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生黄芪太子参的药用方法

生黄芪太子参的药用方法

对于生黄芪太子参匠药用方法,你知道多少呢?大家常说的慢性萎缩胃炎,它属于中医当中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隐痛、脘痛连胁、反复发作、身倦乏力、嗳气嘈杂、大便不调等。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常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此病,疗效满意。基本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淮山药、白术各20克,白芍、鸡内金、山楂各15克,生甘草10克,乌梅8克,三七粉5克。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瓦楞子20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6克,火麻仁15克。上药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中医认为,生黄芪甘而微温,功能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太子参甘微苦平,功能补脾肺心,益气生津;丹参辛苦微寒,功能活血凉血,除烦安神;淮山药甘平,功能补脾肺肾之气阴;白术甘苦温,功能补脾燥湿;白芍甘苦酸而微寒,功能补血平肝,缓急止痛;鸡内金甘平功能消食健脾;乌梅酸平,功能止泻、生津、止血;山楂酸甘微辛微温,功能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三七辛甘微涩而温,功能止血化瘀止痛;生甘草甘而微寒,功能补心脾气,缓急止痛。全方共济益气养阴活血之效。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生黄芪太子参的药用方法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长期脾胃功能失调,中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久之血运无力滞于胃络而致瘀滞,所谓“久病入络”、“久病必于瘀”。故慢性萎缩性胃炎从中医角度分析,主要病机是气虚阴亏血瘀。

虚汗不止中医有着数

人们适当出点汗可以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但是,有的人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经常出汗,甚至大汗淋漓,还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了。对于这种身体虚弱引起的多汗,可适当服些中药调理。

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即小便色白、量多)、周身无力、手脚冰冷等症者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用。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两颧红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

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这属于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

黄芪如何吃效果最好 黄芪毛豆角

食材:黄芪、太子参各10克,嫩毛豆角500克,精盐适量。

做法:

1.将嫩毛豆角洗净,两端剪口,放入锅中,加入太子参、黄茂、精盐、水适量。

2.将锅置小火上婉煮至毛豆角熟烂即可。

食用方法:剥皮吃豆,随意服用。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适用于子宫下垂,常因劳累加重伴小腹下坠,四肢无力,少气馅言,面色不华,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等症。

肺气肿吃什么中药药最有效 气阴两虚型肺气肿

动则气短,声低气怯,自汗畏风,干咳无痰,或痰少不利,口干欲饮,心中烦热;舌红,脉细或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方用育阴培元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太子参,五味子,天冬,麦冬,知母,百部,桑白皮,地骨皮,生地黄,川贝母,冬瓜子,天花粉。

方中以太子参,黄芪,五味子补益肺气,生地黄,天冬,麦冬,知母养阴生津。贝母,百部化痰止咳,天花粉,冬瓜子利痰,地骨皮,桑白皮养阴清热。

太子参哪些人不能吃 太子参每天吃多少合适

建议9克即可。

太子参外形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对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症候的人群具有一定的调理改善作用,一般太子参药用的剂量在9-30克,而日常食用建议用最小量9克即可,约等于5根太子参的量。

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以块根入药。太子参又称为孩儿参、童参,是人参的一种。太子参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心功能。那么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呢?

太子参药性平和、味甘,有补气生津的作用。现代研究: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本品含太子参多糖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干咳少痰、病后体虚、盗汗、夜间惊哭、小儿夏季热等。实验研究证实,太子参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心功能。

1、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常配山药、石斛等同用。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

2、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等,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与人参不同科属,功效虽似人参,但药力薄弱,须大剂量持续服用。

白血病中药方剂有哪些

1.一益气养阴解毒汤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组成〗黄芪,太子参,黄精,白术,茯苓,生地,麦冬,天冬,旱莲草,女贞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小蓟,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养阴

