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到癌症到底有多远
肿瘤到癌症到底有多远
肿瘤VS癌症
在我们的身体中,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分裂、增殖或是凋亡。正因为这一生理过程,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就像人类有法律约束一般,细胞增殖和凋亡会达到一种平衡,并且受到严谨地调控以保证器官和组织的完整。
但人体DNA的突变或经遗传得到的缺陷基因,将会导致“细胞生存法律”受到改变。就像滚雪球一般,细胞生长增殖将不受管制,大量新生细胞通常会转变成肿瘤。而肿瘤又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份,也不会影响生命健康;而恶性肿瘤则会侵略其他器官,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进而危害生命。
肿瘤到癌症的演变
当细胞变成肿瘤细胞时,并不会马上具有恶性肿瘤细胞的所有性质,而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递及筛选后,质变成最无法控制的恶性肿瘤细胞。一个细胞要转变并持续生长成为肿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仅是不受控制的生长与复制,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一个细胞能否质变成为肿瘤细胞并新生和转移就成为癌细胞是否能持续生长的重要条件。而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社会因素恰恰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目前我国超过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多于两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癌症发生率逐年上升,一些慢性生活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呼吸疾病等都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一些家庭的遗传因素,也会直接导致癌症发生。
美国医生们发现,如果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维持10年,那你就有较大可能成为“癌症候选人”。因为在这10年中,癌细胞不仅产生,而且会发展壮大,最终攻城略地,侵犯身体其他器官。吸烟、酗酒、熬夜、肥胖、精神压力…………正是因为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们的健康每况愈下,最终成为“癌症的候选人”。近年来,年轻癌症患者也有所增加,肿瘤科一年内就收治了10余名30岁以下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年轻人存在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之对癌症不够重视,就诊晚,发现晚,恶性程度又较高,导致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短。
除此之外,环境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不管是汽车尾气,还是工业污染,致使城市雾霾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癌症的发病率自然升高。另外三个室内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包括:吸烟产生的烟气以及可能吸入的二手烟和三手烟、厨房油烟、房屋装修时的氡污染、苯污染和甲醛污染,这些有害物质成为致癌的罪魁祸首。
我国癌症的发病概率
2014年4月14日,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年报,显示2010年全国癌症新发病例数约为309万例。其中男性约为180万例,女性约为128万例。按照平均寿命74岁计算,一生中患恶性肿瘤的机率为22%。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0~39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柳叶刀肿瘤学杂志日前刊登的一篇重要报告显示,中国每5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目前,我国癌症发病和死亡人数正在逐年增高。
癌症的防治措施
现在,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更应该系统的认识癌症,了解癌症,以便预防癌症,甚至战胜癌症。癌症预防的目标就是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其中,包含减少接触致癌物的机会,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或是通过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来预防。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致癌因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注意这些细节,长年累月,这些细小的因素就会成为健康的最大敌人。所以,应从小事抓起,防治癌症。首先,不应过度饮酒,这样将减少患口腔、食道、乳房等癌症的机率;不吸或少吸烟:男性应尽量不吸香烟,或在人少的地方吸烟。这样会降低他人吸二手烟的机率,减少肺癌的发生。而对于女性来说,应该想办法减少吸取来自厨房的油烟。同时积极锻炼身体,控制体重,不应过于肥胖,这将减少患结肠癌、乳癌、子宫内膜癌及其他癌症的可能。
饮食习惯与癌症同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专家建议,少吃腌制品、小包装食品或油炸食品,不吃霉变食物,多吃粗纤维性食物、水果和新鲜蔬菜。医卫专家提醒,被确诊为肿瘤疾病之后,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建议多吃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卷心菜、菜花和萝卜等蔬菜类,酸梅、薏苡仁等,以及苹果、香蕉等水果类。少吃油腻过重和羊肉等温补食物,不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以及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食品和烟酒等刺激物。
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专家建议,40岁之后的群体应该重视针对肿瘤的健康体检,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规范治疗。
