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盗汗的食疗方
小儿盗汗的食疗方
1、神仙宝贵饼
原料:山药1 000克,白术250克,菖蒲250克,米粉适量。
做法:白术、菖蒲用米泔水浸泡1天,切片,加石灰1小块,同煮以去苦味,然后加入山药,共研成末,再加米粉和水制成饼,蒸熟食用。
功效:健脾化痰,开窍益智。
适应证:适用小儿发育障碍,痰湿阻窍者,症见头昏、头晕、记忆力减退等。
2、枸杞核桃炖羊肉
原料:羊肉120克,枸杞子10克,核桃仁15克,生姜3片,葱花、盐、调味品适量。
做法:将全部用料放入炖锅内,加水淹没用文火炖2~3个小时即可食用,每周2~3次,连服3~4周,冬季服用为佳。
功效:补肾壮阳,充髓补脑。
适应证:适用于小儿发育障碍,症见四肢不温、夜眠不安等。
3、莲子百合煨肉
原料:莲子50克,猪瘦肉250克,百合50克,葱、姜、料酒、精盐适量。
做法:莲子去皮心,百合去衣,猪瘦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肉块,将三者一起放入锅中,加入调料及水适量
烧开,再用文火炖1小时,连汤带肉及莲子、百合一并食用。
功效:健脾养心,润肺益智。
适应证:适用于小儿发育障碍,症见心悸胸闷、气短懒言等。
盗汗是什么意思 小儿盗汗
生理性盗汗一般是指小儿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幼嫩,机体水分较多,新陈代谢旺盛,加上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因此睡前活动量大、睡前进食或者被子过厚等原因均容易导致盗汗现象。
小儿缺钙、血钙偏低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容易导致小儿盗汗。此类情况多在佝偻病患儿中出现,往往以上半夜出汗为主。此外,结核病患儿可出现以整夜出汗为特点的盗汗症状。
小儿盗汗的治疗偏方
小儿汗多症中医则认为这是某些小儿肤理疏松、表虚不固、营卫不调所致。小儿汗多症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宝宝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中医将白天无故出汗称为“自汗”夜间睡眠出汗,醒后停止出汗为“盗汗”无论自汗还是盗汗,多是体质虚弱有关。
治方:乌梢蛇10克,生姜2片,水煎服,日1剂。
功效:补气止汗,治小儿多汗、身冷,汗粘腻者。
(曲家丰) 小儿盗汗(阴虚):黄芪30克,防风30克,白术12克,太子参12克,薏苡仁20克,煅牡蛎12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20克,甘草3克。每日1剂,分二次服。
小儿自汗(阳虚):核桃仁300克,莲子300克,黑豆150克,山药150克,以上材料研压粉后混合。每次1-2匙。拌在稀饭,米粉中(要煮熟)拌匀成糊每日两次。
夜间盗汗食疗
1、韭黄100g,猪腰1个,食油、盐、姜、味精等适量。将韭黄洗净切成小段,猪腰洗净切成薄片。将食油放入锅内,置明火上,油八成熟时,先放入猪腰,炒透后放 入韭黄、姜丝,韭黄熟后,加盐、味精调味后取出即成。可佐膳。 此方适应于肾虚腰痛、慢性腰肌劳损、肾虚遗精、盗汗、老人肾虚耳鸣等症,有补肾强腰的功效。
2、枸杞15g,雏母鸡1只,料酒、胡椒面、生姜、葱、味精、食盐适量。将雏母鸡宰杀后,去毛和内脏,洗净;将葱切段、姜切片备用。将雏母鸡肉放入锅内,用沸水氽透,捞出放入凉水内冲洗干净,沥尽水份,再把枸杞袋入鸡腹内,然后放入盆内(腹部朝上)。把葱、生姜放入盆内,加入清汤、食盐、料酒、胡椒面,将盆盖好,再用湿棉纸封住盆口,在沸水武火上笼蒸2小时取出。将盆口棉纸揭去,拣去姜片、葱段不用,再放入味精,即可食用。 此方适应于男女肾虚腰痛、神经衰弱。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
3、金针菜50g,瘦猪肉150~200g,酱油、豆粉、盐、味精等适量。将金针菜、瘦肉洗净,一同放在砧板上,用刀剁成肉酱。加入酱油、盐、豆粉、味精等调味品,搅拌均匀,放入碟内摊平。将碟放入蒸锅内,隔水蒸熟。可佐膳。 此方适应于肾虚腰痛、盗汗、肾 虚耳鸣等症,有补血、养肾的功效。
4、冬虫夏草性温,味甘,有补肾和补肺的作用,是一种平补阴阳的名贵药材。如《本草从新》说它“保肺益肾。”《药性考》亦云:“虫草秘精益气,专补命门。”《柑园小识》还说:“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凡肾虚者最宜用含氨基酸较多的福临门冬虫夏草4克配合肉类如猪瘦肉、鸡肉或鸭肉等共炖,连续服用一个月大部分肾虚盗汗、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2]
5、虾性温,味甘咸,入肾经,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凡因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脚软弱无力,或阳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虾。《食物中药与便方》还曾介绍:“肾虚,阳痿,腰脚痿弱无力:小茴香30克,炒研末,生虾肉90~120克,捣和为丸,黄酒送服 ,每服3~6克,1日2次。”
6、 山药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如明·李时珍指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本草正》亦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本草经读》还说:“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所以,凡肾虚盗汗之人,宜常食之。
