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预防脑疝应积极控制颅内高压

预防脑疝应积极控制颅内高压

脑疝是脑血管病的最危险信号。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死于脑疝。因此,在急性期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和瞳孔变化,及早发现脑疝,并积极进行脱水治疗,控制颅内高压,减少病死率。

1、对颅内压增高病人,要准备好抢救物品,随时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的改变,及时发现脑疝,早期治疗。一旦发生脑疝,立即通知医生,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快速静脉滴注脱水药,如20%甘露醇250一500 ml,并配以激素应用。有时可合用速尿以加强脱水作用。遵医嘱迅速细致地处理,使脑庙症状能获得缓解,如病变部位和性质已明确,应立即施行手术清除病灶,同时根据医嘱立即备皮、备血,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准备术前和术中用药等。尚未定位者,协助医生立即进行脑血管造影、头颅CI'、或MRI检查,协助诊断。对小脑幕切迹疝,若暂时不能明确诊断或未查明原因且病变不能手术者,可行颞肌下去骨瓣减压术。对枕骨大孔疝,除静脉快速滴注脱水药外,还应立即行额部颅骨钻孔脑室穿刺,缓慢放出脑脊液,行脑室持续引流,待脑疝症状缓解后,可开颅切除病变。

2、除去引起颅内压增高的附加因素:

①迅速清除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供给,防止窒息及吸人性肺炎等加重缺氧。

②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的监测。血压过高或过低对患者的病情极为不利,故必须保持正常稳定的血压,从而保证颅内血液的灌注。

③保持良好的抢救环境,解除紧张,使之配合抢救,同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保证抢救措施的落实。

④高体温、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均可进一步促使颅内压升高,也应给以重视。

3、对呼吸骤停者,在迅速降颅压的基础上按脑复苏技术进行抢救: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支持,可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应用简易呼吸器或人工呼吸器,加压给氧。

②循环支持:如心跳停止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保持心脏泵血功能。

③药物支持:根据医嘱给呼吸兴奋剂、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对症处理。

4、昏迷病人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排痰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防止二氧化碳蓄积而加重颅内压增高。观察电解质平衡的情况,严格记录出人液量。患病3d后不能进食者可行鼻饲,并做好胃管的护理,留置胃管后应每日2次口腔护理,定时翻身,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保持床铺平整、干净、柔软,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预防褥疮发生。对有脑室穿刺引流的病人,严格按脑室引流护理。大便秘结者,可选用缓泻剂疏通,有尿潴留者,留置导尿管,做好尿、便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进行适当选择。

内科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维持血压比基础血压稍高。静脉输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防治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多在出血后20-30 分钟即停止,止血药物的使用并无确切疗效。

内科治疗适应于以下情况:

(1)出血量较小者。一般认为壳核出血或大脑皮质下出血小于30ml 或血肿直径在3cm以下可进行内科治疗。

(2)出血后意识一直清楚或仅嗜睡者。

(3)发病后即陷入深昏迷,或病情已发展至晚期,昏迷不宜手术治疗。

(4) 患者年龄大大,且有心、肺及肾脏疾患,或有严重糖尿病者。内科治疗的死亡率较高,为50-90%。

Cushing 于1903 年最早采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由于效果极差,一度冷却下来。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脑出血多主张进行内科治疗,较少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 CT 检查的应用,对脑出血手术病例进行合理选择,术中应用显微技术清除血肿和双极电凝止血,从而使手术更加精细准确,将损伤减少至最低程度。并采取了早期手术,即发病后24 至48 小时内手术。甚至提出超早期手术,在脑出血后7 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尽早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不仅能达到救命目的,而且有利于促进脑功能恢复,减轻残废,有人总结近5 年文献报告的929 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死亡率为2-28%,功能恢复率达63-89%。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标准:

1.幕上(大脑半球)血肿体积>40ml,无论有无小脑幕切迹疝(脑疝)

