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重型肝炎有何发病特点

重型肝炎有何发病特点

亦称暴发型肝炎。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 (一般不超过10天)。患者常有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厌食、 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极度乏力。在起病数日内出现神经、 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等)。体检 有扑翼样震颤、肝臭等,可急骤发展为肝昏迷。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出血倾向明显(鼻出血、淤斑、呕血、便血等)。肝脏 迅速缩小。亦出现浮肿、腹水及肾功不全。实验室检查:外周血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 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纤维蛋白原减少;血糖下降;血氨升 高;血清胆红素上升,ALT升高,但肝细胞广泛坏死后ALT可 迅速下降,形成“酶胆分离”现象;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及管 型,尿胆红素强阳性。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一、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办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是重型肝炎。

诊断标准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PT明显延长,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u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者,称为腹水型。

诊断标准三、慢性重型肝炎

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2、慢性HBV携带史;

3、无肝病史及无HBV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4、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5、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V携带者重叠甲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

戊肝,即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但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预后良好。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我们邀请专家来分析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问题。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专家介绍:戊型肝炎的流行特点有如下所述几个方面。

1、分流行性与散发性两种,以流行性为主,多由水源被污染所致。

2、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季。

3、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型暴发或流行。

4、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儿童和老年发病相对较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流行性戊肝孕妇的病死率高,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下降有关。

6、发病与卫生水平明显相关。

7、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未发现本病流行,因此本病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8、临床表现类似甲肝,不发展成慢性,病情多说较重,病死率2.5%。

乙肝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

一、病原学诊断

因无症状HBsAg携带者较多,这些人再感染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肝炎时,由于HBsAg阳性易误诊为急性乙型肝炎,所以确定诊断时应慎重。

二、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抗-HBcIgM阳性,高滴度≥1:1000;④HBV-DNA阳性。

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0~90日。

1、急性乙型肝炎

1、黄疸型 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 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2、淤胆型

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3、慢性乙型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肝功能损害轻,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脏肿大,质地中等硬,多数脾肿大,肝功能损害显著,ALT持续或反复升高,麝浊明显异常,血浆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炎,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可阳性,也可见到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虽然病史较短,症状轻,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4、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显著消化道症状,如严重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腹胀,于发病后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多数于病后3~5日首先出现兴奋,欣快,多语,性格行为反常,白天嗜睡夜间不眠,日夜倒错,视物不清,步履不稳等,定向力及计算力出现障碍,进一步发展为兴奋,狂躁尖声喊叫,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脑水肿而致颅压增高症,如血压增高,球结膜水肿。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于发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现为高度乏力,腹胀,不思饮食,黄疸逐日加深,明显出血倾向为特点,至后期出现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病程为数周至数月,本型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脑病为首发症状,只是病史超过期10日,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的表现有哪些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一般指在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后10天内发生肝衰竭。其特点是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早期以精神神经症状最突出,如性格改变、嗜睡、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同时可有肝浊音界缩小,出血倾向加重,扑翼样震颤、踝阵挛、肝臭,肝功能生化指标显著异常,呈酶一疸分离,胆一疸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40%。这是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之一。

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后10天至8周内出现肝衰竭。在急性肝炎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点即应考虑。(1)极度乏力、精神萎靡。 (2)严重消化道症状(频繁恶心、呕吐)。(3)高度腹胀,可有腹部胀气或大量腹水。(4)黄疸迅速加深,数日内血清胆红素达170umol/L以上。 (5)明显出血倾向如皮肤大片瘀斑、消化道出血等。(6)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⑺凝血酶原活动度<40%,酶-疸分离,胆-疸分离。以上特点在各个病人可表现轻重不等,可不必同时都具备。

慢性重型肝炎为重型肝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约占70~80%。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活动性肝硬变的基础上病情恶化所致。故临床表现必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变的特点。有部分病例起病稍急、病史较短、酷似急性肝炎发展而来、实则原有肝炎隐匿发展,症状虽不明显,但具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体征、化验特点。这也是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甲肝的患者的常见饮食方式

专家表示,甲肝这种疾病有一定的传染性,生活当中,大家应该注意甲肝这种疾病的发生,平时生活当中,要注意一些科学的饮食事项,避免造成更多的危害,同时也要注意一些调理方法,全面进行治疗,甲肝的患者的常见饮食方式是什么?

