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疾病风险增加的信号
脂肪肝是疾病风险增加的信号
毫不夸张地说,脂肪肝已经不单纯是富贵病,中招人群广泛,成为世界公认的肝脏疾病,被认为是原因不明肝硬化的常见缘由,其中超越50%的人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而对普通人来说,体检中发现的脂肪肝,非常现实地提醒你:可能是很多疾病的先行指标。
多年研究结果表明,患脂肪肝的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机会比正常人大大增加;而血糖和血脂升高的人,也会逐渐出现脂肪肝,会增加降糖和降脂药物的困难。如果脂肪肝患者不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肝纤维化、肝硬化,极大增加患肝癌的危险。
资料更显示,约30%的酒精性脂肪肝可发展为肝硬化;约15至25%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此过程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与患者病情和体质有关。
怎么保护血管健康 怎么保护血管疾病
尼古丁、焦油以及酒精等,不但能直接进入血液和血管细胞,伤害血管,而且还能通过干扰血脂、血液和血糖,间接地危害血管。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至于各种酒类,虽然少量饮酒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少喝或不喝(每天酒精的量,男性不超过 20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能量过剩及其引起的肥胖是导致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保护血管和心脏,肥胖者最好能减减肥,体重适宜者则要避免发胖。
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不仅有利保持健康体重,而且能直接降低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平衡饮食意味着能量适宜,较少的钠、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添加糖等危害血管的成分,较多的钾、不饱和脂肪酸、全谷(粗杂粮)、蔬菜水果等有益血管健康的成分。
增加运动量,可以改善三高指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四高,是导致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并且直接增加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如果有身体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要遵医嘱使用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等药物,控制这些代谢异常。
不能忽视的心脏病的5种特殊信号
1、信号:男性脱发
年轻男性头顶脱发,心脏病风险增加。研究已证实,与头发浓密者相比,头顶头发减少,心脏病风险增加23%,而男性秃顶者心脏病风险增加36%。研究认为,男性脱发与雄激素有关,而该激素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所以秃顶的男性,一定要多多关爱心脏。
2、信号:下肢浮肿
手指按压脚踝或小腿,手指松开后按压部位呈一凹陷,常常不能立即恢复,称为"凹陷型水肿"。当心脏不能好好工作,身体不能有效完成血液循环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会潴留于下肢,此时常常伴其他一些心衰症状,诸如尿频、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夜间咳嗽,这种水肿也称为"心源性水肿"。它首先出现于下肢,尤其是踝部,然后逐渐发展到全身,出现这种情况要赶紧去检查。
3、信号:牙周疾病
牙龈肿痛、出血是口腔卫生状况不佳的标志,也是心脏病的征兆。研究已证实,牙周疾病与心脏病密切相关,保持口腔卫生,保护牙周健康可以降低心脏病风险。
4、信号:皮肤出现黄色脂肪瘤
黄色脂肪瘤是一种脂肪沉积性疾病,主要损害皮肤。当皮肤,特别是眼角附近出现黄色、橘黄色结节、丘疹或斑块时,应该考虑是否为黄色脂肪瘤。这些人往往会有脂质代谢紊乱,心脏病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要留意自己的血脂水平,及时检测,把血脂调到正常范围。
5、信号:白内障
诸多研究均提示,白内障患者心脏病风险增高,虽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其确切机理,但白内障患者无疑更应护好心脏。
常食香肠易患心脏病
培根、香肠、热狗等加工类肉食是不少人餐桌上的常客。美国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显示,经常食用加工类肉食可能增加患心脏病和糖尿病风险,有害人体健康。这一研究结果由美国《循环》月刊发表。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研究近1600项世界各地相关成果,探求食用红肉与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关联。
他们把红肉分为加工类红肉和未加工类红肉。其中,经过烟熏、腌制或添加盐、化学防腐剂等物质的红肉均属于加工类,包括培根、香肠、腊肉、热狗、各类熟食和午餐肉等。未加工红肉包括牛肉、羊肉、猪肉,不包括禽肉。
研究发现,平均每天食用50克加工类肉食的人患心脏病风险增加42%,患糖尿病风险增加19%。每星期至多吃一次的人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较小。
与此同时,只吃未加工红肉的人患以上两种疾病的风险没有增加。
研究人员说,虽然吃肉与患心脏病、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但食用未加工的牛肉、猪肉和羊肉没有增加患病风险。他们由此推断,盐和化学防腐剂可能是导致以上两种疾病的真正原因。
心脏病有什么症状
心脏病有什么症状
人一旦有了心脏病,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有的人都在心脏出了大问题的时候才去治疗,那个时候真的是为时已晚,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如果出现了这几种症状,就有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一定要及早进行治疗。
1、信号:男性脱发
年轻男性头顶脱发,心脏病风险增加。研究已证实,与头发浓密者相比,头顶头发减少,心脏病风险增加23%,而男性秃顶者心脏病风险增加36%。研究认为,男性脱发与雄激素有关,而该激素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所以秃顶的男性,一定要多多关爱心脏。
2、信号:下肢浮肿
手指按压脚踝或小腿,手指松开后按压部位呈一凹陷,常常不能立即恢复,称为"凹陷型水肿"。当心脏不能好好工作,身体不能有效完成血液循环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会潴留于下肢,此时常常伴其他一些心衰症状,诸如尿频、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夜间咳嗽,这种水肿也称为"心源性水肿"。它首先出现于下肢,尤其是踝部,然后逐渐发展到全身,出现这种情况要赶紧去检查。
3、信号:牙周疾病
经常性的出现牙龈肿痛以及出血是口腔卫生状态不佳的一个标志,也是暗示着你心脏疾病的一个征兆。经过研究证实,牙周病与心脏病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以及保护牙周健康是可以很好的降低心脏疾病的。
4、信号:皮肤出现黄色脂肪瘤
