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早搏是怎么回事
心跳早搏是怎么回事
过早搏动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
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产生。
(一)异常自律性所致冲动形成异常①在某些条件下,如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处时由于魏登斯基现象,使该处阈电位降低及舒张期除极坡度改变而引起过早搏动。②病变心房、心室或浦顷野纤维细胞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改变,使快反应纤维转变为慢反应纤维,舒张期自动除极因而加速,自律性增强,而产生过早搏动。
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使该处阈电位水平下移,因而异位起搏点舒张期除极在基本节律起搏点之前达到阈电位而引起早搏
(二)折返现象——环行折返或局灶性微折返如折返途径相同则过早搏动形态一致;如折返中传导速度一致,则过早搏动与前一搏动的配对时间固定。
(三)平行收缩
(四)触发激动(triggered activity)
心脏早搏是心脏病吗
早搏是心脏病吗?
其实,早搏并不等于心脏病,人人都发生过早搏,只是有人发现了,有人没发现而已。在临床上,早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见
那么,什么是早搏?王悦喜教授介绍,正常的心脏工作时,通常先是电的激动,后有机械性收缩和舒张,从而有节奏地泵出血液,供应脏器代谢需要,心脏电活动的起源点是——窦房结,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医院所做的心电图上标记的窦性心律。休息窦房结有规律地每分钟发出60次——100 次心跳。如果其它部位抢先激动,就会使心脏在没有充分被血液充盈之前,提前收缩一次,这种情况,称为期前收缩或早搏。如果提前的部位在心室或心房,则分别称为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更多见,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见,如果用动态心电图做24小时的连续观察,80%的人可记录到早搏。但多数人并无不适,或仅仅感到心跳或心脏抖动一下。但频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闷、疲乏等不适。
早搏不一定是心脏病
不少人在升学、就业或体检时,无意中发现自己有心脏早搏,于是十分紧张,怀疑自己是否得了心脏病。对此,王悦喜教授表示,早搏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发生早搏,而正常人也会有早搏。
根据心脏是否有病,早搏的原因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简单地说,功能性早搏并没有实质性病变,是由精神紧张、疲劳、相关药物影响而产生的,待诱因一消除,早搏便自行消失。这类患者只需要依靠精神调节来缓解病症;而器质性早搏则是由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引起的。这两种不同的早搏发生时间、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心脏早搏是怎么回事
1、心脏早搏是怎么回事
通常人的心跳就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匀速、规律,每一次心跳的时间间隔是大致相同的。心跳也会随着呼吸、情绪、活动等不同情况有一些快慢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在每一次心跳之间的差别很细微,不用专门的仪器一般不容易察觉。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心跳的规律性发生了改变,有些心跳提前发生了,就像抢拍子一样,这种提前出现的心跳在医学上就叫做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也叫做期前收缩。早搏既可以发生于正常的心脏,也可以发生于患病的情况下。
2、早搏是不是心脏病
良性早搏见于心脏正常的病人,或至少使用现有的诊查手段不能发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异常的人。发现有早搏的病人应当到医院检查,明确有无心脏病。单纯的早搏不能与心脏病划等号。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属于心脏病的范畴。心脏病包括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变、心肌梗塞等。
鉴别诊断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心室连续、迅速、均匀地发放兴奋每分钟在240次以上,称为心室扑动。假如心室发放的兴奋很迅速而没有规律,这就叫或心室颤动(室颤)。室颤的频率可在每分钟250-600次之间。
心音及脉搏消失:是室颤的一种表现:脉搏不能触及、心音消失、血压(收缩压)常在60 mm Hg以下或测不到等血液循环恶化的征象。
心搏漏跳:规则的心脏跳动之外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早搏时可无症状,也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早搏使心排血量降低,或会引起脑供血不足时引起乏力、头晕及胸闷,并可使原有的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加重。用手测搭脉搏时可发现脉搏不稳定、早跳或“漏跳”。早搏可偶尔出现,也可频发。早搏可以出现在任何的年龄段的患者。
心脏停搏:指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每分钟20~30次以下。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心脏早搏是怎么回事
