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厌食怎么办

小儿厌食怎么办

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为孩子合理安排饮食,一日三餐按时吃饭,饭前不要给他(她)吃食物,肚子里有了东西,会影响正餐时的食欲。

如果孩子挑食,父母也不要着急上火,逼迫孩子吃,要慢慢引导孩子,让他(她)明白挑食的坏处,逐渐就改掉挑食的习惯。

如果孩子不吃或吃得很少,也不要强迫,饭后孩子饿了,也不要连忙给他(她)东西吃,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吃饭时不吃饱便会饿肚子,那样宝宝就会很珍惜就餐的时刻,慢慢的也就好好吃饭了。

精心布置孩子的饭菜

通常,小孩子都有不爱吃饭的毛病。父母可以多花些精力于孩子的饭食上,在注重营养,荤素搭配的前提下,可以做些新花样的饭菜,譬如增添饭菜的色彩,把饭菜搭配成孩子喜欢的图案等等,让孩子一看到就会喜欢,不用催就乖乖吃饭了呢。

营造一个良好的就餐氛围

父母以身作则,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就餐氛围,一起围在桌子前吃饭,同时叫孩子自己吃,怎么吃都不要多加干涉,让其明白吃饭不是完任务,他心情好了,自然吃什么都香。

多让宝宝活动

父母尽量陪孩子一起玩耍,带着他们走走跑跑,做做游戏,多活动活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宝宝的免疫力得到提高,而且,运动消耗了身体的能量,当然就想吃饭了。

和宝宝一起做些创意的食物小拼盘

孩子都是好奇宝宝,对什么都充满了新鲜感。闲暇时,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做些有创意的食物小拼盘,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动手能力,又因为漂亮的食物而增加了食欲。

和孩子一起动手做饭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买菜,让他(她)自己选一两样菜,回到家后让宝宝自己洗洗菜,洗洗水果、递下勺子,摆下碗筷等等,这样孩子有了成就感,对做饭也有了了解,自然在吃饭时胃口大增,那可是宝宝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让孩子少吃零食

平时,父母应该尽量控制孩子吃零食,这是因为孩子胃口本来就非常小,零食吃饱了,他(她)哪还能吃得下饭呢?

生病厌食,及时治疗

如果孩子厌食,不想吃饭是因为生病引起的,那就需要带宝宝及时就医治疗,病痊愈了,孩子胃口也就逐渐跟着好起来了。

厌食的食疗秘方有什么

小儿厌食症的食疗秘方推荐1.山药鸡肫

山药鸡肫配方:鸡肫二百五十克,鲜山药一百克,青豆三十克,生姜、葱各十克。

山药鸡肫制法:将鸡肫洗净切成薄片,鲜山药煮熟切片,肫片放锅中,加精盐、料酒、胡椒粉拌匀腌渍;另用一碗放入酱油、白糖、味精、鸡汤、湿淀粉兑成滋汁。锅内放入菜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肫片划散,倒入漏勺沥去油。锅内留底油,下姜末炒香后,入肫片、青豆、山药片翻炒几下,倒入兑好的滋汁勾芡翻匀,撤上葱花,淋上麻油,起锅装盘。

山药鸡肫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山药鸡肫用法:可以给小儿厌食症患儿当佐餐食用。

小儿厌食症的食疗秘方推荐2.八仙藕粉

八仙藕粉配方:藕粉两百克,白茯苓、炒扁豆、莲肉、川贝母、山药各五克,白蜜二十克,人乳二百五十毫升。

八仙藕粉制法:将上述药物和食物研为细末,与藕粉拌匀,服时调入白蜜、人乳。

八仙藕粉功效:益气健脾,消食止泻。

八仙藕粉用法:可以给小儿厌食症患儿早晚餐用。

小儿厌食症的食疗秘方推荐3.九仙糕

九仙糕配方:莲子、山药、白茯苓、薏米各5克,炒麦芽、炒白扁豆、芡实各三克,白糖五百克,糯米粉一千克。

九仙糕制法:莲子用温水泡后去皮、心,与其他药食同放锅内,加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三十分钟,取汁,把糯米粉、白糖、药汁合匀,揉成面团,做成糕,上笼武火蒸三十分钟。