7、猪肾 性平,味咸。唐·孟诜 认为猪肾“主人肾虚”。《日华子本草》说它“补水脏,治耳聋”。水脏者实指肾脏而言。故凡因肾虚所致的腰酸腰痛、遗精、盗汗及老人肾虚耳聋耳鸣,宜常食之。
小儿盗汗按摩哪里 小儿盗汗按摩部位
按摩心经穴分为泻法,补法,一般多用泻法,即从中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有清心退热的作用。
腧穴定位:在中指掌面末节。
按摩手法:由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向指尖直推,力度不宜过重,推5分钟。
按摩肾经穴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利下焦湿热的功效。
腧穴定位:在小指掌面末节。
按摩方法:自小指指尖向掌指关节横纹直推,力度适中,推3分钟。
揉肾顶穴能瘦脸元气,固表止汗,对缓解盗汗有一定作用。
腧穴定位: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小指末端处,力度适宜,按揉4分钟。
小儿盗汗是什么
什么是小儿盗汗
小儿盗汗就是指孩子睡着的时候身上会出汗,当睡醒的时候就会停止的现象,小儿盗汗多发于5岁以下的小孩,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盗汗的现象,因为这个阶段正是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如果营养供应赶不上发育需求的话,就会出现阴虚盗汗。
盗汗指的是给孩子稍微盖多一些被子或者孩子睡前运动量大,睡觉时就会在头部、背部出汗。而还有一种是指给孩子盖得不多,但入睡就会浑身大汗,醒来孩子常会喊口渴,且孩子会出现爱踢被子、便秘、体型消瘦等症状。
严重的小儿盗汗要及时地治疗,适当地进行调理,同时及时止汗,避免着凉。
小儿盗汗的症状
脾虚易感的小儿通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童差。
并会出现自汗盗汗,夜啼,厌食,头发稀疏缺少光泽,面色苍白,或萎黄,大便不凋,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或手心热,经常感冒,咳嗽等症状。
舌质淡,苔薄或有剥脱苔,脉细无力。如果你的孩子开始出现这种症状,妈妈们就要引起注意了。
小儿盗汗的护理
对于小儿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对于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专家推荐:小儿盗汗的护理及食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盗汗,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简称“ORS”,或白开水加点食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将胜过大量药物治疗。
盗汗食疗 韭汁肉饼
用料:韭汁、瘦猪肉各30克,盐适量。
做法:韭菜洗净,捣烂取汁,瘦猪肉剁成肉饼,同韭菜汁拌匀,盐调味,蒸熟,1日分2次食用。
功效:适用于小儿盗汗。
小孩头上爱出汗是怎么回事
有些孩子经常在睡眠时出汗,汗水浸湿了衣衫、枕巾,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盗汗。许多家长为此担心,虽到处求医,但仍然见效不大。 其实,小儿盗汗并不一定是病态,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盗汗。因为小儿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可使机体产热增加,或在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可造成小儿睡后出汗较多,尤其是在出汗后2小时内。病理性盗汗多见于佝偻病,以3岁以下的小儿为主,主要表现在上半夜出汗,这是由于血钙偏低引起的。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患儿同时还有低热消瘦、体重不增或下降、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一旦发现小儿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调整生活规律,消除生活中得致热诱因。如入睡前适当限制小儿活动,尤其是剧烈活动;睡前不宜吃得太饱,更不宜在睡前给予大量热食物和热饮料;睡觉是卧室温度不宜过高,更不要穿着厚衣服睡觉;盖的被子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对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等。也可以进行食品上的进补,喝生命阳光牛初乳,增强抗病能力,儿童发育未成熟,其支气管、胃肠道及免疫系统等都比较薄弱,容易发生感染。牛初乳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可中和、清除肠道致病细菌,促进有益细菌生长,预防肠道疾病发生;同时免疫球蛋白、消炎因子、巨噬细胞等免疫物质能增强抵抗力,减少感冒、肺炎、腹泻等疾病的几率。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进行抗结核治疗。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毛巾擦干皮肤,更换衣服,还要勤沐浴。要让小儿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也会随之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