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腺癌的扩散
子宫内膜腺癌的扩散
子宫内膜癌一般生长缓慢,可局限于宫腔内多年,转移发生较晚。扩散途径以直接蔓延和淋巴道转移多见,血道转移比较少见。
1.直接蔓延 向上可达子宫角,相继至输卵管、卵巢和其它盆腔器官;向下至宫颈管和阴道;向外可侵透肌层达浆膜而蔓延至输卵管卵巢,并可累及腹膜和大网膜。
2.淋巴道转移 宫底部的癌多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子宫角部的癌可经圆韧带的淋巴管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累及宫颈管的癌可转移至宫旁、髂内外和髂总淋巴结。
3.血行转移 晚期可经血道转移至肺、肝及骨骼。
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阴道不规则流血,部分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红色。如继发感染则呈脓性,有腥臭味。晚期,癌组织侵犯盆腔神经,可引起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等症状。
根据癌组织的累及范围,子宫内膜癌分期如下:Ⅰ期,癌组织限定于子宫体;Ⅱ期,癌组织累及子宫体和子宫颈;Ⅲ期癌组织向子宫外扩散,尚未侵入盆腔外组织;Ⅳ期,癌组织已超出盆腔范围,明显累及膀胱和直肠粘膜。Ⅰ期患者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接近90%,Ⅱ期降至30%-50%,晚期患者则低于20%
子宫内膜癌是怎么引发的
在如此美好的时代,要享受着幸福时光,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疾病,我们要积极的面对,了解疾病才能更好治疗它,不要等到医生都束手无策时再来追悔。今天要讲讲的疾病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看看专家怎么介绍:
子宫内膜癌是怎么引发的?
(二)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癌由米勒管上皮发生而来。肿瘤组织多数形成类似子宫内膜腺上皮的腺癌结构,但亦可形成米勒管上皮多向分化的其他组织类型的结构。病理组织学上表现出女性生殖道各种不同部位的组织类型的形态特征,并依此而分型命名。
1.肉眼表现 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虽然很多,但各种不同组织类型的癌大体表现没有明显差别。癌组织在子宫内膜呈局限性生长或弥漫侵犯子宫内膜大部或全部。局限型病变多位于子宫底部和宫角附近,后壁较前壁多见。早期局部内膜表面粗糙,无肿块形成,此时检查子宫标本时要特别注意宫角,因病变不明显,诊刮时不易刮到此处。当肿瘤向宫腔内生长时,形成息肉状或菜花状肿块。肿瘤向肌层生长浸润时,形成坚实的肿块,浸润深浅不一,肿瘤与肌层间界限清楚。子宫体积增大或不增大。癌组织灰白色,粗糙质脆或鱼肉状,可伴有灶状出血,分化好的癌肉眼不见坏死,但分化差的癌较常见坏死。有的肿瘤表面形成坚实平面,有时伴有溃疡形成。少数病例癌可沿黏膜表面浸入宫颈管,甚至深达宫颈间质层,也可侵入输卵管。
2.组织发生学和组织学类型
(1)组织发生学:女性生殖道器官和组织是由胚胎时期的米勒管发育、演变、分化而来,米勒管乃由体腔上皮内陷而形成。因此,米勒管上皮具有分化形成输卵管、子宫、宫颈及阴道穹隆上皮的多向分化能力。出生后,这些胚胎时期的未分化细胞仍保留在成熟机体的生发层组织内,具有增生及多向分化潜能。正常生理情况下,生发层细胞只显现单向分化,维持该组织细胞的新生与衰亡的替代。病理条件下,如向肿瘤分化时,生发层未分化细胞可显示增生、分化不良和多向分化潜能,形成与原该处组织不同类型的米勒管上皮分化的组织。因此在女性生殖道器官或组织发生癌时,不但可形成与原组织相同类型的癌组织,即子宫内膜样腺癌,而且可以出现米勒管上皮分化为其他部位组织类型的癌,如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黏液性腺癌、鳞状细胞癌、混合性癌及未分化癌等。
(2)组织学类型:由于子宫内膜癌保留有米勒管多向分化潜能,因此癌的发生常出现多种分化的组织成分。各种成分出现几率很不一致,大多数癌组织只有一种与子宫内膜腺体相似的腺癌成分,称子宫内膜样腺癌,或完全由米勒管向子宫内膜以外的女性生殖道其他部位分化的另一种组织类型的癌细胞构成,以致出现与子宫内膜腺体不同组织类型的癌,如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黏液性腺癌、鳞状细胞癌等。有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可以出现不同比例类型的癌成分。当第二种类型癌的成分超过10%时,则称为子宫内膜混合性癌。当癌细胞处于完全未分化阶段,没有向任何组织类型分化的癌时称为未分化癌。
现分述如下:
①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
A.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是最常见的一型,占子宫内膜癌的3/4,子宫内膜腺癌的80%~97%。癌组织分化好时,其组织结构与增生期的宫内膜腺体相似,但细胞及腺体结构均有一定的非典型性。细胞呈柱状或矮柱状,核长圆形,染色质较粗较深染,胞浆少,核仁明显,排列紧密,呈假复层;腺体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或背靠背,或腺腔共壁,或呈筛状腺腔结构,向间质浸润。癌组织分化差时,细胞异型性较大,呈实性条索状或弥散片状排列,构成非鳞状的实性区。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依上述癌的分化程度分为3级,在各级子宫内膜样腺癌中,以高分化型最常见,Ⅰ、Ⅱ、Ⅲ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0%、35%和15%。