紫花地丁 金银花 茜草 知母 麦冬 白芍 北沙参五味子 青蒿 蒲公英 丹参 半枝莲 川芎 黄药子 白花蛇舌草 黄芪 党参

2.二慢白汤

【功效】补气血,益脾肾。

【主治】慢性白血病。头昏耳鸣,心悸气短,纳食不香,面色萎黄,浮肿,腰痠腰痛,疲乏无力,潮热,腹胀,大便时结时溏,舌苔淡薄,或薄白,脉象细濡涩,或沉微迟。

【组成】西党参,全当归,生白术,生黄耆,怀山药,云茯苓,熟枣仁,制首乌,银柴胡,炒白芍,大红枣。

治疗心慌的几种民间土方子

心慌可辨证选用以下偏方:

一、心气虚:

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后心慌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

1.龙眼肉(桂圆肉)每次10粒,嚼服。或加红枣10个,煎服,每天1次。

2.炙黄芪、太子参、当归、熟枣仁、朱茯神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天1剂。

二、心血虚:

心慌伴有面色苍白,神疲无力,舌淡,脉细。

1.柏子仁、朱茯神、当归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天1剂。

2.当归、熟地、黄芪、太子参、熟枣仁、朱茯神、五味子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天1剂。

3.中成药可选用归脾丸(膏)、柏子养心丸。

出汗多的解决办法

自汗:不因活动、天气、食物、药物等因素而自然出汗者,为自汗,多为气虚表现。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以“补肺益气、固表养阴”为原则,饮食上可以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可多煲太子参瘦肉汤、党参北芪瘦肉汤、西洋参炖鸡、五指毛桃炖鸡等饮用。如果是虚不受补的人,要用太子参煲汤。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风一吹就打寒战,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睡中出汗,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所致。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用沙参麦冬煲老鸭,平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服用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胸窝出汗:又称“心汗”,多为心气衰弱所致,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阴虚火旺是什么原因 阴虚火旺怎么调理

宜就诊中医,辨证施治。

1、如阴虚火旺偏于心火亢盛,可见口舌生疮,可加莲子心、竹叶、灯芯等调理。

2、若阴虚火旺偏于阴虚甚者,可加生地、麦冬、女贞子调理。

3、若阴虚火旺兼气虚者,可加黄芪、太子参、或西洋参;若小便短赤不畅者,可加白茅根、车前草;兼胃阴虚者,加石斛、玉竹、荸荠汁;若失眠者,可加远志、合欢花调理治疗。

太子参功效与作用 太子参药用价值

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冬天我们吃起火锅来容易暴食暴饮、肺燥上火,因此吃点太子参润润身子,去去火气很有必要。此外,冬天是进补的最好季节,然而大人补了,小孩却不能跟着随便大补,太子参药性十分平稳,用太子参给则大人孩子老人都能补,非常实用。

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太子参性温,味甘、苦,入肺、脾经,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适合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的人群食用。太子参也可以称为孩儿参、童参,是一种适合儿童滋补的参,药性也非常平稳,服用太子参能够令儿童脾胃强健、体质增强,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太子参性温,因此表实邪盛者不宜用;孕妇不宜随意服用太子参。

可消退黄疸肝炎患者黄疸的几种中药

黄疸肝炎患者由于黄疸难以消退,对患者肝脏及多脏器造成损害,中医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中药处方对消退黄疸效果较好。

处方一:赤芍、茵陈、水牛角、丹参、丹皮、生地、菖蒲、茜草、郁金、栀子、黄柏、大黄(后下)、升麻、甘草。方中水牛角、栀子、升麻、菖蒲清热、解毒、通窍;丹皮、生地清热、凉营、养阴,茵陈、黄柏、虎杖清热退黄;大黄通腑泻热;葛根、丹参、赤芍活血退黄。中期热毒已减,湿热之邪偏盛故改为茵陈四苓汤以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二:赤芍、茵陈、茯苓、丹参、麦芽、泽泻、紫苏、木瓜、槟榔、栀子、郁金、黄柏、虎杖、田基黄、甘草。方中茵陈四苓汤清热利湿退黄,紫苏、木瓜、槟榔调节脾胃之气机;栀子,黄柏、虎杖、郁金清热利湿解毒;丹参、赤芍、田基黄活血退黄。

