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自我按摩怎样救治中暑

自我按摩怎样救治中暑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风池穴: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处。

太阳穴:位于两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曲池穴:屈肘成90度时,肘窝桡侧横纹与肱骨外上髁中点处。

合谷穴:位于手虎口间,将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边缘,此时拇指尖所指之处。

人中穴:位于鼻下沟的上中1/3交界处。

十宣穴:位于双手十指尖端正中,距指甲约0。1寸处。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寸筋间处。

内关穴:位于手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外关穴:位于手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尺桡两骨之间。与内关穴相对。

劳宫穴:位于掌心横纹中,当第三掌骨的桡侧,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

对先兆中暑和中度中暑的一般救治原则

(1)先令患者脱离高温作业环境,到荫凉、安静处休息,给病人喝些饮料,如冷盐糖水、菊花或茶水、果汁饮料等,可能时给予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

(2)症状较重但尚无严重危险、神志清醒者,可在其头、颈、腋下和腹沟处放置冰袋降温;有条件者可开电扇、于室内放冰或将患者置于空调室内降温(使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或者将病人放置于冷水内浸泡(水温在15-16℃左右),使病人采取坐卧位,头露出水面,扶持病人者(使)其体位固定,一面予以胸、腹、肢体按摩,以利皮肤散热。待病人体温达37.5℃时可停止冷水浸浴。

(3)症状不能缓解时,可辅以针刺人中、合谷、曲池、内关等穴位。

自我按摩对先兆中暑(高温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及轻症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对症状比较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中暑急救

健康常识: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气温大于32℃、湿度大于60%的环境中,由于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此外,在室温较高、通气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者、肥胖者、儿童及孕产妇耐热能力差,也易发生中暑。

中暑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脉搏和呼吸加快,面红不出汗、皮肤干燥,重者出现高热、神志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猝死。

为了避免中暑,在高温天气,应做到:对年老体弱等重点人群应重点保护,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 26~28℃,室内外温差在8℃以内。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膳食的调配,饮食宜清淡,多饮水。提高对先兆中暑的认识,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出汗、全身疲乏、心慌等症状,应立即脱离中暑环境,及时采取纳凉措施。

急救方法: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

2.使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

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

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

防中暑穴位按摩手法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常按揉此穴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用。当发生头晕、口渴、恶心、心慌、胸闷等中暑症状时,可用大拇指及肘按压此穴,要有一定力度,能够感到明显的发麻胀痛感,坚持1分钟,两足交替按摩。有条件者针刺该穴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凝血障碍者慎用,孕妇禁用。

中冲穴——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常按揉此穴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功用。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心悸等中暑症状时,可用牙签或大拇指按压此穴,先用左手揉捏右手的中冲穴1分钟,再用右手揉捏左手的中冲穴1分钟,要有一定力度,能够感到发麻胀痛感为佳。有条件者用针刺该穴效果更好。

关冲穴——位于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指寸)。常按压揉捏此穴有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的功用。当出现中暑症状时,可用上述方法操作(同中冲穴)。

少冲穴——位于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常按揉此穴有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的功用。操作手法同上。值得注意的是,此穴位是脑部的反射区,要慢慢地出力揉捏,不要用蛮力,左右手可以互相揉捏。

中暑的生活小偏方

新鲜薄荷方

【原料】 新鲜薄荷30克,大米60克,冰糖20克。

【制法】 先将薄荷加水煎汤,待其冷却,再用大米煮粥,快熟时加入冰糖、薄荷汤,再煮一二沸,即可。 【用法】 每日两次。 【主治】中暑。 鲜竹叶方

【原料】 鲜竹叶lO克,鲜薄荷叶2克,绿茶5克。

【制法】 将鲜竹叶、鲜薄荷叶、绿茶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用法】 量随意。 【主治】 中暑。 苦瓜方