九仙糕功效:补益脾胃。

九仙糕用法:可以给小儿厌食症患儿当早餐食。

小儿厌食症的食疗秘方推荐4.益脾饼

益脾饼配方:白术三十克,干姜六克,熟枣肉二百五十克,鸡内金十五克,面粉适量。

益脾饼制法:白术、干姜、鸡内金研粉,加枣肉制成枣泥,再加面粉、清水,合面作薄饼,烙熟。

益脾饼功效:健脾益气,消食止泻。

益脾饼用法:可以给小儿厌食症患儿当作主食食用。

小儿厌食症的症状

小儿厌食症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小儿食欲减退抗拒进食,除此之外,厌食症患儿还会出现频繁呕吐、便秘、腹胀、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小儿厌食症其实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只是一种症状。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小儿厌食症会有一系列症状表现,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因此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如下:

积滞不化:患儿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

脾胃气虚:患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

胃阴不足:患儿口发干,宁愿多喝饮料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

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症状表现也不一:

1、由于乳食喂养不当引起的厌食症,患儿常吐奶,口中有酸味,脘腹胀满,大便酸臭,舌质红、苔白腻。患儿常呕吐酸腐食物残渣,按压腹部可感到剧痛,大便腥臭,舌苔白腻,指纹多见紫滞。

2、痰湿滋生型厌食,患儿形体消瘦或虚胖,不思饮食,呕吐痰涎,大便稀,面无光泽而苍白,舌苔白腻,脉濡滑,指纹淡红。

3、虫积伤脾型厌食,患儿面色苍黄,肌肉消瘦,精神不安,不欲饮食,嗜食异物,睡眠时磨牙,腹痛腹胀,大便不调,巩膜上有蓝斑,面有白斑,唇口生白点等。

小儿厌食要做什么检查

很多小孩在平时都不喜欢吃饭,这让家长朋友们都非常头疼。专家表示,很多小孩子在平时不喜欢吃饭,很有可能患上的是厌食症,对于小儿厌食症千万不可忽视,关于小儿厌食症要做什么检查,我们在下文做详细的介绍。

小儿厌食要做什么检查:

1.胃肠道出血时胃管内抽出咖啡样物质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2.血清电解质、血糖、血气、血浆渗透压反映机体内环境是否平衡;

3.腹胀者肝肾功能、血清心肌酶谱等监测观察全身各脏器功能损伤程度;

4.纤维胃镜检查是早期确诊应激性溃疡的主要方法,选择性血管造影可见造影剂外溢成一团积聚在血管旁而久不消散,X线平片见腹腔内有游离气体时提示溃疡穿孔,超声图像可有胃壁增厚、粘膜皱襞肥大等。

专家温馨提示:上述内容介绍了关于“小儿厌食要做什么检查”的知识,小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对于营养一定要保持均衡,而保持营养均衡最好的方法就是饮食,所以重视小孩子的饮食是非常关键的。

小儿厌食症中药良方来帮忙

厌食症属于中医所说的脾胃病(也就是消化系统病)。常常表现为宝宝几个月,甚或更永劫间不爱用膳。一到用膳时父母发愁,想方设法追着喂、逗着喂、骗着喂也吃不了几口饭。在小儿童园虽然比在家好一些,但也是总剩饭。有的孩子是因为慢性疾病引起厌食,比如贫血、佝偻病、肝炎等慢性病,有可能造成永劫间厌食,这时候应该检查清晰,把慢性病疗治好了以后,食欲才可以得到改善。

1.山楂陈皮治疗小儿厌食

[配 方] 山楂6克,陈皮5克,白术4克。

[制用法] 将上述3味共研细粉,米汤调糊,敷于脐窝,盖上纱布,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3~5日为1疗程。

