂,知母等同用。
退六腑退烧手法图 退六腑的临床应用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治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退六腑3遍,推三关1遍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3遍,退六腑1遍之比推之。
宝宝上火推拿手法图解 清肝经
定位:食指末节掌面。
推拿手法:拇指在患儿食指末节掌面,自掌侧向指尖直推100-300次。
推拿功效:清肝经能平肝,泻火,镇惊。主治惊吓,夜啼,惊风抽搐等。
小儿补脾经正确手法图
操作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的手,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的拇指,使之微屈,然后用右手的拇指从小儿的拇指指尖推向指间关节横纹处,也可以在患儿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旋转推,一般用300-500次,即为补脾经。
清肺经正确手法图 清肺经的推拿方向
拇指在患者的无名指掌面,用拇指指腹自指根向指尖(无名指末节螺纹面)直推100-300次,或推1-2分钟。
冰糖枸杞菊花茶的做法 功效
清肝、下火、润喉
补肾最好的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可谓地黄丸家族中的佼佼者,方中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特点为甘淡性平、补而不滞。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涩精、补脾、清肝,用于治疗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的眩晕、腰痛、消渴等症。
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原方中加入枸杞子和菊花,治疗肝肾阴虚而致的眩晕、视物模糊、枯涩眼痛等症,可收到补精、清肝、明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