通常人的心跳就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匀速、规律,每一次心跳的时间间隔是大致相同的。心跳也会随着呼吸、情绪、活动等不同情况有一些快慢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在每一次心跳之间的差别很细微,不用专门的仪器一般不容易察觉。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心跳的规律性发生了改变,有些心跳提前发生了,就像抢拍子一样,这种提前出现的心跳在医学上就叫做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也叫做期前收缩。早搏既可以发生于正常的心脏,也可以发生于患病的情况下。
早搏是不是心脏病
良性早搏见于心脏正常的病人,或至少使用现有的诊查手段不能发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异常的人。发现有早搏的病人应当到医院检查,明确有无心脏病。单纯的早搏不能与心脏病划等号。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属于心脏病的范畴。心脏病包括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变、心肌梗塞等。
早搏的家庭急救处理
早搏是一次提早的异位心搏动,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是冠心并风湿性心脏并高血压心脏并心肌病等疾病的常
早搏是一次提早的异位心搏动,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可以说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我们需要警惕,了解早搏的急救处理方法。
病因 药物、感染、电解质紊乱、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过度均可引起早搏,另外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及甲亢等,也可引起早搏。 临床表现 早搏可无症状,也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但频发室性早搏者常有心悸、心慌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阿斯综合征及心力衰竭、休克等。
心脏早搏是心脏病吗
早搏是心脏病吗?
其实,早搏并不等于心脏病,人人都发生过早搏,只是有人发现了,有人没发现而已。在临床上,早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见
那么,什么是早搏?王悦喜教授介绍,正常的心脏工作时,通常先是电的激动,后有机械性收缩和舒张,从而有节奏地泵出血液,供应脏器代谢需要,心脏电活动的起源点是——窦房结,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医院所做的心电图上标记的窦性心律。休息窦房结有规律地每分钟发出60次——100次心跳。如果其它部位抢先激动,就会使心脏在没有充分被血液充盈之前,提前收缩一次,这种情况,称为期前收缩或早搏。如果提前的部位在心室或心房,则分别称为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更多见,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见,如果用动态心电图做24小时的连续观察,80%的人可记录到早搏。但多数人并无不适,或仅仅感到心跳或心脏抖动一下。但频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闷、疲乏等不适。
早搏不一定是心脏病
不少人在升学、就业或体检时,无意中发现自己有心脏早搏,于是十分紧张,怀疑自己是否得了心脏病。对此,王悦喜教授表示,早搏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发生早搏,而正常人也会有早搏。
根据心脏是否有病,早搏的原因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简单地说,功能性早搏并没有实质性病变,是由精神紧张、疲劳、相关药物影响而产生的,待诱因一消除,早搏便自行消失。这类患者只需要依靠精神调节来缓解病症;而器质性早搏则是由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引起的。这两种不同的早搏发生时间、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心脏早搏与心脏偷停是什么
临床早搏的现象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不稳定的表现,然而在目前这种寒风阵阵的环境下,温度逐渐降下来,让我们的心脏负荷也随着温度降低而出现不少的问题;那你你知道心脏早搏与心脏偷停之间有何关联吗?两者之间是否有区别呢?下面就心脏早搏的症状与心脏偷停之间的区别,看专家的如何分析吧!
心脏早搏的症状与心脏偷停的区别?
1、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期前搏动等,是一次提早出现的异位心搏。按照发生部位,可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按照发生频率:分为偶发早搏、频发早搏。
2、心脏偷停,称心跳间歇。心跳间歇与早搏的症状不完全是一回事,早搏只是引起心跳间歇的一种。另外,逸搏、窦房阻滞、窦性静止(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房颤长间歇等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心跳间歇、心脏偷停现象。心电图可对早搏、偷停等各种心律失常,做出明确诊断。
“心脏早搏有哪些临床症状”
早搏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完全没有任何表现,偶发早搏通常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可因心前区突然跳动而感到心悸,也可表现为心慌,颈部跳动感,自扪脉搏有漏搏感等。当早搏频发或持续时间较长时,会引起轻度的血液动力学障碍,如头昏,心功能不全,心绞痛,低血压等。心跳间歇或心脏偷停时,通常感觉心脏有停顿感,如停顿时间长,可引起头晕或晕厥发生。
上海心胸医院专家分析:“中医眼中的心脏早搏的症状”?
