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春季有哪些传染病 麻疹

春季有哪些传染病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麻疹是什么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高发,儿童多见,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麻疹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卡他性鼻炎、结膜炎、口腔黏膜斑和全身性红色斑丘疹。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自从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苗)预防以来,儿童中麻疹发病率有了显著下降,过去多见的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麻疹性脑炎、精神异常等也随之显著减少。

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麻疹病毒除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外,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感染。

哪些因素诱发了小儿麻疹呢

小儿麻疹的病因:

麻疹是急性病毒传染病中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皮肤病,麻疹在临床上表现的特征通常为发热,咳嗽,鼻炎,结膜炎,颊或唇粘膜出现粘膜疹(koplik斑)和皮肤散在的斑丘疹。麻疹由副粘液属的麻疹病毒引起,麻疹(与水痘相仿)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主要通过前驱期和出疹早期病人鼻,咽,口的飞沫传染,也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核传播。通过未感染的人或物品间接传染少见。传染期从出疹前2~4日持续到出疹后2~5日。皮疹消退时病毒已从鼻咽部分泌物中消失。在疹后出现轻度脱屑时,已不再具有传染性。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通常与以前曾接受过麻疹灭活疫苗(现已不再使用)免疫有关。据推测,灭活的麻疹病毒疫苗不能阻止野毒株病毒感染并能使病人致敏,以致临床表现明显改变。不过已经知道,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也会发生非典型麻疹综合征,这很可能是由于贮藏不当致使灭活不全的结果。在广泛进行计划免疫接种之前,麻疹每2~3年流行一次,其间伴有地区性小流行。近年来在美国发病的流行病特点变化很大:现在,暴发常见于以前接受过疫苗的十几岁的少年和青年及未接受过疫苗的学龄前儿童。母亲患过麻疹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差不多能维持一年,一年后易感性增高。患一次麻疹后能产生终生免疫。

成年人有必要接种麻疹疫苗吗

春季是麻疹等疾病的高发季。有些年轻人不知道自己小时候有否接种过麻疹疫苗,也有人小时候虽接种过,但担心年久失效。“成年人有必要接种麻疹疫苗吗?”、“接种麻疹疫苗后获得的抗体有效期是多久?”这些都是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初多见,麻疹患者在发病前1-2日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尤其是潜伏期末期和出疹早期的传染性最强。患者多为小儿,但近几年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成人患麻疹呈上升趋势,在麻疹发病数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我国儿童麻疹疫苗注射要从8个月大开始,8个月前的婴幼儿的免疫力主要来自母体。而现在的年轻母亲,大多自身对麻疹已经没有免疫力。现在的育龄期妇女,都不是自然感染麻疹获得免疫力,主要是通过预防接种得到保护,这些育龄期妇女在完成了常规计划免疫后,就没有再接种麻疹疫苗了,妈妈的保护性抗体都非常低。

多项研究表明,接种麻疹疫苗后获得的有效抗体滴度可维持10年以上。目前气候多变,各种呼吸道疾病高发。专家建议,育龄女性在准备计划怀孕前2至3个月,可以加强接种麻疹疫苗。免疫薄弱的成年人也可接种麻疹疫苗。

在疫苗的选择上,专家建议:18月龄至初中三年级(16岁)麻疹类疫苗应种对象使用麻腮风疫苗;大中专学生麻疹类疫苗应种对象使用麻疹风疹联合疫苗;育龄女性使用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其余麻疹类疫苗应种对象使用麻疹疫苗。

怎样在春季里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及时接种疫苗。预防麻疹等呼吸道疾病

除麻疹外,水痘也是春季高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接触或飞沫的方式传染。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起病较急,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绿豆大的圆形水疱,周围明显红晕。如继发感染,则成脓疱。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水痘最有效的方法,麻疹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享受免费接种服务,儿童在出生后第8个月龄和第18个月龄时需分别接种一次麻疹疫苗。水痘疫苗目前仍属于第二类疫苗,居民可自费自愿选择接种。

以上便是专家议事为大家提的几点有效的建议。像手足口病、腮腺炎、水痘、麻疹以及H7N9等等这些都属于春季里的高发病。一些老年人、儿童和抵抗力相对较弱一些的朋友们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春季里做好预防和保护的工作,避免这些病菌的来袭。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身体检查,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更具体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传染病危机到自己的健康。

麻疹的自疗要注意什么

麻疹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另外,麻疹的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麻疹的自疗要注意以下几点:

(1)麻疹患者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因本病极易产生并发症,如有条件应即赴医院就诊,重症患者必须住院治疗。

(2)麻疹治疗首重护理;饮食以富于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隔离、保暖,但衣被不宜过多;保持眼睛、口腔、鼻和皮肤的清洁。

(3)以中药治疗为主,需辨证施治。

(4)出疹期高烧时应多饮水,保持微微有汗,皮肤湿润,以利出疹。

冬季较多发风疹

冬春季节是各种传染病多发的时候,一旦发病,临床上除发热外,患者皮肤上常会出现形态不一的皮疹,其中风疹的皮疹与麻疹相似,极易混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眼结合膜炎、典型的麻疹粘膜斑,以及出疹期的特殊斑丘皮疹等为其特征(节录于《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赵誉洲主编)。

风疹是因风疹病毒而引起的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好发于儿童,也多见于冬春季节。但风疹临床症状轻,病程短,一般3-5天,轻度低热,常伴有轻微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患者发热的当天或第二天皮肤出现红丘疹,往往在一天内遍布全身,皮疹持续1-4天左右。

