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治疗肠梗阻的
中医是怎样治疗肠梗阻的
肠梗阻治疗的重点是解除梗阻。对于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宜手术治疗,而其他如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粪块堵塞所致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一般先选择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中以中西医结合为佳,即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疗效可靠而且保守成功率高。
中药灌肠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对身体状况良好、属实证者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对年老体弱等表现为虚证者则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一般每次取药液200ml,温度适宜时保留灌肠,视病情每天2~3次。针刺取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位,加电针刺激,每次1小时,每天2次。经上述综合治疗,一般3~5天腹痛缓解,肠道恢复排气排便,临床治愈。
愈后应用中药调理避免复发十分重要。如属肠粘连所致,一般辨证治以理气活血散瘀,方用宽肠逐瘀汤加减;如因粪块阻塞应宣肺润肠通便,用五仁开气丸加减等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偏方
肠梗阻的病例
1.【病例验证】叶某,男,56 岁。患者1973年因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因粘连性肠梗阻两次去医院西医急诊治疗。此次因早餐饮食不慎,上班两小时后又急性发作,脘腹胀痛较剧,频作呕吐,欲解不使,始起吐出胃内容物,解少量稀便,后频作空呕,虽蹲厕,但无粪尿,频繁来回于上班地与厕所之问。西医用开塞露行胃肠减压,大剂量葡萄糖输液抗炎解痉等,未见效,劝其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又请中医按摩、推拿、针灸,仍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邀余就诊,观神尚清,但精神极度虚弱,烦躁不宁,不断揉腹,呻吟,欲呕及频蹲厕,舌质红少津,脉沉弦细。急投上方1剂,急煎服,头汁服下,即解大便1次,稍能安静,频蹲厕及频作空呕均好转,又服2剂、3剂,诸症大减,嘱第2日原方再服1剂,后服调理之剂5剂,一切恢复正常。
2.【病例验证】马某,男,58 岁。患者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六天,腹痛腹胀伴呕吐,拟为“肠梗阻”收住人院。经查:体温37℃,心率92次/分;心电图:快速型房颤。右上腹及脐周围触痛,反跳痛不明显,肠鸣音上腹亢进,脾脏偏大,腹透有多个气液面。虑其病情复杂,中西医会诊:先拟大承气汤攻下逐实,解出稀便。又虑其年近花甲,病邪累伤脾气,故改用通补兼施,补气健脾,和胃化浊,清下通腑,用本方治疗。服1剂,解稀便,夹有栗状硬便,诸症缓解。再进1剂,胀痛消失,脉转和缓。原方续进2 剂以善其后,病愈出院。
3.【病例验证】肖某,男,33岁。行阑尾切除术后8年,术后一直觉腹部隐痛,食欲、排气、排便尚可。近3天来腹痛较剧,并停止排便排气。查:腹部有肠形,肠鸣音消失。腹部平片:左下腹有一胀气肠襻,血象:WBC 12.6 x 109/L,N80%,拟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用此方,连服10剂而愈,随访1年未发。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偏方
1.枳附通理汤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镇痛通便,主治粘连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炒枳壳、生军(后下)、淡附片各10克,细辛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3次温服。
2.蒲公英川朴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通补兼施,补气健脾,和血化瘀,清下通腑。主治肠梗阻。
【偏方组成】蒲公英、生黄芪、党参、苍术、丹参、当归、枳壳、川朴各15克、姜半夏、熟大黄、炒内金各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上、下午温服。
【加减】舌苔垢腻者,加霍香,佩兰叶,以芳香化浊;热重者,加金银花15克。
3.芒硝大黄汤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泻热通便、软坚润燥、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主治急性肠梗阻之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芒硝30克,枳实、厚朴各15克,生大黄12克。
【用法用量】每次2剂,分别浓煎,每剂取液100毫升,分别口服及保留灌肠。如未奏效,12小时后再煎2剂,药量加倍。
4.茵陈瓜蒌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茵陈、瓜蒌、番泻叶各15克,苦楝皮、槟榔各10克,陈皮、生甘草各8克,熟豆油30毫升。
【用法用量】将前7味药水煎浓缩至200毫升左右,加人熟豆油30毫升一同送服。每日1剂。若呕吐不止不能口服者,可改用保留灌肠之法。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患者68例,经服药1~5剂治愈者65例,应用保留灌肠法治愈者3例。
5.干姜大黄汤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润肠通便。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干姜20克,乌梅、大黄30克,蜂蜜100克。
【用法用量】先将干姜、乌梅用清水300毫升煎煮30分钟左右,再将大黄、蜂蜜入煎2~3分钟即可。将药汁少量频频喂服。呕吐剧烈者,可经胃管灌人,每次50毫升左右,每隔2小时~次,如6小时后一般情况未见好转,可将药液由肛门灌肠。对疼痛剧烈者可予阿托品皮下注射,中度以上失水者,可给输液。
6.枳实莱菔子外敷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化痰除痞,破气消积。主治肠梗阻。
【偏方组成】枳实、莱菔子、广木香、白酒各30克,四季葱头50克,食盐500克。