处方三:赤芍、茵陈、丹参、生黄芪、太子参、红花籽、虎杖、麦芽、鳖甲、滑石、猪苓、阿胶(烊化)、麦冬、生地、川子、枸杞、当归、田基黄。方中猪苓汤育阴利水,一贯煎养肝柔肝,配茵陈、赤芍、丹参、虎杖、田基黄退黄,活血;红花籽、鳖甲软坚散结;黄芪、太子参扶正固本。

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1.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

太子参性温,味甘、苦,入肺、脾经,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适合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 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的人群食用。太子参也可以称为孩儿参、童参,是一种适合儿童滋补的参,药性也非常平稳,服用太子参能够令儿童脾胃强健、体质增 强,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2.太子参的禁忌

太子参性温,因此表实邪盛者不宜用;孕妇不宜随意服用太子参。

相关推荐

太子参吃法禁忌

太子参是一种常见的药材,我们在有些药品中也能看到太子参的成分。其实太子参是属于保健类的药材,对人体没有什么坏处,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太子参的吃法禁忌,所以各位不用太过担心。虽说太子参属于保健类药材,但是也不能随便吃保健品。 秋冬可以适当用太子参作为食疗,滋补身体。 方法/步骤 1黄芪红枣太子参汤 【材料】:黄芪15克、红枣7枚、太子参10克。【做法】:将黄芪、红枣、太子参加适量水煮30分钟,每晚临睡前或清晨空腹时代茶给孩子喝。【功效提示】:这款汤有补肺健脾的功效,适宜反复感冒的孩子吃。 2银耳太子参炖鹿肉

肺气肿适用的菜谱

1、莱菔子粥 莱菔子末15克,粳米100克。将莱菔子末与粳米同煮为粥。早晚温热食用。化痰平喘,行气消食。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者食疗。 2、参芪山药杞子粥 太子参60g,生黄芪40g,淮山药40g,枸杞子30g,粳米50g。将太子参生黄芪切成薄片,将淮山药打碎,将粳米洗净,一并放入砂锅内,放入 1000ml水(清井水最好)。煮至米烂粥成。健脾,润肺,益肝补肾。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所致的活动后气短,咯痰量多者可选用。 3、咖啡豆汤 咖啡豆(炒)6-9克。将咖啡豆加水浓煎饮服。每日1剂。适用于肺气肿、

肾功能不全的中医辨证疗法

其一,清热化湿,补气益阴 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有头晕耳鸣,口干唇噪,咽喉疼痛,腰膝酸软,面口水肿,睡眠不佳,尿赤量少等临床表现,且舌质偏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者,适合从清热化湿,补气益阴入手,可选用保真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生地、知母、黄柏、石斛、赤白芍、丹参。 其二,和胃降浊,清化益气 如肾功能不全患者表现为精神萎靡,呕恶厌食,口有氨味,水肿,尿少尿闭,面色晦滞,甚至出现头痛、神昏、出血、抽搐等危机症状。则适合以和胃降浊,清化益气为原则,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组成:川连、半夏

男人肾病怎么治疗

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如生地、知母、女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龙、钩藤、丹参、益母草、当归,具有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活血的作用。 参芪地黄汤加减,药如黄芪、太子参、生地、山茱萸、女贞子、丹皮、茯苓、山药、泽泻、丹参、益母草、当归。具有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的功效。 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加减,药如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泽泻、益母草、泽兰、蝉衣、僵蚕。来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枸杞、菟丝子、淫羊藿、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当归、川芎。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桂枝,可

婴儿消食开胃的方法

▲黄芪太子参鸽子汤 黄芪10克,太子参10克,与鸽子同煮,取汤约200毫升。适用于体形虚胖、脸色虚白、怕冷、手脚凉、穿衣比较多,需要温补的阳虚宝宝。 ▲莲子芡实鲫鱼汤 莲子10克,百合10克,芡实10克,与鲫鱼同煮,取汤约200毫升。适用于体形偏瘦、睡觉多汗、容易口渴、舌红苔少,需要清补的阴虚宝宝。 妈妈注意啦 * 宝宝进补并非越贵越好,蜂王浆、人参、燕窝等补益之品,宝贝服用过量易造成性早熟及肥胖。 * 进补宜从少量开始,逐步加量。若宝贝出现便秘、不爱吃饭、口疮、口臭等“不耐补”的情况,证明进补不当,要及

