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

1.中暑

凡有接触高温环境或有在烈日下曝晒病史的小儿,突起体温升高、大汗、脱水伴烦躁、嗜睡、肌肉抽动或意识障碍者,均应考虑中暑。体温升高是中暑的主要特征之一,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久,预后越差。体温达41℃是一个危险指标,常出现昏迷或抽搐,超高热若持续数小时不退,存活者可能遗留永久性脑损害;体温高达42℃时,易继发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体内丢失大量氯化钠还可出现阵发性肢体肌肉痉挛和抽搐;因高热、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或黏稠度增加可诱发DIC,使病情突然恶化,甚至死亡。

2.暑热症

暑热症患儿多在盛夏时节发热,绝大多数病儿发生于周岁前后至2岁间,6个月以下和3岁以上少见。

(1)体温

在38~40℃之间,可为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不退。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武汉儿科医生曾观察部分久热不退的病儿,移居庐山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2)多饮多尿

患儿虽有汗腺功能障碍,但肾功能正常,因此多尿、尿清而频繁,尿量虽不如尿崩症那样多,也可在一昼夜达20余次,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引起口渴多饮,每天饮量可达3L以上。

(3)少汗或无汗

大多不出汗,仅有时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液。

如何预防孩子中暑

幼儿中暑后家长应该采取紧急措施缓解小儿中暑的情况,而且还需要注意小儿中暑后的饮食禁忌,避免走进小儿中暑的饮食误区,加重小儿中暑的情况。这些都是幼儿中暑的事后处理,同时我们的家长还应该了解事前规避,也就是说学会如何预防幼儿中暑。

预防幼儿中暑可以从避免引起小儿中暑的主要原因来入手,也就是说只要爸妈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适当给宝宝增减衣物、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以及让宝宝避免在热环境下活动时间过长,注意纳凉,就能有效预防小儿中暑。

其中预防中暑要合理饮水。预防中暑药鼓励孩子活动多时要鼓励他们多饮水,可以饮用少量淡盐水。如果宝宝不太爱喝水,爸爸妈妈不用过于着急,宝宝体内水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直接饮水,夏季还可以尽量多给宝宝煲一点儿绿豆汤清凉解暑的汤,自然晾晾,让孩子随时饮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也含有大量的水分,含水量高的蔬菜和水果中(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水分占95%,也可以让孩子适当多吃一些含水丰富的青菜和水果。

小儿暑热症的病因

1、小儿暑热症多发生在六个月至三岁的婴幼儿身上,这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免疫功能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2、夏天天气过于炎热,使得宝宝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易发生感染;

3、夏季病毒和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如果孩子吃了被污染的食物,也可能会诱发感染;

4、夏季需要长期使用空调,一些有害气体及微生物会通过呼吸道进入孩子体内;

5、夏天天气炎热,孩子的食欲常常会减退,但机体代谢率却增高,消耗增加,如此也会损伤孩子的免疫功能。

小儿暑热症早期症状

1、体温:在38~40℃之间,可为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不退。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武汉儿科医生曾观察部分久热不退的病儿,移居庐山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2、多饮多尿:患儿虽有汗腺功能障碍,但肾功能正常,因此多尿、尿清而频繁,尿量虽不如尿崩症那样多,也可在一昼夜达20余次,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引起口渴多饮,每天饮量可达3L以上。

3、少汗或无汗:大多不出汗,仅有时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液。

4、其他情况:病初一般情况良好,不显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多不严重。体检除咽部稍呈充血外,并无其他阳性体征。高热时可见惊跳、嗜睡,少见神经系统严重症状。热度持久不退时则可见食欲减退、苍白、消瘦无力、烦躁不安,出现慢性病容。除部分病例的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外,实验室检查结果多在正常范围内。

5、病程:多数历时1~2个月,但亦可长达3~4个月,直至脱离高温环境或秋凉后发热及其他症状逐渐消退。

有接触高温环境或在烈日下曝晒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者,中暑容易诊断。仅有较长时间发热,而一般情况良好,并且除外其他发热原因时,即可确诊暑热症。