早搏属西医现代病名称,属心电图诊断术语。中医无此诊断,中医认为,早搏的症状包含在“心悸”,“心动悸”,“胸痹”,“厥心痛”,“心痛”,“心胀”,“心痹”,“心瘅”中。中医认为早搏是:本无心脏病者,可有情志内伤,心神被扰;或有外感邪毒高热,余毒内陷心肌不去;或有饮食内困,烟、酒、茶毒内攻心神等而发。原有心脏病者,因心气血阴阳不足、水饮、痰湿、瘀血等病,致邪内停心脉,导致心失所养;或药毒,手术损伤而发。
四、西医对心脏早搏的症状认识:早搏的原因,可能是功能性的,即健康人也可以出现,如因烟酒、浓茶、劳累、紧张、失眠、饱食、体位改变等引起的早搏,多为功能性的早搏;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由各种心脏病所致,如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甲亢、贫血、电解质紊乱等。
心脏早搏的症状
在心脏早搏前期一般,心脏早搏有时候可能会没有太明显的症状,有时候会有心痛或是心跳暂停的感觉,,接下来进入一个中期的话会有心率不齐的现象出现,心脏早搏时听诊可以见心律不规则,心脏早搏后有较长时间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属于心脏早博心率不齐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心脏跳动时自己是感觉不到的,心脏早搏是可以感觉到心脏跳动,会有心脏停跳的感觉。
有的时候人们感觉到心跳咯噔一下之后,可能会感觉到心跳停动了一下,虽然早搏引起的心跳会感觉到明显的咯登一次或是几次,但早博引起的脉搏搏动,可能会比较微弱,所以在摸脉的时候可能会摸不清楚,会觉得脉搏突然慢了一次或几次或是脉搏有间歇,这种时候也叫漏脉现象,偶尔发生的早搏,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频繁发生的早搏,可能会有心慌,更严重的会产生头晕,胸闷,这就告诉我们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就医。
关于早搏如何护理方法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规则的,各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或称期外收缩,早搏时病人有心悸、胸闷等感觉,但也有病人无任何不适。搭脉搏时可出现早跳或“漏跳”。早搏可偶尔出现,也可频发。
早搏很常见,可发生在各种心脏病的基础上,但也可出现在正常人。出现早搏时不必过于紧张,应请医生查明病因,决定是否须用药以及用什么药,绝大部分早搏的病人预后都是良好的。
护理要点
◆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或称期外收缩,是心脏病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早搏本身并非严重疾病,所以病员应消除思想顾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 注意劳逸结合,使睡眠充足。
◆ 不吸烟,不饮酒,饮食不过饱,少吃刺激性食物。
◆ 活动后早搏不增多的慢性病人应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 伴有严重心脏病或有明显症状者须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什么是心脏早搏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规则的,各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或称期外收缩。早搏是因为心脏内某一部分的兴奋性过高而引起,若心房内有一处兴奋性过高而产生的早搏,便称为房性早搏;如在房室结或心室内有较高的兴奋点引起的早搏,则称为房室结性或室性早搏。
搭脉搏时可出现早跳或“漏跳”。作心电图检查可以将其分辨出来。按早搏发生的频度,每分钟在6次以上的,被称为频发性早搏,不足6次的为偶发性早搏。若早搏两两成双地出现,则称为二联律;若三个三个一组出现,则称为三联律。
对于早搏有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一:早搏是由心脏病引起
早搏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不伴有心脏病的称做功能性早搏,伴有心脏病的称做器质性早搏。有人认为早搏就是不正常,是心脏有病,这不完全正确。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发生过早搏,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生理性早搏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更年期、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炊料时。某些药物也可诱发早搏,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即治疗早搏的药物本 身也会引起早搏。成年人的早搏大多 与忧虑有关。
病理性早搏多发生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等。当然,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误区二:早搏是心脏停跳