人体所患的恶性肿瘤中,约有75%以上发生在身体易于查出或发现的部位。有效的早诊意识和措施、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精确诊断设备的应用等,都有助于肿瘤的早发现。一些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的肿瘤,即使长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检查,也很难察觉。因此,要想让这些“隐藏”较深的肿瘤能被及早发现,定期体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解肿瘤的高危因素、定期进行预防咨询、30岁后每年做个防癌体检,都有助于早期发现。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及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人们在面对癌症时,也将不会过分恐慌。
胃炎到胃癌有多远
有研究显示,在胃癌患者中,60%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国家之一,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疗消化性溃疡、预防胃癌的一个可行措施就是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多在儿童期感染,感染后大多发展为慢性胃炎,10%~15%发生消化性溃疡,小于1%发展为胃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幽门螺旋杆菌消失了,症状却没有完全消失,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担心癌变。
“癌变有20多种因素,仅仅归结于幽门螺旋杆菌,是片面的。医学认为不单单是什么病菌导致什么病,而且与环境、心理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有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肠化伴不典型增生担心癌变,20年中做过40次胃镜,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是多因素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是唯一因素。
在消化内科门诊,很多胃炎患者惶恐地询问“会不会发展到胃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到底多久可以引起癌变?癌变率有多高?这个问题就像乙肝病毒感染多久可能引起原发性肝癌一样不好回答。但癌变率即便不高,对每一个感染者来说却被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对胃癌的担心,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焦虑、躯体形式障碍甚至自杀。从这个层面来讲,心理障碍的危害要大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
萎缩性胃炎不等于胃癌,医学上有一个“胃癌三部曲”的说法:胃炎-胃溃疡-胃癌,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被认为是胃癌的“邻居”。慢性萎缩性胃炎很可能是机体全身老化退行改变的一部分,医学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就像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萎缩也是老化的一部分。很难想象老年人全身各个部位都在老化,只有胃部还是年轻的。因此,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结合病理,区分情况对待。
从胃炎发展到胃癌有多远,这个过程说漫长也漫长,说复杂页复杂,说快速也快速。我相信,只要我们时时关注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平时注意饮食结构和习惯,胃炎就不会发展到胃癌。
肠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恶变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1976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10年。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从腺瘤向癌转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清, 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大肠粘膜细胞中癌基因(如APC 基因、K-ras基因等)与抑癌基因多种突变的累积形成了病理改变的生物学基础。
经常胃疼是不是胃癌
“胃痛”离胃癌有多远?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经常到处奔波,饮食不规律等,久而久之就落下了“胃痛”的毛病。可是在老百姓心中胃痛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检查出胃癌,就觉得天塌下来了。究竟“胃痛”离胃癌有多远呢?肿瘤科医院癌症专家指出,人们要当心胃痛这毛病,很有可能就是早期胃癌症状之一。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
癌症专家指出,事实上,早期胃癌症状,有类似于溃疡病或胃炎的症状,如反酸、恶心、厌食,随着疼痛的加重,体重会进一步下降,且有消瘦、贫血等症状。但是由于人们不注意,当做普通胃病随便到药店买点药来缓解一下,一种药不止痛了再换另外一种胃药,就这样时间长了,用什么止痛剂也无济于事了。止痛药起不了作用了患者才想起来到医院做检查,做了胃镜检查之后,往往被发现患上了晚期胃癌,癌细胞已浸润到胃壁浆膜层外面,和周围的组织、器官严重地粘连到了一起。
专家提醒患者,在平常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别饥一顿饱一顿没有任何饮食规律,平时我们多注意一些饮食营养保健,善待自己,善待生活。这样就最容易引起胃痛从而到了胃癌。要是早发现在自己有胃痛的现象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不要拖延病情,以免耽误胃癌治疗。
恶性肾肿瘤可引起高血压吗
据报道,肾肿瘤约占人类全部肿瘤的2%~3%,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有肾腺瘤、结构瘤、肾血管瘤、近球装置细胞瘤和肾囊肿等,而肾脏恶性肿瘤,则以肾细胞癌、肾盂癌、肾母细胞瘤较多见。
肾肿瘤约40%患者有高血压,通常血压在20.0/12.0kpa(150/90mmhg)以上。而目前能够肯定的自主分泌肾素的肿瘤有三种:近球装置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和肾细胞癌。
近球装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酷似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不同的是血浆肾素活性显著升高,且左右肾静脉取血测血浆肾素活性显示偏肾性,在手术切除肿瘤后,上述所有表现皆可恢复正常。而肾母细胞瘤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升高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出现高血压者。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瘤组织所分泌肾素的生化机能有关。当手术切除肿瘤或放射治疗后,可使高血压得以控制,肿瘤复发或转移时,高血压亦将复发。肾细胞癌并发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4%~40% ,分别测定癌组织、癌周围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肾素含量,发现癌组织内的肾素含量最高,癌周围组织次之,正常肾组织最低。肾癌患者外周血浆肾素活性亦升高。有关学者认为,肾素活性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大,预后越差。在切除癌肿后,肾素值可有明显的下降,高血压亦可得到控制。
