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肩髃如何针刺 针刺肩髃有危险性吗?

肩髃如何针刺 针刺肩髃有危险性吗?

针刺肩髃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危险的,但在行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忌行针时活动肩部,当针直接刺入肩关节腔后,行针过程中不得移动上肢,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故古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

2.忌针具消毒不严,因本穴须直接刺入肩关节腔中,故针具消毒一定要严格,否则针刺体虚,抵抗力弱或糖尿病患者时,可能会导致感染,生疮,或化脓性疾病。

肩髃如何针刺

肩髃针刺手法

取穴:坐位上臂下垂。肩峰外侧端之下方,三角肌中分起点之中点;举上臂现凹陷处。

简易取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上向内下与肩关节表面成90°。

进针深度:用直刺法,与皮肤垂直进针,直刺0.5-0.8寸;或向内斜刺法,与穴位下外的皮肤呈50°夹角,向内稍偏下,斜刺1.5-2寸;或向下斜刺法,与穴位上内的皮肤呈50°夹角,向下斜刺1.5-2寸,亦可向前向内下及后内下进行透刺。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会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甚至到手指。

作用主治

肩髃穴正在肩端上,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又是手阳明与跷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疏风活络,散邪解热,调和气血,通利关节,止痛止痒之功,用于治疗上肢不遂,肩臂疼痛,筋骨酸痛,手臂挛急,头不能回顾,风热瘾疹,瘿气,瘰疬诸症。

针刺肩髃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危险的,但在行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忌行针时活动肩部,当针直接刺入肩关节腔后,行针过程中不得移动上肢,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故古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

2.忌针具消毒不严,因本穴须直接刺入肩关节腔中,故针具消毒一定要严格,否则针刺体虚,抵抗力弱或糖尿病患者时,可能会导致感染,生疮,或化脓性疾病。

条口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条口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悬钟,针刺平补平泻法,散寒除湿,舒筋止痛,治疗寒湿阻络之下肢痿痹,小腿冷痛,麻木,转筋等。

2.配解溪,昆仑,太冲,足临泣,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消肿,治疗经气不利之跗肿。

3.配承山,肩髃,肩髎,阳陵泉,针刺泻法,条口透承山,活血通络,治疗气血阻滞之肩痛,活动不利等。

4.配天枢,气海,上巨虚,针刺平补平泻法,气海可灸,散寒除湿,治疗寒凝腹痛,虚寒痢疾等。

手三里穴针刺怎么操作

手三里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或侧卧位,前臂外侧缘,肘横纹以下2寸距外上髁2.2寸,桡骨外侧缘处。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与外侧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手远侧端。

作用主治

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里,有居之意,穴居肘髎为3寸,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和胃理肠,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牙痛,颊颌肿,肩膊疼痛,上肢不遂,手臂顽麻,急性腰扭伤,落枕,坐骨神经痛,腹痛吐泻,伤风感冒。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疏风散热,消肿止痛。配合谷,下关,颊车,针刺泻法,治疗风热牙痛;配颊车,翳风,外关,合谷,针刺泻法,治疗风火颊肿;配鱼际,扶突,天鼎,二间针刺泻法,治风热失喑。

2.配天枢,中脘,曲池,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理肠胃,消积滞,通腑气,治疗食滞胃肠之腹胀,泄泻。

3.本穴通经活络。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上肢不遂;配肩髃,肩髎,臑俞,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肩痹疼痛;配曲池,天井,少海,手五里,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肘挛不伸。

腿风湿怎么拔火罐

主穴取大椎,游走性疼痛在上肢者配肩贞、肩髎、肩髃;在躯干者配命门、肾俞(双);在下肢者配委中、承山。大椎穴只拔罐,不针刺。配穴针刺得气后用闪火法,将针扣留在火罐内,留针、罐15-20分钟。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

取病变关节附近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然后进行拔罐,使拔后皮肉发生红晕或出少量血液。留罐10-15分钟。2-4天施术1次,5次为1疗程。适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手三里针刺方法 手三里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疏风散热,消肿止痛。配合谷,下关,颊车,针刺泻法,治疗风热牙痛;配颊车,翳风,外关,合谷,针刺泻法,治疗风火颊肿;配鱼际,扶突,天鼎,二间针刺泻法,治风热失喑。

2.配天枢,中脘,曲池,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理肠胃,消积滞,通腑气,治疗食滞胃肠之腹胀,泄泻。

