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7种惩罚方法培育优秀宝宝

7种惩罚方法培育优秀宝宝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她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妈就拿走一本书。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也有人尝试过对于3到6岁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张纸上画3个笑脸,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够经常看见的地方。当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为,就在一个笑脸上画个‘X’,并且在下面写明他的不良行为是什么。如果所有的笑脸上都画了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他的一个最爱。一些父母尝试这种做法后,惊奇地发现在笑脸上画叉,对孩子来说效果太强大了。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宁宁的妈妈一直对3岁的宁宁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宁宁的妈妈都会提醒宁宁,在家里玩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一不能打小猫,二不能在沙发上乱蹦乱跳。如果宁宁一天都没有违反这个规矩,那么他就得到一个奖励: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今天多讲一个故事。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另外,也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张贴一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两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6、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教养方面的4大误区

有些妈妈喜欢叫女宝宝帮助自己在身边学做一些家务事,但不喜欢男宝宝插手,认为男宝宝做家务事是“婆婆妈妈”的表现。其实男宝宝跟妈妈学些家务,对提升精细动作很有益处,妈妈应正确引导。

女宝宝做错了事总爱以撒娇的方式逃避爸妈的惩罚。当然宝宝做错了事爸妈不应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然而无论男女宝宝做错了事都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教育。

爸妈不喜欢男宝宝有暴力倾向。男宝宝喜欢模仿电影中的打斗动作,常会受到爸妈的训斥,其实这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已,如果爸妈能善加引导,帮宝宝辨明是非,就可以培养他的正义感。

一些爸妈认为女宝宝爱打扮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一个男宝宝爱打扮就有点“娘娘腔”了。其实男宝宝也应打扮得帅气十足,爸妈要让他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孩子犯错4种有趣的惩罚方法

罚孩子吃不爱吃的蔬果

孩子难免在食物的选择上有不同的喜好,当然也会有挑食的毛病。孩子做错事了,妈妈打骂不得,看着孩子明明错了还大喊冤枉,妈妈可以在晚餐上搞点小花招来“惩罚”孩子。那就是晚餐做他不爱吃的蔬菜,并且坚持要他吃。

要求孩子吃他不爱的蔬菜水果这也不是什么残忍的惩罚,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其实大多都是比较健康、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因此像这个惩罚一方面能够让孩子“怕怕”的同时认识、反省错误,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的身体有力而无害。

家长吃饭的时候,还可以“恐吓”孩子说:“要是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吃两天这个蔬菜,再犯就吃三天,以此类推,直到孩子真正能够改正错误为止。”那么孩子未免再吃上自己不爱的晚餐,那么也就会乖乖注意自己的行为了。

罚孩子收拾房间

孩子犯错误了,虽然家长不能体罚孩子,但是也能通过“劳改”来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同时,也能够帮忙减轻家务负担。如果一些小孩子不喜欢做家务,那么以家务活作为惩罚措施,这是对孩子来说最痛苦的事情了。

家长在用家务惩罚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分配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可以让宝宝收拾房间,或者帮忙洗碗。训练孩子养成无归原处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一个锻炼孩子家务事和自理能力的好机会,家长可以在孩子帮忙家务的时候询问孩子学习到什么来了解孩子是否认识到错误同时是否已经掌握这种家务技能。

孩子犯了错就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尽管如此,家长惩罚孩子也要有度哦。家长吃饭的时候,还可以“恐吓”孩子说:“要是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吃两天这个蔬菜,再犯就吃三天,以此类推,直到孩子真正能够改正错误为止。

但是小编要提醒家长的是,家长在用这个方法惩罚孩子的时候,不要直白地说这是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因为这样子孩子就会把家务劳动和惩罚措施等同起来,所以平时自己没有做错事就不需要做家务活,这样会使得孩子对家务劳动有抗拒心理的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的形成。

罚孩子重复做同一件事

重复的事情难免会让人有厌烦的情绪,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精力旺盛,他们喜欢新鲜,因此重复做着一件事情只会让他们感觉很无聊无趣。因此家长正是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来好好地惩戒一下孩子了。

重复一件事,可以是罚孩子抄写课本,这样既能练字又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或者家长可以让孩子“挑豆豆”,也就是将红、绿、黄豆混在一个碗里,让孩子根据不同颜色把豆豆挑出来。这既能够训练孩子手眼协调、分辨能力,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耐心。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计划安排这个“同一件事”,家长可以首先要了解到孩子不喜欢什么,正是因为孩子不喜欢,让他重复着做才能达到妈妈想要的惩罚效果。