【原料】 苦瓜1个,绿茶适量。

【制法】 将苦瓜上端切开,去瓤,装入绿茶,把苦瓜挂予通风处阴于。取下洗净,连同茶叶切碎,混匀。每服10克,以沸水冲沏,代茶频饮。 【用法】 每El一次。

【主治】 中暑发热、IZl渴烦躁、小便不利等症。 青竹叶方

【原料】 青竹叶1把,鲜藿香叶30克,茶叶10克,青蒿15克。

【制法l 先将竹叶、藿香、青蒿三味加水煎汤,取汁冲沏茶叶,代茶饮用: 【用法1】 每日一剂o

【主治】 中暑高热、汗出、口渴、烦闷、恶心、呕吐等症。

中暑按摩哪里最有效

1、人中穴

如果有人中暑,先让病人平躺在通风阴凉处,然后再用拇指指端掐住病人的人中穴,力度要适中,每次掐压保持3秒钟,反复20次后,再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20圈。

2、合谷穴

然后再用相同的方法,按揉两手上的合谷穴与手腕处的内关穴,每个穴位按摩20次,按摩至局部发热即可停止,再配合解暑的药物,效果会更加。

3、曲泽穴

随后再用拇指指腹按揉两臂上的曲泽穴,力度要稳健,每个穴位按摩20圈,按摩患者穴位的时候要注意衣物要松解,否则会影响按摩效果,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4、足三里穴

如果中暑者的症状仍得不到缓解的话,可以用手指按揉两腿上的足三里穴,这样可以疏通全身经络,缓解中暑症状,如果患者伴随着腹痛等症状,也可以按压此穴,这样都会起到神奇的效果。

治疗中暑按摩穴位效果佳

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2、按揉大椎穴

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无名指、小指附于穴位旁,中指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清泄暑热,通络镇痛。

3、揉掐风池穴

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掐0。5~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4、掐百会穴

将右手半握拳,大拇指伸直,指尖放在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掐0。5~1分钟。

功效:醒脑安神,镇静除烦。

5、按揉太阳穴

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通络止痛,清热除烦。

6、按揉曲池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曲池穴上,由轻渐重地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通络,镇静安神。

7、掐揉合谷穴

将一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余四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掐揉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醒神。

8、掐人中穴

将一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指尖放在人中穴上,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

功效:开窍醒神,疏风清热。

9、掐十宣穴

用一手的拇指指甲和食指指甲,分别掐另一手的五个指头的指尖,每个指尖10~20秒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开窍醒脑,清心泄热。

10、按揉足三里穴

将双手食指与中指相叠,中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足三里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补脾和胃,调理气血。

11、合按内、外关穴

将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12、按揉劳宫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劳宫穴上,其余四指紧附手背,适当用力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镇静安神,疏通心络。

治疗中暑的按摩穴位讲解

按摩治疗中暑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按摩治疗中暑2、按揉大椎穴

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无名指、小指附于穴位旁,中指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清泄暑热,通络镇痛。

按摩治疗中暑3、揉掐风池穴

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掐0。5~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按摩治疗中暑4、掐百会穴

将右手半握拳,大拇指伸直,指尖放在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掐0。5~1分钟。

功效:醒脑安神,镇静除烦。

按摩治疗中暑5、按揉太阳穴

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通络止痛,清热除烦。

按摩治疗中暑6、按揉曲池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曲池穴上,由轻渐重地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通络,镇静安神。

按摩治疗中暑7、掐揉合谷穴

将一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余四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掐揉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醒神。

按摩治疗中暑8、掐人中穴

将一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指尖放在人中穴上,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

功效:开窍醒神,疏风清热。

按摩治疗中暑9、掐十宣穴

用一手的拇指指甲和食指指甲,分别掐另一手的五个指头的指尖,每个指尖10~20秒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开窍醒脑,清心泄热。

按摩治疗中暑10、按揉足三里穴

将双手食指与中指相叠,中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足三里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补脾和胃,调理气血。

按摩治疗中暑11、合按内、外关穴

将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按摩治疗中暑12、按揉劳宫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劳宫穴上,其余四指紧附手背,适当用力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镇静安神,疏通心络。

