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药物原发或继发性失效
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药物原发或继发性失效
随着病程延长,患者的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可避免地逐渐减退,由此导致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及非磺脲类)效果越来越差,以致最终完全失效。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哪些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
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
1、口服降糖药原发性失效。多见于非肥胖的2型病人,发病后磺脲类药物用至最大剂量维持3个月,仍不能使空腹血糖得到控制。
2、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肥胖或非肥胖的2型病人均可发生。此类病人发病后最初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可有效控制血糖,但疗效逐渐降低,最后药物用至最大剂量,亦不能满意控制血糖。
3、病人发生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脂肪肝、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神经病变或糖尿病足等。
4、应激情况。患者并发急性感染、外科手术、外伤、妊娠、结核需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5、口服药物过敏。2型糖尿病人对磺脲类药物过敏,又不宜用双胍类药物或难以坚持口服药物时。
2型糖尿病要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由正常基础血糖、基础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构成,餐后高血糖是在基础高血糖之上进一步升高,与餐后高血糖相比,基础高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贡献越大,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基础高血糖可以预测餐后高血糖的增幅,这就意味着在控制高血糖之前应优先考虑控制基础血糖。
控制基础血糖的可行性也远远高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因为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主要是由于夜间肝葡萄糖输出增加所致,而餐后血糖受肝葡萄糖输出和进餐双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易控制。而控制基础血糖后,由于“水落船低”原理,餐后血糖更易于控制。
用过胰岛素后也能改用降糖药
一般对于血糖控制不平稳或出现典型并发症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治疗的第一阶段,往往医生会建议患者短时间内会应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其实患者在治疗的第二阶段,对于胰岛功能尚可的患者,可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可在2~3周内停用,以减少高胰岛素血症、减轻胰岛素抵抗,防止体重增加。
糖尿病的三种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
教育: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 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药物治疗
双胍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①适应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
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治疗糖尿病的好方法总共有几种
一、一般治疗
1、自我监测血糖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另外患者需要了解疾病地方信息。
二、药物治疗
第1、口服药物治疗
(1)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
(2)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适应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3)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
(4)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
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第2、胰岛素注射
(1)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第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第2、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服用频率不正确
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药需每日3次服用,有的每日服用1次即可。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吡嗪(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应当每日3次餐前服用,如果每日1或2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美脲(亚莫利)等药物均属长效制剂,每日服用1次即可。
盘点各类降糖药优缺点,今后再不盲目降糖了 八种降糖药优缺点比较
磺脲类降糖药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临床常用的有糖适平、达美康、瑞易宁、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没有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病人会出现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等。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用短效磺脲类药物,糖适平更适合。
主要有诺和龙、唐力,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与其他多种口服降糖药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餐时即服,方便灵活,病人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可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需多次服药,使用不当会引起低血糖。
优点: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效降低血糖,此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降糖灵比较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价格便宜,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可达20%;心衰缺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忌用,以免发生乳酸酸中毒。
主要有拜唐苹、卡博平和倍欣,均为进餐时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嚼服。主要降低餐后血糖,非常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中国患者,可与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优点:降糖效果肯定,主要在肠道局部作用,仅2%吸收入血,肝肾等全身不良反应少, 不增加体重或能减轻体重,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适合于老年糖尿病人和伴有肾功能损害患者,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具有IGT(即糖耐量受损)治疗适应证的降糖药。
缺点:主要为部分患者初用时有胃肠道不良反应(排气增多、胀气)。胃肠功能紊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注意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可引起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使用葡萄糖治疗,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
常用的有罗格列酮(文迪雅)和吡格列酮(艾可拓)。
优点: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适用2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及有代谢综合征患者。可与双胍类、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合用,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缺点:起效较慢,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及体重稍增,增加心衰风险,心功能3级以上禁用。膀胱癌患者、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吡格列酮。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捷诺维)、沙格列汀(安立泽)、维格列汀(佳维乐)等已先后在我国上市。
优点:是一种基于肠促胰素机制的新型降糖药物,可同时改善胰岛α和β细胞功能障碍,具有降糖效果好、低血糖风险小、不增加体重、无胃肠道反应,安全性及耐受性高等优点。只需每天一次用药,患者依从性好。
缺点:有头痛、鼻咽炎、咳嗽、便秘、头晕和增加出汗量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很低。缺点是价格较贵,在我国目前也暂未进入医保。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传统降糖药物不同,主要是通过抑制SGLT-2活性,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出,从而降低血糖。目前国外上市的有达格列净,目前国内尚未上市。
优点:SGLT-2抑制剂极少发生低血糖,并对改善体重和血压有益处。口服片剂,一天一次,依从性好,
缺点:可能与鼻咽炎、真菌感染以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有关,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临床比较常用,疗效比较肯定的降糖中成药有参芪降糖颗粒、糖脉康颗粒等。
优点:降糖平和,单用不会发生低血糖;可通过“滋阴、活血、补肾”来改善症状、辅助调脂降压、防治慢性并发症;不会增加体重;可与各类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
缺点:降糖作用有限,只能作为辅助治疗,价格较高,服用不够方便。
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药量不合适
无论是药量不足还是用药过量都会使血糖升高。用药剂量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不再赘述。需要警惕的是后一种情况,降糖药物用量过大,血糖降得过快、过低,可引起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先降低而后升高(反跳性血糖增高)。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会反弹得更高。所以,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后一种情况又叫“苏木杰现象”,属于晚间降糖药用量过大,半夜出现低血糖,清晨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所以晚间降糖药应适当减少。
怎么治疗糖尿病疗效比较显著
一般治疗:自我监测血糖,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另外患者需要了解疾病地方信息。
口服药物治疗: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适应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胰岛素注射: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其他药物的干扰
有些糖尿病患者多病缠身,除了降糖药外,还同时服用其他治疗药物,其中有些药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药(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药(双氢克尿噻)、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都具有升血糖作用,会影响降糖药物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