治疗心慌的几种民间土方子

一、心气虚: 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后心慌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 1.龙眼肉(桂圆肉)每次10粒,嚼服。或加红枣10个,煎服,每天1次。 2.炙黄芪、太子参、当归、熟枣仁、朱茯神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天1剂。 二、心血虚: 心慌伴有面色苍白,神疲无力,舌淡,脉细。 1.柏子仁、朱茯神、当归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天1剂。 2.当归、熟地、黄芪、太子参、熟枣仁、朱茯神、五味子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天1剂。 3.中成药可选用归脾丸(膏)、柏子养心丸。 三、阴虚火旺:

肺气肿的食补方法

一、莱菔子粥 莱菔子末15克,粳米100克。将莱菔子末与粳米同煮为粥。早晚温热食用。化痰平喘,行气消食。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者食疗。 二、参芪山药杞子粥 太子参60g,生黄芪40g,淮山药40g,枸杞子30g,粳米50g。将太子参生黄芪切成薄片,将淮山药打碎,将粳米洗净,一并放入砂锅内,放入1000ml水(清井水最好)。煮至米烂粥成。健脾,润肺,益肝补肾。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所致的活动后气短,咯痰量多者可选用。 三、咖啡豆汤 咖啡豆(炒)6-9克。将咖啡豆加水浓煎饮服。每日1剂。适用于肺气肿、肺

肺癌术后中医治疗

一、肺癌术后,体虚,并易出现食欲差、腹胀,或大便秘结等现象。治疗重点在健脾和胃,可用六君子汤加减。如体虚明显,则可用补气养血、健脾开胃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党参、当归、鸡内金、麦牙、淮山药、陈皮。 二、肺癌手术需开胸、易伤及肺气,患者术后常虚汗淋漓,或动则出汗,或汗后畏冷,或咳喘乏力。治宜益气固表,用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物:生黄芪、白术、防风、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党参、煅牡蛎。 三、有些患者术后肺胃阴伤,津液亏损,出现口干、烦燥、干咳、胃纳差、大便干结、舌红无苔等症。治宜养阴生津,辅以益气健脾。常用药

左肺纤维化中医怎么样

(1)肺气虚损:咳喘声低、易疲乏,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肺气,止咳定喘。 方药:生黄芪、生白术、杏仁、紫菀、款冬花、地龙、防风、太子参,炙麻黄、生甘草等加减。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 (2)气阴两虚,痰淤阻肺:干咳无痰或少痰,喘息气短,动则加甚,神疲乏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酸膝软,舌淡红、首薄白或少苔,脉细滑或细弱。 治法:补肺滋肾,化痰活血。 方药:太子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麦冬、五味子、丹皮、泽泻、生黄芪、百合、胡桃肉、丹参、紫菀、川贝粉(冲服)等加减。 中成药:生

太子参功效与作用 太子常备方

做法: 麦冬15g,太子参15g,剁碎一块瘦肉,再加一颗蜜枣一起煲汤。其中,麦冬清热,太子参补气但不燥,很适合冬天给孩子饮用下火,每周1~2次,不会寒凉。 很多人说太子参有泥味,孩子会不喜欢,如果提前浸泡一下,把泡药材的水倒掉,加蜜枣一起炖煮,口感就会比较好了 太子参茶 有时候吃多了,可以制备帮助消化强胃口的山楂、桔梗、太子参茶。(以上材料各5克,两碗水小火煮成一碗就可以) 太子参药性平和,对小儿体虚多汗、消瘦无力较为适合。对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的人来说,太子参炖瘦肉是一款很不错的汤水。 百合竹荪太子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