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术后吸收不良症状体征
胃切除术后吸收不良症状体征
1、营养不良
小胃综合征,进食后不适使病人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倾倒综合征和胃肠道吸收不良使病人消瘦和营养不良。
2、贫血
由于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质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由于胃切除后抗贫血内因子缺乏,造成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腹泻
多因毕Ⅱ式吻合后胃排空过快,小肠蠕动增强,消化与吸收不良所致。另外食物和胆汁、胰液不能很好地混合,丧失了胰液分解脂肪和胆盐的乳化脂肪作用,影响脂肪吸收,导致脂肪泻。
维生素b1功效
(1)维生素B1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如“脚气病”,周围神经炎及消化不良。(2)妊娠或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长期慢性感染,重体力劳动,吸收不良综合症伴肝胆疾病,小肠系统疾病及胃切除后维生素B1的补充。
什么是胃切除术
胃切除术是一种治疗严重胃病的手术,做胃切除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切除。一旦切除胃饮食方面要更加注意,切勿暴饮暴食,食用易消化食物。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将食物进行研磨,然后送入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如果患者没有了胃,只能使用十二指肠进行研磨了,但是效果远远不如胃,这种患者的消化功能会下降很多,这时更应该食用易消化食物。
重度贫血怎么办
铁剂治疗:
一口服铁剂:最常用的制剂为硫酸亚铁,富马酸铁富血酸.服药时忌茶,以免铁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铁之缘片采用多种传统配方制造,对人体胃肠道没有刺激作用,建议服用.
二注射铁剂:一般尽量用口服药治疗,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应用注射铁剂:
①肠道对铁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慢性腹泻,脂肪痢等
②胃肠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铁剂后症状加重,例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结肠炎,胃切除后胃肠功能紊乱及妊娠时持续呕吐等
③口服铁剂虽经减量而仍有严重胃肠道反应。
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
三辅助治疗:加强营养,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
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胃轻瘫则是由糖尿病、原发性神经性厌食和胃切除术所致。
老年的消化功能减退,易受情绪影响,有时食物稍粗糙或生冷及食物过多过油腻时也可诱发。
值得强调的是,一般在家中自我治疗的轻型消化不良,大都由于情绪不好、工作过于紧张、天寒受凉或多食不易消化食物所引起,仅有轻微的上腹不适、饱胀、烧心等症状。
消化不良可由特发性、先天性、炎症性、传染性或胰腺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如乳糜泻为麸质敏感性肠病,是原发性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因小肠粘膜缺乏某种肽酶,不能把麸质代谢产物α麸蛋白彻底分解,而麸蛋白对小肠粘膜有强烈损害作用。进食的麸质在肠粘膜局部刺激lgA抗体产生,而且可与lgA形成抗原-抗体原复合物,沉积于肠粘膜,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肠粘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热带性和非热带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小儿乳糜泻。流行于热带地区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以慢性脂肪泻、多种营养素缺乏,口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特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小儿乳糜泻和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病人,主要是不能耐麸质而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
什么是胃切除术
1、胃切除术适应症:在胃切除术中常用的是胃全切除,胃大部份切除、半胃切除和胃窦部切除。
(1)全胃切除用于胃癌源位于胃体范围偏大者。
(2)胃大部切除适用十二指肠溃疡,骨酸分泌高的胃溃疡,胃远端的肿瘤。
(3)半胃切除适用于胃溃疡胃酸不高者。
(4)胃窦部切除主要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行迷走神经干切断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附加手术。
2、手术效果:
切除全胃和部份胃治疗胃、十二指溃疡、胃部良性肿瘤、出血和胃癌被临床广泛采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切除了部份或大部份胃,使其体积变小,原有生理功能受到了损害,有部伤患者会出现以下并发症。
(1)复发性溃疡。
(2)直食后出现腹部不适、心慌头昏、出汗、无力、恶心、腹泻等倾倒综合征症状。
(3)胆汁返流性胃炎。
(4)贫血及营养障碍。
(5)癌症复发或和转移。
如有上述并发症出现时,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多能减轻或消除。胃癌病人手术前后尚需用化疗配合,提高手术疗效。
3、禁忌症:胃癌晚期伴有其他脏器广泛性转移体质极差者。
4、麻醉方法: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胃癌术后警惕并发症的出现
