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一)寄生虫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而多细胞的蠕虫、吸虫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增多的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人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在组织内被包裹的或仅限于肠道腔内的感染(蛔虫、绦虫),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能破坏肠粘膜的寄生虫(钩虫)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上对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必须仔细了解其生活环境和饮食史,检查粪便以发现虫卵和幼虫。但有的寄生虫如旋毛虫、丝虫并不能从粪便中检出,因而,有寄生虫接触可能者、有哮喘发作、移位性肺炎、肝大等坳虫移行征可疑者,必须进行有关的血液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药物过敏反应等,均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过敏反应可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可引起间质性肾炎、血清病、胆汁淤积性黄疽、过敏性血管炎和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等。一旦出现药物热和器官受累时应立即停药。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不但在血液内增多,而且在尿液中亦可检出。
(三)感染性疾病某些急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恢复期大多恢复正常,唯有猩红热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仍常增高。有的真菌(曲菌、球抱子菌)感染和个别的慢性分枝杆菌病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以上就是嗜酸性细胞偏高,总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疾病,当遇到以上的几种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判断自己,是不是因为嗜酸性细胞偏高而导致该种状况的,由于嗜酸性细胞偏高,而引起的各种疾病,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应该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发热、咳嗽、胸痛、心悸、气短、神经精神症状、瘙痒、皮疹、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水肿等。最严重的是心内膜下血栓形成和纤维化,腱索纤维化,导致房室瓣反流,最终发生进行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探查可用于诊断和监测。来自心脏的栓塞、弥漫性脑病、周围神经病,特别是多发性单神经炎是神经系统受累的主要表现。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亦常受累,主要脏器累及者预后差。表现为血管性水肿者,心脏常不被累及,预后较好。
1.全身症状 经常出现的全身症状包括疲乏、无力、肌痛、发热、皮疹、血管性水肿等。
2.肾外症状 肾外器官受累症状。
(1)心肺受累症状: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X 线检查可见胸腔积液,约2/3 病例有弥漫性间质浸润。
(2)80%患者肝脾肿大,15%出现肝功能异常。
(3)1/3 患者有神经症状,包括中枢性与外周性,如意识模糊、幻觉、精神失常、共济失调、构音不清等。进一步发展为轻度偏瘫或周围神经炎。
(4)25%~50%的患者有皮肤病变,常见为斑丘疹和荨麻疹。
3.肾脏受损害症状 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尽管发生率很低,但可能危及生命。
异常淋巴细胞该如何治疗呢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的外周血中。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较多见。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尤以小儿较多见,最高可达6%。此外,在一些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倒置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来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患者出现了上述的问题,那么患者就应当注意及时的治疗,这样才能够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的问题,避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的情况出现从而影响到患者,那么最后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和痊愈。
如何区分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呈圆形,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 切片下的嗜酸性粒细胞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颗粒可覆盖在细胞核上,因之细胞核虽亦呈分叶状,但常不清楚。嗜碱性颗粒的特点与肥大细胞的颗粒相似。
白细胞高的原因
有时候遇到一些疾病或者身体不适,人们就回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血液检验,不过有时候人们发现了自己的血液检验有很多项目都偏高了,尤其是白细胞更是偏高的。
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的白细胞数值变化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偏高原因,血常规血白细胞偏高,白细胞偏高是必要检查的项目,如果检查出来一些高数值或者底数值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某些隐藏的疾病。
孕妇血常规检查项目
孕妇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有: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等。
看懂检查报告:
1、红细胞主要是判断准妈妈是否贫血,正常值是100g/L—160g/L。轻度贫血对准妈妈及分娩的影响不大,重度贫血可引起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后果。
2、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正常值是4—10*109/L,超过这个范围说明有病毒感染的可能,但孕期可以轻度升高。
白细胞还分有几类细胞:
(1)中性白细胞,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增多时着表明准妈妈可能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但减少也不是好兆头,表明中性白细胞增多;
(3)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准妈妈可能患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4)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075,这一数据对准妈妈的影响不大。
(5)单核细胞,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白细胞偏高的定义,应该联系中性粒细胞来一起观察。单纯的白细胞偏离没有一个绝对值。如中性粒细胞正常,且没有身体感染炎症的表现,仅白细总数升高有时甚至达20×109/L一般也不能说明有什么问题。
3、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值为100—300*1012/L,如果血小板低于100*1012/L,则会影响准妈妈的的凝血功能。准妈妈的正常值范围与正常人正常值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占正常血液的0.3%左右,只要检查达到正常值的范围即为属于正常。
孕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应该怎么办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具有吞噬杀菌功能,与机体防御和抗感染过程有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就是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相对增加。 如当白细胞增多,特别是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多时,多表明机体有炎症表现,多是急性细菌感染的表现。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中性粒细胞增高比率不是很多,应该是由于一些轻微的细胞感染以及炎症引起。如果孕妇存在风湿疾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的问题,也会存在中性粒细胞偏高的情况。
依照目前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来看,可以排除白血病以及败血症等严重疾病的存在。而单核和淋巴细胞比例的降低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所引起的比例降低,并非其本质数量减少。
一般情况下孕妇的中性粒胞绝对值偏高都是正常的,因为是在怀孕期间,尤其是到分娩时候,可以15-20 X10的9次方(正常值2.5-7.5)。
一般不做特殊处理,多休息下,继续观察,怀孕期间慎用抗生素以及激素等抗炎药物。
孕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会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怀孕期间胎儿的状态的哦,那么当我们检查出孕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话就一定要配合我们的医生去积极的治疗,改善和调理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安全的孕期哦。
血白细胞低是怎么回事呢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根据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前者常简称为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特性,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当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以下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由于白细胞中的成分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1.8)×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适当应用生白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锂、茜草双酯、多抗甲素等。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血白细胞低是怎么回事呢?很多情况都可以造成白细胞偏低,病毒感染,伤风感冒,药物作用等等,因此分析出具体的情况,采取科学的办法来应对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大家也不要对于这样的状况太过于的担心害怕。
尿液检测白细胞高怎么回事
一般情况下白细胞高时,都是由于尿路感染引起来的,有些时候不一定会有尿路刺激症状。如果是女性,有可能是因为妇科疾病引起的,这个时候就要多加小心了。
如果当您的尿常规检查结果中出现白细胞偏高的情况则多少证明您的身体已经发生的炎症,泌尿系统炎症或者是肾脏炎症,一般血液中的白细胞往往包括很多专业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等,往往医生是通过这些来鉴别疾病的情况或程度的。至于疑问的尿常规白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这一问题,如果出现少量的蛋白尿一般推断为泌尿系统疾病,可是泌尿系炎症上路感染时则会导致肾盂肾炎,同样危害肾脏健康。
一般正常人的尿液中出现2+的情况时就说明蛋白尿已经为大量蛋白尿了,如果长期这样大量蛋白尿则会导致低蛋白血症引发更严重的肾脏疾病,当出现肾小球炎症时蛋白尿则会同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应递增,长期大量的蛋白尿会使本身的疾病慢慢转变为肾功能不全等等,严重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尿毒正的患者几乎已经占到尿毒症患者的1/3了。
当尿液中的白细胞高的时候,一般就可以认定是身体中出现了感染,但是具体是哪个部位的感染,还需要在做进一步的检查。不过大多数情况是出现了尿路感染,可能是肾脏出现了问题,所以一定要及时的作进一步的检查,确定病因后,及时的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