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肠梗阻的中医治疗方法
轻微肠梗阻的中医治疗方法
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据现有的资料统计,肠梗阻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应引起注意。在治疗的过程中,中医推荐了四种治疗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血淤气滞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治法: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方药:小茴香10克、血竭5克、延胡索1O克、没药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官桂6克、赤芍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6克、木香10克、香附10克。
。二、热结腑实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治法:泻热通腑,荡涤积滞。方药:生大黄10克、枳实10克、芒硝10克、厚朴10克。
三、寒邪直中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面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治法:温中散寒,缓急止痛。方药;生大黄]0克、熟附于]o克、细辛3克、枳实1.O克、厚朴10克、芒硝20克。
四、虫积阻结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治法:驱虫消积。方药:雷丸6克、苦楝皮10克、黑丑10克、槟榔10克、皂角10克、木香12克、大腹皮10克、川椒5克、黄连10克。
上面对肠梗阻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相信很多患者对于肠梗阻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且也知道肠梗阻这种疾病对于我们的身体伤害是多大,所以我们更要早点预防这种疾病的出现,避免这种疾病的对于我们的身体的伤害。
中医如何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性肠梗阻早期多为部分性,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有时吐出或便出蛔虫等症状。腹痛多呈绞痛性质。查体时,腹肌紧张不明显,多数病人可在脐周或右下腹摸到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肿块可有轻度移动。晚期可出现完全性梗阻,梗阻的部位多位于回肠末端。
方药 花椒9~12g,麻油100~200ml。
用法 将麻油放置在锅中煎熬,放人花椒,炸至微焦即捞出。待花椒油微温后1次口服。小儿酌情减量。服药后症状未完全消失者,4小时后可再服1次。
说明 《寿域神方》曾用“花椒4两炒出油,酒淋之服酒,治冷虫心痛”。《本草纲目》谓花椒“杀蛔虫”。据报道,用花椒油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患儿8例,均于服药后15~3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有的排出蛔虫。如梗阻时间过长,中毒症状明显,有肠坏死或阑尾蛔虫者,则不能服用。
方药 熟花生油。
用法 年龄在15岁以下的患者,每次服50ml,服后症状不见好转者,6小时后可再服1次。年龄在16岁以上者,每次服80ml。服1~4次多可见效。服后呕吐者可加入调味剂或从胃管灌人。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内腹痛减轻,多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8~10小时开始排气、排便、排虫。
说明 据临床报道,熟花生油有滑肠、通便、下积、驱虫的作用,用以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见效快,排虫率高,病人多在1~2天症状缓解,2~3天症状体征消失。
中药灌肠治疗肠梗阻
1、方药:主要以大承气汤为主加减,生大黄10g(后下),芒硝(分冲)9g,枳实12g,厚朴15g,并根据肿瘤类别选用生半夏、蟾皮、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土茯苓等抗癌。
2、灌肠方法:采用第一、第二煎混合液,煎成200~300ml药液作灌肠用。—般患者每日灌肠2次,每次100-150ml。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插入肛管深度15~30cm,插入后快速将药液滴入,灌肠后,嘱患者先左侧卧,后右侧卧,最后平卧30min以上,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在肠腔内,保留1h以上,以利于药液充分吸收,更好地发挥作用。
3、观察时间 观察7天,判定疗效。
4、合并使用中药,根据中医辨证,灌肠同时给予生脉注射液50~l00ml,每日1~2次,静脉点滴。
中医是怎样治疗肠梗阻的
肠梗阻治疗的重点是解除梗阻。对于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宜手术治疗,而其他如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粪块堵塞所致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一般先选择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中以中西医结合为佳,即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疗效可靠而且保守成功率高。