其实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惩罚措施,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好的习惯,同时也能让性格比较急躁的孩子通过多次的重复任务来戒急戒躁,培养耐心。这种惩罚方式最好是配合赞赏来强化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你的惩罚任务后,家长可以表扬孩子的耐心认真,同时也让他注意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就能够既改正错误行为,又能塑造“被惩罚”的良好行为了。

唱着歌罚坐或者罚站

有些孩子缺乏耐心,活泼过头总是耐不住性子。在家里吵吵嚷嚷,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家长多次规劝不果,家长其实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小小的“体罚”,让他学会耐心一点。

让孩子罚站或者罚坐,家长首先要给孩子讲明这次惩罚的时间,最好在孩子受罚的身旁放置一个闹钟,跟孩子说如果闹钟还没响而孩子就离开的话,就要加时惩罚。在罚站或者罚坐过程中要求孩子唱歌其实是为了减轻孩子焦急等待的时间,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学会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让自己舒缓焦虑,变得更有耐心。

教育调皮孩子的7种有效方法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二:打架、乱丢东西、乱画、不收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打手心。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2、帮忙做家务。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温馨提示: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宝宝没规矩表现三:吵闹不休

有趣"惩罚"方式:

1、罚坐。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2、排豆子。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四: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有趣"惩罚"方式:画画。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温馨提示: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五: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有趣"惩罚"方式:罚站。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六: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有趣"惩罚"方式:看书、写字。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彩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温馨提示: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宝宝没规矩表现七: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有趣"惩罚"方式:禁止某些权利、要求。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给孩子立规矩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如何纠正宝宝攻击行为

1.以身作则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总表现出攻击行为。此外宝宝的小伙伴要自信甄选,选择那些品行优良的孩子一起玩耍,消除不良影响。

2.道理灌输

平常要借用典故、儿歌等,向宝宝传输道德行为标准,让他逐渐了解,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3.冷静教导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不要激动要冷静下来,并及时好好教导孩子。比如先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么做不对;然后和他讲道理;最后带这孩子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4.适当惩罚

如果宝宝屡教不改,那么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手段,比如不让其玩游戏、吃零食,或者没收玩具等等。让他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只有不再打人,别人才愿意和他玩耍。

5.给予鼓励

如果宝宝逐渐纠正自己打人习惯,那么大人就要多给予赞扬和鼓励。让他知道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且知错能改才能得到大人的青睐。

6.日常教育

生活中就要找各种机会教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此外多多和孩子聊天,让其说出自己的烦恼并加以引导。最后就是在别的孩子打自家宝宝时,也要给予一定批评,让宝宝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7.注意倾听

放下身段,去了解宝宝需要什么,以发现宝宝为什么要攻击别人,而不是单纯的想要知道他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

8.冷处理

当宝宝有攻击行为时,不妨采用一些冷处理的方法,比如教他站在角落,让他冷静一下。之后再和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法。

治理“粗口”宝宝的4个对策

1.忽略法

当宝宝说粗口的时候,不妨把它当成是一些平凡的字眼,不要给予过份的关注,切忌因此责备宝宝甚至打宝宝,这样只会加深他对粗口的印象。

2.引导法

宝宝一般并不清楚粗口的真实含义,因此无需详细向他解释他刚刚说的话如何粗俗,只要告诉他这样的话会让大家不喜欢他。尝试心平气和地问宝宝:“宝宝,骂人好不好?”,一般宝宝们都清楚骂人不好,所以当他回答“不好”时,你就可以进一步教育他这样是在骂人,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在沟通的过程中尝试了解他说粗口的原因,以及想要表达什么,告诉他要发泄这样的情绪可以用什么字眼来替代粗口,当他接受你的意见时,应及时表扬他。

3.净化环境法

创造文明的环境,不仅父母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如果父母发现身边的环境会让孩子接触到粗口,应努力制止,提醒别人要注意。例如宝宝的其它小伙伴有说粗口的坏毛病,就应当及时制止,你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手段,以防止他对宝宝产生影响。如果遇到有人有意教孩子说粗口,应郑重警告,尽量让孩子远离这些环境,否则再纯净的孩子也会被污染。