【用法用量】先将枳实、广木香、莱菔子炒热,将上药混合以纱布包裹,外敷脐及周围,药冷后可继续放锅内炒热再敷。每次敷30~60分钟,可以药袋上加热水袋,使药力持久。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14例肠梗阻,结果:痊愈8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8%。
7.川朴木香汤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导滞,降逆止痛,调理升降。主治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川朴、木香、炒莱菔子、当归、肉苁蓉各15克,乌药、桃仁、赤芍、芒硝(冲服)、番泻叶(泡服)、党参、黄精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每剂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3次服。10天为1疗程。
肠梗阻的治疗办法有哪些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的病理变化。肠梗阻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急腹症。意见建议:这是我查阅的一些有关梗阻的治疗方案。希望对您有用。建议还是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西医治疗①非手术治疗:解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失衡。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细菌和毒素,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的情况。防治感染:抗生素的应用,对防治细菌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②手术治疗:对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畸形所致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应行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中医治疗单验方生植物油:生豆油、香油或花生油,成人200-250ml,儿童80-150ml,口服或由胃管内注入。 (5)护理禁食水,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体位选半卧位,以减轻对膈肌的压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应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及时手术治疗。 (6)预防对粘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应注意饮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饮食以稀软食为主。对蛔虫性肠梗阻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除药物驱虫外,还可用氧气疗法驱除肠道蛔虫。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肠梗阻拉血如何治疗呢
治疗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纠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解除梗阻。其中:胃肠减压、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输血、抗感染、抗休克是治疗肠梗阻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疗效和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基础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不论采用手术和 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措施。最常用的是静脉输注葡萄糖液、等渗盐水;如梗阻已 存在数日,也需补钾,对高位小肠梗阻以及呕吐频繁的病人尤为重要。但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须根据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排出量和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监测结果而定。单纯性肠梗阻,特别是早期,上述生理紊乱较易纠正。而在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肠梗阻,尚须输给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丧失至肠腔或腹腔内的血浆和血液。
2.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胃肠减压一般采用较短的单腔胃管。但对低位肠梗阻,可应用较长的双腔M-A管,其下端带有可注气的薄膜囊,借肠蠕动推动气囊将导管带至梗阻部位,减压效果较好。
3.防治感染和毒血症:应用抗生素对于防治细菌感染,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都有一定作用。一般单纯性肠梗阻可不应用,但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以及手术治疗的病人,应该使用。
此外,还可应用镇静剂、解痉剂等一般对症治疗,止痛剂的应用则遵循急腹症治疗的原则。
面对肠梗阻落雪这样的状况,基础的治疗我可以通过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式来进行治疗,并且要注意患者的病情症状,使用抗菌消炎的药物,阻断病菌的扩散发作,特别是针对早期的肠梗阻要及时治疗。
肠梗阻的西医及中医治疗
一、西医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观察不宜超过4~6小时。基础疗法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及毒血症。
①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细菌和毒素,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的情况。
② 防治感染:抗生素的应用,对防治细菌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2、手术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或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襻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时,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