胃切除及胃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并发胆囊炎、胆石症的情况,已越来越引起医生的重视。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
1.胃切除术后,由于缺乏胃酸,细菌有可能进入胆管繁殖,引起胆管炎症。
2.胃切除术后生理解剖关系的改变。胃切除术会造成一个较大范围的创面,这个创面在术后愈合时大多形成瘢痕挛缩或相互粘连牵拉,从而影响胆汁的排泄,造成胆汁潴留。
3.在进行胃切除或胃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胆囊丧失了舒缩功能,导致胆囊内胆汁稀释、浓缩和排泄障碍。
4.胃切除术后的患者,一般都遵医嘱进食易消化的食物,故大多不敢吃富含脂肪、蛋白质类的食物。这样胆囊因缺乏脂类饮食的足够刺激而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便不能排泄胆汁,造成胆囊内胆汁淤积、浓缩、沉淀,形成结石。
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消化不良原因很多,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胃轻瘫则是由糖尿病、原发性神经性厌食和胃切除术所致。
消化不良原因,老年的消化功能减退,易受情绪影响,有时食物稍粗糙或生冷及食物过多过油腻时也可诱发。
值得强调的是,一般在家中自我治疗的轻型消化不良,大都由于情绪不好、工作过于紧张、天寒受凉或多食不易消化食物所引起,仅有轻微的上腹不适、饱胀、烧心等症状。
消化不良原因, 消化不良可由特发性、先天性、炎症性、传染性或胰腺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如乳糜泻为麸质敏感性肠病,是原发性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因小肠粘膜缺乏某种肽酶,不能把麸质代谢产物α麸蛋白彻底分解,而麸蛋白对小肠粘膜有强烈损害作用。进食的麸质在肠粘膜局部刺激lgA抗体产生,而且可与lgA形成抗原-抗体原复合物,沉积于肠粘膜,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肠粘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热带性和非热带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小儿乳糜泻。流行于热带地区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以慢性脂肪泻、多种营养素缺乏,口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特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小儿乳糜泻和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病人,主要是不能耐麸质而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
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营养调理
胃大部切除术可作为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尾部肿瘤等常见手术方式,但在此类手术治疗结束后,绝大多数患者机体缺乏营养,不仅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甚至可诱发术后食物吸收及消化障碍,诱发不同种类的并发症[1]。
传统的胃大部切除范围是胃的远侧的2/3-3/4,包括胃体大部、整个胃窦部、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由于该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及住院时间长,通过各种有效的营养调理措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体重降低 这是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营养缺乏并发症,发生率占胃大部切除术后42%-74%;如胃全切除后发生率更高,主要是能量摄入不足及食物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3]。
目前认为摄入营养素不足是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女性和老年患者,常因进食后不舒适而限制进食量,使进食量难以达到目标水平。
此外,有些患者可出现厌食,也可能导致进食不足。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吸收不良主要因素有胃消化不充分,缺乏对肝及胰腺分泌刺激,胃排空与胆胰分泌失调及食糜在肠内通过加快。另外,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和蛋白质丢失,也可能会引起体重降低,术后切口愈合延迟、胃肠吻合口溃疡、残胃炎、营养不良、倾倒综合征等情况。
2. 贫血 胃大部切除术后有缺铁性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前者在排除慢性失血后多与饮食铁缺乏,或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过低,铁剂在十二指肠上端吸收障碍有关。后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偶尔发生,但在全胃切除6年以上者则几乎不可避免。主要是胃切除后内因子分泌减少、盐酸缺乏,使维生素B12吸收发生障碍。
3. 营养不良性骨病 主要是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通常在胃切除1-2年后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周身性骨痛,下肢乏力,少数人不能迈步,肌肉软弱。
4. 负氮平衡 全胃切除术后普遍存在进食后排空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率降低。摄入量减少,能量不足,易引起负氮平衡,导致体重减轻。
此外全胃切除后胃酸、胰液、胆汁分泌降低,因胃酸缺乏,使铁及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贫血。消化酶缺乏及肠内容物与酶混合较差,使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消化吸收均受到影响。脂肪吸收率降至摄入量的30%,正常应在90%以上。因脂肪吸收率降低使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也受到影响,蛋白质未完全吸收即被排出体外,故粪便中脂肪及氮排出量增加,蛋白质代谢表现为负氮平衡,可有消瘦、贫血及体重下降体征。