风疹与麻疹的区别:麻疹症状重,病程相对较长,出疹时间晚,皮疹持续时间长,口腔内有麻疹粘膜斑(Koplik''s斑)。

风疹无等效药物,主要为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春季皮肤哪些常见问题

春天爱在脸上、身上作祟的是风疹,而风疹是传染性疾病。医学专家为此提醒:春季各种病毒开始滋生,容易发生各种传染性疾病。免疫力低的人群、尤其是少年儿童更须提防风疹、麻疹等传染性病毒疾病。

专家提醒,在病毒大量滋生的春季,少年儿童等人群由于免疫力比较低,特别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而出现发烧或者出疹子的症状,但是,遇上出“痘痘”、“疹子”也不能一概认为是麻疹或风疹,事实上,出疹子也有很多不同的情况,身上出疹子的症状会因为不同的疾病而有所不同,所以,应该根据出疹子的具体症状来判断不同的疾病。

诊断

风疹伴有感冒症状

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郑志忠教授介绍,传染性病毒疹是包括风疹、麻疹等受病毒侵袭的疾病统称,在春季病毒滋生较多情况下,容易通过呼吸道传染,在病人、老人以及青少年儿童等免疫力低的人群中传染性增强,发病率高。本市近年采取有效措施已控制该病流行,临床上已少见此病例。但春季仍是重点预防季节,发现症状患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并防止传染给他人。

专家介绍,传染性病毒疹临床上较多的是风疹,这种病表现为头、面部到躯干的大量皮疹,见风呈块,看上去像皮肤病,但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的传染病。患者发烧、咽痛、眼结膜充血(红眼)、流涕等症状类似感冒,也很容易误认为是麻疹。学生、幼儿在与外界接触中,容易受传染,特别是在人多场合学习、生活,会导致互相传染。

相关推荐

立春养生谨防五种疾病

1.肝炎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是由甲型、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并伴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等。我们应该不食用生或半生海、水产品,尤其是毛蚶类水产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个人卫生习惯。 2.肺炎 开春儿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儿童,发病率是夏季的4倍多。因此不滥用食醋熏蒸和服用板蓝根阻止疾病传播。保持工作、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注意增减衣物,加强户外锻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治疗。 3.腮腺炎 在冬春交替的时候,很容易感染腮腺炎。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

痧子的介绍

痧子是麻疹的别称,见《麻证新书》,又称痧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由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芝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等为特征。病毒主要侵犯肺胃。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和消毒剂均很敏感。在空气飞沫中保持传染性不超过2小时,但耐寒冷和干燥,在零摄氏度可保持约1个月。 病人是麻疹惟一的传染源,传染性极强。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

麻疹的传染性多强

在流行病学上“基本传染数”这个概念,代表在没外力介入、且所人都没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某种传染病的人,会将疾病传染给多少人。麻疹的传染数是18,而埃博拉为2,艾滋病为4,腮腺炎则为10。 在发达国家,幼儿一般在12个月大时接种第一剂麻风腮(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在4到5岁间接种第二剂。在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第一剂疫苗在6到9个月间接种,中国则规定儿童在8月龄、18至24月龄各接种一剂含麻疹成分疫苗。 由于预防接种的普及,两岁以下的小年龄组麻疹已比较少见。但是,近年来的麻疹疫情在很多国

风疹和麻疹的区别

麻疹和风疹都是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在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以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人口流动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种、免疫

春季易患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在中医理 论里,春天的主气是风。虽然一年四季皆风,但春季的风尤为重要。因为春季阴气渐消,阳气日长,正是推陈出新时期。此季气候由寒转暖,忽冷忽热,极易形成 风,春风给万物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风是六气之首,《黄帝内经》中说:“风者,进病之首也。”,“虚邪贼风,避之时。”春季的许多常见病均与风邪密 切关系。当人身体虚弱或出汗当风时,风邪便会乘虚而入,常导致肺气不宣或伤风感冒。所以,春季要注意及时避开能使人致病的风邪。春风掳走了大地上的大量水蒸气,使空气湿度急剧下降,因而使人口干舌燥,容易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 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可 得病。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源作用不大。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 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和未接种麻瘆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 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瘆活疫苗预防接 种后可获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 染源还可发病。流行特征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

麻疹会传染吗

麻疹会传染。麻疹是由于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较强的传染性,主要是在春秋季传染性比较强。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持久的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小儿麻疹的病因

发病原因: 麻疹病毒感染(65%):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只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现代医学认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10天)传染性。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但少数地区由于预防工作不够健全,仍局部流行。其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近年来不典型麻疹开始增多。 免疫力低下(25%): 儿童的免疫力特征常表现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效方式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麻疹、风疹、猩红热、百日咳、流脑等。我国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病原容易在托幼机构、学校这样的集体场所,短时间出现集中发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感染呼吸道传染病以后危害相对较大,容易并发脑膜炎和心肌炎等疾病。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避免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避免接触传播。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效、最经济的方式。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处副处长李中杰:目

春季谨防三种皮肤病

春季皮肤大敌一般三种:病毒性疾病造成的皮肤问题,过敏和皮肤瘙痒。 立春节气养生:过敏性皮肤:离开过敏源 春天是气候转换的季节,由于空气中散布的细菌孢子和花粉等致敏物质,一些过敏性皮肤的人在接触了花粉、某些食品、污染的空气等物质后,皮肤会出现红肿、发痒、脱皮及出现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因为这些问题到皮肤科门诊来求治的病人也不少。减少过敏先要离开过敏源,皮肤敏感的人户外活动时要比一般人更小心,免得面部皮肤沾到花粉等物质。 立春节气养生:皮肤瘙痒:冬季延续症 春季虽然来到,但是,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干燥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