4.惩罚法

如果孩子长大一点了,仍有这种行为,可以先尝试“订立规则”,规定宝宝不能再说粗口,如果犯规就要受到小惩罚,要注意惩罚的度,过度会让他反感,只要给点惩罚让他学会反省就好;当宝宝做到时,及时给予表扬。

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慎用惩罚

惩罚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些只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不能真正把成人想传达的信息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更严重的是,有时爸爸妈妈的惩罚过于严厉,导致宝宝身心受到伤害,在宝宝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的从言语训斥到体罚等强硬严厉的处罚手段,与宝宝在学龄前、学龄期到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所以,当宝宝有问题行为时,应当让宝宝明白他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困扰和伤害。比如,当宝宝抓破了别的小朋友手臂时,你这样跟他说:“宝贝,你看明明的手臂被你抓淌血了。他是不是很疼?如果明明把你的手臂抓淌血了,你是不是也很疼啊?没有人喜欢和爱抓人的孩子玩。你以后还抓别人吗?”我想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会再犯。真正有必要惩罚孩子时,父母才可以采取一些不伤及宝宝自尊或身体健康的惩罚手段。比如,罚孩子不准看他喜欢的电视,或者取消预定的旅游等。如果宝宝在被惩罚的过程中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不仅不利于纠正宝宝的问题行为,反而会使其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善用奖赏

奖赏和惩罚一样,都是教育宝宝所采取的强化手段之一,并非是教育宝宝的目的,同样不能将成人想传达的信息真正内化到宝宝的心里。家长在使用奖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奖励必须出自真诚

奖励宝宝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的优异表现,而不是为了控制宝宝的行为。如果宝宝一旦发现家长的奖励是虚假的,他们很快就会遗忘并且不会珍惜,这种奖赏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奖赏必须因人而异。研究表明,孩子因个性、家庭环境、文化、经济等背景的不同,需要奖赏的内容和程度应该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宝宝的特殊需要,奖赏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奖赏的时候要有针对性,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予以不同的奖励。

奖励不能损害宝宝的自主性

家长对宝宝奖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宝宝养成正确的行为,让宝宝认为自己的努力是为了学习或是表现正确的行为。所以,奖励应该引导宝宝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好处,决不能让宝宝觉为获得奖赏而有意识地表现好,来讨得家长或老师的欢心。

奖励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

奖励是否能取得正面效果,在于家长是否有正确的教育指导理念。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宝宝多吃饭,便承诺宝宝只要把饭吃完,就可以得到糖块或他喜欢的玩具。有的成人看到宝宝学成人的样子说粗话,以为可爱就给他吃糖。殊不知这强化了一个不正确的行为。所以家长在给予奖赏时,要意识到这种奖励对宝宝带来的影响。

避免过多的奖赏,防止宝宝相互攀比

奖赏本来是凸现和强化宝宝的正确行为。在适当的范围内将宝宝与同伴做比较,确实可以提高宝宝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但过分强调比较,宝宝可能很难面对输给别人的现实,这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有效地教育宝宝,就必须让宝宝处于“最佳激活状态”。换句话说,没有压力,宝宝就不能认真地对待父母传达的信息。反之,压力过大,就会干扰儿童对这些信息的内化。因此,过于严厉的惩罚和过于频繁的奖赏,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只有适当地运用奖赏和惩罚,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应有的爱心。

孩子口头禅爆粗口妈妈该怎么办

孩子大了,渐渐地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了,因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渐渐说起了各式各样的口头禅。有的是跟班上的小伙伴们学的,有的是看各种动画片跟动画人物学的,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学到各种乱七八糟的口头禅。不少口头禅还带着脏话,无论家长怎么说孩子,他就是改不过来。那么,父母该怎么办才好呢?