2.幕下(小脑半球)血肿体积>15ml,无论有无梗阻性脑积水

3.脑室出血形成脑室铸型,脑脊液循环受阻

外科干预的时机:

1.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病情逐渐加重,应争取在脑组织遭受不可逆损害-积极处理。

2.血肿量达到手术指征,患者虽然昏迷却未出现小脑幕切迹疝者-积极处理。

3.出血肿量达到手术指征合并出现小脑幕切迹疝者-争分夺秒。

手术方法的选择:

常规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微创或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引流。

常规骨瓣开颅的优点:

能够彻底清除血肿;充分减压;能在良好的直视下彻底止血;及时消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作用;中止血肿溶解后对脑组织的刺激损害效应;去除骨瓣可使术后脑水肿的损害降至最低。

微创手段优点:

对正常脑组织的创伤微小(微创)、无需大动干戈;手术时间短,往往只需0.5-1小时;操作简便,只需一根特制的血肿穿刺针配合一些必要的手术设备;安全系数高;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

近年来在脑出血的治疗中又采用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施行颅骨钻孔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以促进血块液化,然后予以抽吸。此法简便易行,疗效肯定。另外还开展了cT 导向脑立体定向清除血肿及CT 定位,应用内窥镜进行血肿清除等方法。这些治疗方式不仅损伤小,且疗效亦好,病人乐于接受。随着新的诊疗方法不断涌现,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将不断获得改善。

疱疹性咽峡炎不吃药能自愈吗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的,属于自限性疾病,常见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处理,减轻咽部的不适症状,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的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但是,对于重症病例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如控制颅内高压、降温、镇静、止痉等等。

脑瘤的手术治疗

颅内肿瘤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和化学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针对病人的不同病情还需采取其他对症治疗措施,包括控制颅内高压、应用皮质类固醇、抗癫痫类药物、纠正代谢异常及支持治疗。

手术治疗分两大类:1、直接手术切除;2、姑息性手术,包括内减压、外减压、脑脊液分流术、目的仅为暂时降低颅内压、缓解病情。直接手术治疗是颅内 肿瘤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同时尽量保护周围脑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完整。对于颅内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几乎是唯一有效的治 疗方法。即使是恶性肿瘤,也要最大限度地切除。手术标本是获得精确病理诊断的基础。手术过程也为许多术中辅助治疗提供机会,由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或肿 瘤位于重要功能区及手术难以达到的部位,有时不能获得良好的切除效果,只能次全切、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

颅底骨折的治疗

颅底骨折本身需不要特殊处理,治疗重点应针对颅底骨折引起脑脊液漏、大量鼻出血、颅内高压和颈椎骨折等并发症和后遗症。

1.一般治疗

合并脑脊液漏者患者应取半坐卧位,头偏向患侧,保持口鼻咽部和外耳道清洁,切忌盲目堵塞漏出的脑脊液,并积极预防感染。

2.手术闭瘘

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4周以上不愈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闭合瘘口,手术的关键在于明确瘘口所在。内镜直视下检查和核素追踪扫描均有帮助,CT脑池造影(CTC)对发现漏口有重要价值。

3.止血

颅中窝底骨折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或伴假性动脉瘤时可发生致命性鼻出血,应立即气管插管、清除呼吸道血液,保证通气正常;压迫患侧颈总动脉,填塞鼻腔或鼻后孔止血,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出血控制后立即采取血管内可脱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治疗来封闭瘘处口,对瘘口较小或动脉途径效果不佳者还可考虑静脉途径栓塞。

4.降颅压

颅内高压应积极降低颅压,必要时行开颅血肿术,尤其是后颅窝骨折合并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者。

5.颈椎修复

颈椎损伤应注意颈椎的稳定性,必要时行颅骨牵引、颈椎固定或手术。

脑炎怎么治

病毒性脑炎无特效疗法。控制颅内高压、高热和抽搐发作尤为重要。昏迷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精心护理可防止继发感染。