二、中医治疗
生植物油,生豆油、香油或花生油,成人200-250ml,儿童80-150ml,口服或由胃管内注入。
中医是怎样治疗肠梗阻的
肠梗阻治疗的重点是解除梗阻。对于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宜手术治疗,而其他如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粪块堵塞所致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一般先选择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中以中西医结合为佳,即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疗效可靠而且保守成功率高。中药灌肠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对身体状况良好、属实证者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对年老体弱等表现为虚证者则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一般每次取药液200ml,温度适宜时保留灌肠,视病情每天2~3次。针刺取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位,加电针刺激,每次1小时,每天2次。经上述综合治疗,一般3~5天腹痛缓解,肠道恢复排气排便,临床治愈。
愈后应用中药调理避免复发十分重要。如属肠粘连所致,一般辨证治以理气活血散瘀,方用宽肠逐瘀汤加减;如因粪块阻塞应宣肺润肠通便,用五仁开气丸加减等
肠梗阻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肠梗阻属中医学“关格、“肠结”、“腹痛”、“积聚”、“反胃”等范畴,以腹痛、腹胀、呕吐、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以通里攻下、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拟以理冲汤保留灌肠。
理冲汤加减灌肠是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冲汤。理冲汤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散结功效,可改善梗阻肠管缺氧、低灌注状态,保护胃粘膜,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粘连松解,治疗肠结、痞满、腹痛等症状。基本配方:黄芪30g、白术15g,党参15g,山药15g,天花粉30g,三棱15g,莪术15g,鸡内金15g,水蛭12g,桃仁15g,当归15g,用药方法为每剂加水500ml,煎至200ml,患者取左侧卧位,保留灌肠,2~3次/日。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无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正常后,停止灌肠治疗,继续适当补液、抗炎及对症治疗。
治疗应辨证选:
1、痞结型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止痛。
方药:实证用大承气汤(《伤寒论》) ,枳实15g,芒硝(冲服)12g,大黄(后下)10g,厚朴12g。虚证用五仁汤(《世医得效方》)。杏仁10g,柏子仁15g,郁李仁20g,火麻仁15g,瓜蒌仁20g。如气滞较甚者加莱菔子、木香、郁金、川楝子以增其理气之功;呕吐频繁者加姜半夏、桔梗以和胃降逆。
用法:水煎200ml,抽空胃液后经胃管注入,夹管2~3小时,密切观察,给药4小时未缓解,可再给药。一般控制在一日之内,如梗阻未见好转,即改手术治疗。
2、瘀结型
治法:实热者通里攻下,行气活血;虚寒者温中补气。
方药:实热者用大承气汤(见前痞结型)。虚寒者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蜀椒10g,于姜6g,党参15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代赭石;腹胀剧者加木香、香附;瘀滞加桃仁、当归尾;津亏加生地黄、石斛;体虚加党参、白术;虫积加苦楝皮、槟榔;食积加山楂、神曲;发热加黄芩、连翘;热毒较盛加银花、蒲公英;阴损及阳加熟附子、干姜。用法同痞结型。
3、疽结型
本型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肠梗阻的症状及治疗 基础治疗
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从而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运。
输液的量和种类根据呕吐及脱水情况、尿量并结合血液浓度、血清电解质值及血气分析结果决定。肠梗阻已存在数日、高位肠梗阻及呕吐频繁者,需补充钾。必要时输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已丧失的血浆和血液。
使用针对肠道细菌的抗生素防治感染、减少毒素的产生。
慢性肠梗阻如何治疗呢
(一)基础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不论采用手术和 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措施。
2.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
3.防治感染和毒血症:应用抗生素对于防治细菌感染,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都有一定作用。此外,还可应用镇静剂、解痉剂等一般对症治疗,止痛剂的应用则遵循急腹症治疗的原则。
(二)解除梗阻 可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
1.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适应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 是每一个肠梗阻病人必须首先采用的方法,,此法也是手术前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除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外,还可采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在采用非手术疗法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免丧失手术时机而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