约1/4癌内可见细长或短的乳头状或绒毛腺状结构,则应根据癌细胞的形态特征,与下述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乳头状腺癌鉴别。后两种癌更具侵袭性,预后更差。
子宫内膜样腺癌有两个变异型:
a.分泌型(secretory type):少见,占宫内膜样腺癌的1%~2%。此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与分泌早期的宫内膜腺体相似,其发生可能为孕激素刺激的结果。
b.纤毛细胞型(ciliated cell type):此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癌细胞大多数都有纤毛。
B.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分化(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with squamous differentiation):依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鳞状成分的分化程度不同分为:
a.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化生:指癌内的扁平上皮成分是良性者,过去称子宫内膜腺棘皮癌,但WHO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第二版建议不再用此名称。
b.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分化:指癌内的扁平上皮成分是恶性者,过去称子宫内膜腺鳞癌,WHO第二版分类中也建议不用;若用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癌分化,也是很明确的。
“透明细胞癌”归属于子宫内膜腺癌伴鳞状分化的亚型(WHO,1994,第二版)。
此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分化的癌的分级,是根据腺癌成分的分级标准来确定的,并依此判断其预后。过去曾有报道,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化生者,预后较单一的宫内膜样腺癌好。但据Pekin(2001)报道,子宫内膜样腺癌240例无论伴鳞状化生或鳞癌分化,对预后无影响。
②浆液性腺癌(serous adenocarcinoma):子宫内膜的浆液性腺癌,很少见,不到子宫内膜腺癌的10%。其形态特征与输卵管腺癌和卵巢浆液性腺癌十分相似,癌组织常呈复杂的乳头状分支,故常称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其乳头结构突向大小囊腔,乳头中心为纤维组织和血管组成的轴心,轴心宽窄不一,常有水肿或玻璃样变;表面被覆细胞层次不等,分化较差的为立方状或矮柱状细胞,细胞核常呈高度非典型性,约半数病例有多核、巨核或畸形核,核分裂多,常见灶性坏死,约1/3的病例有沙粒体形成。分化好的癌乳头分支明显,可见次级分支或细胞性芽或簇;分化差的癌乳头融合,或排列成实性片状。此癌侵袭性强,常浸润肌层及其中的淋巴管或血管,易转移到脊柱内,确诊时常已广泛播散。此型癌即使细胞分化好,其侵袭力也强,约有一半病例,在临床Ⅰ期,手术时已有盆腹腔的播散。
③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少见,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5%~5%。此腺癌的形态特征是由胞浆透明、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和鞋钉样细胞构成;透明细胞经组织化学PAS-酶消化后仍阳性,电镜观察细胞质内有大量糖原聚积,证明癌细胞之所以透明,系因含大量糖原所致;鞋钉细胞的特征是细胞基底部细长,顶端膨大,内含1~2个大而深染的核,突起于上皮层表面,或突向腺腔。癌细胞的排列结构,可呈实性片状、管囊状、乳头状,或这些结构的混合。
透明细胞腺癌也常有早期播散的倾向。
当透明细胞腺癌呈乳头状结构时,应注意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区别,其要点在于上面所述癌细胞的形态特征。
透明细胞腺癌也可发生在阴道、宫颈和卵巢。发生在阴道或宫颈者,常与其母使用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有关,但发生在子宫者未见其有相关性。
若宫颈和宫体同时均有透明细胞腺癌,很难判断何处为原发癌。
④黏液性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此腺癌细胞为高柱状或杯状,胞浆富含黏液,核位于基底部;细胞单层或复层构成大小、形状不一的弯曲腺体,有的癌细胞向腔内生长,形成折叠突起的乳头样结构,有的腺腔扩张呈囊状,癌细胞向间质浸润。组织化学用阿尔辛兰、黏液卡红及PAS-酶消化,可见癌细胞胞浆和腺腔内黏液物质均呈阳性反应。
此型腺癌的形态特征与宫颈黏液腺癌和卵巢黏液腺癌十分相似,故在诊断子宫内膜原发的黏液性腺癌之前,必须排除由宫颈管黏膜或卵巢的黏液性腺癌扩散到子宫内膜的可能性。要排除宫颈是否为原发部位,主要靠分段刮宫诊断。也要与子宫内膜腺体的黏液化生相区别,化生是良性病变,而黏液性腺癌的细胞有非典型性,细胞复层化,并向间质浸润。
“黏液表皮样癌”属子宫内膜黏液性腺癌的变异型(WHO,1994,第二版)。黏液性腺癌常属高分化癌,其预后较浆液性腺癌和透明细胞腺癌好。
