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
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
听神经鞘瘤的首要症状多为听神经的刺激破坏症状,表现为患侧耳鸣、耳聋或眩晕,占74%。耳鸣为高音性,连续性,听力减退多与耳鸣同时出现,但常不能为病人所察觉,不少病人因其他症状做听力测验时才被发现;眩晕多不伴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类似美尼尔氏病的发作。其他首发症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14%)、三叉神经症状(8%)、小脑功能障碍(5%)、肢体乏力(5%)和精神异常(3%)。
肿瘤向小脑桥脑隐窝发展,压迫三叉神经根,引起同侧面部麻木、痛觉减退、角膜反射减退、少数病人发生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肿瘤大小在2cm以内者多无三叉神经受压的症状。而神经受压可引起面肌抽搐、同侧流泪减少,少数病人可有轻度周围性面瘫。如压迫外展神经则出现复视。
肿瘤向内侧发展,压迫脑干,可出现对侧肢体轻瘫及锥体束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脑干移位,压在对侧天幕切迹时则可出现同侧锥体束征及感觉减退。小脑脚受压可引起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辨距不良、语言不清和发音困难。
肿瘤向下发展,压迫第9、10、11颅神经,可引起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声音嘶哑、同侧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软腭麻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乏力。舌下神经受累者少见。
脑脊液循环受阻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等。如出现枕骨大孔疝,则有颈项抵抗,但克氏征阴性。肿瘤的局部刺激可引起同侧枕部疼痛。
病程一般较长,呈进行性发展,但也可有症状突然恶化或缓解的波动。
间质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GISTs常需与下列肿瘤鉴别,这些胃肠道肿瘤常有与GISTs类似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平滑肌瘤/肉瘤 GISTs大多CD117和CD34弥漫性阳性表达,SMA不表达或为局灶性表达,而平滑肌瘤/肉瘤CD117和CD34阴性表达,SMA弥漫性阳性表达。
2、胃肠道神经鞘瘤 GISTs中只有少部分病例中有S-100表达,而胃肠道神经鞘瘤S-100弥漫性阳性表达,CD117和CD34阴性表达。
3、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CD117、CD34、S-100、 SMA和Desmin均阴性表达,电镜下可见神经分泌颗粒。
对GISTs的恶性程度判断除了临床上的局部浸润、转移、复发等因素外,肿瘤部位也是一考虑因素,一般说胃、食道及直肠的GISTs恶性程度较低,而小肠和结肠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数也是判断GISTs恶性程度的标准之一。(见下表)
表 GISTs恶性程度判断
恶性程度 肿瘤大小(最大径,cm) 核分裂数/50HPF
纤维肉瘤是遗传的吗
原发性面神经瘤主要分为面神经鞘瘤和面神经纤维瘤,也有的学者认为面神经鞘瘤分为面神经鞘瘤和面神经纤维瘤,如何命名更好尚无定论,面神经鞘瘤及面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两种肿瘤的来源绝不相同,面神经鞘瘤来源于神经外胚叶的Schwann细胞,肿瘤组织与周围边界明显,有完整包膜,面神经纤维可被推挤至周边而未被破坏,面神经纤维瘤则来源于中胚叶的神经内膜,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即神经纤维瘤病。
对放射线不敏感,应手术切除。手术径路可视情况而采取经前鼻孔、经鼻侧切开,或经鼻外和筛窦进路或柯陆手术切除。面中部脱壳手术具有野宽广、术后面部不留疤痕等优点,是切除鼻腔、鼻窦区神经纤维瘤的最佳术式。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有什么区别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神经纤维瘤是神经内衣和神经束衣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多为单发,多发者即为神经纤维瘤病。该瘤质地坚韧,无完整包膜但边缘光整。镜下载瘤神经分散贯穿于肿瘤组织中,所以神经干发生的肿瘤与神经不可能进行外科手术分离,需要切除神经干。