中暑加感冒的症状有什么

如何预防中暑:适当运动:健身运动是上班族的时尚,但在炎热的夏季要减少运动量,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时间以半小时为宜。什么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是夏季人体突感风邪或寒湿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病证。夏季暑湿之邪重,人出汗多,毛孔舒张。如果贪凉露宿或喜用风扇、空调等,风寒、暑湿之邪会乘虚而入引起感冒。暑湿感冒的主要表现有:身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黏,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大便不爽,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中暑与暑湿感冒的区别:暑湿感冒属感冒范畴,有明显的感冒症状,如“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或咳嗽)”;而中暑虽有发热(比感冒发热重),但没有恶寒、鼻塞、流涕之类的感冒症状,这是其与感冒的根本区别。其次,中暑诱因明显,即多在高温环境下劳作时发生;而暑湿感冒与感受风寒和暑湿有关,但外界诱因常并不明显。暑湿感冒病程缠绵,大多需数日治疗而痊愈;中暑虽发病急,但恢复也快,一般1~2天,甚至几小时内症状即可消除。

中暑和暑湿感冒都多有暑中夹湿现象,湿易伤脾,所以二者常出现相同的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泻、食欲不佳等。在用药上,二者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暑的治疗:治疗中暑重在祛除体内的暑湿,基本治疗方法有祛暑清热、解暑和中、祛暑利湿、清暑益气等。常用祛暑中成药有暑热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水(丸、软胶囊等)、十滴水(胶囊)、六一散、仁丹(又叫“人丹”)、清暑益气丸、暑症片、广东凉茶、午时茶,以及外用清凉油、风油精等。暑湿感冒的治疗

小儿暑热症吃什么

【麦冬粥】

材料:麦冬、粳米、冰糖。

步骤:

1、将麦冬洗净,放在沙锅内,加水上火煎出汁,取汁待用。

2、锅内加水,烧沸,加入洗过的粳米煮粥,煮至半熟悉,加入麦冬汁和冰糖,再煮开成粥,即可。

【荷叶冬瓜汤】

材料:荷叶、冬瓜。

步骤:

1、取嫩荷叶1张剪碎,鲜冬瓜500克切成薄片。

2、加水1公斤煮汤,汤成后去荷叶加食盐少许即可。

【绿豆百合】

材料“绿豆、百合。

步骤:

1、绿豆浸数小时,洗净再加水煮,再加百合制,冷却后即可食用。

不规则热见于什么病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

人体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有一定耐受限度,当长时间置身于高温环境中,机体则失去调节代偿功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动时间过长,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起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时,即为中暑或暑热。

伴随症状: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患者通常初选高热(不规则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风寒暑湿燥火的简介

风:分为外风内风。外风是邪侵肌表,肺卫不固。内风是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外风:轻者症状为恶风,发热,有汗,头痛,鼻塞或流清涕,咽痒,咳嗽,脉浮。重者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或关节疼痛。

内风:发病急骤,轻者症状为眩晕,手足颤动,麻木。重者抽搐,昏迷,角弓反张,半身不遂,或卒热昏仆,不省人事。

寒:分为外寒内寒。

外寒:寒邪伤及肌表,特征为恶寒、发热。伤及经络筋骨特征为关节疼痛,伤及胃肠,则腹痛、吐泻。

内寒: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症状为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畏寒喜暖,舌质胖淡,苔白滑润,脉沉迟弱。心阳不足,则伴有心胸憋闷,甚至绞痛,面青唇紫;脾阳不足则伴有腹胀,食少,大便溏泻;肾阳不足则伴有腰脊发凉,小便频清,阳痿或女子带下清稀;肺气不足则伴有少气,自汗,咳喘,痰涎清稀如水;肝阳不足,虚寒循经下行,则兼见寒疝,少腹或睾丸抽痛,若寒循经上行,则可见呕吐、涎沫,头顶作痛等症。

暑:分伤暑和中暑,伤暑又有暑热和暑湿之别。

伤暑:暑热症状恶热,大汗出,头痛,身倦,唇干,烦渴,脉洪数。暑湿因暑天感寒,症状为发热,恶寒,呕吐,胸闷,汗出,气促,身重倦怠,食少腹泻,小便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滑数。

中暑: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发热气粗,出冷汗,脉洪大无力或沉伏。

湿:分为内湿外湿。外湿因久居潮湿之地,或长期涉水淋雨,加之防护不周,缺乏锻炼而致。内湿因过食生冷或酗酒,以致脾胃不和,湿浊内停。

外湿:头身沉重疼痛,四肢倦怠,关节屈伸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

内湿:湿阻上焦,则头胀头重,胸脘痞闷,口淡乏味而粘,有时觉有甜味,不思饮食,或渴不多饮,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湿阻中焦则腹胀饱满,饮食不化,嗳气,四肢沉重,黄疸,大便溏,小便涩少,苔白厚腻;湿阻下焦则足肿,小便淋浊,大便溏泻女子带下等症。

