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膂俞的功能主治及作用 中膂俞穴位层次解剖

中膂俞的功能主治及作用 中膂俞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浅层布有臀中皮神经,深层布有臀上,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臀下神经的属支。

中膂俞的功能主治及作用

类属: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温阳理气。

主治病症:

1.下焦湿热之痢疾,疝气诸病症。

2.风湿阻络,经气不利之腰肌强痛诸症。

小儿发烧腹泻能艾灸吗

1、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2、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3、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

中膂俞的准确位置图 中膂俞保健按摩方法

用中指指腹按揉本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能养护腰部,温补肾气,还可治疗不孕症。

女性膀胱经不通的危害 膀胱经有哪些穴位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

中膂俞的准确位置图

中膂俞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自己怎么打通膀胱经 膀胱经在哪里

膀胱经在人体身上一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其具体穴位如下: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穴位治疗腰间盘突出如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穴位有: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腰眼、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髂、次髎、中髎、下髎、会阳、胞肓、秩边、承扶、殷门、委阳、委中、承山、昆仑、京骨、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下面一一介绍。

(1)悬枢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腹痛、泄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2)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3)腰阳关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4)腰俞 定位:当骶管裂孔处。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痔疾、癫痫。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5)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的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6)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5~1寸。

(7)气海俞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肠鸣腹胀、痔瘘、痛经。 操作:直刺0.5~1寸。

(8)大肠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胀、泄泻、便秘。 操作:直刺0.8~1.2寸。

(9)关元俞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腹痛、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 操作:直刺0.8--1.2寸。

(10)小肠俞 定位: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痛、泄泻、痢疾、遗尿、尿血、痔疾、遗精、白带。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寸。

(11)膀胱俞 定位: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遗尿、泄泻、便秘、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寸。

(12)中膂俞 定位: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13)白环俞 定位: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骶疼痛、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白带、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14)上髂 定位:第一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韵中点。 主治:腰痛、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1.5寸。

(15)次髎 定位: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带下、遗精。 操作:直刺1~1.5寸。

(16)中髎 定位: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腰痛、便秘、小便不利、泄泻、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7)下髎 定位: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腰痛、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8)会阳 定位:尾骨尖旁开0.5寸。 主治:泄泻、便秘、痔疾、阳痿、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对于腰间盘突出这类疾病,在医院医生往往会采取针灸,理疗以及药物等方面的治疗措施的,有的往往还会采取手术治疗,而上述主要就是介绍的有关“穴位治疗腰间盘突出如何治疗”的情况,患者朋友们不妨试一下采用穴位进行治疗的,帮助自己尽快的恢复的。

中膂俞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简易取穴: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脊柱交点处下缘,往下推4个腰椎骨,旁开2横指处即是。

相关推荐

如何缓解产后尿潴留

第一、产后4小时即应主动排尿,如果排尿很困难也应每3;4小时做次排尿的动作;这样,有利锻炼膀胱逼尿肌和腹肌的收缩力。 第二、常用温水冲洗外阴。做排尿动作时听一些流水声(或用录音机放送)可疏导排尿。 第三、每日做3;4次仰卧起坐,每次重复做10;20次,可加强血液循环,解除盆腔瘀血,改善膀胱和腹肌的功能。 第四、用热水袋敷小腹部,可刺激膀胱收缩并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 第五、在有尿意而不能排出时,可用拇指按压关元穴,持续1分钟可排尿。 第六、用针灸治疗,取会阴、中膂俞、秩边以及中极、关元、曲骨等穴。再加以电针

腹泻艾灸穴位是哪个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3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

膀胱经的其他介绍

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

中庭的作用 中庭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肋辐状韧带和肋剑突韧带-胸剑结合部。布有第6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臑俞疼痛的原因 臑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锁骨上外侧神经支分布。锁骨上神经为颈丛神经的分支。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4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三角肌后部:该肌由腋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第6颈神经组成。 4.冈下肌:该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到达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第6颈神经组成。 继续深刺,针灸可达肩关节囊后壁,穿过关节囊进入关节腔内,可刺激肱骨头骨面。 在深层还有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大肠俞的按摩手法 大肠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4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支配。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 3.胸腰筋膜浅层:该筋膜在此处比较强厚。 4.骶脊肌:针在该肌的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穿过,它由脊神经后支的肌支支配。

针灸大肠俞有什么作用 大肠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4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支配。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 3.胸腰筋膜浅层:该筋膜在此处比较强厚。 4.骶髂及:针在该肌的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穿过,它由脊神经后支的肌支支配。

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

肺俞针刺手法 肺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该肌由副神经和第3,第4颈神经支配。 4.菱形肌:该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第5颈神经组成。 5.上后锯肌腱膜:上后锯肌由第1,第2,第3,第4肋间神经支配。 6.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3,第4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深部小肌肉。

肩中俞的作用 肩中俞穴位解剖

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1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