神经鞘瘤又称施万细胞瘤,是神经鞘膜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单发。该瘤在颅内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在外周多见于较大的神经干,廇体长偏心生长,有完整的包膜,手术可能完整剥离,不损伤载瘤神经。
附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出现褐色色素沉着斑点。皮肤可触及肿块,压痛明显,有时沿一条神经发生多个或全身散在发生。若为数众多的神经纤维瘤由皮肤长出,即为Von Recklinghausen神经纤维瘤。并可有结缔组织异样增生,皮肤折叠下垂,肢体异常肿大,称为神经橡皮病。神经纤维瘤也可发生于颅神经或内脏神经。治疗以手术为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系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发生障碍所致。其特点是多系统、多器官受累而以中枢神经系统最为明显,可引起多种肿瘤如错构瘤、神经纤维瘤、脑膜瘤及胶质瘤等;多灶性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特点。该瘤分为两型:NF1型和 NF2型。(1)NF1型:为周围神经纤维瘤病,又称为Von Recklinghausen神经纤维瘤,占NF病例的90%以上。诊断标准:①有6处或大于5mm的皮肤牛奶咖啡斑;②有一个丛状的神经纤维瘤或两个以上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③两个或多个青色的虹膜错构瘤;④腋窝和腹股沟长雀斑; ⑤视神经胶质瘤;⑥Ⅰ级胶质瘤;⑦蝶骨大翼发育不良为特征性表现。(2)NF2型:为中枢神经纤维瘤病,诊断标准:①双侧第Ⅷ脑神经瘤;②Ⅰ级胶质瘤或单侧第Ⅷ脑神经瘤;③很少有皮肤改变。 临床表现:皮肤色素沉着,典型者呈牛奶咖啡斑,多发皮肤纤维瘤、双侧听神经瘤。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膜瘤、胶质瘤。CT表现:①NF1型:头大,颞角脉络丛非肿瘤性孤立的钙化或沿整个脉络丛的钙化。蝶骨大翼发育不全,合并颞叶向眼眶疝出,搏动性凸眼,可并发脑膜瘤、神经鞘瘤及胶质瘤。②NF2型:前庭耳蜗神经瘤,一些患者不伴有耳蜗前庭神经瘤,而有硬膜膨出可使内耳道扩大。可伴有第Ⅲ-Ⅶ脑神经鞘瘤,单发或多发脑脊膜瘤,多发脊柱神经鞘瘤。MR表现:①双侧听神经瘤,多数以一侧为重;②多对颅神经、周围神经的神经纤维瘤;③合并脑膜瘤或胶质瘤;④常伴骨骼畸形,如脊柱裂、颅骨缺损。
纤维肉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纤维肉瘤具有比较均匀一致的组织学特征。为了避免与其他肿瘤相混淆,需要在病灶中的许多部分切取组织学标本。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发病年龄较大,其组织学特征为螺环式的组织结构,伴有巨大的多核肿瘤细胞,其胞浆丰富,强嗜酸性,有时呈泡沫状,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能存在显著的胶原化区,并伴有致密的纤维——透明蛋白物质,其中同样包埋散在的细胞。然而,所不同的是,这些病变区存在螺环形的组织结构。并常与细胞丰富区相联合,同时可呈现类似于上述多形性细胞的外观。
与恶性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要点在于后者的组织结构比较细致(基于单纯组织学的观察不可能进行鉴别)。临床上,恶性神经鞘瘤常有源自神经干或与特征性神经纤维瘤病同时存在的剧烈疼痛。在组织学方面,细胞很少排列为清晰的人字形纤维束,而更多地成为螺旋状或栅栏状。此外,还可能有来自恶性神经鞘瘤和良性神经纤维瘤的过渡型病变。
与梭形细胞单相滑膜肉瘤的鉴别也可能很困难。
除上述鉴别诊断外,纤维肉瘤尚须与平滑肌肉瘤鉴别,但实际上,由于所有肉瘤均具有梭形细胞,因而单纯从组织学方面进行鉴别并无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与良性肿瘤或其他局部恶性肿瘤的鉴别则很必要。例如结节性筋膜炎的病变为小的结节性肿块。其生长迅速,而无致密的“人”字形组织结构。虽然纤维肉瘤具有显著的粘液样成份及一定量炎性紊乱的组织结构,同时也存在有丝分裂现象,但并不影响鉴别诊断,因为尽管结节性筋膜炎也经常存在以上现象,但后者不论在形体、所在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无致密的“人”字形结构等方面均具有其与纤维肉瘤不同的组织学特征。