按摩人中有什么好处

在人中穴部位分布着风府的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刺激该穴位可以促进人的脑部血液循环和病变组织的康复,促使其血压升高,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其呼吸运动的作用,并可使发生昏迷,惊厥等危急病症的患者立即苏醒。可用于救治中风,中暑,过敏,中毒,抽搐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症。

治疗中暑的按摩穴位讲解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中发生的急性疾病,夏季常见。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将中暑分为三级,即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可行自我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中暑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按摩治疗中暑2、按揉大椎穴

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无名指、小指附于穴位旁,中指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清泄暑热,通络镇痛。

按摩治疗中暑3、揉掐风池穴

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掐0。5~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按摩治疗中暑4、掐百会穴

将右手半握拳,大拇指伸直,指尖放在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掐0。5~1分钟。

功效:醒脑安神,镇静除烦。

按摩治疗中暑5、按揉太阳穴

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通络止痛,清热除烦。

按摩治疗中暑6、按揉曲池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曲池穴上,由轻渐重地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通络,镇静安神。

按摩治疗中暑7、掐揉合谷穴

将一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余四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掐揉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醒神。

按摩治疗中暑8、掐人中穴

将一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指尖放在人中穴上,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

功效:开窍醒神,疏风清热。

按摩治疗中暑9、掐十宣穴

用一手的拇指指甲和食指指甲,分别掐另一手的五个指头的指尖,每个指尖10~20秒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开窍醒脑,清心泄热。

按摩治疗中暑10、按揉足三里穴

将双手食指与中指相叠,中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足三里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补脾和胃,调理气血。

按摩治疗中暑11、合按内、外关穴

将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按摩治疗中暑12、按揉劳宫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劳宫穴上,其余四指紧附手背,适当用力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镇静安神,疏通心络。

相关推荐

盘点家庭急救的几大要穴

国家大力发展医药事业,增强全民的医药保健知识,常常开发医药进社区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家庭都在家里配备上了医药急救箱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突发状况。当然,您还可以学习一些家庭急救中比较常用到的穴位。 呕吐:可用中指压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处)来止呕,压至有酸胀感为宜,约一分钟即止呕吐。 呃逆: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至有酸痛感为宜,持续半分钟到一分钟,呃逆即止。 肾绞痛:可用大拇指按揉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反复按摩

中医如何防中暑中暑

中暑 泡中药凉茶当饮料服用,有一定防中暑的作用。可参考以下配方:金银花8克、白菊花8克、淡竹叶5克、白参10克、藿香4克、豆卷10克、用1200-1500毫升开水浸泡约1小时,冷后适当饮用,但阳虚之体(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拉稀等)的人应少用或不用。出汗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一般1000毫升冷开水中加0.9克食盐饮用。 治中暑 轻、中度中暑,中医称为暑湿伤表感冒,以身热、汗出、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脘痞等为主要症状。可用清暑祛湿解表法,药用香薷5克、扁豆15克、厚朴5克、金银花1

按摩什么地方对心脏好 少冲穴-心脏保养的要穴

少冲穴为手少阴心经的经穴,有关心脏,神经的病症都可以通过少冲穴来治疗,该穴有醒神开窍,清热息风的功效,常被用作心脏病的急救穴,也是心脏保养的穴位,长期坚持按摩,可能有效缓解各类心脏病,热病,昏迷,心悸,心痛等症状,掐按该穴,能紧急救治中风猝倒,心脏病发作。 经穴定位: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伸小指,沿指甲底部与指桡侧引线,其交汇处即是。

户外运动急救知识有哪些

1、创伤的急救处理:创伤主要分闭合性创伤(挫伤、扭伤等)、开放性创伤(擦伤、刺伤、切割伤、裂伤等)。处理:闭合性挫伤、扭伤可用云南白药喷剂等,进行热敷、理疗、推拿、按摩,还可内服或外搽跌打筋骨药水、药酒、药粉、药丸。较大的开放性创伤必须请医生进行外科清创术和全面检查。较小的开放性创伤要先用无菌盐水(或就地清水)冲洗,将伤口中的异物除去,然后在伤口处涂上红汞,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若有外出血和皮下出血,可用手指或敷料压迫包扎止血,并以绷带固定;疼痛可服消炎痛,扑炎痛等。 2、中暑的急救处理:夏天户外活动排汗