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此癌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组成。原发于子宫内膜的鳞状细胞癌罕见。肿瘤多发生在子宫内膜的柱状上皮发生扁平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多见于老年妇女,因绝经后萎缩的子宫内膜常发生老年性子宫内膜炎,或因老年妇女宫颈阻塞,子宫腔积脓及慢性发炎伴扁平上皮化生。少数严重的病例整个子宫内膜被扁平上皮替代,即所谓的子宫鱼鳞癣。
在诊断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时,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A.癌内没有腺癌成分,否则为子宫内膜腺癌伴鳞癌分化。
B.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不是转移性癌;即宫颈内没有鳞状细胞癌存在,或即使宫颈有鳞状细胞癌,也必须与子宫内膜的鳞状细胞癌没有任何相连关系,与宫颈扁平上皮也无关连。
鳞状细胞癌的亚型中有“疣状癌”(WHO,1994,第二版)。
⑥混合性癌(mixed carcinoma):子宫内膜癌中有两种或更多上述组织类型的癌同时存在,并且其中一种癌至少要占全肿瘤的10%时,称为子宫内膜混合性癌。分类和分级则根据占优势的成分而定,次要成分的类型、分级及所占比例均应在病理诊断中注明。
前面所列的子宫内膜腺样癌伴鳞状分化的癌,曾称为腺鳞癌(或鳞腺癌),不属混合性癌(WHO,1994,第二版)。
混合性癌的确诊应根据子宫切除标本的检查作出,但若是活检小标本,只要出现第二种类型的癌,无论数量的多寡也足够做出混合性癌的诊断(WHO,1994,第二版)。
⑦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此癌十分少见。其特点是不具备或只有轻度分化成上述的任何一种细胞类型或结构的癌。此癌几乎全由实性结构组成,癌细胞的非典型性显著,核分裂数多,恶性程度高。未分化癌包括小细胞、大细胞、巨细胞及梭形细胞型,它们也可以不同比例混合存在。
小细胞型未分化癌:含有嗜银细胞。电镜下见癌细胞呈腺上皮分化。诊断小细胞未分化癌应除外:A.神经内分泌癌:其组织化学染色黏液阴性;免疫组化轴突素(Syn)、嗜铬颗粒蛋白(CgA)及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呈阳性;电镜下细胞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B.上述的各型子宫内膜腺癌内可有数量不等的嗜银细胞,仍应诊断为原来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但应将其中所含嗜银细胞的数量加以说明,而不能用“嗜银细胞癌”一词(WHO,1994,第二版)。小细胞未分化癌侵袭性强。
大细胞、巨细胞及梭形细胞型的未分化癌:黏液染色阳性;电镜下见癌细胞呈腺上皮分化。应除外以下肿瘤:A.子宫绒毛膜上皮癌,免疫组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B.鳞状细胞癌的低分化型或变异型,也可出现类似的大细胞或梭形细胞,但电镜下可见张力原纤维或桥粒。C.低分化肉瘤: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阳性;若怀疑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结蛋白(Des)、肌动蛋白(Actin)等阳性。
此外,根据观察,不少学者提出或赞成依据各类型癌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生物学行为不同,而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即Ⅰ型和Ⅱ型(sivridis等,2001)。
除上述WHO(1994)提出的子宫内膜癌的7种类型外,近年在一些医学文献上报道一些极为罕见的子宫内膜肿瘤类型,如:A.肝样腺癌:以往文献报道2例,治疗无效,2001年又报道1例,甲胎蛋白(AFP)阳性,经手术加化疗(cytoxan、adriamycin及cisplatium方案)有效,8年无复发(Adams等,2001);B.子宫内膜的卵黄囊瘤:报道1例,治疗后有复发(Talerman,2002);C.子宫内膜癌伴滋养叶细胞分化,HCG阳性;D.嗜酸性细胞癌(oxyphilic cell carcinoma),癌细胞大而嗜酸性,为构成癌的主要或惟一成分;E.性索样分化的癌(sertoliform differentiation);F.移行细胞癌等。
4.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和原位癌 子宫内膜的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已被广泛接受。据文献报道,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增生其癌变率差异较大,单纯性增生的癌变率为1%~10%、复杂性增生为3%~22%、非典型增生为29%~57%。所报道的癌变间隔时间差异较大(1~26年不等),但总的倾向是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的癌变间隔时间较非典型增生的长,前者约长于6年,后者约短于5年。
