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卒中发作别摇晃患者

脑卒中发作别摇晃患者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急救专家提醒市民,一旦身边有人怀疑是脑卒中的症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院,其间千万不要摇晃患者,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市急救中心专家李坚韧指出,脑卒中多数在家中发病,经常在患者过于用力、激动或活动中发病,也有人早晨醒来手脚不能动或不能说话。

有的还表现为突发头昏、头痛,伴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专家还提醒,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对减少脑卒中引起的合并症很重要,因此拨打急救电话后,要让患者仰卧,头肩部稍垫高,让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阻塞,应设法抠出。如果患者还清醒,要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千万不要慌乱,也不要哭泣或晃动病人。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脑中风是很常见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导致脑中风的原因很多,得了脑中风之后患者一定要想办法积极的去治疗,否则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脑中风与自杀率的关系。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发表一份研究结果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5年内,因自杀和意外事故而死亡的风险相当于普通人的10倍左右。

此前的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1年以内患抑郁症的风险将提高。而这项新研究是首次调查脑卒中与自杀和事故死亡的关系。

研究小组从1990年开始,用约20年时间,对日本8个县约9.3万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跟踪调查。开始调查时,这些居民的年龄为从40岁至69岁不等。

调查期间,共有512人自杀,其中有22人患有脑卒中,他们在发病后5年内自杀的危险性约为未患脑卒中者的10倍。

此外,研究小组对因交通事故、跌落、摔倒等“外在原因”而死亡的728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脑卒中发病后5年内,患者因这些原因而死亡的危险性也是其他人的约10倍。

研究小组认为,脑卒中发病后,往往会留下麻痹和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在发病数年内心理压力非常大,容易导致自杀,而因事故死亡的危险性提高应该也与后遗症有关,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精神方面的关怀非常重要。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该国国内包括脑卒中在内的脑血管障碍患者约有120万人,虽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留有后遗症的患者如何回归社会是一大课题。

脑中风的相关知识普及

专家指出,“轻型卒中之于脑卒中的意义,就像地震前的一些‘鸡飞狗跳’等动物异常举动,预示可能发生大地震,如果我 们及时留意到这些蛛丝马迹,及时作出应对,死里逃生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

专家介绍,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将近两百万的新发病例。“脑卒中发病率递增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 ,关良主任表示,脑卒中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为主,但由于吸烟饮酒、高盐高糖,暴饮暴食、肥胖、生活不规律、加班熬夜等不健 康生活方式,脑卒中的患者日趋年轻化,30-40岁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导致脑卒中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关良主任表示,曾有脑卒中病史 的、缺乏运动、吸烟、肥胖或超重、房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这八大因素中有三个以上的,我们都把他定为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另外,气候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可以明显看到,冬天发生脑卒中的病人比较多,而且北方的发生几率明显也比南方高很多。

许多病人患脑卒中后,会留下偏瘫、失语、麻木及手脚运动不灵活、反应迟钝、痴呆等后遗症。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 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

中风发生前的“小信号”

“整个大脑对于我们的身体都是一个中枢,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关良主任指出,脑卒中的重要特点是突发性,且多 数是偏侧为主的,部分可以为双侧性。脑卒中的症状有很多,包括:头痛;感觉异常,偏侧的麻木、乏力;意识障碍,神志模糊,反应迟钝,语 言障碍,说话说不清楚;突然吞咽功能不好或者耳鸣、听力下降;突发视物模糊,单眼的视力下降或缺失等。

脑卒中的上述有些症状,在轻型卒中时也会出现

何为轻型卒中?济南脑科医院的专家关良主任介绍,轻型卒中也被成为“小中风”,多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有统计显示约1/3 甚至更多的脑卒中发病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是因为输送到脑部的血液和氧气暂时中断所致。轻型卒中的症状表现通常发生时间非常短( 如2-3分钟),产生半身麻木,一侧手和胳膊麻木和发沉,行走不便,还可能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的症状。但是这种反应都具有一过性,在发作后24小时之内自行缓解。然而它却是有力的预兆,如不积极预防,真正的脑卒中将会在短期内发生。

有估算,轻型卒中的病人在我国约有1700万之众,部分病人开始发作时会很轻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会在7天之内发 生中风,每3个人中有1人会在之后发生中风,每3个人中有1人会在之后发生心肌梗死。“正如中国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南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应 该尽早进行,权威研究提示尽早的卒中二级预防可以明显减少卒中的复发、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的费用,同时可以降低残疾。”所以这些小信号切勿忽视。

深秋高血压患者要警惕脑卒中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导火索”