1.对症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于5%葡萄糖液内静滴。由较大剂量开始,逐步递减,疗程不超过1个月。

(2)脱水利尿 20%甘露醇静滴,疗程视病情而定。

(3)降温 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

(4)抗精神病药 对精神运动性兴奋,可给氯丙嗪、奋乃静或泰尔登,剂量应个别化。

(5)减颅内压

2.抗病毒治疗

(1)无环鸟苷、碘苷、阿糖胞苷、阿糖腺苷等。

(2)金刚烷胺、环辛胺。

(3)干扰素肌注,疗程视病情而定,早期应用。

(4)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脑栓塞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通常治疗法: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引起严重脑水肿和继发脑疝,小脑梗死易发生脑疝,应积极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去颅瓣减压术。房颤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源性脑栓塞发病后数h内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麦全冬定或烟酸占替诺600~900mg静脉滴注。

2、抗凝治疗法:

对房颤或有心源性栓子、动脉夹层或高度狭窄病人,可用肝素预防再栓塞,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并调整剂量。

3、气栓处理法:

患者应低头、左侧卧位,如为减压病应尽快高压氧治疗。减少气栓。增加脑含氧量,气栓引起癫痫发作,应严密观察并抗癫痫治疗。脂肪栓可用扩容剂、血管扩张剂静脉滴注。感染性栓塞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颅内高压症的治疗

内高压症的治疗取决于病因、颅内高压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颅内高压的程度与颅内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因此,应尽快弄清病因,从根本上解决颅内高压问题。

颅内高压症的治疗目标是:应将颅内压至少控制在250~300mmH2O以下;通过维持适宜的平均动脉压使脑灌注压达到60mmHg以上,保证脑部的正常功能活动;避免一切能够加重或促发颅内高压的不利因素。

1 一般措施 任何原因造成急性颅内高压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立即收入ICU积极抢救治疗。及时、适量的给予脱水治疗,有效的降低颅内压,使患者平稳渡过急性期,是急性颅内高压症抢救成功的关键。

急性颅内高压症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位置可降低脑静脉压和脑血容量,这是降低颅压的简单方法。理想的头位角度应依据患者颅内压监测的个体反应而定,头抬高15~30°是比较安全的,可使颅内压持续降低。保持颅内静脉回流通畅,应避免头部过高或颈部衣带过紧、头部位置不正和患者躁动不安现象,以防颅内压增高。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生命体征不稳者,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呕吐时将患者的头颈保持侧位,以防误吸;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气道阻塞、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并保证血氧饱和度实时监测,及时吸氧。呼吸停止的患者除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应迅速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内加压吸氧,并同时给予脱水剂,还需使用呼吸兴奋剂。心跳、呼吸同时停止者除立即进行气管加压吸氧,心室内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外,应立即行心外按压。每日进液量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2000ml左右,静脉补液宜用5%葡萄糖液和0.45%氯化钠混合的低钠糖盐水,每日补钠量控制在5.6g为宜,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正确处理稀释性低钠综合征。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可引起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性脑病。

严重的高血压、低钠血症、贫血和癫痫发作都能引起颅内压增高,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不是所有的颅内高压都能表现出来,例如TBI患者伴有昏迷时并不能表现出头痛、恶心和呕吐,一些急性颅内高压症患者的视神经乳头并无水肿,单纯根据临床表现很难准确判断,因此,颅内压监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颅内压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经侧脑室置管监测颅内压和经硬膜传感测量颅内压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对重度脑损伤患者应考虑颅内压监护,以动态观察颅内压变化,根据后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监测治疗效果。颅内压监护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即使在有条件的医院,也应严格选择病例,适时适度的采用这一监测技术。

脑中风的并发症是什么

脑疝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死于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大量出血,脑中线结构移位或被破坏,全脑水肿,形成脑疝,使脑干被挤压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枢所致。