纤维样肿瘤的改变与分化良好的Ⅰ级纤维肉瘤类似。事实上,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非常困难。支持纤维样瘤诊断的依据是其细胞结构不厚,核的染色不深,而且几乎无有丝分裂现象,同时还含有丰富而稠密的胶原万分。纤维样肿瘤和Ⅰ级肉瘤的鉴别诊断,还应结合对其临床资料和病变进程的分析研究,同时,更应根据大量而广泛组织标本的组织学研究,因为支持纤维样肿瘤或Ⅰ级纤维肉瘤诊断的组织学变化,可在同一肿瘤中同时出现。
肿瘤性肠梗阻症状有哪些
肿瘤性小肠梗阻小肠肿瘤一般无特异性表现。除腹部隐痛和少数消化道出血外,约有1/3以肠梗阻就诊,腹部检查多可扪及包块。按肿瘤性质和部位,其临床表现稍有差别。
1.小肠良性肿瘤小肠肿瘤中良性病变占20%。能够导致肠梗阻者有平滑肌瘤、腺瘤和腺瘤性息肉、脂肪瘤、纤维瘤、神经鞘瘤等。由于小肠良性肿瘤发展缓慢,发生梗阻后常表现为腹部隐痛,慢性缓进性不全性肠梗阻,病程较长。
2. 小肠恶性肿瘤占小肠肿瘤的80%。较多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恶性淋巴瘤、恶性腺瘤、平滑肌肉瘤、类癌、恶性神经鞘瘤等。小肠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多数表现为进展较快的腹部包块和不全性肠梗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无论良性或恶性小肠肿瘤,有部分病例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根据病变部位可表现为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一旦伴发肠套叠或肠扭转,则可发生急性、完全性肠梗阻。
3. 伴有腹部包块的慢性不全性小肠梗阻应高度怀疑小肠肿瘤。消化道钡餐检查,可以发现与腹部包块相应部位的肠管狭窄和近端肠腔扩张。
纵隔肿瘤有哪些症状表现
在所有的神经源性肿瘤中大约97%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位于后纵隔,也是最常见的后纵隔肿瘤,多起源于肋间神经。极少数位于脏纵隔,此部位的神经源性肿瘤多起自迷走神经、膈神经及神经的小分支。在成人中,神经源性肿瘤占所有纵隔肿瘤的20%;在儿童中则占30%~50%。在成人,<10%的神经源性肿瘤为恶性,绝大多数报道认为仅1%~2%为恶性。女性比男性稍多见,良性病变常见于20~50岁。在成人,几乎所有的神经源性肿瘤为神经鞘来源,即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颈外侧区病变-神经源性纵隔肿瘤:
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数起源于迷走神经,少数起源于副神经和舌下神经。颈部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表现为颈部侧方肿块。若肿瘤来自舌下神经,可出现吞咽障碍及声嘶症状。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有:
(1)颈外侧区软组织肿块,肿瘤密度因瘤内成分(纤维、脂肪、钙化及囊变)不同而不均,边界尚清。
(2)瘤体较大时颈部周围大血管受压,肌间隙尚存在,若肿瘤发生恶变则边界不清,周围肌间隙模糊。
(3)神经鞘瘤可显示囊变和钙化,囊壁较厚。
(4)典型的迷走神经鞘瘤位于颈鞘内,压迫颈动脉和颈内静脉并使两者分离。
(5)舌下神经鞘瘤特征性表现是舌下神经管扩大和周围骨质破坏。
(6)增强扫描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强化程度不如颈动脉体瘤明显。
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神经嵴是周围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结构,脊神经中枢和自主神经细胞的神经节细胞、交感、副交感的副神经节细胞、施万细胞及星状神经节细胞都起源于这一胚胎组织。中胚层来源的、起支持作用的纤维结缔组织肿瘤也包括在神经源性肿瘤中。根据肿瘤成熟程度及细胞类型、来源等的不同,神经源性肿瘤分为多种类型。大多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为良性,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3%~19%,包括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等。