所谓早搏,是由异常心电现象引起的心脏提前收缩,即心脏受到窦房结以外部位的指令而提前收缩。根据指令所在地的不同,早搏可分为房性 早搏、窦性早搏和房室交界区性早搏。 无论是哪种早搏,心脏也没有停跳,只 是搏出的血液比正常搏动稍少一些, 导致这一次的脉搏减弱,好像停了一 次。会自己搭脉的人可以感觉到,早搏 后那一次脉搏稍强,这是因为早搏后 那次搏动的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多,从 而代偿了早搏导致的血液搏出量的减 少。所以,早搏并没有使心脏停跳。
误区三:早搏的频率和症状与危险性有关
过去,通常把每分钟出现6次早搏作为一个界限,每分钟6次以上者 多考虑病理性早搏,6次以下者多属 于生理性早搏。现代医学证明,这种说法失之偏颇。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比如在升学 体检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心电图中有早搏,但这些学生仍然活蹦乱跳,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有些人只是偶发早搏,就感觉心跳到了喉咙口,很不舒 服。有症状的可能是病理性早搏,没有症状的也不能排除病理性的可能。
误区四:有早搏就必须用药消除
发现早搏后,一般很难自行判断性质,应去医院检查有无隐藏的心脏疾患。医生会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 测,有冠心病家族史和有动脉粥样硬 化危险因素者,还要做运动试验。如上述各项检查均属正常,则不需要治疗。若查出有心脏疾患,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果主要是精神紧张忧虑或长 期失眠所致的早搏,应充分解除顾虑, 适当使用镇静药,这会有利于早搏的消除。
心脏早搏的症状及其危害
一、心脏早搏的定义。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房性、室性和结性。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结性较少见。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早搏亦可见于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洋地黄或锑剂中毒;血钾过低;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等。
二、心脏早搏的症状
早搏时可无症状,也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
频发早搏使心排血量降低,或会引起脑供血不足时引起乏力、头晕及胸闷,并可使原有的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加重。
用手测搭脉搏时可发现脉搏不稳定、早跳或“漏跳”。早搏可偶尔出现,也可频发。
三、心脏早搏的危害
危害一
诱发冠心病、心肌梗赛、心力衰竭
危害二
导致窒息、猝死
危害三
引发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恶心
危害四
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早搏是怎么回事
心脏早搏在医学上的概念,指的是心脏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过早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关于心脏早搏怎么回事,需要从分类、原因、产生机理几方面来解析。
心脏早搏的分类:根据早搏部位不同,心脏早搏被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结性早搏三种。其中,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而房性早搏和结性早搏比较少见。
心脏早搏的原因:很多人问心脏早搏怎么回事,有什么原因。心脏早搏的原因很多,情绪激动、疲劳、消化不良、吸烟、饮酒、浓茶等均可引起心脏早搏的发生,这种原因下的心脏早搏是偶然的,患者注意克服诱因即可逐步恢复。
另外,心脏早搏还可由药物、麻醉、缺钾、心脏手术等机械刺激引起。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中早搏则见于冠心病、二尖瓣病变、心肌炎、二尖瓣脱垂等疾病。
心脏早搏的发生机理:这是从心脏本身来解说心脏早搏怎么回事。
心脏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心律的基础上。心脏自律性异常可导致形成异常冲动,包括某些条件下窦性冲动导致异位起搏点阈电位降低;病变心细胞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改变等。
心脏早搏在频率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
99药剂师温馨提醒早搏可能毫无症状,也可能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但无论哪种早搏,还是去医院确诊下,听从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