夏季高温中暑该如何急救

首先应该把中暑的人抬到阴凉,通风好的地方,踮高其头部,解开衣服,可用纸风扇轻扇使空气温度降下来,此时避免过多的人围在中暑者身旁。 其次物理立即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可直接用浸了水的毛巾贴在放在患者的额头,腋窝,颈部,等大血管部分,帮助其更好的散热,当然了如果有条件的话,可用冰袋,或者40%的酒精擦试全身效果更好。 接着要使用药物,可用日常常见的“万金油”“风油精”十滴水,等具有醒脑作用的药物进行醒脑,或者静脉注射“ 氯丙秦”等药物进行快速治疗。 当然了如果身边有中医的话,也可用物理的疗法进行治疗,刮痧,按摩

中成药能治中暑

1、六一散 有清暑利湿之功。适用于中暑、胸闷、心烦、口渴、小便黄少或呕吐腹泻者。外用还可以治疗暑痱,阴囊湿疹及小儿脓疱疮。 2、藿香正气类 藿香正气类包括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软胶囊等,有清暑利湿、理气和中之功。适用于热伤风、中暑、胃寒腹痛、急性胃肠炎等。 3、仁丹 有祛风健胃、舒气生津、清暑醒神、避秽化浊之功。适用于夏令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胸中烦闷、口渴多饮、头昏脑涨、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 4、十滴水 有清热祛暑、通窍利湿之功。适用于中暑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孕

户外的急救常识

1、创伤的急救处理: 创伤主要分闭合性创伤(挫伤、扭伤等)、开放性创伤(擦伤、刺伤、切割伤、裂伤等)。处理:闭合性挫伤、扭伤可用云南白药喷剂等,进行热敷、理疗、推拿、按摩,还可内服或外搽跌打筋骨药水、药酒、药粉、药丸。较大的开放性创伤必须请医生进行外科清创术和全面检查。 较小的开放性创伤要先用无菌盐水(或就地清水)冲洗,将伤口中的异物除去,然后在伤口处涂上红汞,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若有外出血和皮下出血,可用手指或敷料压迫包扎止血,并以绷带固定;疼痛可服消炎痛,扑炎痛等。 2、中暑的急救处理: 夏天户外活

中医治中暑的方法

针灸治疗中暑的记载,多见于明清的一些针灸书籍,以《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神灸经纶》等为多。 据病情进退,可辨为轻重二型。轻证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舌苔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促、转筋抽搐;如属气阴两伤,则现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脉象虚细、质淡白等证候。治疗也可按以上两型分而治之。 (一)轻证中暑 1.治则:清泄暑热。 2.处方:内庭、曲池、内关、太阳。 3.方义:内庭为足阳明之荥,“荥主身热”(《

户外急救常识

1、创伤的急救处理 创伤主要分闭合性创伤(挫伤、扭伤等)、开放性创伤(擦伤、刺伤、切割伤、裂伤等)。 处理:闭合性挫伤、扭伤可用云南白药喷剂等,进行热敷、理疗、推拿、按摩,还可内服或外搽跌打筋骨药水、药酒、药粉、药丸。较大的开放性创伤必须请医生进行外科清创术和全面检查。较小的开放性创伤要先用无菌盐水(或就地清水)冲洗,将伤口中的异物除去,然后在伤口处涂上红汞,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若有外出血和皮下出血,可用手指或敷料压迫包扎止血,并以绷带固定;疼痛可服消炎痛,扑炎痛等。 2、中暑的急救处理 夏天户外活动排

孩子半夜发烧家里没药怎么办 按摩十宣穴

功效:十宣穴多用于急救,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按摩十宣穴具有缓解中暑、昏迷、休克、高血压、手指麻木等作用。 十宣穴位置:十宣穴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按摩方法: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覆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至十宣穴变红变热。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3~5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