3.本穴通经活络。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上肢不遂;配肩髃,肩髎,臑俞,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肩痹疼痛;配曲池,天井,少海,手五里,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肘挛不伸。

肩周炎的拔罐疗法

1.方法一

(1)选穴大椎、天宗、肩贞、肩髃。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垂臂,由肩胛冈下缘中点至肩胛下角做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处为取穴部位,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10分钟。出针后,再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或加温和灸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肩髃、臂臑、肩贞、曲池、外关。

(2)定位肩髃:见前。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屈肘,紧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紧张,三角肌下端偏内侧处为取穴部位)。

肩贞:见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3)拔罐方法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10分钟,出针后,再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或加温和灸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气血瘀滞

(一)症状

肩部疼痛,痛势较剧烈,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以夜间为重,肩关节活动受限较明显,局部肿胀、青紫。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天宗、膈俞、肝俞、肩髃。

(2)定位天宗: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肩髃:见前。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以微出血为度。起针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肩中俞、肩髃、血海、阳陵泉、承山、阿是穴。

(2)定位肩中俞: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向双侧旁开2横指(约2寸)处为取穴部位]。

肩髃:见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的凹陷,为取穴部位)。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胭横纹中点至外踝尖平齐处连线的中点为取穴部位)。

阿是穴:局部压痛点处。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以微出血为度。起针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

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同时配合推拿和针灸可缩短疗程。

(2)治疗期间要注意肩背部的保暖,积极开展肩背部的功能锻炼。

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针灸疗法

 首先是毫针疗法。处方主穴:肩髃、肩前、肩后;配穴:肩外侧痛配外关、合谷;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池;肩前侧痛配手三里;操作选1.5~3寸毫针,快速刺人皮下,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或补或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其次是电针疗法。处方:同毫针疗法;操作:进针得气后,选主穴1个,配穴1个,接电针仪,输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还有就是水针疗法。处方:阿是穴;操作:在患者活动肩部时找出最痛点2~3处,遂用5ml 1次性注射器,将复方丹参注射液4ml或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ug、地塞米松5mg吸入,注入阿是穴。隔日1次。

  除此之外温针疗法也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处方:肩髃、肩贞、中渚、条口;操作: 先针肩髃、肩贞、中渚,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然后再在上3穴针柄上加约1cm长的艾条,并在针身周围的皮肤处垫4cm方圆的硬纸片(以防零星艾绒掉下烧伤皮肤)。每次用艾条不少于2次,30分钟起针后,再针刺条口穴,针感具有向上、向下传导得气为宜,同时令患者活动患肢,做上举、外展、后伸等功能锻炼。每日针治1次,6次为1疗程。

天髎的准确位置图 天髎穴常用配伍

1、配风池,大椎,后溪,针刺泻法,祛风散寒,治疗风寒入络之颈项强痛。

2、配风门,肩井,天宗,秉风,针刺泻法,祛风散邪,通经活络,治疗风邪入络之肩背痛。

3、配天宗,肩髃,曲池,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肩臂痛。

4、配膻中,内关,太冲,针刺泻法,调畅少阳气机,祛除烦满,治疗气机阻滞之胸中烦满,憋闷等。

天宗的定位与主治 天宗穴常用配伍

1.配肩髃,臑俞,肩贞,秉风,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治疗风寒痹阻之肩胛痛。

2.配肩贞,小海,支正,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气不利之肘臂外后侧痛。

3.配肩井,膻中,尺侧,周荣,针刺泻法,行气活血,治疗气血瘀滞 之乳痈,乳癖等。

针灸对中风有用吗 中风针刺方法

主穴分二组。

甲组: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乙组:肩髃,肩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环跳,委中,解溪。

配穴:口舌歪斜加刺下关,地仓,颊车;言謇或不语加刺廉泉,通里,肘部痉挛加刺尺泽,曲泽,腕部拘挛加刺大陵,腕骨,手指拘挛加刺八邪;上肢抬举疼加天柱;膝部拘挛加刺曲泉,阴谷,踝部拘挛加刺太溪,照海,足趾拘挛加刺八风,涌泉。

