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肺炎有哪些症状 衣原体肺炎传染性强吗
衣原体肺炎有哪些症状 衣原体肺炎传染性强吗
衣原体肺炎是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以及呼吸道的分泌物,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比如在半封闭的环境中,家庭、学校、军队或者是其他人口密集的工作区域,可存在小范围的流行,有可能还会引起哮喘等疾病的发生。一旦有这种流行的趋势,应该及时进行隔离,选择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途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肺炎是不会传染的,但是肺炎也有分类,像是支原体肺炎这种疾病就有传染性,如果不了解该病的传染途径,在接触患者的时候难免不会被传染。支原体肺炎传染的途径是什么?
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多见,可有小流行。支原体肺炎是学龄前儿童及青年人常见的一种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支原体肺炎虽然病程较长,肺部病变较重,炎症吸收较慢,但绝大多数预后都是良好的,合并症亦少。
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手绢或纸掩住口鼻,尽量减少飞沫向周围喷射;不随地吐痰,防止病菌污染空气而传染他人。
另外支原体、衣原体可通过性接触,还可通过手、眼、毛巾、衣物、浴器、便具和游泳池等传播。与多人发生性关系、男方有尿道炎、卫生习惯差等都容易感染。因此,预防感染的关键是洁身自爱,搞好个人卫生保健。手部的清洁卫生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外出回来及用餐前一定要用洗手液或香皂洗手。
由以上信息大家可以看出来了吧,肺炎传播的物质载体叫支原体,而支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所以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另外的一些传播途径比如毛巾,衣物等,只要讲究卫生,一般不会有问题,关键是飞沫有时候还真是防不胜防。
什么是衣原体肺炎的病因
衣原体过去曾归属立克次体,现分出成为独立一属。衣原体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但不同于病毒,它具有细胞壁,含有DNA和RNA。CT是6个月以下小婴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多由受感染的母亲通过产道分娩而传染。
肺炎衣原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的一种新的衣原体生物种,是严格的人类病原体,不存在动物中间宿主,主要引起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尤以肺炎多见,是5岁以上小儿及成人肺炎的病原之一。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寄生于鹦鹉及其禽类和低等哺乳动物体内,人通过与禽类接触或吸入鸟粪或被分泌物污染的羽毛而得病,罕见有人与人之间传播。
一、衣原体肺炎的病因:
衣原体肺炎的病因为肺炎衣原体感染,是新发现的一种衣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和肺部感染。1986年Grayeton等在学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中,发现一种衣原体,以后于成人呼吸道疾病中亦被发现,当时命名为鹦鹉热衣原体TWAR-TW株,后经研究证明该衣原体为一新种并定名为肺炎衣原体。
二、沙眼衣原体的感染途径:
①胎儿通过母亲产道时直接感染;
②眼部感染衣原体后通过鼻泪管侵入呼吸道。
三、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衣原体肺炎是由衣原体引起的肺炎,衣原体分为沙眼衣原体(CT)、肺炎衣原体(CP)鹦鹉热衣原体和家蓄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呼吸道后经血侵入肝、脾等网状内皮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后,由血行播散到肺及其他器官,在肺内引起小叶性或间质性肺炎、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脱屑和坏死。病变部位可产生实变和少量出血,肺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肺门淋巴结可肿大。肝脏可出现局部坏死,脾常肿大,心、肾、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均可受累。 病源为鹦鹉热衣原体,鹦鹉为主要传染源。本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而间接传染。
(二)发病机制
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通常累及肠道,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鹦鹉热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鸟粪中可存活数月。鸟-人的感染方式是气溶胶呼吸道吸入。有报道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人-人传播途径,但罕见。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后首先进入肝和脾的网状内皮细胞增殖,再经血液进入肺和其他器官,所以人类的鹦鹉热既可以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以呼吸系统为主的全身性感染。
禽流感的诊断标准
1、与流行性感冒鉴别
流行性感冒一般分为三种,即甲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丙型流行性感冒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他动物。甲型流行性感冒大部分都是禽流感,禽流感病毒一般很少使人发病。禽流感主要在鸟类中间传播,偶可感染至人,其临床表现与人类流行性感冒相似,但人禽流感症状重、并发症多,与普通流感有一定区别。
2、细菌性肺炎
主要有感染性和理化性如放射线、毒气、药物以及变态反应性如过敏性肺炎等,临床所见绝大多数为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其中以细菌最为常见。
3、衣原体肺炎
肺炎衣原体与鹦鹉热和砂眼衣原体有相同的属特异性抗原,而其他特异性抗原血清学特征却不同。通常DNA杂交试验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确认其为不同于砂眼和鹦鹉热衣原体的第三种衣原体。