中风对大家来说不陌生,就是脑中风,临床叫脑卒中,临床表现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塞、智力障碍等。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现象,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无论是哪一类脑卒中,高血压都扮演着“导火索”的角色。长期高血压的患者,脑部动脉硬化程度较高。做个形象的比喻,由于高血压患者血管像旧轮胎一样弹性变差、越来越薄,甚至个别地方产生“鼓包”(即微小的动脉瘤),一旦血压骤然升高,血管壁就破了,容易导致血管管壁破裂,形成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可使脑血管硬化的发展加速、加重,血管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和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的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则会造成血管的堵塞,从而引发缺血性卒中。

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舒张压每降低5 mmHg,脑卒中再发的风险会降低15%。老年人单独控制收缩压,可以将脑卒中发生率减少1/3。鉴于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中所处的地位如此重要,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高血压综合防治。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脑卒中的发生率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美国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60%,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女性下降了18%。因此,首次脑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140/80 mmHg以下。

导致高血压前期的因素也是导致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如肥胖、活动少、高盐饮食、血脂异常等。所以,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积极减轻体重、多运动、减少钠的摄入量,降低血压水平。要想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基础,如暴饮暴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关键是要控制高血压。为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根据医生的嘱咐,坚持正确服药,以免发生脑卒中以及其他各种并发症。

尽早发现脑卒中前兆

有如下症状者,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突然舌头僵硬,语言发生障碍;突然发生面瘫,或者上下肢麻木无力,尤其是单侧出现类似情况;突然出现眩晕、耳鸣、呕吐,走路不稳等,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高危因素者,一旦发现上述症状不能掉以轻心,应静卧在床,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若发生呕吐现象,应采用侧卧姿势,以免呕吐物回流堵住气管而发生窒息情况。与此同时,应紧急拨打120急救电话,因为救治得越早对患者越有利,如果错过脑卒中救治黄金时间,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老人中风能治好吗

当脑卒中发作后,如果能快速恢复对大脑组织进行供血,可使大脑组织的损坏程度降至最低。这可通过使用血栓溶解的治疗方法来达到,将限制动脉供血的血凝块溶解。

任何试图恢复大脑供血的治疗方法,都需在脑卒中发作后尽快进行。血栓溶解的治疗时间窗为3个小时。此外区分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都需使用头颅计算机断层或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而得到的神经影像。出血性脑卒中不能使用血栓溶解剂,因为这将增大破裂血管中的血流量。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脑卒中到底是什么病

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脑中风有什么症状 突然脑中风怎么急救

1、不要摇晃患者,尽量少移动患者,尽快呼叫急救车。

2、宽松患者的衣服。如果患者清醒,让患者半卧或平卧休息。

3、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可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头稍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出患者的假牙,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防治患者将其吸入肺中。

4、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和脉搏,不要给患者进食、喝水。

5、在中风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大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因此恢复期治疗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来讲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善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此外脑中风病人在康复期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我国1986~1990 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 万,患病率为719/10 万~745.6/10 万,死亡率为116/10 万~141.8/10 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 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 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 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 岁组的5~8 倍。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990 年张葆樽等进行的580 多万人口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15.61/10 万,患病率为256.94/10 万,死亡率为81.33/10 万,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 万人,年死亡数近100 万人。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脑梗死的发生要及时及早地预防,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最后,祝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

脑中风祸起颈动脉亚健康

数九寒冬,脑卒中的高发期来临。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出血造成严重的脑功能障碍,轻者肢体偏瘫,感觉异常;重者意识障碍、生命垂危。临床上最常见的脑卒中是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塞,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8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约150万-200万人,其中近40%的病人遗留重度残疾,80%病例又会在2-5年内复发。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发病率不断上升。脑卒中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认识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直至闭塞或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发现30%-50%的脑卒中与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有关。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也越高,狭窄程度小于70%的患者每年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为2.1%,而狭窄程度超过70%时,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可高达10%。

虽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早期并无临床症状,称之为“亚临床”或“亚健康”阶段,但此时已埋下了脑卒中的“祸根”。随着硬化斑块增大导致动脉狭窄超过70%或是伴有颈动脉小栓子脱落时,就可能出现昏厥、一过性黑矇、肢体麻木,乏力甚或瘫痪。这些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医学上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英文简称TIA)。约有1/3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会有TIA发作。此阶段若不积极干预,严重的脑梗塞将会在短期内不期而至。

50岁以上,有吸烟史和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脑缺血高危人群中推荐颈动脉超声、主动脉弓上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等进行筛查,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必要时还可以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如果筛查阳性,颈动脉狭窄超过70%,且硬化斑块表面凹凸不平、质地不均,或有溃疡、斑块内有出血,对于这类患者,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外,外科介入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很好的选择。切除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颈动脉内膜,既可消除导致脑血管堵塞的栓子来源,同时又增加了脑血管血流,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止脑梗塞的标准术式。在国外已历经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验证,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欧美国家每年有十数万患者因接受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而降低了脑卒中的风险。瑞金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也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效果满意。每周二上午设有特约专家门诊。