治疗方法:两组交替使用,每组使用三次后更换1次,12次为1个疗程。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后遗症隔日1次,初期单次患侧,多用泻法,恢复期,后遗症因病程较久,久病必虚,故针刺当用补法,同时健侧,患侧交替针刺,或双侧同刺。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位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口角㖞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治疗方法: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俞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属脑,人身一切功能活动都以阳气为重,阳气不行,阴穴郁闭不通,筋脉失荣,肢体废用,中风为脑病,故治用督脉穴。

取穴: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钟,命门,腰阳关,长强。

治疗方法:隔日针1次,留针30分钟,12次为1疗程。

肩髃如何针刺

取穴:坐位上臂下垂。肩峰外侧端之下方,三角肌中分起点之中点;举上臂现凹陷处。

简易取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上向内下与肩关节表面成90°。

进针深度:用直刺法,与皮肤垂直进针,直刺0.5-0.8寸;或向内斜刺法,与穴位下外的皮肤呈50°夹角,向内稍偏下,斜刺1.5-2寸;或向下斜刺法,与穴位上内的皮肤呈50°夹角,向下斜刺1.5-2寸,亦可向前向内下及后内下进行透刺。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会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甚至到手指。

针刺肩髃有危险性吗? 肩髃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锁骨上外侧神经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4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三角肌:针刺处为三角肌中部上份。该肌由腋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第6颈神经组成。

4.三角肌下囊:为三角深面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滑液囊,常与肩峰下囊相通。此滑液囊肿胀时,可产生“肩周炎”症状。

5.冈上肌腱:此肌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上端。冈上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如何对肩周炎病人做针灸疗法

肩周炎是由于肩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的消失,故又称冻肩。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人到中年,气血渐衰,筋骨失养,肩部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以致气血不和,脉络阻滞而发病。以肩部产生疼痛,逐渐加重,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且日益并加重,致一定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的疾病。

针灸疗法:(必须医生操作)

1. 毫针:临床常用肩髃、肩髎、巨骨穴、肩前穴、肩贞穴及肩部压痛点等,亦可配用肩部附近臑腧、臂臑穴或肘关节以下穴位如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每次取4~5 个穴位。针刺时先刺局部穴,后刺远道穴,中强刺激半分钟左右出针,或间歇动留针5~10min,也可用电针法,2d1次。

2.温针灸:温针灸取肩髃、肩前、肩后、曲池、合谷、天宗、痛点。刺人得气后,在针尾上插2.5cn的艾条在针柄上施针。③刺络拔罐:在患肩部痛点及周围处,以三凌针点刺后拔罐10~15min,吸出少量淤血,或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罐。

肘髎的准确位置图 肘髎常用配伍治疗

1.配肩髃,肩髎,臑俞,针刺平补平泻法,疏利关节,治疗经脉闭阻之肩痛,活动不利等。

2.配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活血通络,治疗气血瘀滞之肘部拘挛,疼痛,屈伸不利。

3.配肩髎,曲池,外关,阳池,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气不利之上肢不遂,上臂疼痛,拘挛等。

相关推荐

拔火罐能治颈椎病 拔火罐治疗颈椎病哪些方法

用闪火法(将点燃的酒精棉球,伸到罐内烧一下,抽出棉球,很快罩扣于患处皮肤上。)将罐吸附于大椎、大杼、井、、天宗、膈腧、肝俞,亦可用抽气罐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10~15分钟。 取大椎、井、、颈夹脊、阿是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至微微渗血,立即用闪火法拔罐。 用闪火法拔罐于颈部,沿着颈夹脊、手太阳小肠经的外腧至天宗来回走罐。 将加工成不同口径的竹管放在煮沸的药水锅内,2~3分钟后取出,并把管内药水甩净,迅速地放在患者穴位上,可牢固吸住皮肤。7~8分钟后取下,局部皮肤出现淤血或充血。

清冷渊疼的原因 清冷渊常用配伍

1.配风池,悬颅,太阳,中渚,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治疗少阳风火头痛。 2.配风池,攒竹,睛明,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目赤肿痛。 3.配胆俞,阳纲,至阳,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清热祛湿,治疗黄疸,目黄等。 4.配,巨骨,臑会,天宗,针刺平补平泻法,疏经活络,祛风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背疼痛,麻木不举等。 5.配少海,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活络止痛,治疗经气不利之肘痛。