中药灌肠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对身体状况良好、属实证者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对年老体弱等表现为虚证者则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一般每次取药液200ml,温度适宜时保留灌肠,视病情每天2~3次。针刺取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位,加电针刺激,每次1小时,每天2次。经上述综合治疗,一般3~5天腹痛缓解,肠道恢复排气排便,临床治愈。
愈后应用中药调理避免复发十分重要。如属肠粘连所致,一般辨证治以理气活血散瘀,方用宽肠逐瘀汤加减;如因粪块阻塞应宣肺润肠通便,用五仁开气丸加减等
猪胆汁在治疗肠梗阻中的应用
猪胆汁是一味很常见的中草药,取材方便,用途广泛,不仅能治疗目赤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湿热黄疸,而且在治疗肠梗阻方面有很好的疗效。笔者自1990~2002年用猪胆汁治疗肠梗阻52例,经随访1~5年,疗效稳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52例病人,男38例,女1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42岁;机械性肠梗阻15例,动力性肠梗阻20例,血运性肠梗阻17例。
1.2 影像学检查 x线片显示:高位小肠梗阻15例,低位性小肠梗阻17例,结肠梗阻20例;完全性梗阻35例,不完全性梗阻17例。
1.3 治疗方法 用新鲜的猪胆2~3个,撕碎放入约300ml的水中,用文火煎熬约20~30min,待凉后装入瓶中备用。陈旧的猪胆先洗净清泡20min后,再按上法制备,用时先灌肠50~100ml,10min后无粪便排出,再灌肠100~200ml,以次加量,待粪便排出后为止。
2 结果
2.1 评定标准 优:症状完全消失,大便通畅,有矢气;良:症状大部分消失,有矢气,无大便;可:症状少部分消失,有1~2次放矢气,无大便;差:症状完全无改善或加重,无矢 气,无大便。
2.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均得到随诊,随访时间3~6个月,机械性肠梗阻,优8例,良3例,可1例,差3例,总有效率80%;动力性肠梗阻: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总有效率95%;血运性肠梗阻;优13例,良1例,可1例,差2例,总有效率88.2%。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8岁,农民,因与丈夫发生口角,跳崖自杀未遂,而致腰部压缩性骨折,在住院期间半月未大便,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胀腹痛剧烈,用多种方法通利大便均未见效,最后用猪胆汁按上法灌肠,2次后大便通畅,病人疼痛等症状立即缓解。
4 讨论
猪胆汁,其性味苦、寒,入心、肝、胆经。主要为泻火明目、清热解毒之用,在治疗肠梗阻的临床观察中,现代医学除用肥皂水灌肠,胃肠减压及手术外,还没有更可靠的保守疗法,但在中医方面,猪胆汁是一味很好的保守治疗的药物,特别是对于麻痹性肠梗阻疗效甚好。尤其是外伤后久卧不起引起的肠梗阻,其疗效可达100%。因此,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不但要吸收现代西方先进的、高科技的医疗技术,更要继承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精华,并不断的进一步研究、挖掘和发展。
非手术治疗肠梗阻的方法
对于一些病情并不严重的肠梗阻患者来说,除了手术治疗之外,患者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治疗。那么,大家知道中医如何治疗肠梗阻这种疾病吗?来看一下专家的介绍吧!
1.中药 复方大承气汤:川朴15g、炒菜菔子30g、枳实9~15g(后下)、芒硝9~15g(冲)。适用于一般肠梗阻、气胀较明显者。甘遂通结肠:甘遂末1g(冲),桃9g,赤芍15g,生牛膝9g,厚朴15g,生大黄15~24g(后下),木香9g。适用于较重的肠梗阻、积液较多者。上列中药可煎成200ml,分次口服或经胃肠减压管注入。
2.油类 可用石蜡油、生豆油或菜油200~300ml分次口服或由胃肠减压管注入。适用于病情较重,体质较弱者。
3.麻痹性肠梗阻如无外科情况可用新斯的明注射、腹部芒硝热敷等治疗。
4.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合谷、内庭等穴位可作为辅助治疗。
绝大多数机械性肠梗阻需作外科手术治疗,缺血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更宜及时手术处理。
外科手术的主要内容为:①松解粘连或嵌顿性疝,整复扭转或套叠的肠管等,以消除梗阻的局部原因;②切除坏死的或有肿瘤的肠段,引流脓肿等,以清除局部病变;③肠造瘘术可解除肠膨胀,便利肠段切除,肠吻合术可绕过病变肠段,恢复肠道的通畅。
其实对于肠梗阻患者来说,无论是中医治疗还是西药治疗,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选择。另外还需要肠梗阻患者注意的就是,治疗之后该如何进行护理。良好的护理是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的途径之一,还希望大家不要忽视。