由于肾脏恶性肿瘤转移早,且症状多不典型,不易得到早期诊断,所以,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是必要的。做肾脏b超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肿瘤。早期手术切除肿瘤,预后是好的。
你离癌症还有多远
老人很多都是口味重,有时候放了好多盐的菜还是觉得没味,非要在就着咸菜吃,或是偏爱熏制品,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但是这些饮食习惯会让你和癌症密切接触,你还敢吃吗。
一、食管癌
经调查研究,已发现以下几个要点:
①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
②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锌、镁、硒等。
③进食腌制和霉变食物。致癌物质亚硝胺可引发多种癌症,其中,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以及甲基苄基亚硝胺都能在腌制的肉类与鱼类、粗制的鱼露中发现。此外,在陈萝卜干、陈玉米面、酸菜及某些霉变食品中,甚至香肠、啤酒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发霉食品中除亚硝胺外还有霉菌毒素,这些毒素本身可以引起癌症,还与亚硝胺有协同致癌作用。
④喝酒加吸烟则食管癌的发生率会显著上升。
二、胃癌
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胃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好吃熏烤食品:食品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其中含有苯并芘等强致癌物质,它可渗透至整个食品。熏烤过程中,蛋白质在高温下,尤其在烤焦时会分解产生致癌的成分。
②饮水及粮食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偏高。而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胃中可能与胺类结合,形成亚硝胺,这是很强的致癌物质。
③喜吃腌制食品。
④吃霉变食物,发现胃癌高发区的粮食与食品受霉菌污染严重,甚至在胃癌患者的胃液中,也检出霉菌及其毒素。
⑤饮酒:酗酒可损伤胃粘膜,引起慢性胃炎。酒精可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损害和减弱肝的解毒功能。
三、肝癌
在我国沿海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发病率最高。肝癌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如下:
①食物的黄曲霉菌污染:我国肝癌的地域分布与黄曲霉菌污染分布基本相一致的粮、油、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与死亡率也高。
②水源的污染:饮水污染的程度与肝癌发病呈正相关,提示污染的水中含有致癌促癌物质,例如蓝绿藻毒素、腐植酸等。
③酗酒:酗酒明显损伤肝脏,可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变,在这基础上可发展成肝癌。
四、结肠、直肠癌
①高脂肪膳食:吃高脂肪膳食的人群,其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比吃低脂肪膳食的人群高,这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
②膳食纤维不足:饮食中植物纤维素多的非洲国家,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③其他因素:多吃含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多喝啤酒或既喝啤酒又喝其他酒的人群,其大肠癌发病率较高。
五、其他癌
很多资料证明,高脂肪与高热最的饮食与乳腺癌发生呈正相关,肺癌病人常缺维生素A和硒。有报告认为高脂肪饮食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胆囊癌的发生有关。喉癌、口腔癌与吸烟、酗酒有关,甲状腺癌与饮食中缺碘有关,鼻咽癌与饮食中亚硝基化含物(如亚硝胺)污染有关。
我们并不提倡“草木皆兵”的做法,只是提醒大家改变不好的饮食习惯,采取科学的饮食措施。合理的膳食和良好的习惯,可以使我们未雨绸缪,尽量少摄入对人体有害的食物。同时由“量变”到“质变”,贪图一时间之醉或暴饮暴食,结果只能伤害我们的身体。
肠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恶变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1976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10年。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从腺瘤向癌转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清, 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大肠粘膜细胞中癌基因(如APC 基因、K-ras基因等)与抑癌基因多种突变的累积形成了病理改变的生物学基础。
癌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前几天又有报道:一位23岁女孩被确诊为胃癌。她在一家企业做女案工作,“朝九晚五”。每日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吃饭。米皮、凉皮、麻辣烫等就成为了她午饭的主要选择。而为了弥补午餐的不足。晚餐又吃的非常丰富,就这样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胃癌的发生。
因为时间的紧张,很多上班族也都选择了类似的食物,但这些食物真的有如此的危害吗?让我来一一为大家解答:
一、米皮、面皮:
凉皮多是利用大米、小麦、豆类等制作的,其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和淀粉。而米皮是它是把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在吃的时候凉皮和米皮应与新鲜蔬菜搭配,以使营养均衡。
为了增加凉皮或凉粉的韧性,很多商贩非法加入“速溶蓬灰”和硼砂(化学名四硼酸钠),有口号是这样讲的“蓬灰加硼砂,凉皮顶呱呱!”。其实“速溶蓬灰”和“硼砂”都属于化工原料,不但有毒,还有致癌的作用。因此,在市场上购买凉皮或凉粉时,一定要注意卫生,尽量少吃或不吃。
二、麻辣烫:
很多人都喜欢吃麻辣烫,尤其觉得街边的麻辣烫味道更好。还有人会这样说“越脏的食物才越好吃,像这种街边麻辣汤就是其中的代表”。但除了卫生问题外,这种麻辣烫就没有其他隐患了吗?