为了预防脑梗塞的发生,需要关注颈动脉的亚健康!及时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手术治疗方可化险为夷。

脑中风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为源头预防,主要在发病前控制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又称根本性预防或病因预防。

(1)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一级预防。

(2)预防心源性脑卒中:①风湿性心瓣膜病及心肌梗塞患者,是心源性脑梗塞的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有手术指征时,应尽早手术治疗。②心房纤颤:非风湿性房颤是心源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多见于老年人。随老年人口比例增大,有房颤引起的脑栓塞也增多,主要栓塞大脑中动脉主干,引起大脑半球大片梗塞。因此,75岁以上的慢性房颤患者,如有左心室功能下降或心内附壁血栓,或既往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应长期口服华发令。75岁以下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慢性房颤患者应口服阿司匹林,以预防发生脑栓塞。

(3)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

(4)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5)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酒。

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主要是针对已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轻型卒中在短期内(3周)完全恢复者,防止发生完全性卒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三级预防 主要为发病后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和防止在复发。

脑卒中患者吸烟再发风险高

我国对2011~2012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信息进行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脑卒中患病率以每年8.1%的速度增加,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前三位依次为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可见,吸烟已成为脑卒中的头号“杀手”。

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脑卒中发生后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究其原因,2007—2008年在北京天坛医院、安贞医院、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九家医院住院病人进行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调研发现,出院90天吸烟患者中约一半的病人在继续吸烟,这意味着相当多的患者面临卒中复发的威胁。

香烟中所含的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导致微血管收缩,阻碍血液循环,因而提高了再度脑卒中的风险。据报告,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 2~3.5 倍;如果吸烟和高血压同时存在,脑卒中的危险性就会升高近 20 倍。

脑卒中一旦再次复发,病情会更为凶险,常因反复发作而死亡。就全世界而言,卒中每年夺去570万人的生命。它已经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首要的严重致残原因,其危害不分年龄、男女、肤色和国家。虽然3/4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抢救和治疗存活了下来,但绝大多数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对患病者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对病人家属亦是如此。

《2011美国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吸烟吸烟或被动吸烟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新指南建议有吸烟史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戒烟,戒烟途径包括劝说、尼古丁产品替代和口服戒烟药,同时应尽量避免被动吸烟。

因此,建议脑卒中患者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一定要积极戒烟,行为干预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会大大提高戒烟率。

脑卒中发作别摇晃患者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急救专家提醒市民,一旦身边有人怀疑是脑卒中的症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院,其间千万不要摇晃患者,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市急救中心专家李坚韧指出,脑卒中多数在家中发病,经常在患者过于用力、激动或活动中发病,也有人早晨醒来手脚不能动或不能说话。有的还表现为突发头昏、头痛,伴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专家还提醒,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对减少脑卒中引起的合并症很重要,因此拨打急救电话后,要让患者仰卧,头肩部稍垫高,让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阻塞,应设法抠出。如果患者还清醒,要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千万不要慌乱,也不要哭泣或晃动病人。

脑卒中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脑卒中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卒中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脑卒中必须的首要检查。

1、缺血性脑卒中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脑卒中

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脑卒中分为三级。

冬天老人中风怎么急救

和时间赛跑

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特点是时间依赖性,治疗需要“和时间赛跑”,让患者更快地到达医院、更快地接受治疗。其中,一定要抓住脑卒中发病后180分钟的“急救黄金时间”,分秒必争做到“三个早”。

早识别

记住“言语含糊没笑脸,胳膊不抬奔医院”(即国际通用的“FAST”口诀)这句话,只要出现以下三个症状中任意一个,家属就要考虑到脑卒中的可能。语言测试:请患者复述一句短语,看他是否说话不清楚或者无法说话;微笑测试:请患者“露齿”或微笑,是否一侧面部表情不正常。举手测试:请患者闭眼,双臂平举10秒钟,是否出现一只手臂无法维持。

早求救

发现家人出现脑卒中信号后,身边的人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助,或记下发作时间,并马上将其送往医院。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时,家人应保持情绪冷静、思路清晰;注意不要搬动患者,尤其避免头部发生剧烈摇晃和震动,更不要用掐人中、摇晃身体等方法试图“叫醒”病人;尽量让患者原地侧卧位躺下,松开上衣纽扣和腰带,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假牙者应取出。急救医生可效仿美国,发现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可疑脑卒中时,提前打电话给专业的卒中中心进行准备。

早溶栓

患者发病后,如不及时疏通堵塞的脑血管,发生缺血的大脑每小时就会衰老3-6年。为优化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治疗流程,我国启动了“MOST”多学科规范化卒中溶栓项目。通过该项目建立的溶栓示范中心已从去年的58家增加到92家,覆盖全国的16个省市,近一年来累计有3800多位脑中风患者从中获益。