神经鞘瘤的检查
神经耳科检查
由于病人早期仅有耳鸣、耳聋,常在耳科就诊,常用的是听力检查及前庭神经功能检查。
(1)听力检查 有4种听力检查方法,可区别听力障碍是来自传导系统、耳蜗或听神经的障碍。Bekesy听力测验,第Ⅰ型属正常或中耳疾病;第Ⅱ型为耳蜗听力丧失;第Ⅲ、Ⅳ型为听神经病变。音衰退阈试验如果音调消退超过30dB为听神经障碍。短增强敏感试验积分在60%——100%为耳蜗病变。双耳交替音量平衡试验有增补现象的属耳蜗病变,无增补现象的属中耳或听神经病变。
(2)前庭神经功能检查 听神经鞘瘤多起源于听神经的前庭部分,早期采用冷热水试验几乎都能发现病侧前庭神经功能损害现象,反应完全消失或部分消失,这是诊断听神经鞘瘤的常用方法,但由于从前庭核发出的纤维经脑桥交叉至对侧时位于较浅部,容易受大型小脑脑桥角肿瘤的压迫,健侧的前庭功能也有10%左右病人可以受损。
神经放射学检查
(1)X线平片 主要变化为骨质吸收致内听道扩大。岩骨断层片异常的指标:一侧内听道宽度较对侧大2mm以上;内听道后壁缩距3mm以上,内听道内侧端凹缘骨质轮廓消失或模糊不清;在筛极水平镰状嵴移位至内听道高度的中点以下。
(2)脑血管造影 所见病变的特征是:基底动脉向斜坡靠拢;小脑前中央静脉向后移,桥、中脑前静脉向斜坡靠拢;脉络点向后移;病变较大时还可见小脑前下动脉被来自内听道的肿块推移,基底动脉及桥、中脑前静脉均向后移;
(3)CT及MRI检查 听神经鞘瘤诊断的金标准是Gd-DTDA增强的MRI,特别是当肿瘤很小(<1cm)或在内听道内,CT扫描阴性又高度怀疑肿瘤存在时,应该进行GD-DTPA增强的MRI。CT与MRI两种检查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CT发现有病侧内听道扩大时,增强CT可发现肿瘤,对于估计中颅窝入路时颞骨的气化程度及高颈静脉球与后半规管及底的距离有帮助。如果病人已作了CT,而肿瘤较大,MRI可提供对脑干压迫的范围、Ⅳ脑室是否通畅、脑积水是否存在的情况。对可疑听神经鞘瘤或CT检查难于确定时,全序列的MRI可做出鉴别诊断,但也要注意Gd-DTPA的可能假阳性,这与内听道内神经的炎症或蛛网膜炎有关;任何小的、接近底部的增强病变应该在六月后作MRI复查以评估其生长情况。
生理检查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或脑干电反应听力测定为一种无创伤性电生理检查,阳性所见为V波延迟或缺失,约95%以上的听神经鞘瘤有此表现,此方法广泛用于本瘤的早期诊断。
神经鞘瘤的治疗
听神经鞘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选择。手术有三种基本入路:即枕下入路、颅中窝入路和经迷路入路。
经迷路入路由于内耳破坏,无法保存听力。经颅中窝入路,首先需要处理的是内听道上壁,可以充分显露内听道内的耳蜗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和内耳的供应血管,这对于耳蜗神经和迷路动脉的保护非常有利。但这种入路视野狭小,骨性标致不易识别,小脑脑桥角的解剖结构显露差。出血不易控制,颞叶牵拉明显,所以该手术入路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研究者认为此入路只适合于年龄小、肿瘤位于内听道内或肿瘤在内听道外直径不超过1cm的病例,而且术前病人有良好的听力。枕下入路是常为神经外科医师所采用,主要原因解剖显露好,肿瘤与脑干和内听道的关系显示较为清楚,适合于所有不同大小的听神经肿瘤手术,加之高速电钻提供更为便利的工具来磨除内听道后壁,电生理对脑神经功能的监测技术,可望在21世纪初期降低小脑脑桥角这一危险三角的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同时还会有更高的提供面、听神经的保全技术。
听神经鞘瘤患者的处理主要有3种方案:显微手术全切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随访观察。
年轻患者且证实肿瘤正在不断增长者,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70岁及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无明显症状且系列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无增大者,应定期观察并行影像学随访。