合理调整饮食,使机体逐渐适应新的饮食、消化、吸收模式,是积极的术后治疗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保健措施,故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胃排空较慢、容易消化、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能、低碳水化合物的流质或软食,烹调时一般采用蒸、烩、煮、炖等方式,不建议采用凉拌、油炸、生煎的方法,否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4]。
备注: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术后营养治疗既要补充营养,又要结合患者对饮食耐受情况。术后饮食恢复应视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而定,先禁食,待患者肠蠕动恢复排气通畅才可拔除胃管,应区别对待,切不可强求一律。
1. 长期饮食调节 注意供给高能量、高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食物,少量多餐,开始先给予清流质,以后改为流质饮食。第一日流质补充需注意将液体量控制在70ml/次,并保证6次/日,同时需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若无严重不良反应,则可适当增加流质的液体量,每隔3h食用1次[5]。随病情逐渐好转,改为少渣半流质,每餐主食50-100g,每天5-6餐,以后可逐渐加量。定时定量,以利于消化吸收,并可预防倾倒综合征和低血糖。
2. 保证能量供给 总能量摄入是决定切除术后能否顺利恢复的关键,通常完全卧床患者所需能量约为基础代谢的1.2倍,起床活动者增加为25%以上,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增加约13%[3]。
胃切除术后早期能量摄入不足,体内脂肪及蛋白质分解以供给能量,尿氮增加,有负氮平衡及体重下降。故胃切除术后早期使用肠外营养,以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及维生素等营养素。随着患者肠功能逐步恢复,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
3. 适当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易消化吸收,是能量的主要来源。禁食时肝内糖原迅速变为葡萄糖供给能量。因贮存量少,机体很快将贮备糖原消耗净,主要动员脂肪分解和部分蛋白质分解以满足机体需要。而饮食糖类应适当控制,过多可引起高渗性倾倒综合征,碳水化合物每天供给以300g左右为宜[3]。
4. 限制脂肪 脂肪供给视病情而定,如无腹泻,每天可供1-2g/kg,且应供给易于消化吸收的脂肪,如植物油、奶油、蛋黄等。有少数患者胃切除术后,因胆汁和胰液分泌减少或与食物混合较差,使脂肪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可发生脂肪痢,此时应减少饮食脂肪的供给量。
5. 足够蛋白质 胃切除术后因胃酸及胰液分泌相对减少,造成胰蛋白酶缺乏,加之肠蠕动加速,部分蛋白质不能被吸收,易引起血容量及血浆蛋白下降,患者耐受性差,伤口愈合能力减弱,甚至发生手术切口裂开,吻合口易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吻合口瘘。故胃大部切除患者应补充高蛋白质饮食,每天供给1.2g/kg,选择易消化、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且种类齐全、生理价值高的食物,如鸡蛋、鱼、虾、瘦肉、豆制品等[3]。
6.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胃切除术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障碍,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及铁等微量营养素。故饮食均应注意补充这些营养素,以预防贫血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7. 选择合适饮食 选择粘稠性高、排空较慢及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可延长食物通过小肠时间,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如要进食糖类或饮料,应注意干稀分开,并尽量在餐前或餐后30-45min进食汤类,以预防食物过快排出而影响消化吸收。
另外,进食可采取平卧位,或进餐后侧卧位休息,以延长食物排空时间,使其能完全消化吸收。
8. 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进行口服加强营养补充(ONS) 合理的ONS支持疗法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在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加强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提供均衡的营养素,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6]。且ONS具有简便、易行及符合生理等优点,是肠内营养疗法的首选。ONS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经口进食的量,机体的代谢状态,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同时选择合适的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种类,遵循个体化原则,以使患者最大受益。
9. 纠正贫血 贫血患者可多选择含铁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全血、新鲜深色蔬菜等,也可使用特医食品营养组件进行强化营养。
10. 治疗代谢性骨病 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代谢性骨病患者,应增加含维生素D丰富和高蛋白质食物及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出现症状者可口服维生素D,同时口服钙剂,通常效果良好。
