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人际关系发展早期干预
儿童孤独症人际关系发展早期干预
一、行为分析法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形成的行为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也是目前临床实践领域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主要包括塑造法、锁链法、强化法、消退法以及应用行为分析法等气以锁链法为例,锁链法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简单环节开始,综合强化使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直到掌握整个目标行为气锁链法在训练自闭症儿童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等生活适用技能方面效果非常显著。同样,以负强化来矫正自闭症儿童吸吮大拇指为例,干预人员可以通过在儿童大拇指涂上辣椒粉,这样儿童再吸吮手指就会产生不舒适感,出现厌恶体验,以后就会降低吸吮大拇指的频率,从而逐步改掉这一不良行为。
行为治疗法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其易操作、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不过各种行为治疗方法大都主张对儿童进行高强度和高密度的训练,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是一种独断而专横的操作,将来会使儿童变成一种只会被动反应的机器人。但是,这种高强度高密度针对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动作及常规的习得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随着行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行为治疗法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如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二、结构化教育法
结构化教育法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的斯考普勒创建的,该法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
结构化教育法提出并倡导在干预过程中考虑、尊重“自闭症文化”。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影响儿童的思维、饮食、着装、工作、休闲、交流等活动的方式,由于这些特异方式的存在,儿童往往会遭受社会或他人较低的评价。结构化教育者认为这具有某种文化的特质,因此“自闭症”在指代一个群体的同时,也揭示着这个群体的所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可预测的某些思维和行为模式。干预者的角色就被定义为“自闭症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翻译者”,因此,他们要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如,自闭症文化就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过分关注于细节、泛化困难、视觉优势、强迫倾向明显等。
系统的结构化教育法通常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视觉结构、空间结构、常规、程序时间表和个人工作系统。
三、地板时光法
顾名思义,地板时光就是坐在地板上和儿童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儿童通过游戏互动和做事来学习,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立眼神的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该方法由美国斯坦利・格林斯潘及其工作团队创设,是一套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效果得到研究证明的有效方法。目前,地板时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使用。
以发展和关怀为取向的地板时光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早期干预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游戏一样,充满自发性和趣味性,不同之处在于干预人员(包括家长)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还附带促进发展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非常主动的游戏伙伴。
四、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
199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E・葛斯汀博士根据多年的自闭症儿童临床经验和实践,提出并创立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该方法着眼于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重视社交体系中的静动态系统的变化,同时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灵活借鉴正常儿童人际关系技能发展的模式,系统总结自闭症儿童在人际关系发展上的六大缺陷,表现在: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适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实施步骤:评估;确定儿童适宜的发展目标;与家长及其他干预人员的确认;准备训练环境;规划干预时间;经验分享;建构简单适宜的活动;干预治疗权由治疗师转向家长;互动的控制权转向儿童的伙伴;帮助儿童选择适当的伙伴;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元素;尽可能符合自然生活环境。
五、其他方法
1.药物治疗法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有些药物副作用明显,如治疗精神病常用的Therazine等药易导致血栓的形成,不过还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减轻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自伤、狂躁、抑郁等症状气因此,家庭教育中只可适当地辅助采用一些药物疗法,但要注意所有的药物必须在精神大夫处方下才能给予,切忌按广告服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或出现不良反应。
2.感统训练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斯认为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在艾瑞斯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前庭、本体感和触觉有刺激作用的活动,来改善儿童的运动协调、语言等功能的方法,即感统训练法。该方法被不少学者所接受并在康复机构中大量使用,在机构老师的引导下,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运用也较为普遍。
3.音乐治疗法
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瑞蓝德认为,自闭症人士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尽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他们对音乐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孩子甚至具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打击乐的学习,能加强身体机能的协调与反应,成为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这对于缺乏沟通技巧的自闭症儿童而言,是多元、安全的感官运动,有助于抒发压抑情绪,从而有效抑制问题行为与不良情绪的滋生。香港、台湾有的音乐治疗师还发现,通过培养对音乐技能如歌唱、器乐演奏的兴趣,能大大降低自闭症儿童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减少自言自语的说话方式,不但可以促进他们生活兴趣的正常化,塑造日常生活的正确行为,而且有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研究者强调音乐治疗法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如音乐综合治疗法,以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为主。
儿童孤独症是什么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自闭症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训练干预方法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 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3)人际关系训练法 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1)中枢兴奋药物 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2)抗精神病药物 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①利培酮 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②氟哌啶醇 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3)抗抑郁药物 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孤独症儿童
儿童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唯一就是有效、可靠的途径就是系统性的康复治疗。尤其是是早期干预非常关键。要尽早找一家专业的干预机构,尽早让孤独症儿童接受专业、系统的康复教育服务。同时,家长也要做好心态调整,并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以便更好地配合训练机构,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学习与泛化机会。主要的训练方法有ABA、TEACCH、DIR、RDI、图片交换、心智解读、社交故事等。
儿童孤独症症状 幼儿有这些症状要注意
儿童孤独症症状
1.语言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
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
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
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
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
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4.智能障碍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自闭症的患儿究竟能不能治愈
1.训练干预方法
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 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 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兴奋药物 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 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①利培酮 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②氟哌啶醇 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
(3)抗抑郁药物 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效。如舍曲林可试用于6岁以上患者。
什么叫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高龄父亲容易生个得孤独症的孩子吗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患病儿童三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专家提醒,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多基因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围产期并发症等精神因素有关),减少孤独症危害的最好办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相对于较为年轻的男性,高龄父亲所生的子女患上孤独症的几率要高近6倍。 超过10万名儿童,这些孩子出生时他们的父亲都已经超过了40岁,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患孤独症和相关机体失调病症的几率比那些父亲低于30岁的孩子高出近5倍。调查发现,若小孩出生时父亲的年龄在15到29岁之间,孩子患上孤独症的几率只有万分之六,若当时父亲年龄在30到39岁之间,那么孩子患病几率上升到万分之九(为上组人群的1。6倍)。而那些父亲已是40到49岁的“高龄”的,其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几率就猛增到万分之三十二(增加到5。75倍)。50岁以上的父亲的孩子患病几率则为万分之五十二。总之,父亲年纪越大,孩子患病比率越高。该项目负责人、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研究员亚伯拉罕·莱申博格介绍说,父亲的年龄每增加10岁,诞下孤独症儿童的几率就会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