手术需考虑一些内科危险因素及同时伴发的内科情况,如充血性心衰、尿毒症等。如果以前曾做过一次手术,如曾经枕下入路行肿瘤的不完全切除术,则本次手术最好改为经迷路入路(反之亦然),这样可以避免手术通过瘢痕组织或蛛网膜粘连。存在脑积水可影响听神经鞘瘤的处理。
老年患者伴有症状性脑积水需行分流术,肿瘤切除与否根据它对分流的反应再行决定。如肿瘤不再增长,治疗脑积水可能就已足够。相反,在年轻患者伴有脑积水,而且肿瘤在增长,应该同时治疗脑积水和肿瘤。在肿瘤大于2cm的患者,如对侧听力因中耳炎等情况而不是因听神经鞘瘤而丧失,则应在确定肿瘤再增长之后,再行显微手术切除。对这类患者,为了在术后较长时间内保留听力,可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相反在肿瘤小于2cm的患者,因术后听力保留的可能较大,应考虑显微切除术。对双侧听神经鞘瘤患者(NF2),因为要保护听力,其处理方案及手术入路需特殊考虑。无论显微外科手术还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NF2患者的术后听力丧失的风险要比单侧肿瘤患者高。肿瘤的大小对显微切除术的入路选择尤其重要。对保存有用听力的小肿瘤患者,可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经枕下入路和经中颅窝入路切除肿瘤。
如果肿瘤局限于内听道,可应用经中颅窝入路。即便是管内肿瘤,也有作者倾向于经枕下入路。因此,对小于2cm的单侧肿瘤、保存了有用听力、年龄在70岁以下的患者,可选择经枕入路。Tator定义有用听力为:语言接受阈值<50dB,语言分辨得分≥50%。具备这些条件的患者,术后听力保存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对大型听神经鞘瘤,尤其是大于4cm的并向颈静脉孔扩展的肿瘤,倾向于选用经枕下入路,因为经枕下入路比经迷路入路更好地显示后颅窝。对肿瘤病变类型诊断不清者,尤其是有可能为血管性脑膜瘤时,也倾向于选用经枕下入路,因为脑膜瘤的基底通常为扩展性的,经枕下入路能提供一个较好的视野来处理脑膜的硬脑膜基底。如存在一个高位的颈静脉球,尤其是伴随一个前置的高位乙状窦时,经枕下入路比经迷路入路能更好地显示内听道内容物,因而比经迷路更安全。
总之,经枕下入路适用于大多数身体条件好的年轻患者、单侧各种大小的肿瘤以及正在增长的肿瘤。对老年有症状的听神经鞘瘤患者,肿瘤大小超过3cm,而且正在增长,可选用经枕下入路或经迷路行显微切除术。即使是肿瘤部分切除术也可能丧失残余的有用听力,因而在老年患者也要争取一期手术肿瘤全切。如果一期手术因其他因素如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等,不得不中途停止,应考虑二期手术。
神经纤维瘤如何鉴别
面神经肿瘤因其生长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早期症状隐蔽,临床极易误诊。发生于桥小脑角的临床表现颇似听神经瘤;发生于颞骨内,以突发性面瘫出现的又颇似Bell氏麻痹。面神经鞘瘤最常见的症状是渐进性面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应注意与原发性面肌痉挛相鉴别,原发性面肌痉挛极少伴有面瘫。
许多学者提出若保守治疗16~20周无好转应考虑肿瘤及其它可能性。若面瘫自开始到全瘫超过6~12周也可排除Bell氏麻痹。感音神经性耳聋、眩晕、单侧耳鸣可能是位于桥小脑角、内听道肿瘤的临床症状。对出现以上临床症状者应做耳神经学、面神经电生理学测试、面神经功能定位等检查。
神经鞘瘤的诊断
有典型桥小脑角综合征和内耳道扩大者,即可确诊。但多已发展到相当大的程度。为了降低手术死亡率、病残率,提高全切除率,提高面、耳蜗神经的保留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耳鸣和听力进行性减退的患者,除进行一般神经系统检查外,尚需做下列检查。
1.岩骨平片:听神经鞘瘤在岩骨平片上的主要表现为内耳道扩大,可通过前后位、汤氏位及斯氏位来显示。两侧内耳道的宽度相差lmm为可疑;若内耳道的顶或底有骨侵蚀,或内耳孔后唇有骨侵蚀,两侧内耳道的形态不对称,即有诊断意义。
2.CT扫描:大于1.5~2cm的听神经鞘瘤用对比剂强化扫描均能发现,尚能显示脑池和第4脑室的变形与移位,不必再做其他放射学检查。但小于1.5~2cm者则难以发现,可采用大剂量对比剂强化后,用重叠扫描技术,以5mm厚度和半速扫描的方法进行,可发现0.6cm的肿瘤。
3.脑脊液检查:2cm以内者蛋白定量多属正常,大于2cm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怎样确诊神经纤维瘤病
检查时可见肿瘤呈粉红色或灰白色,基底广平不易活动或带蒂,质较硬,需借病理检查以确诊。
