鲷的生态分布
鲷的生态分布
本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洋之热带及温带沿岸之浅水区内。少数栖息在深水区。栖息水深平均约在十米至百米。大部分属于群游性,少数会入侵河口区。本科大多属于肉食性鱼类或杂食性鱼类。许多鲷科为两性体,即体内同时拥有雌性和雄性的生殖腺。有些则会由雄性变雌性或由雌性变雄性,但体色不会随“性转变”而变色。
鲆的形态与分布
鲆体侧扁,不对称,两眼都在头的左侧,最大体长1M左右。口前位,下颌多少突出。前鳃盖骨边缘游离。有眼的一侧暗灰色或具斑块,无眼的一侧白色。[1]
广布于热带和温带海洋,中国沿海均有分布。鲆类在中国南海属种最多,北方较少。常见的又牙鲆、大菱鲆、花鲆(Tephrinectes sinensis)、斑鲆(Pseudorhombus arsius)和桂皮斑鲆(P.cinnamomeus)等。
枸杞的生态分布
中华枸杞: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以及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各省区;朝鲜,日本,欧洲有栽培或逸为野生。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盐碱地、路旁及村边宅旁。在我国除普遍野生外,各地也有作药用、蔬菜或绿化栽培。
宁夏枸杞:由中国西北地区的野生枸杞演化的,现有的栽培品种仍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之下野生。我国早期的药用枸杞就是西北地区采集野生枸杞的产品,在秦汉时期的医药书籍中已经有药用枸杞的记载。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称:枸杞以“甘州(今甘肃省张掖一带)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甘美异于他处者。”
有一些枸杞属(Lycium)的其它种类也经常被当地称作枸杞,如云南枸杞(Lycium yunnanenseKuang)或柱筒枸杞(Lycium cylindricumKuang)等地方性枸杞种类,由于这些种类分布范围狭窄,不易看见,所以更多的还是中华枸杞或宁夏枸杞。而且根据两种枸杞的分布特点,也可作简单判断,即如果在中国东部、中部、南部地区发现,基本为中华枸杞或其变种、如果在西北发现,基本为宁夏枸杞或其变种。
香蒲的药用功效
【药物名称】蒲草
【别名】水蜡烛,香蒲,蒲黄。
【科属】香蒲科
【生态分布】:产中国南北各地沼泽地带;多生于水泽或湿地,田边。
【药用部分】:花粉(蒲黄)或根茎(水蜡烛根)入药,夏季采收。
【用途】:(1)蒲黄,性味甘、凉,无毒。为止血药,能利水道,消肿排脓。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出血;并治疗膀胱炎及尿道炎,妇女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症,外用为撒布剂,治创伤,湿疹。(2)水蜡烛根,性味微苦、寒,无毒。能消肿行血;治白带,调经,牙痛。
【用量】:蒲黄1钱5分~5钱;根1钱~1两,孕妇忌用。
红鲷鱼为什么由雌变雄
红鲷鱼一般分布在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地,红鲷鱼肉味鲜美醇正,营养丰富,是迎宾待客的名贵海味佳肴。
一条雄红鲷鱼死了,“妻子”们悲伤地在它的周围游动着。游着游着,其中一条体魄健壮的“妻子”由雌性变成了雄性,充当“一家之主”,带领众“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红鲷鱼实行了“一夫多妻制”。它们一般以一二十条组成一个大家庭,由一个雄鱼为“一家之主”,其余的都是它的妻子。如果雄鱼死了,雌鱼就会显得六神无主,慌乱不堪。但没过多久,便有一条最强壮的雌鱼会变成雄鱼,充当新“丈夫”。
为什么红绸鱼会由雌变雄呢?原来,雄红绸鱼身上长着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在水下发出特殊的信号。雌鱼对这种色彩十分敏感,一旦雄鱼的光色消失,身体最强壮的雌鱼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影响,随即在它的体内分泌出大量的雄性激素,使卵巢消失,精巢长成,鳍也跟着变大了,一条雄鱼就变成了。
立鱼的介绍
真鲷(鲷科)Pagrosomus major
拉文种名:Chrysophry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种名:Red sea bream
其他中文名:嘉鱲鱼、正鲷、加腊、加蚋