选好医院是关键

选择具备溶栓能力的医院,是因为这些医院往往有绿色通道和卒中团队,病人入院后医生能快速诊断,并立即给患者进行急诊CT平扫,确保最快速度完成检验报告和CT检查。然后,医生阅读CT平扫结果,判定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如适合,便立即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救治。

相关推荐

易患脑中风人群有哪些

1、血粘度高者:血液流变的紊乱是近几年医务界所承认的脑中风的危险指标。 2、脑动脉硬化者:脑动脉硬化是脑中风中发生的基础,目前认为随着血中服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升高。 3、高血压者:80%以上的脑中风病人有高血压史;舒张压急剧升高、血压波动较大、顽固性高血压、不进行治疗和治疗无效的高血压用者,更容易发生脑中风。 4、小中风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是预报完全性中风最明确的信号,据统计,小中风发作患者发展为脑卒中的可能性比无此病症者高16倍。因此,曾经有过小中风发作,但并

脑卒中病人的存活时间

脑卒中病人存活时间与其一般情况(年龄大小等)、起病情况(有无tia病史等)、临床表现和过程(神志状况、病灶部位和范围、有无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住院时间长短等)、脑卒中的类型(出血、梗死)、是否复发等因素有关。 国内外脑卒中发病后存活时间资料显示:急性短期观察,发病第一天病死率约为10%-30%,第一周为20%,第三周为30%,以后死亡速度减慢。一般30天内脑卒中病死率,脑出血为40%-80%,脑梗死为10%-30%。意大利罗马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第一天男性为25.3%,女性为27.8%,28天内病死率男性

脑卒中危害有多大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而脑卒中(俗称中风)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已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下面我从3个数字给大家讲讲脑卒中的危害。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增长率达8.7%。近

脑卒中怎么办

脑卒中需要急诊处理。迅速处理有时可减轻疾病并防止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最初几小时内。医生首先应给病人吸氧,同时输液以保证液体和营养物质的输入。 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应给予抗凝剂如肝素,但这些药物在完全性脑卒中中是无效的,而且不能用于高血压患者,也决不能用于脑出血患者,因为这些药物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 最近有研究提示,如果链激酶、组织型溶酶原激活物等溶解栓子的药物在脑卒中的最初3小时内给予,瘫痪或其他症状就可防止或逆转。必须立即做检查以确定脑卒中的原因是栓塞或是出血,因为出血不能用溶栓的药物。其他一些可能通过阻

中风发生的征兆有哪些

1.视觉异常 ①一过性黑蒙:即突然眼前发黑,视物不清,但数秒钟后可恢复。这是因颅内血流量减少,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引起的。因为眼动脉是颈动脉的第一条分支,对颈动脉硬化、狭窄、缺血最敏感,所以,黑蒙可以看作脑卒中的最早预警信号。 ②短暂性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呈阵发性发作,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这是视网膜中心动脉或分支动脉因脑血流量减少引起闭塞的结果,但尚未出现脑神经征象,可视为较早期脑卒中预警信号。 2.语言障碍 说话吐字不清,有时出现口吃,甚至不会说话,是脑卒中发作前常见症状之一,主要因为大脑中

中风能治好吗

中风西医治疗 脑卒中需要急诊处理。迅速处理有时可减轻疾病并防止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最初几小时内。医生首先应给病人吸氧,同时输液以保证液体和营养物质的输入。 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应给予抗凝剂如肝素,但这些药物在完全性脑卒中中是无效的,而且不能用于高血压患者,也决不能用于脑出血患者,因为这些药物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 最近有研究提示,如果链激酶、组织型溶酶原激活物等溶解栓子的药物在脑卒中的最初3小时内给予,瘫痪或其他症状就可防止或逆转。必须立即做检查以确定脑卒中的原因是栓塞或是出血,因为出血不能用溶栓的药物。其他

专家称肥胖易引发脑卒中

有关专家表明,“肥胖的人容易引发高血压,而高血压是诱发脑卒中的首要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极易导致脑卒中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好了,摄入的胆固醇过高;而且许多年轻人饮食不规律,更没有时间锻炼,脑卒中发病已趋于年轻化。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脑卒中又叫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症状为头晕、口眼歪斜、肢体麻木,重者偏瘫、失语,危及生命。脑卒中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高复发等特点,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鉴于脑卒中的危害性,卫生部于2009年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医

脑卒中的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 颈内动

叶酸的功效与作用 预防脑中风

血清中叶酸的含量低是发生脑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中药因素,在临床方面,叶酸的预防脑卒中效果比治疗脑卒中的他汀类药物更好,老年人在辅以降压药,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增强记忆力。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发生于通常认为的“正常血压”者。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常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而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标准判断,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一些临床试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