X线平片可见各种骨骼畸形;椎管造影、CT及MRI可发现中枢神经肿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听神经瘤有较大诊断价值。基因分析可确定NFI和NFⅡ类型。
诊断依据
1.瘤体多数位于肢体,腋窝,也可位于锁骨上,颈等部位。
2.位于肢体上瘤全呈梭形,其神经干支配的肢体远侧常有麻木,疼痛,感觉过敏等症状。
3.压迫瘤体也可引起麻痛。
鉴别诊断
面神经肿瘤因其生长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早期症状隐蔽,临床极易误诊,发生于桥小脑角的临床表现颇似听神经瘤;发生于颞骨内,以突发性面瘫出现的又颇似Bell氏麻痹,面神经鞘瘤最常见的症状是渐进性面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应注意与原发性面肌痉挛相鉴别,原发性面肌痉挛极少伴有面瘫,许多学者提出若保守治疗16~20周无好转应考虑肿瘤及其它可能性,若面瘫自开始到全瘫超过6~12周也可排除Bell氏麻痹,感音神经性耳聋,眩晕,单侧耳鸣可能是位于桥小脑角,内听道肿瘤的临床症状,对出现以上临床症状者应做耳神经学,面神经电生理学测试,面神经功能定位等检查。
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有哪些
听神经瘤是颅内最常见的三大良性肿瘤之一,癌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般听神经瘤多数出现于未成年人当中,在听神经瘤前期一般会出现耳鸣,前庭功能失调,听力减退或丧失,面神经功能障碍,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等情况,后期随着听神经瘤的增大还有可能出现脑积水小脑受压,脑干,恶心,呕吐,反映迟钝等症状。听神经瘤的临床表现还有很多,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神经鞘瘤主要是由于细胞的病变然后出现的一种肿瘤的疾病,可能是由于抑制肿瘤的一些的基因是缺失的,还有就是由于身体的体质比较的虚弱,然后被外界的致癌因素所传染,导致的一种身体的感染,由于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所以通常的治疗的手法就是进行手术的切割治疗,所以一定要注意身体的锻炼,加强抵抗力的提高,那么就是能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恢复。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可造成哪些不适
1.外伤:臀部及盆腔的外伤,如骨盆、城关节骨折、脱位、枪弹伤、筋关节手术、股骨骨折、臀肌注射部位个当等都可能是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2炎症、肿瘤: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还可能是腰椎结核及化脓性炎症、脊髓蛛网膜炎、椎管内肿瘤,如马尾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
3.腰推骨件关节病:40岁以上患者多见,起病较缓.多有长期腰背痛,久坐站起时困难.站久坐下亦困难。可有一侧或两侧的坐骨神经确的症状临床表现和腰部的病征。
4.腰椎及盆腔的肿瘤反转移癌:如卵巢癌、子宫颈癌,腹膜后肉瘤,特别是原发性乳癌、肾、前列腺的肿瘤的转移。
5.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中间通过,如果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粘连或臀部充盈血管挤压,即可出现梨状肌综合征:这种坐骨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为臀部及大腿后疼熄,髓内外旋、外展均引起疼痛。
胆脂瘤如何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位于小脑桥脑角时应与听神经瘤、脑膜瘤相鉴别,后二者多见于青年人,听神经瘤常以耳鸣、听力下降起病,而脑膜瘤的听力障碍则较听神经瘤为轻,小脑桥脑综合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较本病为重,脑脊液蛋白一般多增高。
位于中颅窝者需要与三叉神经鞘瘤及脑膜瘤相鉴别,三叉神经鞘瘤颅底像一般均见卵圆孔扩大,脑膜瘤则常见颅底骨质破坏或增生,位于鞍区者可根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所见与相应部位的其他肿瘤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