轻微脑梗塞的中医治疗有哪些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本方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中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代赭石、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滋阴柔肝熄风;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配合牛膝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肝气之郁,有利于肝阳之平降潜镇;甘草调和诸药。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治法: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以祛风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里,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气能生血,以助生化之源。黄芩、石膏、生地凉血清热,以防风邪化热。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肠梗阻治疗
1.粘连性肠梗阻
(1)非手术疗法 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观察不宜超过4~6小时。基础疗法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及毒血症。还可采用中药及针刺疗法。
(2)手术疗法 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或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襻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时,均应考虑手术治疗。
①粘连带或小片粘连行简单切断分离。
②小范围局限紧密粘连成团的肠襻无法分离,或肠管已坏死者,可行肠切除吻合术,如肠管水肿明显,一期吻合困难,或病人术中情况欠佳,可先行造瘘术。
③如病人情况极差,或术中血压难以维持,可先行肠外置术。
④肠襻紧密粘连又不能切除和分离者,可行梗阻部位远、近端肠管侧侧吻合术
广泛粘连而反复引起肠梗阻者可行肠排列术。
2.绞窄性肠梗阻
(1)绞窄性小肠梗阻,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治疗,术中根据绞窄原因决定手术方法。
(2)如病人情况极严重,肠管已坏死,而术中血压不能维持,可行肠外置术方法,待病情好转再行二期吻合术。
中药灌肠治疗肠梗阻
中药灌肠方案
1、方药:主要以大承气汤为主加减,生大黄10g(后下),芒硝(分冲)9g,枳实12g,厚朴15g,并根据肿瘤类别选用生半夏、蟾皮、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土茯苓等抗癌。
2、灌肠方法:采用第一、第二煎混合液,煎成200~300ml药液作灌肠用。—般患者每日灌肠2次,每次100-150ml。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插入肛管深度15~30cm,插入后快速将药液滴入,灌肠后,嘱患者先左侧卧,后右侧卧,最后平卧30min以上,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在肠腔内,保留1h以上,以利于药液充分吸收,更好地发挥作用。
3、观察时间 观察7天,判定疗效。
4、合并使用中药,根据中医辨证,灌肠同时给予生脉注射液50~l00ml,每日1~2次,静脉点滴。
从以上我们知道,虽然手术的方式是处理肠梗阻最直接的手段,效果也明显,但毕竟多少还是会留下后遗症,而且也不适合老年人,中药灌肠虽然疗程可能长些,但却是能根治,当然最后我们也建议在中药灌肠施药时,也需要通过静脉输入营养液来补充和调整丢失的阴津。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偏方
肠梗阻的病例
1.【病例验证】叶某,男,56 岁。患者1973年因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因粘连性肠梗阻两次去医院西医急诊治疗。此次因早餐饮食不慎,上班两小时后又急性发作,脘腹胀痛较剧,频作呕吐,欲解不使,始起吐出胃内容物,解少量稀便,后频作空呕,虽蹲厕,但无粪尿,频繁来回于上班地与厕所之问。西医用开塞露行胃肠减压,大剂量葡萄糖输液抗炎解痉等,未见效,劝其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又请中医按摩、推拿、针灸,仍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邀余就诊,观神尚清,但精神极度虚弱,烦躁不宁,不断揉腹,呻吟,欲呕及频蹲厕,舌质红少津,脉沉弦细。急投上方1剂,急煎服,头汁服下,即解大便1次,稍能安静,频蹲厕及频作空呕均好转,又服2剂、3剂,诸症大减,嘱第2日原方再服1剂,后服调理之剂5剂,一切恢复正常。
2.【病例验证】马某,男,58 岁。患者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六天,腹痛腹胀伴呕吐,拟为“肠梗阻”收住人院。经查:体温37℃,心率92次/分;心电图:快速型房颤。右上腹及脐周围触痛,反跳痛不明显,肠鸣音上腹亢进,脾脏偏大,腹透有多个气液面。虑其病情复杂,中西医会诊:先拟大承气汤攻下逐实,解出稀便。又虑其年近花甲,病邪累伤脾气,故改用通补兼施,补气健脾,和胃化浊,清下通腑,用本方治疗。服1剂,解稀便,夹有栗状硬便,诸症缓解。再进1剂,胀痛消失,脉转和缓。原方续进2 剂以善其后,病愈出院。
