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 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可 得病。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源作用不大。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 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和未接种麻瘆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 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瘆活疫苗预防接 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 染源还可发病。流行特征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人易感者 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碘缺乏病流行病学特征
1.碘缺乏病的分布
一般以山区患病率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农村高于城市。
2.年龄、性别与发病的关系
甲状腺肿大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青春发育期发病率急剧增高,40岁以后逐渐下降。重病区年龄组有提前和后移现象。
女性患病一般高于男性。15~20岁年龄组,两性差异最大。
3.水碘与发病关系
一般规律是
水碘在5μg/L以下时,随着碘含量的减低,患病率急剧增高;
水碘在5~40μg/L时,随水碘增加,患病率缓慢下降;
水碘为40~90μg/L时,患病率降至最低值,并保持平稳;
水碘高于90μg/L,患病率再度回升。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效果有哪些
接种麻疹疫苗后的效果
其效果受多方因素影响。麻疹疫苗的质量是关系到否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的关键,但必须要有冷链设备及科学的管理以及正确地实施接种。
1、疫苗血清学效果:注射疫苗1周后开始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转率在95%以上。
2、免疫人群在流行病学效果与免疫后血清学效果一致,即抗体阳转者可免于发病。
3、应急接种的效果:当麻疹野病毒感染时,病毒要先通过呼吸道粘膜屏障,再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清,潜伏期约7-14日。接种疫苗的途径与自然感染不同,一般在接种后第7日抗体开始产生,比感染后产生抗体的时间短得多,这正是流行时可以采用应急接种的办法控制流行的根据。当某地发生麻疹流行时,尽快给周围的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可以起到减少发病、阻止流行的作用。
所以对于准备接种疫苗的人群来说,如果要保证接种麻疹疫苗后的效果问题,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关于疫苗接种过程的一些总总的因素,然后再进行疫苗接种,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效果。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
鼻咽癌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点。男性居多,约为女性的两倍。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大多在40-60岁之间
国内鼻咽癌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以广东省中部的肇庆、佛山、广州市和广西省东部的梧州为高发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
因鼻咽部位置隐蔽,早期症状复杂,故容易误诊和漏诊。同时鼻咽癌具有原发癌灶很小或不明显时,却已发生颈部淋巴结和颅神经转移的特点。
鼻咽癌采用放疗为主,手术及化疗为辅的方式进行治疗。
耳鸣的流行病学
耳鸣的发病率统计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作者分析了1453例耳鸣患后提出了有关耳鸣的发病率,根据随访资料发现耳鸣患病率为17.8%,其中49.1%的患者偶有耳鸣。据报道听力下降的患者中至少有70%伴有耳鸣症状。如将耳鸣不足5分钟者也计算在内,则大约60%的人在一生中曾经有过耳鸣的症状。以耳鸣为主诉的病人约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0-20%。美国和欧洲有17%的人体验过5分钟以上的耳鸣,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因耳鸣而犹如残疾,65岁以上33%的人有过耳鸣。据此保守估计,中国分别有10%的人体验过耳鸣,5%耳鸣者医药治疗,2%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等因素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增加,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耳鸣已经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鼠疫有什么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细菌性痢疾有怎样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都是传染源。菌痢早期病人传染性大,应及时隔离和消毒粪便。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易感性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普遍易感。患病者产生短 暂、不稳定的群和型的免疫力,容易重复感染和复发。
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野兔、家兔、 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传播途径恙蛾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可隔代传播。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 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且只能获得对原株 病原体的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不同株而发病。
核酸检测有效期是多久 核酸检测过了还要隔离吗
根据情况决定。
做完核酸检测后呈阴性,只能代表当次核酸检测没有问题,但是否需要隔离,与有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可疑接触史,是否在高风险地区以及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外国旅游居住史等这些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如果被检测者来自于低风险区,没有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当检测结果合格时一般就不需要再进行隔离。如果来自于高风险区,或者是有新冠肺炎的密切接触史,即使是检测结果合格,仍然需要进行隔离。
另外对于高风险人群,一次核酸检测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为核酸采集标本的关系,有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因此建议在24小时后还需再次复查核酸,在此期间也应当遵照要求进行隔离防范措施。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 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 肤损伤处进人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此外,亦有 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传播途径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 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 节。
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患者与病犬为主要传染源。皖北和豫东以北平 原地区以患者为主;西北高原山区以病犬为主。传播途径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主要传播媒介,主要 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胎盘或输血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健康 人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免疫性。
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怎样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及肺炎支原体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病初 4-6日传染性最强,3〜5周后消失。传播途径肺炎支原体由感染者的鼻、咽、气管等分泌 排除物,经过飞沫活气溶胶而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儿童及青壮年较多。
麻疹疫苗的效果
1、疫苗血清学效果:注射疫苗1周后开始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转率在95%以上。
2、免疫人群在流行病学效果与免疫后血清学效果一致,即抗体阳转者可免于发病。
3、应急接种的效果:当麻疹野病毒感染时,病毒要先通过呼吸道粘膜屏障,再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清,潜伏期约7-14日。接种疫苗的途径与自然感染不同,一般在接种后第7日抗体开始产生,比感染后产生抗体的时间短得多,这正是流行时可以采用应急接种的办法控制流行的根据。当某地发生麻疹流行时,尽快给周围的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可以起到减少发病、阻止流行的作用。
肺炎衣原体感染如何鉴别
鉴别
本病须与其他病原引起的肺炎如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军团病及其他细菌性肺炎鉴别。其中SARS的特点是:
1.流行病学特点是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或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此病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临床表现是发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多>38℃,可伴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咳嗽少痰、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可有少许湿啰音或肺实变。
3.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可降低。
4.肺部有片状、斑片状或呈网状改变。其他则主要是通过各自的病原学和(或)血清免疫学检查确定。
肾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分析
流行病学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世界范围内各国或各地区的发病率各不相同,总体上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我国试点市、县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显示我国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8年已经成为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0位。肾癌的病因未明。已经明确的与肾癌发病相关因素有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等有关。
临床表现近些年来,大多数肾癌患者是由于健康查体时发现的无症状肾癌,这些患者占肾癌患者总数的50%~60%以上。有症状的肾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和血尿,少数患者是以腹部肿块来院就诊。10%~40%的患者出现副瘤综合征,表现为高血压、贫血、体重减轻、恶病质、发热、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高血糖、血沉增快、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等改变。20%~30%的患者可由于肿瘤转移所致的骨痛、骨折、咳嗽、咯血等症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