甲肝饮食注意事项如下:

自来水和井水都要消毒。加强饮水消毒,不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如50公斤水加漂粉晶片1片,就可杀灭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可适当加大漂粉晶用量。

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

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有肝炎流行时,勿办酒席。因甲肝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时自办酒席,宾客中可能有尚未发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参宴者甲肝爆发。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甲肝病人症状明显出现以前,传染性很强,所以愈早发现、早隔离,就愈能减少传染的危险。

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儿童体内抵抗甲肝的抗体水平很低,所以,自与甲肝病人有过接触起两周内,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能保护不发病。

可用中草药预防。服用垂柳汤:取新鲜嫩垂柳枝连叶10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连服4天;口服板蓝根冲剂:成人每次1袋(或1块,每日2次,开水冲服,连服5~10天。儿童减半。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因此诊断甲肝时应根据其发病特点进行。

1、流行病学资料

对于怀疑为甲型肝炎的患者来说,应询问其病前是否去过甲肝流行区,有无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及饮用污染水史;本病多发于春季,儿童多见。

2、临床诊断

急性肝炎:起病较急,常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症状,肝大,质偏软,ALT显著升高。

除此之外,甲肝发病后还可表现为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以及肝炎肝硬化,医生诊断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综合判断。需要注意的是,甲肝所致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3、病原学诊断

有急性肝炎临床表现,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均可确诊为甲型肝炎:抗HAVIgM阳性;抗HAVIgG急性期阴性,恢复期阳性;粪便中检出HAV颗粒或抗原或HAVRNA。

希望大家注意甲肝的出现,平时应该做到饮食合理,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平时也要注意少吃不洁净的食物,要注意自己的卫生,平时应该全面进行护理,而且要注意自己的防御方法,全面进行调解,这样才能更快缓解病情,希望大家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

甲型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甲型肝炎症状1、中国急性肝炎中甲肝的发病率占病毒性肝炎的首位,约占40%~50%。

甲型肝炎症状2、甲肝为自限性疾病,能完全治愈;无慢性化。传染源是患者和亚临床型感染者,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

甲型肝炎症状3、甲肝潜伏期(平均30天)。感染HAV后,在潜伏期最后10天的粪便中排出病毒,多数至发病后2周排毒停止。

甲型肝炎症状4、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甲型肝炎症状5、发病较急,83%左右的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

甲型肝炎症状6、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IU/L-2000IU/L可占55%。

甲型肝炎症状7、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时,病情可加重甚至可以发生重型肝炎。

甲型肝炎症状8、重型肝炎约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病毒性肝炎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1.潜伏期

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平均70日),丙型肝炎15~150日(平均50日),丁型肝炎同乙型肝炎,戊型肝炎10~75日(平均40日)。

2.临床经过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大多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状较轻,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等。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肿大,有轻触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症状较轻且无特异性,仅有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一般不易被诊断。病程约3个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①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⑧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alanine 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ombin activitrPTA)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查中有l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黄疸急剧加深,酶疸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上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以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Jl度以上干性脑病)者,属于此型。患者肝炎症状急剧增重,黄疸迅速加深≥17lμmol几(10mg/dl),出现出血、腹水表现,肝性脑病多于疾病后期发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多死于消化道出血,腹腔、肺部等多处感染,肝功能衰竭。存活者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其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应低于40%。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这一概念,最先由我国学者70年代提出,目前己被国际上承认,并已经定为重型肝炎的其中一型。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的进步,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逐渐减少,慢性重型肝炎已经在重型肝炎中占了重要地位。慢性重型的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相似,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或携带者)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以下特点:①消化道症状不如亚急性重型明显:②昏迷发生比亚急性重型更晚,甚至非疾病的临终期,均不发生昏迷;③腹水出现早,且量大;④主要的死亡原因多为重型肝炎伴发的合并症,如消化道出血、全身各个部位的感染等,而很少直接死亡于肝功能的衰竭。