1、麻辣烫都是经过高温煮过的,其中想蔬菜等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就会大量的流失。
2、有很多人喜欢吃过烫的食物,通常我们口腔忍耐的最大温度是65℃,而食道的忍耐温度为45℃。吃到口中觉得烫的食物,在食道更会觉得烫,这样高温容易将食道粘膜损伤、增生,如此反复就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
3、小贩会选择经过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毛肚为原料,对身体有害。或是使用一些不新鲜的蔬菜,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导致胃癌、食道癌肝癌、大肠癌等。
4、另外,为了让麻辣烫不失“美味”,很多商贩所使用的烫底料不更换,就会导致汤底料内含大量的草酸、嘌呤、动物脂肪等一些有害物质。
三、盖饭:
盖饭通常都是大米和各种蔬菜、肉类制成,食物种类多,而且营养很丰富,受到了上班族的追捧。但有些餐厅的盖饭却并非如此。为了让食物更美味,在烹调时会使用大量的油,这样会增加盖饭的热量。另外过高的油温会使蔬菜、肉类等变性而流失大量营养素。有些商家还会使用地沟油,其中除了含大量毒素外,还有致癌的作用。
四、油炸类食物:
除了以上食物外,受到上班族追捧的要数油炸类食物。例如炸鸡排、炸鱿鱼圈、炸鸡柳等。这些油炸类食物最大的危害就是热量很高,一个炸鸡腿汉堡热量大约为500kacl,如果再加上一杯可乐,一对鸡翅大约为1000kcal。而正常成年女性轻体力活动者每日所需热量为2100kcal,男性为2400kcal。一顿鸡腿套餐就占了总能量的一半左右。那我们的早餐和晚餐要怎样吃呢?
另外这样的炸鸡腿餐也没有什么营养,除了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外,我们每日所需要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几乎为零。说了这么多如果还有人要吃,那我建议最好到正规的洋快餐店去购买。起码那里现在还没有发现使用地沟油来制作油炸食品,相对大街的商贩更加安全一些!
甲状腺分期有哪些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甲状腺癌以女性发病较多, 甲状腺癌病人进行甲状腺癌的分期十分重要。探讨:甲状腺分期有哪些?肿瘤科医院癌症治疗专家给大家介绍如下:
肿瘤科医院癌症治疗专家给大家介绍----探讨:甲状腺分期有哪些?
甲状腺分期一:在一期的基础上,同侧、对侧或双侧淋巴肿大,活动较好,无远处转移。
甲状腺分期二:甲状腺癌合并远处转移。
甲状腺分期三:甲状腺内的肿块穿透甲状腺包膜,肿块固定或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肿大并固定不动;远处仍无转移。
甲状腺分期四:甲状腺癌肿块较小,用手在甲状腺表面不能触及;甲状腺内有单个结节,甲状腺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节活动不受限制,放射性核素扫描甲状腺内有缺损;甲状腺内有单个或多个结节,腺体本身变形,腺体活动不受限制;周围区域未触及到淋巴结,远处无转移。简单地讲,就是肿瘤限制在甲状腺包膜内,无淋巴结转移。
乙肝会变成肝癌吗?从乙肝到肝癌到底有多远 乙肝到肝癌,到底有多远
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癌中的重要凶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流行病学专家早已发现,凡乙型肝炎流行的地区大多肝癌也高发。研究肝癌病人的血液,发现有乙肝病毒感染证据的占95%,有丙肝病毒感染证据的约10%,其中部分病人同时感染两种肝炎病毒(而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由于很少有肝硬化、肝癌的倾向)。
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肝癌患者是由感染乙肝病毒,患上慢性乙肝,进一步发展到肝硬化,最终罹患肝癌,形成“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三步曲听起来很恐怖,但并非所有乙肝都必然演变成肝癌。
究竟有多少乙肝患者可能转变为肝癌?目前医学界说法不一,因地区、种族等因素不同数据略有不同,总的说来,有10%~3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至少5-10年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中又有5-10%经过至少5-10年转变成肝癌,也有部分患者是肝硬化和肝癌同步发生的。
总之,大家不必太过恐慌,肝癌的发生的确和乙肝有关,但真正最后患肝癌的其实只有少数人,肝癌不是乙肝带者的必然归宿。
甲状腺肿瘤的常见症状
伴随症状。甲状腺肿瘤的症状表现还包括一些伴随症状。专家表示,髓样癌患者可同时有嗜铬细胞瘤和甲状旁腺增生或肿瘤,临床上可出现腹泻、心悸、脸面潮红和血钙降低等症状。
局部压迫症状。专家指出,甲状腺肿瘤继续肿大可压迫返喉神经,导致患者出现声音嘶哑,侵犯食管出现吞咽困难及体重减轻,侵犯或压迫到气管则出现呼吸困难、咳血及胸部不适感等临床表现。因此,局部压迫症状是甲状腺肿瘤的症状表现之一。
局部转移症状。局部转移症状也是甲状腺肿瘤的重要症状表现。专家表示,甲状腺肿瘤晚期局部转移常在颈部出现硬而固定的淋巴结,临床乳突癌及髓样癌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肿大的几率比较大,需要引起注意。
远处转移症状。专家指出,甲状腺肿瘤扩散转移率可达50%~90.5%,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64.56%,甲状腺肿瘤远处转移多见于肺、颅骨、椎骨和骨盆的转移。因此,远处转移症状也是甲状腺肿瘤的症状之一。
什么病症称为癌症
癌是人及动物身体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细胞恶性增生而形成的恶性肿瘤。