3.【病例验证】肖某,男,33岁。行阑尾切除术后8年,术后一直觉腹部隐痛,食欲、排气、排便尚可。近3天来腹痛较剧,并停止排便排气。查:腹部有肠形,肠鸣音消失。腹部平片:左下腹有一胀气肠襻,血象:WBC 12.6 x 109/L,N80%,拟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用此方,连服10剂而愈,随访1年未发。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偏方
1.枳附通理汤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镇痛通便,主治粘连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炒枳壳、生军(后下)、淡附片各10克,细辛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3次温服。
2.蒲公英川朴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通补兼施,补气健脾,和血化瘀,清下通腑。主治肠梗阻。
【偏方组成】蒲公英、生黄芪、党参、苍术、丹参、当归、枳壳、川朴各15克、姜半夏、熟大黄、炒内金各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上、下午温服。
【加减】舌苔垢腻者,加霍香,佩兰叶,以芳香化浊;热重者,加金银花15克。
3.芒硝大黄汤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泻热通便、软坚润燥、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主治急性肠梗阻之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芒硝30克,枳实、厚朴各15克,生大黄12克。
【用法用量】每次2剂,分别浓煎,每剂取液100毫升,分别口服及保留灌肠。如未奏效,12小时后再煎2剂,药量加倍。
4.茵陈瓜蒌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茵陈、瓜蒌、番泻叶各15克,苦楝皮、槟榔各10克,陈皮、生甘草各8克,熟豆油30毫升。
【用法用量】将前7味药水煎浓缩至200毫升左右,加人熟豆油30毫升一同送服。每日1剂。若呕吐不止不能口服者,可改用保留灌肠之法。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患者68例,经服药1~5剂治愈者65例,应用保留灌肠法治愈者3例。
5.干姜大黄汤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润肠通便。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干姜20克,乌梅、大黄30克,蜂蜜100克。
【用法用量】先将干姜、乌梅用清水300毫升煎煮30分钟左右,再将大黄、蜂蜜入煎2~3分钟即可。将药汁少量频频喂服。呕吐剧烈者,可经胃管灌人,每次50毫升左右,每隔2小时~次,如6小时后一般情况未见好转,可将药液由肛门灌肠。对疼痛剧烈者可予阿托品皮下注射,中度以上失水者,可给输液。
6.枳实莱菔子外敷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化痰除痞,破气消积。主治肠梗阻。
【偏方组成】枳实、莱菔子、广木香、白酒各30克,四季葱头50克,食盐500克。
【用法用量】先将枳实、广木香、莱菔子炒热,将上药混合以纱布包裹,外敷脐及周围,药冷后可继续放锅内炒热再敷。每次敷30~60分钟,可以药袋上加热水袋,使药力持久。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14例肠梗阻,结果:痊愈8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8%。
7.川朴木香汤治肠梗阻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导滞,降逆止痛,调理升降。主治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川朴、木香、炒莱菔子、当归、肉苁蓉各15克,乌药、桃仁、赤芍、芒硝(冲服)、番泻叶(泡服)、党参、黄精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每剂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3次服。10天为1疗程。
结肠梗阻的症状是什么
大肠梗阻(LBO)是一组需要尽早鉴别并积极干预的急症。发病原因依年龄而异,分为机械性梗阻,动力性梗阻(假性梗阻)。中老年患者主要原因包括肿瘤、炎性病变(憩室炎)、狭窄、粪便嵌顿或扭转等。新生儿则主要由于肛门发育异常或其他解剖学异常以及胎粪等引起。
结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一般小肠梗阻基本相似,临床表现具有下列特点:
①所有患者都有腹痛,右半结肠梗阻多位于右上腹,左半多位于左下腹,慢性梗阻腹痛轻微,急性梗阻腹痛严重,但不如肠扭转、肠套叠那样剧烈;
②恶心、呕吐出现较晚,甚至缺如。后期呕吐物呈黄色粪样内容物,有恶臭味;
③腹胀较小肠梗阻明显,两侧腹部突出,有时呈马蹄形;
④肛门停止排便及排气,但大部分患者梗阻早期仍可有少量气体排出;
⑤体检见腹胀明显,可显马蹄形,叩诊呈鼓音,听诊可闻气过水声。
正如上面提到的是结肠梗阻是一种要早诊断早治疗的疾病,因为这种病的蔓延性很快,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应该及时的进行杂物清理,保持肠道的畅通,一切正常运行,所以对于结肠梗阻的症状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患者以及患者的家人认真了解,一旦发现上面提到的症状要立即进行治疗。
