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不舒服可以直接艾灸胃部吗 大陵穴

胃不舒服可以直接艾灸胃部吗 大陵穴

大陵穴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艾灸大陵穴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

腹泻艾灸穴位是哪个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3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灸法5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6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前列腺炎艾灸有用吗 急性期前列腺炎艾灸方法

症状:患者排尿不尽,尿后余沥不尽,时常滴出白色粘液,伴随尿频,尿急,尿时涩疼,会阴疼痛等,舌苔薄黄或白,脉弦。

艾灸疗法:灸中极,关元,会阴,气海,三阴交,阴陵泉,复溜穴。

操作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一支艾卷点着,施灸者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以致微有热痛感觉为度,每穴可灸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消肿排脓。

呕吐艾灸哪里图解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阳陵泉的定位在哪里

阳陵泉的准确位置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穴道,在人体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的腓骨小头稍前的凹陷中。

取穴技巧:正坐,垂足,约呈90°,上身稍前俯,用右手手掌轻握左脚膝盖前下方,四指向内,大拇指指腹所在位置即是该穴。

阳陵泉的功能作用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合穴,也是八会穴中之筋会,按摩这个穴位能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舒筋健膝。是治疗胆腑病症之要穴,而肝与胆相表里,故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极佳。阳陵泉主要用来治疗肝胆疾病,可以舒筋通络,逆气而泄,在中医中称肝主筋,主疏泄,因此,经常刺激阳陵泉又可以解除血管和肌肉痉挛,对头颈部的疼痛起到抑制作用,对颈部关节的活动起到改善作用。

主治疾病

1.按摩阳陵泉对抽筋,筋骨僵硬,酸痛有特效;长期按压,对胃溃疡,肝炎,胆石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痛,膝关节痛,下肢麻木,胆绞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耳鸣,耳聋等症有很好的改善,医治和保健作用。

2.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3.阳陵泉坐位筋之会穴,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艾灸阳陵泉可以用来治疗下肢筋病,改善下肢肿痛,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判断阴虚阳虚最准的办法 阴虚内热能艾灸吗

能艾灸。

因为艾灸不仅具有温阳散寒、舒筋通脉、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时还可去热除烦、调理脾胃、促进睡眠等,而阴虚内热,多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失眠多梦等症状,可以用艾灸在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肾俞穴、命门穴、以及腹部天枢穴、神阙穴等穴位艾灸15-30分钟左右,以达到温肾滋阴、清热除烦、提高睡眠质量的效果。

但要注意

对于糖尿病以及皮肤有破溃者,属于阴虚内热的人应该禁止艾灸,以免加重病情。

咽喉肿痛艾灸哪里

风热外袭致咽喉肿痛

主要症状:咽喉红肿疼痛,有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吞咽或咳嗽时加剧,伴随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

艾灸疗法:灸天容,曲池,尺泽,扶突,大椎,外关,合谷,少商穴。

操作手法:

用艾条温和灸,将一支艾卷点燃,施灸者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以至微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肺胃实热型咽喉肿痛

主要症状:咽喉赤肿疼痛,痛连耳根和颌下,伴随高热头痛,烦渴,口干口臭,咯痰黄稠,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艾灸疗法:加灸商阳,丰隆,内庭,扶突,大椎,外关,合谷,少商穴。

操作手法:

肺肾阴虚型咽喉肿痛

主要症状:咽喉微肿,色黯红,疼痛较轻,或吞咽时疼痛,入夜症状加重,伴随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有虚烦失眠,耳鸣等,舌红苔少。

艾灸疗法:

1.灸鱼际(泻法),太溪,照海(均用补法),扶突,大椎,外关,合谷,少商穴。

操作手法:将点燃的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微有热痛感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2.灸角孙穴

操作手法:灯芯灸,分开头发,暴露皮肤,取灯芯草一根,一端浸入食用油内约2厘米,取出点燃后,迅速点烧穴位皮肤,一点即起,可听到“叭叭”的响声,局部呈微红色,点灸1次即可,个别疗效不满意者,可再做1次。

3.灸角孙,翳风穴。

操作手法:用火柴1根,划燃后迅速点灸上穴,手法要轻快迅捷,迅速离穴,听到响声即可,点灸处有迷粒大斑痕,一般不需处理。

功效:滋阴补肾。

用艾条温和灸。用点燃的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以致微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灸,每穴灸1-2壮。

艾灸:清泻胃火。


舌苔发黄艾灸哪里啊

1.艾灸肺俞

取穴: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艾灸方法:被灸者采取俯卧姿势,施灸者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艾灸大概20分钟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好,每日艾灸1次。

功效:肺脏的湿热之气由肺俞外传于膀胱经,艾灸肺俞有祛热除湿的功效,能够缓解湿热内蕴引起的舌苔发黄。

2.艾灸胃俞

取穴: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便是此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也可采用隔姜灸,效果更好。

功效:艾灸胃俞穴具有化湿气、消滞、理气、和胃之功效,适宜舌苔发黄、想吐、口臭、食欲不振者。

3.艾灸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取穴:中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向下4横指,当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即是足三里;在我们膝盖下缘的内下方会有一个突起的骨头,沿骨头下方和内侧摸会有一个凹陷,此处为阴陵泉。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艾灸大概20分钟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好,每日艾灸1次。

功效:和胃健脾、除湿,适合脾胃湿热、舌苔发黄、有口气者。

艾灸来治疗秋季腹泻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3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5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6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带状疱疹艾灸哪些部位