衣原体肺炎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1.沙眼衣原体肺炎
1975年有人开始报告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继发于包涵体脓性卡他之后。本病多由受感染的母亲传染可眼部感染经鼻泪管传入呼吸道。症状多在出生后2~12周出现,起病缓慢,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多不发热或偶有低热,然后出现咳嗽和气促,吸气时常有细湿啰音或捻发音,少有呼气性喘鸣。胸片显示双侧广泛间质和肺泡浸润,过度充气征比较常见,偶见大叶实变。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从鼻咽拭子一定要刮取到上皮细胞。也可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酶免疫试验(EIA)检测鼻咽标本沙眼衣原体抗原。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诊断标准为双分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或IgM>1:32,IgG>1:512。也可应用PCR技术直接检测衣原体DNA。
2.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来源于家禽接触或受染于鸟粪,是禽类饲养、贩卖和屠宰者的职业病。人与人的感染少见。病原体自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可带菌很久。鹦鹉热衣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单核细胞内繁殖并释放毒素,经血流播散至肺及全身组织,引起肺音质及血管周围细胞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6~14d,发病呈感冒样症状,常有38~40.5℃的发热,咳嗽初期为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或轻或重。有相对缓脉、肌痛、胸痛、食欲不振,偶有恶心、呕吐。如为全身感染,可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或心肌炎表现,偶见黄疸。多有肝、脾肿大,需与伤寒、败血症鉴别。胸部X线检查,从肺门向周边,特别向下肺野可见毛玻璃样阴影中间有点状影。周围血白细胞数正常,血沉在患病早期稍增快。肺泡渗出液的吞噬细胞内可查见衣原体包涵体。轻症患儿3~7d发热渐退。中症8~~14d,重症20~25d退热。病后免疫力减弱,可复发,有报道复发率达21%,再感染率10%左右。
3.肺炎衣原体肺炎
本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支原体肺炎楥相似。起病缓,病程长,一般症状轻,常伴咽、喉炎及鼻窦炎为其特点。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消退后,出现干湿啰音等支气管炎、肺炎表现。咳嗽症状可持续3周以上。白细胞计数正常,胸片无特异性,多为单侧下叶浸润,表现为节段性肺炎,严重者呈广泛双侧肺炎。病原学检查与沙眼衣原体肺炎一样,从气管或鼻咽吸取物做细胞培养,肺炎衣原体阳性。或用荧光结合的肺炎衣原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来鉴定细胞培养中的肺炎衣原体。PCR检测肺炎衣原体DNA较培养更敏感,但用咽拭子标本检测似不够理想,不如血清学检测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微量免疫荧光(MIF)试验检测肺炎衣原体仍最敏感。特异性IgM抗体≥1:16或IgM抗体≥1:512或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价值。
轻症可无明显症状。青少年常有声音嘶哑、干咳、有时发热、咽痛等咽炎、喉炎、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炎等症状,且可持续数周之久,发生肺炎通常为轻型,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并可能伴随肺外表现如红斑结节、甲状腺炎、脑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成年人肺炎多较严重,特别是老年人往往必须住院和呼吸支持治疗。有作者经血清学调查发现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之间有关联,但尚须进一步确定。另外,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生哮喘的机制亦在研讨之中。
禽流感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与流行性感冒鉴别
流行性感冒一般分为三种,即甲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丙型流行性感冒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他动物,甲型流行性感冒大部分都是禽流感,禽流感病毒一般很少使人发病,禽流感主要在鸟类中间传播,偶可感染至人,其临床表现与人类流行性感冒相似,但人禽流感症状重,并发症多,与普通流感有一定区别。
衣原体肺炎传染途径
衣原体肺炎这种疾病是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的,肺炎衣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以及呼吸道的分泌物,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比如在半封闭的环境中,家庭、学校、军队或者是其他人口密集的工作区域,可存在小范围的流行,有可能还会引起哮喘等疾病的发生。一旦有这种流行的趋势,应该及时进行隔离,选择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感冒会引起肺炎吗
1、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是造成肺炎的最重要的原因,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这些病毒容易在空气中流通,引发冬季肺炎。
2、支原体肺炎
由肺炎支气体引起。多由流感引起,流感多在冬季暴发流行,全身系统症状,如突发剧烈畏寒、发热、头痛、肌痛等,往往早于或同时于上呼吸道症状发生,此点可在临床上与其他呼吸系统病毒感染的感冒相鉴别。
3、衣原体肺炎
肺炎衣原体与鹦鹉热和砂眼衣原体有相同的属特异性抗原,而其他特异性抗原血清学特性却不同。通过DNA杂交试验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确认其为不同于砂眼和鹦鹉热衣原体的第三种衣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