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三仁汤的方义

三仁汤的方义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脾热吃什么啊

脾热说白了就是指的脾胃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健脾胃的方剂都有哪些

1、三仁汤

组成: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6g,竹叶6g,厚朴6g,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2、胃苓汤

组成:五苓散3g、平胃散3g。

功用:祛湿和胃。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

3、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白术9g。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白带发黄的食疗

1、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2、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天1料。

3、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

4、鱼鳔炖猪蹄:鱼鳔20克,猪蹄1只,共放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慢火炖烂调味食,每日1次。

女性最好每年进行一次白带的检查,确保自身的健康没有受到妇科疾病的印象。

体内湿热的症状吃什么药好呢

湿热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最好找中医辨证治疗。

三仁汤的材料和做法

三仁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组成:杏仁、半夏、飞滑石、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

用量: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以上介绍了三仁汤配方的做法,希望有兴趣的人士可以了解一下这种保健养生汤的制作方法,这种保健养生汤是非常的不错的,这种汤品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实现清热解乏的作用,很适合在夏天食用,所以,有兴趣的人士可以制作一份。

湿热体质的辨证施治

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1.湿重

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

(1)六一散 成分:滑石、甘草。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注意事项: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2)三仁汤 成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半夏、竹叶、厚朴。功效: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注意: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3)平胃散 成分:苍术、厚朴(姜制)、陈皮(去白)、甘草(炙)。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2.热重

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1)连朴饮 成分:制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2)茵陈蒿汤 成分:茵陈蒿、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3)葛根芩连汤 成分: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在化湿或清热的总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藓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1、湿重

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

(1)六一散,成分:滑石、甘草。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注意事项: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2)三仁汤,成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半夏、竹叶、厚朴。功效: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注意: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3)平胃散,成分:苍术、厚朴(姜制)、陈皮(去白)、甘草(炙)。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2、热重

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1)连朴饮,成分:制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2)茵陈蒿汤,成分:茵陈蒿、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3)葛根芩连汤,成分: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在化湿或清热的总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藓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

脾胃湿热的鉴别方法

脾胃湿热的鉴别方法:导致脾胃出现湿热的症状主要是和人们长期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导致脾胃出现炎症,因此首先要提醒人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脾胃湿热等症状起到预防的作用。

脾胃湿热的鉴别湿热证: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寒湿证:腕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脾胃湿热,应该清利湿热.配伍泻下剂意 见建议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腹胀大便不畅注意 调节自己的饮食 ,辅以泻下剂.口舌生疮应该清利湿热可用三仁汤加减治疗三仁汤治脾胃湿热薏仁30克杏仁15克白蔻仁10克(后下)竹叶10克甘草10克厚朴10克滑石15克木通15克半夏10克以上方为基础方,热重者加黄连黄苓,湿重者加藿香佩兰等等来治疗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的鉴别方法:经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脾胃湿热的表现症状有所了解,并能为患有脾胃湿热病症的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白带异常有何对症方法

温热型

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粘腻、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等,纳食较差,小便黄,舌苔黄腻厚,脉弦数。

食疗药膳

1、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2、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天1料。

3、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

三仁汤的附注

附方1

藿朴夏苓汤

组成

藿香6g,半夏、泽泻各4.5g,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各9g,生苡仁12g,白蔻仁、通草、厚朴各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解表化湿。

主治

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出处

《感证辑要》引《医原》

附方2

黄芩滑石汤

组成

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各9g,大腹皮6g,白蔻仁、通草各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

主治

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出处

《温病条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与三仁汤皆为治疗湿温之常用方。其中藿朴夏苓汤以三仁、二苓配伍藿香、淡豆豉化气利湿兼以疏表,故主治湿温初起,表证较明显者;三仁汤以三仁配伍滑石、淡竹叶于化气利湿之中佐以祛暑清热,故主洽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黄芩滑石汤以黄芩配伍滑石、二苓,清热与利湿并用,故主治湿温邪在中焦,湿热并重之证。

相关推荐

总结中医退热13偏方

1、辛温发表 对于外感风寒而发热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2、调和营卫 适用于外感中度发热,疗效很好,代表方:桂枝汤,多用于临床发热而用抗生素无效者。 3、清解少阳 此方和解退热,应用范围大,代表方:小柴胡汤,主药为柴胡、黄芩、临床用量宜大。量小作用较弱。 4、清气分热 适用气分实热证,代表方:白虎汤,方中知母、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石膏配知母退热作用持续,相得益彰。 5、通便泻火 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发热,治以宣腑通便为主,代表方:如大承气汤,主药为大黄,可广泛应用,也可加减配伍灵活应用。

白带异常的食物疗法

1.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2.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天1料。 3.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 4.鱼鳔炖猪蹄:鱼鳔20克,猪蹄1只,共放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慢火炖烂调味食,每日1次。 5.鸡肉白果煎:鸡肉200克(切块),白果1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煮汤,去药渣,饮汤食肉。每日1料。 6.扁豆止带煎:白扁豆30克,淮山30克,红糖适量。白扁豆