轻微肠梗阻的症状体征有哪些
症状:
1.腹部膨胀
多见于低位小肠梗阻的后期。闭袢性肠梗阻常有不对称的局部膨胀,而麻痹性肠梗阻则有明显的全腹膨胀。在腹部触诊之前,最好先作腹部听诊数分钟。
2.肠鸣音(或肠蠕动音)亢进或消失
在机械性肠梗阻的早期,当绞痛发作时,在梗阻部位经常可听到肠鸣音亢进,如一阵密集气过水声。肠腔明显扩张时,蠕动音可呈高调金属音性质。在麻痹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并发腹膜炎时,肠蠕动音极度减少或完全消失。
3.肠型和蠕动波
在慢性肠梗阻和腹壁较薄的病例,肠型和蠕动波特别明显。
4.腹部压痛
常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压痛伴肌紧张和反跳痛主要见于绞窄性肠梗阻,尤其是并发腹膜炎时。
5.腹块
在成团蛔虫、胆结石、肠套叠或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往往可触到相应的腹块;在闭袢性肠梗阻,有时可能触到有压痛的扩张肠段。
肠梗阻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肠梗阻属中医学“关格、“肠结”、“腹痛”、“积聚”、“反胃”等范畴,以腹痛、腹胀、呕吐、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以通里攻下、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拟以理冲汤保留灌肠。
理冲汤加减灌肠是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冲汤。理冲汤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散结功效,可改善梗阻肠管缺氧、低灌注状态,保护胃粘膜,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粘连松解,治疗肠结、痞满、腹痛等症状。基本配方:黄芪30g、白术15g,党参15g,山药15g,天花粉30g,三棱15g,莪术15g,鸡内金15g,水蛭12g,桃仁15g,当归15g,用药方法为每剂加水500ml,煎至200ml,患者取左侧卧位,保留灌肠,2~3次/日。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无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正常后,停止灌肠治疗,继续适当补液、抗炎及对症治疗。
治疗应辨证选:
1、痞结型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止痛。
方药:实证用大承气汤(《伤寒论》) ,枳实15g,芒硝(冲服)12g,大黄(后下)10g,厚朴12g。虚证用五仁汤(《世医得效方》)。杏仁10g,柏子仁15g,郁李仁20g,火麻仁15g,瓜蒌仁20g。如气滞较甚者加莱菔子、木香、郁金、川楝子以增其理气之功;呕吐频繁者加姜半夏、桔梗以和胃降逆。
用法:水煎200ml,抽空胃液后经胃管注入,夹管2~3小时,密切观察,给药4小时未缓解,可再给药。一般控制在一日之内,如梗阻未见好转,即改手术治疗。
2、瘀结型
治法:实热者通里攻下,行气活血;虚寒者温中补气。
方药:实热者用大承气汤(见前痞结型)。虚寒者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蜀椒10g,于姜6g,党参15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代赭石;腹胀剧者加木香、香附;瘀滞加桃仁、当归尾;津亏加生地黄、石斛;体虚加党参、白术;虫积加苦楝皮、槟榔;食积加山楂、神曲;发热加黄芩、连翘;热毒较盛加银花、蒲公英;阴损及阳加熟附子、干姜。用法同痞结型。
3、疽结型
本型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中医是怎样治疗肠梗阻的
肠梗阻治疗的重点是解除梗阻。对于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宜手术治疗,而其他如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粪块堵塞所致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一般先选择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中以中西医结合为佳,即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疗效可靠而且保守成功率高。中药灌肠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对身体状况良好、属实证者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对年老体弱等表现为虚证者则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一般每次取药液200ml,温度适宜时保留灌肠,视病情每天2~3次。针刺取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位,加电针刺激,每次1小时,每天2次。经上述综合治疗,一般3~5天腹痛缓解,肠道恢复排气排便,临床治愈。
愈后应用中药调理避免复发十分重要。如属肠粘连所致,一般辨证治以理气活血散瘀,方用宽肠逐瘀汤加减;如因粪块阻塞应宣肺润肠通便,用五仁开气丸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