[功 效] 治疗小儿厌食。

2.白术茯苓饮治疗小儿脾虚厌食

[配 方] 白术6克,茯苓6克,党参6克,陈皮6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健脾和胃。治疗脾虚型厌食。症状表现为面色苍黄,形体消瘦,不思饮食,好卧懒动,疲倦少语,大便稀不成形,舌质淡,苔少,脉象细弱无力。

3.韭菜籽治疗小儿厌食

[配 方] 韭菜籽9克,面粉适量。

[制用法] 将韭菜籽研末,调入面粉和匀,制成饼,蒸熟,日分 3次服用,连服3-5日。

[功 效] 适用于兼见自汗、面白等症的小儿食欲不振症。

4.木香治小儿厌食

[配 方] 木香15克,砂仁15克,六曲60克,炒麦芽60克, 焦山楂60克,炒槟榔40克,炒莱菔子40克,炒青皮30克,胡连 20克,黄芪90克。

[制用法] 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4克,每服1丸,每日 2次,奶水各半送服。如服药面亦可,每次服2克,日2次。

[功 效] 用治小儿厌食,症见见食则烦,体弱发稀。

5.党参治小儿厌食

[配 方] 党参3~6克,白术3-6克,茯苓6—10克,陈皮3—6 克,苍术3-6克,山楂6—10克,鸡内金3-6克,枳壳3~6克,甘草 2~3克。

[制用法] 药物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15~20分钟,上药 可研细末,6克空腹服,日服两次。

[功 效] 健脾开胃。用治小儿厌食。

6.大黄治小儿厌食

[配 方] 大黄3克,槟榔6克,陈皮6克,砂仁5克,焦山楂 10克,建曲10克,炒麦芽10克,甘草3克。

[制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 效] 理气醒脾,消食开胃。用治小儿厌食症。

7.山药治小儿厌食

[配 方] 山药200克,神曲150克,茯苓100克,丁香20克。

[制用法] 为细末,每次冲服15克,日3次。

[功 效] 治小儿厌食。

8.香薷治小儿厌食。

[配 方] 香薷、砂仁、草果、陈皮、五味子、甘草各10克。

[制用法] 共为细末,每次冲服3克,日2—3次。

[功 效] 治小儿厌食。

9.苍术治小儿厌食

[配 方] 苍术1份,陈皮1份,鸡内金1份。

[制用法] 共研细末,以适量蜂蜜调和后开水冲服即可。1日3 次,2岁以下每次1克,3-5岁每次1.5克。

[功 效] 治小儿不思饮食,腹胀,泄泻,舌苔白腻。

10.山药山楂治小儿厌食

[配方] 山药10克,山楂、鸡内金、白扁豆各5克,甘草4克。

[制用法] 用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所得药液兑匀,分服,日1剂。

[功 效] 治小儿厌食症。

治疗小儿厌食 如何调理脾胃

小儿厌食是小儿常见脾胃病,其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运化不健所引起。小儿厌食症以1~6岁较为常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长期厌食者,可导致气血化生不足,抗病力减弱,易患他病,甚至发展为疳证。

治疗小儿厌食应先辨明证候

若仅见食欲不振,其他症状不明显者,多为脾胃不和证;若伴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为脾胃气虚证;若伴口干,舌红苔少,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者,为脾胃阴虚证。在治疗上以调理脾胃为总则,脾胃不和者运脾和胃,脾胃气虚者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者滋脾养胃阴。

如何调理脾胃不和?

此症状多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而不香,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细滑。此为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所致。为厌食病中常见证候。治法:运脾和胃。方用调脾散:苍术6克,陈皮5克,炒神曲10克,炒鸡内金9克,佩兰6克。若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6克,炒莱菔子6克以消积理气。若舌苔黄腻者,可加藿香6克,薏苡仁15克以化湿醒胃。小儿厌食也可用以下验方:苍术10克,山楂10克,陈皮6克,鸡内金6克。

宝宝不爱吃饭脾胃不和在作怪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是什么让孩子们茶饭不思,厌食偏食的呢?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偏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脾胃不和。小儿的脾胃功能受伤失调了,消化吸收就容易出问题,表现出来的就是小儿厌食、偏食的症状。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有效防治小儿的厌食偏食?《幼科发挥》有言道:“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防治小儿厌食偏食的关键就是要从根源着手,从调理脾胃开始,.