得肝炎的原因

病因:

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短期内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感染HBV的肝细胞;或短期内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致局部发生超敏反应(Arthus反应) ,造成大块肝细胞坏死;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应,使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加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 IL-1和白三烯等细胞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促进肝细胞损伤。

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

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 有待进一步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大多数病情比较轻,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重型肝炎。如:

(1)长期失眠,过度疲劳,得不到充分休息;

(2)长期大量饮酒;

(3)长期服用损害肝脏药物;

(4)未征得医生同意,过早停用某些治疗肝病药物;

(5)在非正规医院,受某些疗效不确切药物治疗,贻误病情等。

传染性肝炎都有啥表现

一、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阶段性比较明显,可分为三期。

1、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患者有发热、伴畏寒。此期重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性、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扣痛。部分肝炎患者有轻度肿大的症状表现。

3、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扣痛等症状。

二、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重的一种类型。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黄疸急剧加深,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

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炎坏死。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等中毒症状;有脑病型、腹水型。亚急性重症肝炎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打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平衡失调。

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脏增厚等症状出现。

对于传染性肝炎,想要其治疗效果达到最佳,肝炎患者一定要抓紧时间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换回康健身体。

相关推荐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一)首要症状 腹胀、肝区疼痛: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肝大可达肋缘下1~3cm,可不同程度腹胀、肝区疼痛。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和黄疸期、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淤胆型病毒性肝炎常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变白等。 (二)次要症状 1.乏力、畏寒、发热: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黄疸期伞身乏力可进一步加重。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仅轻微乏力,一般不伴畏寒和发热。 (3)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患者常高热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哪些呢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重型肝炎的原因很多,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甲、戊病毒及其它泛嗜病毒如EBV、CMV等感染,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等,其临床分型常用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来划分。 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①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症、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②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③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 当患者出现以

b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b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研究资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这些免疫反应对b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重要意义。 一.急性肝炎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而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见于免疫功能缺陷和免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

甲型病毒性肝炎症状哪些

一、急性黄疸型 1、黄疸前期起病急,急数患者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脾肿大。本期可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

引起乙肝病因的因素哪些

1、急性肝炎 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而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 2、慢性活动性肝炎 见于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调节紊乱者,感染HBV后,由于Tc细胞功能不正常,或特异抗体封闭部分肝细胞靶抗原而制约T细胞毒反应,致部分肝细胞损害,干扰素产生较少,HBV持续复制,特异抗体形成不足,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此外,肝细胞膜特异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一过性

小三阳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感染乙肝肝炎的病毒后必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目前认为乙肝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尤其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而机体的年龄特点决定机体的免疫系统成熟程度,婴幼儿免疫系统处于一个发展过程,此时清除病毒能力差,因此容易发生免疫时受而慢性化,而成人免疫系统发育完整,很容易在短期内进行免疫清除,因而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时,亦可导致慢性肝炎,而当机体处于超敏

肝炎病毒是什么

人类肝炎病毒主要 5 种,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除此之外,大概还 10%-20%的病毒性肝炎抓不到病原体,统称为非甲~戊型肝炎。这些病毒虽然都能够引起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各归各家,各各妈」,它们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传播途径以及致病特点都不尽相同。

儿童神经性尿频发病特点

儿童神经性尿频的发病特点是:白天尿频,每2~10分钟1次,尿急,一要排尿就不能忍耐,尤其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时、上课的时候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