地方名: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红鳍、红立、王山鱼、过腊、立鱼、(有的地区还叫海鲫鱼)
形态特征: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近海暖温性小型珊瑚礁鱼类。世界900余种,如条纹和红斜纹及细纹蝴蝶鱼,青、金、线蝴蝶鱼, 鸳鸯和单斑及双丝蝴蝶鱼等。中国20余种。
产地、产季: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国近海均产之,但近年产量不多。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12月份;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
经济价值:真鲷系中国名贵鱼类,但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真鲷每百克肉食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肉肥而鲜美,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和熏制品。真鲷是出口品种,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山东、河北、辽宁、福建、广东。
栖息深度:10-200米
最大体长:约110cm
立鱼的简介
黄鳍鲷,又名黄墙,黄脚立,赤翅等。属鲈形目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红海、阿拉伯海沿岸、印度、印尼、日本、朝鲜、菲律宾和中国近海。是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黄鳍鲷营养丰富,肉质佳美,经济价值高,是颇受群众喜爱的食用鱼类,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黄鳍鲷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温度9.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6~30℃。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食小型甲壳类。对饵料要求不严格。仔鱼期常因饥饿而相互残食。摄食强度以水温24℃以上最大。1龄鱼体长16.9厘米,重150克;2龄鱼体长21.8厘米,重325克;3龄鱼体长26.2厘米,重550克左右。黄鳍鲷有明显的生殖迁移活动,在产卵期来临之前约两个月,从近岸半咸水海区向高盐的深海区移动,产卵后又回到近岸。1龄鱼性腺开始发育,至2龄即发育成熟。在我国南方近岸产卵适温为17~24℃,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产卵,1~2月份可见鱼苗。
黄鳍鲷是一种海产暖水性浅海近岸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南海海域,也是一种较好的海水养殖种类。
鲷的介绍
【名】
鲷科鱼的总称〖porgy〗。身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口小。生活在海洋中。种类繁多。是我国主要的食用经济鱼类。如:天笠鲷;红笠鲷;石鲷。[1]
亦作sea breams。
约100种海产鱼的统称,典型的高背似笛鲷或石鲈的鱼类。背鳍一个,口小,具坚利牙齿,以鱼和硬壳无脊椎动物为食。一般居於淡水,广布於热带及温带水域。体长大多不及30公分(1呎),但有些可长到此长度的4倍。澳大利亚有几个重要食用种,称为snappers,属于真鲷属(Chrysophrys)。在日本,有一近缘种;真鲷(C. major),是另一重要食用鱼。欧洲也有几个有价值的种,如小鲷(Pagellus centrodontus),体淡红色或金银色,生活于深水。在大西洋西部有金眼门齿鲷(Stenotomus chrysops),体背侧淡褐,腹侧银白色的小型鱼类和羊头鲷(Archosargus probatocephalus)具黑色带的淡灰色鱼,体长可达75公分,重达9公斤,两者均为可钓取的食用鱼。
鲷的生态
本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洋之热带及温带沿岸之浅水区内。少数栖息在深水区。栖息水深平均约在十米至百米。大部分属于群游性,少数会入侵河口区。本科大多属于肉食性鱼类或杂食性鱼类。许多鲷科为两性体,即体内同时拥有雌性和雄性的生殖腺。有些则会由雄性变雌性或由雌性变雄性,但体色不会随“性转变”而变色。[2]