孩子厌食原因有哪些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小儿厌食症在1-3岁左右的小儿很常见,患儿主要的症状有食欲不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小儿身体方面的原因,全身性疾病,小儿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均可引起小儿厌食症。此外,小儿如果有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以及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淤血等疾病也会引起小儿厌食症。小儿有某些胃肠道疾病,如患儿有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以及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可能会引起小儿厌食症,应具体排查找到原疾病。

药物的副作用,某些药物会引起小儿消化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患儿恶心、呕吐、厌食等。常见的药物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药物。维生素A或维生素D中毒也表现有厌食,一些抗癌药物更容易引起厌食。.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及内分泌素不足,也是引起厌食的一大原因。如缺锌常表现有厌食,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

第二,父母方面的原因,父母喂养不当。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市场儿童零食供应增多,小孩子容易受不了诱惑乱吃零食,高蛋白、高糖的饮食使食欲下降,两餐之间随意吃糖果、点心、花生、瓜子等零食,以及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都影响食欲;错误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儿童要求过高,限制其自由,阻止他们与其他儿童玩耍,或限制他想去的地方,影响其情绪,会使儿童食欲降低。此外,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容易因为一次的进食不成功而对孩子发脾气,反复诱导或以威胁手段使小儿容易患上厌食症;家长的影响。有些家长本身有厌食偏食的习惯,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印象,导致孩子模仿大人的习惯引起厌食。

第三,小儿情绪的影响,有些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采取不当的进食习惯或态度,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神经性厌食。另外,夏季气候炎热,湿度过高以及吃过多的冷饮都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而影响孩子的食欲。急性精神刺激。如小儿受到强烈惊吓之后,精神萎靡、活动受抑制,食欲降低。这种厌食,往往时间不会太长,恐吓心理过去食欲也就会恢复。亚急性或慢性精神刺激。有些孩子离开亲人及熟悉的环境进入托儿所或其他新环境时,对新环境不适应,情绪低落,食欲降低。某些家庭不幸或父母离异等情况都有可能是厌食症的原因。

相关推荐

茴香苗有什么好处 治疗小儿厌食

茴香苗对治疗小儿厌食也颇有疗效,因为它有特殊的香味,在烹调中是搭配肉食和油脂绝佳蔬菜,不喜欢吃饭的孩子适量吃点茴香苗,可以明显改善孩子的厌食情况。

小儿厌食症的食疗方

粥类 1、白术猪肚粥 配料:白术30克,生姜2克,槟榔10克,猪肚1个,粳米60克。 用法:猪肚同白术、槟榔、生姜共煮,至肚熟时,取汁,以汤入粳米煮粥。以麻油、酱油拌猪肚,佐餐药粥。 功效:健脾益气,消食和胃。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泄泻。 2、麦芽粥 配料:麦芽50克,粳米50克。 用法:麦芽与粳米煮粥食用。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主治小儿厌食症,乳食停滞者。 3、小儿消食粥 配料:山楂片10克,高粱米50克。 用法:将山楂片和高粱米一起置于铁锅,文火炒焦,取出压碾成粗粉,置于沙锅

夏季警惕小儿厌食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食量明显减少,甚至拒食。如果小儿营养发育状态较好,只是偶尔食欲低下,则不属于小儿厌食症。下面介绍一下。 夏季警惕小儿厌食症 夏季人的胃肠功能减弱,胃液分泌减少,其中含有的消化酶也相应减少,小儿表现得更加明显。家长要注意不能以瓜果、饮料来代替饭菜,而应将食物品种多样化,用合理的搭配来提高小儿的食欲。 很多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以后都是忙碌不堪,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宝宝更舒服、更健康。特别在喂食方面,更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饮食不定时、不定量,人工喂食次数过于