女性月经不调如何调理

益肾通经汤处方:柏子仁10克,丹参、熟地各12克,川续断15克,泽芝叶、川牛膝、炒当归、赤白芍各10克,茺蔚子、生茜草各15克,炙鳖甲9克,红花6克。本方有补肾宁心、活血通经的作用。主要治疗闭经、月经延迟、月经量少等病证。本方是由柏子仁丸合泽芝叶汤所组成。全方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宁心安神,即安定心神,方中所用柏子仁、丹参或可加入合欢皮,可以起到安定心神的作用, 使心气下降,子宫开放,排出月经。第二,补肾养血,提高肾阴阳,以使血海盈满,从而奠定月经来潮的物质水平。第三,通畅子宫气血,引经血以下行

体内毒素多的症状 体内毒素多怎么排除

痰湿较重的体质可考虑使用温胆汤或三仁汤加减治疗,若长期有便秘、经常饮酒、肉食主义、体型又偏肥胖,可考虑选用防风通圣散加减,但本方内含麻黄,高血压患者不建议服用。而小便不正常的患者,则可考虑选用八正散或五苓散。 另外,可以饮用健脾祛湿茶饮,利用陈皮、紫苏叶、藿香、扁豆各10克、生姜一小片,以两公升水煮沸后做茶饮用,可减少体内湿气。不过若想了解自己的体质状态,请向中医师咨询开方,切勿自行选方服药。

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疗法

1、心肺气虚: 治则治法:养心补肺。 方药:养心汤(《证治准绳》)合补肺汤(《永类钤方》)加减。药用人参,五味子、熟地、紫菀、桑白皮、黄芪、肉桂、当归、川芎、半夏、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甘草。 方义分析:方中以人参、五味子、黄芪补心肺之气;熟地养阴;紫菀、桑白皮化痰清利肺气;肉桂、半夏能温中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川芎、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血安神。 加减:若肺气虚较重,以补肺汤为主,稍加补心气之品。若心气虚较重,以养心汤为主, 稍加补肺气之品。 2、气虚血瘀: 治则治法:益气

女性白带异常的饮食宜忌

1、在饮食上要少食辛辣和油腻生冷之品,应多食用一些益脾补肾和清热利湿的食物。2、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3、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日服1次。4、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5、扁豆止带煎:白扁豆30克,淮山30克,红糖适量。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淮山共煮至熟,加适量红糖,每日服2次。6、胡椒鸡蛋:胡椒7粒,鸡蛋1枚,先将胡椒炒焦,研成末。再将鸡蛋捅一小孔,把胡椒末填人蛋内,用厚纸将孔封固

白带异常饮食小偏方

1、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2、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天1料。 3、扁豆止带煎:白扁豆30克,淮山30克,红糖适量。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淮山共煮至熟,加适量红糖,每日服2次。 4、胡椒鸡蛋:胡椒7粒,鸡蛋1枚,先将胡椒炒焦,研成末。再将鸡蛋捅一小孔,把胡椒末填人蛋内,用厚纸将孔封固,置于火上煮熟,去壳吃,每日2次。 5、冬瓜仁30克,捣成末,加冰糖30克,开水炖服,每日两次,治妇女湿热白带。

湿热体质吃什么药

湿热体质吃什么药 湿热体质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主要的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 1、湿重 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 (1)六一散 成分: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注意事项: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2)三仁汤 成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半夏、竹叶、厚朴。 功效: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注意: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3)平胃散 成分:苍术

口臭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胃肠热盛 1,临床表现:口臭,口渴喜冷饮,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胀,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兼滑、弦之象。 2,病因病机:素体阳盛,偏嗜辛辣厚味,或热病过程中可见本证。肠胃积热,上薰于口所致。 3,治法:清胃泻火,通下导热。 4,方剂:凉膈散(《局方》)加减。 药物:连翘10g,山栀10g,杏仁10g(打),薄荷3~6g(后下),生大黄6~10g(后下),竹叶10g,玄明粉3~6g(冲),甘草6g。 方义:连翘、山栀清热,大黄、玄明粉通里,杏仁润肠宽胸,薄荷芳香辟秽,竹叶

白带异常可以吃什么

1、在饮食上要少食辛辣和油腻生冷之品,应多食用一些益脾补肾和清热利湿的食物。 2、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3、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日服1次。 4、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 5、扁豆止带煎:白扁豆30克,淮山30克,红糖适量。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淮山共煮至熟,加适量红糖,每日服2次。 6、胡椒鸡蛋:胡椒7粒,鸡蛋1枚,先将胡椒炒焦,研成末。再将鸡蛋捅一小孔,把胡椒末填人蛋内,用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