子宫内膜原位癌:对原位癌的确切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但原位癌的腺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而无浸润,这两点的认识是统一的。对无浸润的部位有两种理解:一是未浸润到子宫内膜的间质,即癌变的腺上皮细胞未突破基底膜。这种情况与重度非典型增生极难区别,就像宫颈的CINⅢ一样,将重度(Ⅲ级)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放在一起称EINⅢ(intra-endometrial neoplasiaⅢ)。另一种理解是已癌变的腺上皮细胞已侵入子宫内膜的间质,但未侵入肌层。这种情况,可能称之为子宫黏膜内癌,更切合实际,表明癌变的腺上皮细胞已侵出基底膜到子宫内膜间质内,而未侵到肌层。一般都认为早期的子宫内膜间质的浸润不易识别,以下病变有所帮助:①浸润到间质内的癌细胞引起间质纤维细胞增生反应,进而胶原化(desomplasia);②浸润处常有炎细胞或泡沫细胞反应。免疫组化的应用也有帮助:①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Ⅳ型胶原和组织化学网织纤维等染色可见腺体基底膜缺失,表明有浸润发生。②细胞间连接(MRPl/CD9)和细胞与基底膜间连接(integrin)的表达,在癌内低于非典型增生。③细胞外基质糖蛋白(tenasin)和胞质与胞膜骨架连接酶(egrin)的表达,在癌内高于非典型增生。
功血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1、卵巢功能失调的月经紊乱或过多的患者,也可能并发器质性病变。
“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这就叫做“器质性”疾病。
2、长期、无排卵的不规则流血患者,或长期用雌激素治疗者,都须注意子宫内膜的变化,是否发展成为腺瘤型增生期子宫内膜或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内膜腺癌:病史中多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尤以绝经后出血多见,较晚的病例可有疼痛症状。
3、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合并症是子宫肌瘤合并无排卵型功血,特别常见在更年期。若能及早确诊,按更年期功血治疗,可使伴有子宫肥大或小肌瘤患者免于手术治疗,对必需进行手术(如肌瘤)亦可提供更好的条件。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腺癌有什么区别吗
子宫内膜癌分期:
Ⅰ期:Ⅰa: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Ⅰb:病变浸润小于1/2肌层。Ⅰc:病变浸润大于1/2肌层。
Ⅱ期:Ⅱa:病变只浸润到宫颈腺体。Ⅱb:病变浸及宫颈间质。
Ⅲ期:Ⅲa:病变侵犯子宫浆膜和(或)附件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Ⅲb:阴道转移。Ⅲc:转移至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Ⅳ期:Ⅳa:病变累及膀胱和(或)肠粘膜。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外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诊断检查
1.病史中多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尤以绝经后出血多见,较晚的病例可有疼痛症状。
2.查体时常无明确阳性体征。约半数以上的病例可有轻度子宫增大,触诊时感觉宫体稍软。
3.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为诊断依据。一般采用分段刮宫法,将从宫颈管、宫腔刮取的组织分别送检,以辅助判断病变范围。
4.宫腔吸引涂片作细胞学检查。
5.宫腔镜检查在直视下对可疑部位取活检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6.B超、CT及MRI检查可辅助判断肿瘤浸润肌层的深度及淋巴转移的情况。
7.淋巴造影检查有助于发现淋巴转移。
8.子宫内膜癌分期:
Ⅰ期:Ⅰa: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Ⅰb:病变浸润小于1/2肌层。Ⅰc:病变浸润大于1/2肌层。
Ⅱ期:Ⅱa:病变只浸润到宫颈腺体。Ⅱb:病变浸及宫颈间质。
Ⅲ期:Ⅲa:病变侵犯子宫浆膜和(或)附件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Ⅲb:阴道转移。Ⅲc:转移至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Ⅳ期:Ⅳa:病变累及膀胱和(或)肠粘膜。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外和(或)腹股沟淋巴结。治疗方案
1.Ⅰ期行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开腹后应采取腹腔冲洗液作细胞学检查。
2.Ⅱ期行术前腔内照射后行次广泛或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如有淋巴结转移,术后应补充外照射。
3.Ⅲ期仍争取行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及淋巴结切除,可加术前及术后放疗。
4.晚期或复发癌,手术困难者可选择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5.孕激素治疗,有条件者可作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受体阳性可选择:(1)甲孕酮,100mg,口服,1/d。(2)己酸孕酮,500mg,肌注,1/d,1月后250mg肌注,1/d。(3)甲地孕酮,40~80mg,口服,1/d。保健贴士