孩子厌食症吃什么好

小儿消食粥: 材料:山楂片10克,高粱米50克。 做法:将山楂片和高粱米一起置于铁锅,文火炒焦,取出压碾成粗粉,置于沙锅,加水煮成粥。不满1岁,每次取10克消食粥,每日3次;2-3岁,每次取20克消食粥;4-5岁,每次取30-40克消食粥食用。调味可加适量的奶粉和白糖。 功效:健脾消食。主治小儿厌食、小儿消化不良。 扁豆苡米粥: 材料:扁豆20克,淮山药15克,苡米10克。 做法:将扁豆、淮山药、苡米等洗净一同放入沙锅,加水煮沸,文火煮成粥。每日1次,连服5-7天。 功效:和中健脾,消暑化湿。主治小儿厌食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7食疗偏方

小儿厌食症偏方 1、饭锅巴莲子 【功能主治】健脾醒胃,消食导滞。主治小儿厌食。 【偏方组成】饭锅巴、面锅巴各154克,淮山药15克,莲子、薏苡仁、白术各10克,山楂、麦芽,建粬各9克,砂仁6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天1剂,水煎服。5天为1疗程。 【病例验证】吴某,男,6岁,患儿因春节期间过食瓜果肥腻之品,逐渐出现厌食、身体消瘦,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见好转。刻诊:面色萎黄,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腻。此乃饮食不节,食滞中焦,寒温不当,脾困湿阻。予此方进5剂,患儿饮食倍增,精神好转。效不

儿童开胃消食的偏方

山药扁豆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厌食症。 【偏方组成】怀山药、扁豆、茯苓、炒谷芽、炒麦芽各12克,枳壳、鸡内金、炙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 饭锅巴莲子 【功能主治】健脾醒胃,消食导滞。主治小儿厌食。 【偏方组成】饭锅巴、面锅巴各154克,淮山药15克,莲子、薏苡仁、白术各10克,山楂、麦芽,建粬各9克,砂仁6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天1剂,水煎服。5天为1疗程。

厌食的宝宝有心理障碍

洋洋两岁了,可体重只有9千克,体形消瘦,典型的营养不良的样子,而且经常感冒。问起缘由,妈妈说她做了很多好吃的,可洋洋就是不吃。相反,他只喜欢吃薯条、方便面、煎炸食品,即使给他这些食品,他也只吃一点点。 像洋洋这样的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挑食、偏食,在医学上统称为小儿厌食症。厌食的小儿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很多家长带小儿到处求医,往往见效甚微。对于小儿厌食,必须先找出引起其厌食的原因。一般来说,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是疾病、饮食和心理,引起厌食的常见病有贫血、佝偻病、营养素缺乏症、乙肝、胃肠道

儿厌食吃什么好

一、小儿厌食症的危害 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相对比成人需要更多的各种营养素供给。如果各种营养素供给不足,不但会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使生长发育停滞,体内脏器萎缩,这样必然会影响小儿的正常免疫系统。如由于厌食导致的严重的蛋白质--热能不足营养不良患儿,可出现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血清抗体减少,因而容易发生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且感染往往持续,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表现为反复感冒、发烧,或反复咳嗽、不吃、不好动,体重不增,个儿不长,故决不可轻视发病率高、影响面大、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厌食症。 二、

怎么得小儿厌食

1、大多数的厌食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零食过多、餐前饮用大量饮料、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如边听故事、边看电视边吃饭)等等不良的习惯,可以扰乱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患儿食欲减退。 2、家长长期强迫进食的恶果。这些家长他们常常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体重增长不快,进食量过小等,强迫小儿进食。大大影响了小儿的情绪,产生了"进食等于受罪"的错觉,并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性拒食,最终发展成厌食。 3、多种急、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厌食。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

什么是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disorders of digestive function)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因此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