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哪个部位最好
三伏天艾灸哪个部位最好
三伏天进行艾灸,其实就是指三伏灸,三伏灸主要是指在三伏天期间内进行的艾灸,是中医实践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进行三伏灸可以起到一定治疗疾病的作用,尤其适合冬病夏治,是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三伏天艾灸可以艾灸的部位是很多的,常见的有中脘穴、关元穴、神阙穴、足三里穴、身柱穴、大椎穴、肾俞穴和八髎穴;具体艾灸哪个穴位,建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进行艾灸时,最好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膝盖疼艾灸灸哪里
对于艾灸的施灸部位,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疼痛部位为腧穴,这就是以痛为输或以感传为腧、或以温热,酸、麻、胀、凉等为腧,为艾灸点。艾灸不一定要求穴位准确,主要是有感传,就是我们针灸所说的气至而有效,艾灸也是,有这些感觉也是气至而有效。
肝气郁结能艾灸吗 肝气郁结艾灸注意事项
1、因为是以火熏灸,所以艾灸部位有伤口的不宜食用艾灸,艾灸时也要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2、极度疲劳、过饱过饥、妇女经期都不宜艾灸。
3、没有自制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不宜艾灸。
艾灸出水是什么原因 艾灸部位出水泡说明什么
在艾灸时,如果艾灸的燃点距离皮肤较近或者艾热产生的温度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没有及时调整的话,很可能就会导致艾灸部位出现烫伤水泡的情况。
如果在艾灸时突然感到疼痛,再一看皮肤马上起泡,或者艾灰掉落后瞬间起泡,这些基本都是烫伤。
艾灸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而在艾灸时会导致艾灸部位的代谢加快,从而出现水泡的现象,此时说明可能身体内的寒湿程度较为严重。
艾灸出来的水泡是什么原因
艾灸是具有一定温度的,当操作不当,艾灸的距离过近或者艾灸的时间较长时,就容易造成局部的温度过高,引起烫伤起水泡。
艾灸是以一定的温度对局部进行刺激,可以能导致艾灸部位代谢加快,而出现水泡的现象,并且一般在临床上艾灸的过程中,并不强求艾灸的部位要起水泡。
月经不调艾灸什么穴位 温馨提示
艾灸时要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可以保持每天灸一次,每次灸2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
艾灸出来的水泡是什么原因
操作不当
艾灸是具有一定温度的,当操作不当,艾灸的距离过近或者艾灸的时间较长时,就容易造成局部的温度过高,引起烫伤起水泡。
艾灸的刺激艾灸是以一定的温度对局部进行刺激,可以能导致艾灸部位代谢加快,而出现水泡的现象,并且一般在临床上艾灸的过程中,并不强求艾灸的部位要起水泡。
艾灸能治便秘吗
艾灸对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艾灸天枢,足三里等胃经的重要穴位,能对机体起到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便秘。
肠胃积热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或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合谷,内庭穴。
功效:通腹泄热,导滞通便。
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太冲,内庭,中皖穴。
功效:行气导滞通便。
阴寒积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青淡,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灸中皖,天枢, 神厥,关元,足三里,气海,太溪,脾俞,胃俞,大肠俞,命门,肾俞,关元穴。
功效:温阳通便。
艾灸的基本方法
艾灸的基本用具
艾炷:由艾绒制成,呈圆锥状。在艾灸疗法中,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相应大小的艾炷。通常来说,较大的艾柱用来灸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如背部、腹部。较小的艾炷用来灸四肢或头面部。另外儿童宜用较小的艾炷。
使用艾炷灸时,将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
艾条:由艾绒卷材的棒状灸具。判断艾条的好坏主要依据艾绒的纯度。一般艾条的包装上会表明艾绒的等级,如艾绒等级为1:6,表明制成1千克艾绒,所需艾叶为6千克。等级越高,纯度越高,品质也越好。
使用艾条灸时,点燃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
艾灸的辅助器具及使用步骤
艾灸盒: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
艾灸盒的使用步骤:
①点燃艾条,让艾条充分燃烧。
②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上的卡子里。插入长度要小于艾灸盒的高度,又要和盒子保持一定距离。
③将艾灸盒盖按照正确的方向改好,艾条要靠近艾灸盒底部且不触及铁丝网。
④用艾灸盒上的绑带绑在需要施灸的身体部位。在艾灸过程中可通过艾灸盒上的孔眼随时观察艾条的燃烧状态,及时舔掉艾灰,并调整艾条的位置。
艾灸罐:艾灸罐可以在全身不同的部位使用,使用起来很方便。
艾灸罐的使用步骤:
①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②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
③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就可以手持艾灸罐施灸。
④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艾灸什么时候做最好 艾灸的禁忌
因为艾灸基本上都是采取火点燃艾条来熏烤需要治疗的穴道来治疗的,所以有些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对一些部位产生一些烫伤,所以像一些需要暴露在外边的部位最好是不要接受艾灸,像脸部啊,这些部位最好是不要;还有像一些皮薄的部位也是最好不要艾灸,像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妊娠期的孕妇的下腹部都是不能针灸的。
一般来说,艾灸是使用艾条来熏来刺激穴道来激发经气,这样起到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身体状况。所以艾灸最好是不要在患者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当中进行,像酒醉、大汗淋漓等等情况的时候都是最好不要艾灸的,如果这个时候进行艾灸的话,甚至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得不偿失。
肝胆湿热能艾灸吗 肝胆湿热艾灸要注意什么
1.肝胆湿热患者选择艾灸前最好先征询医生意见,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艾灸只是辅助疗法,治疗肝胆湿热还需配合医生进行正规治疗。
2.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可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逐渐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3.注意施灸温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操作者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