国内报道,脑出血合并脑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措施。而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①头痛剧烈或极度烦躁不安;②频繁呕吐或抽搐;③呼吸及心率变慢,血压升高;④意识障碍逐渐加重;⑤双侧瞳孔不等大,则提示颅内压明显增高,可能有脑疝形成,应积极脱水或手术治疗

相关推荐

该注意的脑瘤术后并发症

◇注意体温变化,物理降温防止冻伤 昏迷者头部使用冰袋或冰帽降温,可减少脑组织细胞耗氧量,利于脑水肿消退。注意体温变化,防止冻伤。躁动病人给予镇静剂。 ◇脱水剂及激素治疗 地塞米松加至20%甘露醇中静滴,用药后注意水电解质有无紊乱,限制液体入量,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抬高床头15~30度,勿使颈部扭屈或胸部受压,以利于颈静脉回流,颅内压降低。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大便引起颅内压突然增高而致脑疝发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脑疝的发生 定时测量体温、脉博、呼吸、血压,注意颅

脑溢血中风能治好的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一般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

脑出血的内科治疗

患者出血量不多,神经功能损害较轻,或者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手术治疗的,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的原则在于: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再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1、一般治疗:安静休息,一般卧床休息2-4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予以吸氧。危重患者予以心电监测,进行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控制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会反射性升高,而过高的血压则会更加引起出血增加,而过低的血压又会影

中风脑溢血治得好吗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脑溢血发病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意见建议: 一,治疗原则,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脑水肿以防止脑疝形成,降低增高了的血压以防止进一步出血。 二,常规治疗(一)一般处理;①保持安静,绝对卧床,在当地进行抢救,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以免加重出血;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 三,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四,控制高血压,降低增高了的血压是防

脑梗死的治疗

临床常用于脑梗死的有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复方丹参滴丸,灯盏花注射液,七叶皂苷钠,东菱克栓酶等等好多种,大部分都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另外可以做做高压氧治疗,对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有确定的效果。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关键是重视超早期(在6小时内)和急性期的处理。 同时还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可及时给予高渗脱水剂、利尿剂和激素等治疗。亦可酌情给予脑细胞活化剂。脱水剂的用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经过1~2周治疗后,若病人意识障碍消失,颅内

突发脑溢血如何急救

患者出血量不多,神经功能损害较轻,或者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奶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的原则在于: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再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1、一般治疗:安静休息,一般卧床休息2~4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予以吸氧。危重患者予以心电监测,进行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控制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会反射性升高,而过高的血压则会更加引起出血增加,而过低的血压又

什么是颅内压增高综合症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由于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力。正常侧卧位时脑脊液的压力为0.978~1.467kpa(相当于100~150mmh2o)。如大于1.956kpa(200mmh2o)为颅内压增高。 颅腔是由颅骨组成的封闭空腔,是一个不能伸缩的容器,其总体积固定不变,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及供脑的血液,它们的总体积和颅腔容积是相适的,通过生理调节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当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血肿、脓肿、脑积水)或脑组织肿胀(脑性裂伤、脑炎、

什么是颅内高压

颅内压是指颅内组织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由于颅腔总容积相对固定,颅内压保待相对稳定。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 0.78~1.76 kPa,儿童压力为 0.4~1.0 kPa。 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压持续保持在 2.0 kPa 以上(儿童 > 1.0 kPa)时称颅内高压。 导致颅内高压的原因包括,脑组织肿胀、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脑血流灌注过多等。

脑出血高烧不退怎么办呢

患者出血量不多,神经功能损害较轻,或者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 内科治疗的原则在于: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再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1.一般治疗:安静休息,一般卧床休息2~4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予以吸氧。危重患者予以心电监测,进行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控制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会反射性升高,而过高的血压则会更加引起出血增加,而过低的血压

脑出血的康复治疗

脑出血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类疾病,具有治疗难,病情易反复的特性。脑出血患者一旦发病,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手术。但是,在手术之后的康复治疗也十分关键,康复疗养的好坏对疾病的控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人物。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