1.谷类早餐能预防子宫内膜腺癌。
2.服用避孕药可以减少子宫内膜腺癌的患病几率。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功能性子宫出血容易引起哪些疾病
1.贫血:因长期出现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部分患者造成重度贫血。
2.继发感染:长期的子宫出血,给细菌、病毒侵袭造成可乘之机。因此,功血患者容易继发盆腔感染,引起腹痛,分泌物异常等表现。
3.不孕:功血患者因不排卵或黄体功能不足,造成不孕;此外,贫血、盆腔感染也是造成不孕的原因。
4.增生型子宫内膜腺瘤或子宫内膜腺癌:长期无排卵的不规则子宫出血患者,或长期用雌激素治疗者,须注意子宫内膜的变化是否发展成为腺瘤型增生期子宫内膜或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内膜增生是癌症吗
子宫内膜增厚也可能是复杂性增生或非典型增生。假如女性朋友出现这种状况,那就要高度重视。因为复杂性增生存在演变成子宫内膜癌的几率。而非典型增生,也有机会发展成子宫内膜癌。因此,子宫内膜增生虽不是癌症,但是存在演变成癌症的风险。
指腺体增生并有细胞不典型。表现为在单纯型或复杂型增生的技术上,腺上皮细胞增生,层次增多,细胞极性紊乱,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加,核深染,见核分裂像。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很难与高分化腺癌鉴别,主要鉴别点是前者不见间质浸润。有人认为它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变化。
腺体增生明显,拥挤,结构复杂,出现腺体与腺体相邻呈背靠背现象。由于腺上皮增生,可向腺腔内呈乳头状或向间质出芽样生长。由于腺体增生明显,使间质减少,约3%可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均增生,腺体明显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偶见腺体扩大成囊,腺上皮细胞呈柱状,缺乏分泌,往往排列成假复层。核分裂像常见。间质细胞排列紧密。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几率仅约1%。
什么是子宫体癌
子宫体癌显然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癌症,女性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不但要做好检查和治疗,还应做好预防,而子宫体癌也分为多种类型,但生活中很少有女性知道什么是子宫体癌,更不了解子宫体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详细来了解这种疾病。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子宫体癌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与任何年龄,平均年龄55岁左右,50%~70%在绝经后发病。肿瘤组织起源于内膜腺体者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子宫体癌的80%。
子宫内膜囊性增生是什么
子宫内膜增生的三种类型
1、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均增生,腺体明显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偶见腺体扩大成囊,腺上皮细胞呈柱状,缺乏分泌,往往排列成假复层。核分裂像常见。间质细胞排列紧密。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几率仅约1%。
2、复杂型增生:腺体增生明显,拥挤,结构复杂,出现腺体与腺体相邻呈背靠背现象。由于腺上皮增生,可向腺腔内呈乳头状或向间质出芽样生长。由于腺体增生明显,使间质减少,约3%可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
3、不典型增生:指腺体增生并有细胞不典型。表现为在单纯型或复杂型增生的技术上,腺上皮细胞增生,层次增多,细胞极性紊乱,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加,核深染,见核分裂像。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很难与高分化腺癌鉴别,主要鉴别点是前者不见间质浸润。有人认为它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变化。
功能性子宫出血对女性的影响有哪些
1、 贫血。由于长时间发生,而造成了程度不一样的贫血,有一部分女性还会出现了重度贫血。
2、 继发感染。功血对于女性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是长时间的子宫出血,是能够为细菌、病毒的入侵带来了就会。所以,出现了功血的女性是比较易继发盆腔感染,导致了腹痛的出现,分泌物异常等。
3、 不孕。患上了功血的女性因为不排卵或者黄体功能不足,进一步导致了不孕的出现。另外,贫血、盆腔感染一样是诱发不孕的原因之一。
4、 增生型子宫内膜腺瘤、子宫内膜腺癌。长时间无排卵不规律的子宫出血,或者长时间使用雌激素来进行治疗的女性,就需要注意子宫内膜的变化是不是已经变为了腺瘤型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