本科鱼类外型类似笛鲷科或石鲈科,但鲷的体型较高,更侧扁;上下颌之门齿、犬状齿以至于两侧之臼齿均较发达。体呈椭圆或卵圆形,头大,前半部体较高,背缘弯曲,腹缘较平。被大型弱栉之栉鳞或圆鳞,头部和两颊通常有鳞片。侧线单一且完整,偏向背侧。在体形及体侧斑纹会有变异。
鲷的介绍
【名】
鲷科鱼的总称〖porgy〗。身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口小。生活在海洋中。种类繁多。是我国主要的食用经济鱼类。如:天笠鲷;红笠鲷;石鲷。
亦作sea breams。
约100种海产鱼的统称,典型的高背似笛鲷或石鲈的鱼类。背鳍一个,口小,具坚利牙齿,以鱼和硬壳无脊椎动物为食。一般居於淡水,广布於热带及温带水域。体长大多不及30公分(1呎),但有些可长到此长度的4倍。澳大利亚有几个重要食用种,称为snappers,属于真鲷属(Chrysophrys)。在日本,有一近缘种;真鲷(C. major),是另一重要食用鱼。欧洲也有几个有价值的种,如小鲷(Pagellus centrodontus),体淡红色或金银色,生活于深水。在大西洋西部有金眼门齿鲷(Stenotomus chrysops),体背侧淡褐,腹侧银白色的小型鱼类和羊头鲷(Archosargus probatocephalus)具黑色带的淡灰色鱼,体长可达75公分,重达9公斤,两者均为可钓取的食用鱼。
鲷鱼的鲷鱼分类
这些欧洲的鲷科鱼类主要都是底食泥鱼。鲷鱼广泛地分布于止水、运河及流速缓慢的深河中,软口鱼偏好流速较快的河川中游,文鳊则栖息于大而流速缓慢的河川中下游。其中分布最广泛且最受钓鱼者欢迎的是青铜鲷。 银鲷又名白鲷,身体细长,两侧为灿烂的银白色,这些特征有助于将它与青铜鲷区别出来,其习性及食性与青铜鲷相同,但体型小得多,通常最重仅约454克。银鲷,属于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是一种广温广盐性鱼类。具有适应性强、易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该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没有泥味,好养、好吃、好看、好钓、好捕、集观赏、游钓、食用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
⒈形态特征:与奥尼罗非鱼相似,体表白色,略带粉红,,胸鳍、臀鳍、尾鳍均为粉红色,苗种阶段体表为粉红色,随着鱼体长大,体表逐渐变白,鱼体重增到0.2公斤后,体色全部变白。
⒉生活习性:银鲷为中上层鱼类,适应生长水温在18—36C之间,最佳的生长水温为24—32C,最低的生存水温为12—15C,当水温降到15C时,鱼类开始停止摄食且少动或不动,潜入水体中下层,当水温降至12C时,鱼类开始死亡。银鲷能耐低氧,不怕肥水,适宜pH值为7—8。银鲷喜集群,杂食性,鱼苗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鱼种及成鱼阶段以各种麸皮、糠饼、青草和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为25%—33%。该鱼性成熟早,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10月份,生长速度快,一般当年繁殖的鱼苗,经过4—5个月的养殖,每尾体重可长至0.5公斤。该鱼抗病能力强,尚未发现有任何病害,另外,该鱼容易捕捞,起捕率达90%以上。
鲷鱼的分类
这些欧洲的鲷科鱼类主要都是底食泥鱼。鲷鱼广泛地分布于止水、运河及流速缓慢的深河中,软口鱼偏好流速较快的河川中游,文鳊则栖息于大而流速缓慢的河川中下游。其中分布最广泛且最受钓鱼者欢迎的是青铜鲷。
青铜鲷
青铜鲷或一般鲷是非常受欢迎的钓猎鱼种,它的头无鳞,身体扁平,色深,并覆盖有细鳞,身上通常有一层黏液。身体的主色为金褐色,胸鳍及腹鳍有红边。一般成鱼重量在1.8-3.2千克之间,罕见的鱼最大可达9千克。
多瑙河鲷
多瑙河鲷又称白眼鲷,为体型小的银色白鱼,重量仅约800克,有钝的吻及长臀鳍,出产于多瑙河流域,及注入黑海、里海及咸海的河流中。
爱尔兰鲷
爱尔兰善浓河系出产的鲷鱼体积一般较大,许多产于此处的青铜鲷身体有罕见的两条纹,重量可超过4.54千克。
软口鱼
身体细长的银色软口鱼有淡红色的鳍、稍小的头及相当突出的吻,以藻类及硅藻类为食,这些藻类是软口鱼用它硬如角的下唇由岩石及石头上刮下来的。它最重约可达1.8千克。
文鳊
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文鳊身体两侧为银色,背为蓝灰色,但在繁殖期(初夏)雄鱼背部颜色变得非常深,腹部则呈橘红色。文鳊的主食包括蚯蚓、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体重在910-3000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