带状疱疹艾灸取穴:皮损局部阿是穴,颈椎胸椎夹脊穴(颈椎胸椎旁开5分钟许),支沟(腕背横纹中点上3寸),阳陵泉(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1寸的凹陷中),阴陵泉(膝关节内下方高骨下凹陷中),行间(足背第1,2趾缝纹头端)。

穴位解析:皮损局部灸疗加拔罐活血通络,祛瘀泻毒;支沟是三焦经穴,阳陵泉属胆经穴,阴陵泉是脾经穴,三经均分布于带状疱疹最为多发的胁肋部,三穴配合应用能疏泄三焦,通经活络,健脾化湿;行间归属肝经,具有舒肝泻热之功;相应夹脊穴通调患部经络,畅达气血,使“通则不痛”。

施灸方法:

1.艾条旋转灸:取清艾条2根,点燃后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旋转熏灸皮损局部,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根据皮损面肌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20分钟,每日1次。

2. 艾柱直接灸:于皮损局部3处(一处为疱疹头部,即最先法疹部位,一处为疱疹密集处,一处为疱疹的尾部)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用线香点燃后施灸,当感觉灸痛时患者需小忍片刻,可在施灸附近用指切,棉签擦摩,轻轻拍打等方法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等待艾炷燃尽;再以同样的方法续灸,每处可施灸5-7壮。

艾灸除湿气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可以通过艾灸以下穴位祛湿气。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四寸,用艾条对准中脘穴进行艾灸,距离大概一寸左右,以皮肤觉得温热舒服为宜,大概5-10分钟。

脾俞和胃俞分别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艾条对准脾俞和胃俞分别进行艾灸,也可以在两个穴位之间进行回旋灸,以皮肤觉得温热舒服为宜,大概5-10分钟。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用艾条对准阴陵泉穴进行艾灸,距离大概一寸左右,以皮肤觉得温热舒服为宜,大概5-10分钟。

相关推荐

冬天手脚冰凉可用艾灸缓解

阴虚质:这类人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常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唇红微干,冬寒易过,夏热难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本体质秦伯未老中医主张长期服用首乌延寿丹,认为本方有不滋腻、不寒凉、不刺激、不蛮补四大优点,且服后有食欲增进,精神轻松愉快的效果。 阳盛质:凡强壮的,声高气粗的,好动的人,属于阳盛体质。此类人平素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脉洪数有力,舌红苔薄黄。本体质之人不易患病,一经患病,多为急性病、暴发病。故饮食方面多用滋阴、清淡之品;运动量也

艾灸部的好处

艾灸部能够起到和健脾的功效,维持部的正常运行,从而使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顺利进行。 艾灸部会使部产生一股暖意,从而加快肠蠕动,帮助体内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艾灸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补充大肠经气血,使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从而对体内的毒素有所排出。

阳陵泉的准确位置视频 阳陵泉主治疾病

1.按摩阳陵泉对抽筋,筋骨僵硬,酸痛有特效;长期按压,对溃疡,肝炎,胆石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痛,膝关节痛,下肢麻木,胆绞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耳鸣,耳聋等症有很好的改善,医治和保健作用。 2.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3.阳陵泉坐位筋之会穴,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艾灸阳陵泉可以用来治疗下肢筋病,改善下肢肿痛,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艾灸曲池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曲池为大肠经的合穴,能有效调节肠功能,艾灸曲池穴能温经散寒,舒筋活络,使上肢更加灵活,还可以使眼睛明亮,改善视力。 因为“大肠者,传导直官,变化出焉”。本腑有传送运输的治则,它与肺经相表里,有治理调节的作用,所以灸曲池穴起祛风解表,清热利湿,强壮明目的作用。 主治疾病 1.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腧穴中的合穴,属土,为大肠经的母穴。合主逆气而泄,及病在因饮食而得的病症,故曲池与足三里,天枢配合有治疗痢疾,肠炎,肠痛等肠疾病的作用。 2.阳明行气于三阳,四肢为阳,曲池为治疗上肢瘫痪的重要穴位,与阳陵泉配合

大陵穴针刺怎么操作

大陵针刺方法 位置: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后姿势,腕掌侧第1横纹后缘,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简易取穴:仰掌,微屈腕关节,在掌后第1横纹上,所出现两筋之间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由掌面向背面直刺与掌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可有向指端反射的触电感。 功能主治 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本穴具有清营凉血,宁心安神,和宽胸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痛,呕吐,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热

小儿发烧腹泻能艾灸

1、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2、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3、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

艾灸部后有点疼

艾灸部是让阳气不断的输入人体内,而艾灸部结束后,会有一些排病反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排病反应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气胀、起水泡、局部红点等。 若艾灸部后有点疼,有可能是艾灸后造成的不适,情况轻微一段时间后好转的话,并没有什么大碍,若疼痛时间长疼痛加剧等,建议前往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治疗。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艾灸: 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

艾灸疗法治百病

【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师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脘寒痛

呃逆怎么处理 寒气犯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沉缓,得热则减,部不舒,饮食减少,苔白,脉迟缓。 施灸方法:1.艾条温和灸,艾条隔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每次选穴4-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灸1次,5-7次为一疗程;2.艾柱无瘢痕直接灸:将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油以粘附艾炷,用中小艾柱,放小艾柱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即扫除艾柱,更换新的续灸,连灸3-7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膈俞,中脘,膻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