11. 出院指导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嘱患者禁烟、禁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定期复查,积极预防由于胃肠道吸收功能紊乱或障碍引起的营养性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贫血、脂肪泻及骨质疏松等[7]。
怎么回事怎么办 可能是缺乏维生素A引起
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皮肤干燥和粗糙、夜盲、角膜干燥和软化等症状,而指甲甲上皮出现竖纹和横纹的现象,很可能也是因为指甲上皮干燥引起的。
因吸收不良(如肠疾病、胃切除),代谢异常等原因发生维生素A缺乏的,建议去除有关发病因素,给予富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鸡肝、羊肝、牛奶、蛋黄、胡萝卜、鱼卵、牛奶、豌豆苗、金针菜、苜蓿、红心甜薯、辣椒、河蟹、黄鳝、菠菜、韭菜、荠菜、莴苣叶、金针菜或果类如杏、芒果和柿等。
另外还可以服用维生素A片剂、药剂,若口服吸收不良,可改肌肉注射作相应补充。
不同类型的阑尾炎治疗方法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首次发病时,症状体征较轻,发病缓慢,经用抗感染治疗可治愈,一般不需手术,经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病情加重,可行阑尾切除术。
2.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发病急,有明显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并且比较剧烈,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严重,伴有寒颤高热39℃以上,白细胞计数15*109以上,中性白细胞0.90(90%)以上的病人,应及早施行手术。
3.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当疼痛和体征明显,触痛及腹肌紧张范围广,体温39.5℃左右,白细胞计数2万以上,中性白细胞0.95(95%)时,应立即手术,切除阑尾。积极抗感染治疗。
4.阑尾周围脓肿或局限性腹膜炎:发病后48小时以上,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有局限性腹膜炎,中毒症状不明显,估计切除阑尾的可能性不大,采用内科疗法,如禁食、输液、抗生素加灭滴灵静脉输注,促使局限性炎症吸收消散。待3个月后施行手术,切除阑尾,以防复发。若内科治疗过程中,患者腹痛加重,体温升高,腹部包块增大,须行脓肿切开引流。
5.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症状体征典型,而且以往有过类似发作史,应做阑尾切除术
消化不良的原因及病理
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消化不良有可能是偶然的,也有可能是持续性的。饮食过饱,过度饮酒都会造成消化不良,到底哪些原因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呢,下面是消化不良原因的介绍:
消化不良的原因及病理
消化不良的原因:
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胃轻瘫则是由糖尿病、原发性神经性厌食和胃切除术所致。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易受情绪影响,有时食物稍粗糙或生冷及食物过多过油腻时也可诱发。
值得强调的是,一般在家中自我治疗的轻型消化不良,大都由于情绪不好、工作过于紧张、天寒受凉或多食不易消化食物所引起,仅有轻微的上腹不适、饱胀、烧心等症状。
消化不良可由特发性、先天性、炎症性、传染性或胰腺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如乳糜泻为麸质敏感性肠病,是原发性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因小肠粘膜缺乏某种肽酶,不能把麸质代谢产物α麸蛋白彻底分解,而麸蛋白对小肠粘膜有强烈损害作用。进食的麸质在肠粘膜局部刺激lga抗体产生,而且可与lga形成抗原-抗体原复合物,沉积于肠粘膜,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肠粘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热带性和非热带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小儿乳糜泻。流行于热带地区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以慢性脂肪泻、多种营养素缺乏,口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特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小儿乳糜泻和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病人,主要是不能耐麸质而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
贲门癌采用何种手术方式
贲门癌手术治疗时胃切除范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有主张一律行全胃切除,有的作者主张整块切除全胃、脾、胰尾、网膜及区域淋巴结取得改进的生存。也有比较次全及全胃切除术后疗效,发现两者之存活率并无差别,建议仅在肿瘤累及胃体时作全胃切除。
全胃切除术时预防性脾切除对有脾门淋巴结转移者并不无益于长期生存,而对无脾门淋巴结转移病例,未作脾切除的反而存活率高。脾切除组还存在术后感染率高,复发死亡较快等现象。
肿瘤医院937例报告中,有10例行全胃切除术。其中9例在1年内死亡,1例没有活过2年。胃次全切除合并切除脾、胰尾者 20例。术后死亡2例,有2例存活5年以上(1例6年,另1例8年)。
贲门癌由于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早已存在淋巴结转移,根治手术是无助益的。假如肿瘤确实还是局限时,根治手术又无必要。
对于局限于贲门部不超过小弯长度的1/3的病变,应行胃次全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比较合适的治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