怎么用针灸方法治疗中风

主穴分二组。 甲组:,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乙组: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环跳,委中,解溪。 配穴:口舌歪斜加刺下关,地仓,颊车;言謇或不语加刺廉泉,通里,肘部痉挛加刺尺泽,曲泽,腕部拘挛加刺大陵,腕骨,手指拘挛加刺八邪;上肢抬举疼加天柱;膝部拘挛加刺曲泉,阴谷,踝部拘挛加刺太溪,照海,足趾拘挛加刺八风,涌泉。

针刺方向 井常用配伍疗法

1.配期门,行间,内关,天池,乳根,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通络下入,治疗肝气郁结之乳痈,乳汁不下。 2.配合谷,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理气活血,治疗气滞血瘀之滞产。 3.配章门,天井,足临泣,阳陵泉,大迎,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行滞,化痰散结,治疗气郁痰凝之瘰疬。 4.配丰隆,劳宫,太冲,水沟,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治疗痰火扰神之中风。 5.本穴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风池,风门,阳谷,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颈项强痛;配秉风,曲垣,天宗,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背痹痛;配

温溜的准确位置图片 温溜穴常用配伍治疗

1.本穴清热解毒,泻火消肿,配商阳,天突,丰隆,商阳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阳明实热咽喉肿痛;配风池,迎香,合谷,少商,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肺经蕴热鼻衄;配商阳,内庭,合谷,颊车,太阳,商阳点刺 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胃火上攻之面肿,头痛;配商阳,合谷,承浆,金津,玉液,上廉泉,商阳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胃热口舌肿痛。 2.配上巨虚,梁门,天枢,曲池,足三里,针刺泻法,调理肠胃,治疗肠腑不通之腹痛,肠鸣。 3.配液门,京骨,仆参,针刺泻法,泄热通腑,清心化痰,治疗痰热扰心之癫疾,吐

天府的功能与作用 天府穴常用配伍

1.配尺泽,肺俞,大椎,鱼际,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止咳平喘,治疗风热咳喘。 2.配大椎,丰隆,孔最,膻中,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热咳喘。 3.配合谷,丰富,神庭,鱼际,针刺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治疗热灼肺络之鼻衄。 4.配合谷,偏历,足通谷,昆仑,针刺泻法,清泄胃火,凉血止血,治疗胃热炽盛之衄血,吐血。 5.配劳宫,太冲,地五会,飞扬,涌泉,针刺泻法,清泻肝火,解郁止血,治疗肝火上逆之鼻衄。 6.配臑会,气舍,间使,太冲,太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消瘿散结,治疗阴虚火旺之瘿气。 7

天宗的准确位置怎么找

天宗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简易取法:垂臂,由胛冈下缘中点至胛下角做连线,上1/3与下2/3处即是本穴,用力按压明显的酸痛感。 主治疾病 类属:手太阳小肠经。 穴性:祛风通络,宣肺平喘,消肿散结。 主治病症: 1.风寒湿痹阻经脉之胛痛,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落枕诸病证。 2.肺气不利之气喘,胸胁支满诸症。 3.气血瘀滞之乳痈。 常用配伍 1.配,臑俞,贞,秉风,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治疗风寒痹阻之胛痛。 2.配贞,小海,支正,针刺

周炎怎么办

穴。大肠经上的穴位,用于治疗周炎、上肢瘫痪、臂神经痛等,配合髎、贞、臑俞等共同治疗周炎和上肢不遂等。该穴位于峰端下缘,当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按摩时一手按住患病的膀,用食指或中指用力按揉2—3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 井穴。胆经上的穴位,主治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等,在大椎穴与峰连线中点,部最高处。按摩时先以一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患一半的井穴五分钟左右。力量要均匀,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 贞穴。小肠经上的穴位

拔火罐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拔罐法

用闪火法(将点燃的酒精棉球,伸到罐内烧一下,抽出棉球,很快罩扣于患处皮肤上。)将罐吸附于大椎、大杼、井、、天宗、膈腧、肝俞,亦可用抽气罐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取大椎、井、、颈夹脊、阿是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至微微渗血,立即用闪火法拔罐。 用闪火法拔罐于颈部,沿着颈夹脊、手太阳小肠经的外腧至天宗来回走罐。 将加工成不同口径的竹管放在煮沸的药水(艾叶、防风、杜仲、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

胛骨酸痛的按摩手法 按摩髎穴

取穴部位:位于人体的部,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操作手法:按摩时用一手拇指在患一边贞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患者能承受的疼痛度为宜。 功效:髎穴是三焦经上的穴位,主治臂痛、重不能举,适用于胛骨酸痛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