它是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的失常而引起。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浸润,invasion)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metastasis)到身体其它部份。
癌症有许多类型,而病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癌细胞所在部位以及恶性生长的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远端转移。医生可以根据受检查者的活体组织切片(biopsy)或经手术取得的组织,甚至是生物标记(biomarker)的含量做出诊断。多数癌症根据其类型、所处的部位和发展的阶段可以治疗甚至治愈。一旦诊断确定,癌症通常以结合手术、化疗和放射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开发出许多针对特定类型癌症的药物,也增进治疗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经治疗,通常最终结果将导致死亡。
癌细胞持续生长而不受外在讯息调控,可能是原本失活的致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导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异常。导致这种局面,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去氧核糖核酸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转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将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一个恶性肿瘤细胞需要许多突变发生,或是基因转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受到干扰。
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被称为致癌物质,又以其造成基因损伤的方式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与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触放射物质,或是一些环境因子,例如,香烟、辐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将本身的基因插入细胞的基因里中,激活致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产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触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无法完全预防癌症的产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传至下一代。
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癌症,由于去氧核糖核酸的损伤会随着年龄而累积增加,年纪越大得到癌症的机会也随之增加。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十万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癌症在已发展国家中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认识癌症的病因
癌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们身体的原癌基因的突变,突变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注意生活的细节造成的。所以,想要远离癌症的困扰,做好生活的细节和多参加体育锻炼是必须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的病因吧
人类为什么会患上癌症?众多医学研究及临床试验揭开了病魔的面纱:人体细胞电子被抢夺是万病之源,活性氧自由基 ROS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不饱和电子物质,进入人体后到处争夺电子,如果夺去细胞蛋白分子的电子,使蛋白质接上支链发生烷基化,形成畸变的分子而致癌。该畸变分子由于自己缺少电子,又要去夺取邻近分子的电子,又使邻近分子也发生畸变而致癌。这样,恶性循环就会形成大量畸变的蛋白分子,这些畸变的蛋白分子繁殖复制时,基因突变。形成大量癌细胞,最后出现癌症。 癌症病情凶险异常,癌细胞的繁殖、扩散的速度极快,现代医药常常束手无策。目睹癌症肆虐,难道人类就要坐以待毙吗?其实不然。俗话说:一物降一物。临床试验证明:人体得到负氧离子后,由于负离子带负电有多余的电子,可提供大量电子,从而阻断恶性循环,癌细胞就可防止或被抑制。另外,负氧离子通过调节因恶性肿瘤引起的体内的酸碱失衡及氧化还原状况失衡,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促进正常的细胞代谢,减轻,消除化疗的不良负作用,对患者的治疗非常有益。简言之就是负氧离子不仅可以有效的抑制癌细胞转移更能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绝杀癌症毫不留情。
医学家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一旦受到癌症的困扰,后果是比较严重的。然而,当我们遇到癌症时,应该立即去医院接受诊治,以免耽误病情的治疗,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勇敢的面对疾病,与疾病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