相关推荐

小儿暑热症饮食疗法

对暑湿困脾型食疗应以清暑化湿,芳香畅中之法。用藿香5g,厚朴5g,杏仁5g,白蔻仁6g,薏苡仁15g,粳米30g。先将藿香、厚朴、杏仁、白蔻仁煎水取浓汁,再将薏苡仁与粳米同煮为粥,待粥煮好时兑入药汁,加少许白糖调味,每日服2~3次。 对气阴两虚型食疗应以消暑益气,养阴健脾之法。用人参5g,麦冬15g,五味子3g,共煎取药汁,取粳米30g用药汁煮粥,煮熟后放入冰糖适量调味,每日服2~3次。对暑热症患儿还可以用荷叶15g,绿豆100g,黄豆、白扁豆各30g,加水煎煮至豆烂后,取浓汁饮服,有清热解毒,利湿消暑之

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 夏天小暑热还是大暑热

大暑更热。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六个节气,此时已经到了夏天的高峰时期,气候到达了夏天的鼎盛,过了这段时期,气候就会开始由热转凉,进入温暖舒适的秋季气候了。

杨梅酒为什么要放冰箱 杨梅酒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好处:杨梅酒在夏天喝会感觉气舒神爽,有消暑解腻的作用,能预防中暑和解除轻度暑热。另外,杨梅酒还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止霍乱等药用作用。 坏处:杨梅酒喝多了会对牙齿有一定的损伤,而且还会长疮、生痰、刺激胃黏膜,甚至引起胃痛。

杨梅酒泡多久最好 喝杨梅酒的注意事项

1、杨梅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故溃疡患者要慎食。杨梅性温热,牙痛、胃酸过多、上火的人不要多食。糖尿病人忌食杨梅,以免使血糖过高。 2、治疗本病的药酒,以预防中暑和解除轻度暑热为主,不适于暑犯心营、肝风内动等症。

大暑热还是小暑热 小暑、大暑勤洗澡

小暑、大暑的时候温度会比较高,皮肤表面的温度也会比较高,容易出汗,勤洗澡洗个澡不仅可以清洁身体,还能将皮肤表面的温度给带走,勤换衣能预防皮肤疾病,以免捂出皮肤疾病来。

预防中暑 中暑最易盯上这几类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更高。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热。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此外,身体有大块肌肉的人,运动时产热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人群。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

小儿中暑发热的特点是什么

小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中暑,中暑发热的特点是什么,对小儿中暑应该怎样处理,这是每一位妈妈应该掌握的卫生常识。 小儿中暑的突出表现是高热,一般中暑时体温往往达到38℃-39℃,严重的中暑甚至体温可达41℃以上。病初患儿出汗较多,继而因出汗太多可能引起丘脑下部和汗腺功能失调,皮肤反而无汗,干而灼热,面部潮红,无汗时患儿体温往往会进一步迅速升高。同时伴有口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有的患儿又出现惊厥和昏迷,严重时并发脑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对小儿中暑应注意预防,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直射

夏季小儿发热的常见疾病

暑热症 病因 暑热症又名夏季热。发病时间大多从气候炎热的夏季开始,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在6个月到2岁的婴儿中更为多见。 典型症状 暑热症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心悸胸闷,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重症中暑者,还伴有昏迷、抽筋、高热、休克等症状。 问讯鉴别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暑热症发热的持续时间一般都很长,往往达1-3个月左右。 以高热为主,大多数患儿在38~40℃之间,且连续不退。 气候越热,体温也越高。 如发热过久,还会出现面色苍白、消瘦、烦躁不安、多哭闹等表现。 治疗 高热的治疗

大暑热还是小暑热

大暑热。 从节气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大暑比起小暑要炎热得多,暑的意思是热,小暑是小热,大暑是大热,所以,每到大暑节气后,天气就会开始变得非常的炎热,让人颇有不适。 而且,从传统节令来说,小暑节气来没有到达三伏天内,而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中最热的中伏。

三伏天祛湿气最佳时间 三伏天是最热的时候吗

三伏天是全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天处于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和处暑节气之间,此时暑热较盛,三伏天有三个伏天,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中伏最热,在经历了10天初伏的发展,到了中伏阶段地表湿度变大,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但是散发的少,这样一天天积累,地表热量就会越来越高,人们就会感觉越来越炎热。 三伏天出行的时候需要注意避暑和防晒,以免中暑和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