黄色脂肪瘤是一种脂肪沉积性疾病,主要损害皮肤。当皮肤,特别是眼角附近出现黄色、橘黄色结节、丘疹或斑块时,应该考虑是否为黄色脂肪瘤。这些人往往会有脂质代谢紊乱,心脏病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要留意自己的血脂水平,及时检测,把血脂调到正常范围。
5、信号:白内障
诸多研究均提示,白内障患者心脏病风险增高,虽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其确切机理,但白内障患者无疑更应护好心脏。
2回顶部
常见的心脏病表现
一、先天性心脏病
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蹲踞体征、杵状指(趾)、肺动脉高压、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患儿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显紫绀。患儿往往发育不正常,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部分有胸痛、晕厥。部分排汗量异常。
二、冠心病
一般的症状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且是可以延续到颈、手臂以及后背、胃部等等的。发作的时候还有其他的症状像是眩晕以及气促、出汗、寒颤以及恶心等等的。严重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三、风湿性心脏病
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压力过大,会使人体肾上腺分泌应激激素皮质醇,这种物质对心血管有很大的损伤,长期压力会成为心脏病的隐患,所以一定要学会适度的为自己减压,放松心情、身体
中心型肥胖危害最大
1.中心型肥胖易致脂肪肝
腹部是肝、胰、胃、肠道等重要器官的集中地。当腹部肥胖,过多的内脏脂肪进入消化系统,会损害肝脏,导致脂肪肝。
2.中心型肥胖导致糖尿病
腹部肥胖会影响新城代谢,影响糖分的消耗吸收,容易导致糖尿病。
3.中心型肥胖增大患癌症的风险
哈佛医学院副教授Giovannucci及其他研究人员曾对40~75岁之间的健康男性(n=47732)进行前瞻性队列调查研究发现,腰围与大肠癌的发病率相关,腰围≥109cm较<89cm者大肠癌危险增高2.56倍。也就是说,腰腹肥胖的人群更易患得大肠癌。除了大肠癌,中心型肥胖还会增加子宫癌、肝癌等癌症的患病风险。
4.中心型肥胖增大患心脏病可能性
《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个报告表示,腹部肥胖可能会引起突发的致命心脏病。腹部肥胖会影响心脏功能,影响体内供血,其中包括大脑供血。
女性绝经后患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有专家提出:女性因有雌激素的保护,发生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比男性小得多。虽然男性患心血管病的人数比女性多,且女性发病年龄比男性晚10~15年,但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却成倍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高于男性。从1995年以来男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而全球女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却呈上升趋势。由于女性认识不足,如果临床表现与更年期症状并存,女性常不重视,拖到严重时才就诊。
女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有:1.吸烟或吸二手烟;2.运动少、肥胖;3.压力大、心情抑郁;4.绝经是女性的独特危险因素,绝经后血糖、血脂水平及高血压的发生率均较绝经前会升高;5.长期口服避孕药易引起高血压、凝血机制异常等,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预防和改善的几点建议:1.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周慢跑或快走(有氧运动)4~5次,每次30分钟;低盐、低油、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粗粮、鱼、低脂或脱脂奶、高纤维膳食等;2.控制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等,戒烟,减肥;3.更年期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补充性激素;4.适当减负、减压,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和修养,遇事豁达开朗,不急、不躁、不惊、不怒,不迷信、不盲从,减少生活中的不愉快,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脂肪肝有什么危险 脂肪肝是什么疾病
脂肪肝是肝脏病症,顾名思义,肝脏上脂肪较多,在中国,脂肪肝是第二常见肝病,只比病毒性肝炎弱一点,并且其发病率、患病人数,正在节节攀升。很多年轻人,因为不正确的饮食,使得脂肪肝越发的严重。
女人过早绝经有哪些危害
一、骨质疏松
46岁前绝经患骨质疏松症风险显着升高!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陈刚教授等开展的一项大型横断面研究表明,在我国女性中,月经初潮和绝经年龄较晚(分别≥18岁和>53岁)者罹患心血管病(CVD)的风险降低,而早绝经(≤46岁)可致骨质疏松症风险升高。该研究结果显示,与50岁时绝经者相比,我国46岁以前绝经者出现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显着升高。随着绝经年龄延后,CVD和骨质疏松症风险均呈降低趋势。
二、心血管疾病
42岁前绝经的女性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其他女性的2倍!
2012年发表的MESA研究表明,早绝经(46岁以前)的女性罹患冠心病和卒中的风险是正常年龄绝经女性的2倍。该研究既包括白人,也纳入了华裔和黑人受试者。
卵巢功能衰竭、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是引起绝经后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癌症已不是死亡的代名词,心血管疾病才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潜在杀手。我国女性死因排序中,心脏疾病死亡已超过了卒中和肿瘤,成为首位死亡原因。
该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加大绝经后女性的健康教育力度,是预防女性冠心病和卒中的重要措施。
三、糖尿病
提早绝经(40岁以前绝经)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糖尿病护理杂志(DiabetesCar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提早绝经(40岁以前绝经)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该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年龄每提前1个标准差,糖尿病风险增加8;生育寿命(绝经年龄与月经初潮年龄之差)较短者也容易罹患2型糖尿病;每缩短1个标准差,风险增加百分之6。
研究者指出,早绝经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暴露时间缩短和(或)绝经过早而雌激素相对占优势有关。此外,提早绝经可能是早老的标志之一。美国匹兹堡大学Elsa Strotmeyer认为,评估生育寿命是内源性雌激素全部暴露时间的指征。她认为,40岁以前绝经者或许应视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接受糖尿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