  1.用环境影响

  无疑,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在好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值得孩子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坏的环境则恰恰相反,一个孩子学坏了可能会带着周围的孩子也学坏。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班级里面成绩、品德各方面都优秀孩子一起玩的原因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和优秀的孩子玩耍,而不是会打架和说脏话的孩子一起玩。

  2.改掉口头禅

  口头禅几乎人人都有,即使你不曾察觉,但它也是一直存在的,不得不说,有的父母自己的口头禅就不太文明,难免也就会把孩子也给带坏了。

  其实不光光是口头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可能冒出几句不文明的话,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中,可是孩子听到以后就模仿起大人来了,大人反而觉得奇怪孩子这些话都是跟谁学的了。所以,想让孩子说话文明,父母首先就要树立榜样。

  3.建立惩罚制度

  口头禅是一种习惯,孩子一旦养成说口头禅的习惯,想改掉就不容易了,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父母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让孩子在惩罚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改掉坏习惯。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了一句脏话,就惩罚他当天没有零食吃,如果孩子一直说,就一直没有零食吃,一直到他能自己改过了为止。惩罚只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好的,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分寸。

  口头禅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这个口头禅的时候,就要即时制止,并告诉孩子:“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宝贝是文明的孩子所以不能说这些话。”这样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控制自己不说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养成口头禅了。

相关推荐

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 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许多家教最明显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确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现在有一些有知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学习稍微遇到一

孩子没规矩家长有法宝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

六种方法管教任性的孩子

(一)任性的表现 孩子太随心所欲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道理根本行不通。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想要,否则就大哭大闹。相信很多妈妈为此都伤透了脑筋。 (二)任性的心理分析 这种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比如,父母总是在孩子哭声的折磨下顺从宝宝的心愿;加上孩子的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经常以执拗发泄不满,更助长了任性行为。有的孩子不听话,父母感到无奈,于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三)管教孩子任性的6种方法 1.转移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

青汁是什么

什么是青汁 青汁是以大麦嫩叶、甘薯嫩叶、甘蓝嫩叶以及青桔等天然绿色植物所榨成的汁或以此加工的超微粉末所冲调的饮品。 同时材料不只限于被栽培的蔬菜,至于野菜、山菜、树叶等,只要无毒性、且含丰富优质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叶绿素等,几乎皆可制成青汁。 青汁的历史。 青汁最早出现的时候,由于口感不佳,只在那些较为年长的追求健康的小范围人群中被接受、饮用。 但是,90年代青汁以作为日本娱乐综艺节目里的惩罚道具为契机而开始被广泛关注,例如,日本国民综艺节目《笑笑也无妨》里的某些游戏单元的惩罚道具,接受惩罚的人,在名为“青

关于孩子尿床的误区

误区一:尿床是因为入睡前喝水太多了。 事实是:在入睡前两个小时喝水确实会加重尿床,但这并不是尿床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限制孩子的睡前饮水量,可以减少夜里尿床的总量和次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 误区二:尿床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教会孩子怎样上厕所。 事实是:尿床不是孩子不会上厕所引起的,也不能说明父母的教育有任何失败之处,因为这是不可控的。父母不要为此惩罚孩子,也不必自责。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了,早上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收拾床单,这会培养他的责任感。平时也要对宝宝进行入厕训练。 误区三:尿床是精神压力造成的。

小孩晚上遗尿如何改善

1、使用最基本的方法。虽然诸如“抱起尿尿”之类简单应对措施的成效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证明,但它仍不失为改善孩子尿床问题的办法之一,可以令孩子重拾自尊自信,从而进一步克服问题。 2、留意孩子的喝水情况。在确保孩子喝水的分量足够之外,还要留意他喝的都是些什么。研究表明,一些饮品会令小孩更容易发生尿床的情况。你可以记录下孩子每晚最后饮用的是些什么东西,看看他究竟是喝了果汁、清水还是牛奶之后更容易尿床。 3、给孩子做个星星奖励表。小孩整晚没尿湿,就给他奖励一颗贴纸星星,贴在奖励表上,这是个很有效的方法。这种做法也是相

父母可不可以惩罚孩子

“哄”不是万能的 近些年来,一种称做“赏识教育”的思潮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给家长思想上造成了很大混乱。 孩子不管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都要大加赞赏,说“你真行”、“你真棒”,给孩子叫好,为孩子鼓掌。比如说,一个孩子经常无故打人,家长不但不严厉批评,反而要给他鼓掌。为什么?因为昨天打了两个人,今天只打了一个,进步了。孩子又打了人,还给他鼓掌,为什么?因为昨天把人打得流了血,今天没有打伤人,下手不那么狠了。这是典型的“哄”的伎俩。 什么叫赏识?所谓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

孩子犯错了试试4种有趣的惩罚方法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

如何培养优秀的儿童

1、 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 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 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2、 指导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 1、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

惩罚犯错孩子的七条原则

(一) 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二) 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 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 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三) 惩罚之前先警告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四) 开始与结果要明确 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