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家庭造成孩子不健康心理
亚健康家庭造成孩子不健康心理
1、“空巢” 比例高:
深圳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工作繁忙,不得不整天忙于公司事务,把孩子扔在一边,由保姆照顾;或者年龄大的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孤独地面对冷冰冰的高技术物质世界,孩子极为缺少爱的慰藉,孩子易患孤独症、玩具依赖症,电视依赖症、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等。
2、“全职太太” 比例高
全职太太一般较容易产生成就替代心理,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将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高成长的压力之下的儿童容易产生内心紧张、压力、忧虑或烦躁的症状,导致吮指头、咬指甲、厌学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母亲患上抑郁症比例高;调查表明,由于经济不独立,生活圈子太狭小等种种原因,全职太太比职业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母亲的作用要占到90%以上,母亲的心理不健康,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3、深圳人心理疾病比例高
在对深圳年龄30~40岁的白领阶层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工作繁忙,要面对竞争、多变的市场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部分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甚至患有忧郁症,工作不顺利,在外面受了气,他们回家后不善于调整,不仅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往往还会夫妻闹气,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不良影响。
陷入心理亚健康
恶心、呕吐、无缘无故地紧张、长期陷入情绪低潮期,要么狂躁不安,要么无精打采,到医院里检查,结果却是“身体一级棒”!这时候,你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已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了!
抑郁症
“突然被老总提到显要的位置,心理来不及做准备,我就一下子陷进迷途!”
滥用药物症
人已经躺在床上,心还留在办公室里,想的是明天要联系的客户,开会发言的提纲。闹钟明明白白地显示凌晨3点,如果再不去“会周公”,明天下午开会铁定要打哈欠!无奈之下,翻出安眠药,先吞一粒度过今晚。一次、两次、三次,以后每晚都需要一粒安眠药,否则就辗转难眠!
知识焦虑症
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成倍增长,而人脑的思维模式,还没能调整到适应这样的吸收速度。这时,大脑“收支”极度不平衡,脑子被迫吸收过量信息,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紧张和强迫反应。“知识焦虑症”的症状,非常类似于焦虑症--突发性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发病间隔不一定,每次病发时间也不一定。
治疗办法很容易--多睡觉,少娱乐,每天只看两种媒体的报道,接收的信息少一点,“知识焦虑症”能不药而愈。
神经性厌食症
起先只想瘦2公斤,后来把目标改为5公斤。节食、轻泻剂、超量运动,凡是用得上的方法,都要试试,力求短时间内练就一副模特般的“肋排骨”。当体重迅速降到正常指标的80%以下,之后偶尔放开吃一顿,会有莫名的罪恶感,因此加倍吃泻药时,警惕“神经性厌食症”逼近!别小看它,当年著名歌星卡伦·卡彭特就因为它送了性命!
假期综合症
B先生想趁休假期间调整状态,回来加倍努力工作。结果,长假归来,人愈发犯懒了。明明案头要处理的事情一大堆,他偏偏面对屏幕保护程序傻坐了8小时,半点没有上班的兴趣。犯起病来,还想冲进老板办公室,递一张辞呈,“从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做个全职度假者!
B先生的“假期综合征”,按医生的说法是“找错了轻松方式”!舒解压力,上班一族有不同方法--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旅游……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让脑袋里绷紧的弦松动一下”。如果事情做过头,“弦”一下子完全松脱,调整两三个星期也不管用,就得到医院治疗了。这类人以后应尽量避免休长假!
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因素
1.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
2.由于人体的老化,表现出体力不足、精力不支、神经的适应能力降低。
3.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前期。在发病前,人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器质性病
变,但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障碍,如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4.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即使是健康人,也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处于“亚健康”状态。
单亲家庭女孩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来说,符合这么几个标准:内心有爱、能较好的接纳环境、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几条评分下来,能打高分的孩子还是很少。
我起初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学学得还不够好,背书本知识背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我也曾理论上的以为父母和孩子组成稳固的家庭关系才是良好的关系。改变我想法的是这几年来累积的经验,我接收的青少年个案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极少的分量。这就是事实,虽然我们想当然的以为单亲一定是有问题的,总觉得孩子缺了父亲或少了母亲的陪伴就会成长歪曲,也许正因为是单亲家庭,所以陪伴孩子的那方父母会更加在意孩子的成长,更加呵护孩子的内心,才使得孩子成长的更好吧。
歌手朱明瑛跟丈夫离婚后自己带着儿子生活,但是她丝毫没有觉得独自带孩子是份苦差事,反而很享受独自包揽孩子的教育大权的快乐,儿子也丝毫没有因为父母的分离受到质的影响,反而非常优秀。
虽然这么说,单亲家庭仍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成长。
1. 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研究表明,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2. 让孩子经常参与到亲友圈儿里去感受群体。一个单亲家庭确实是缺失了父母其中一个,本来孩子可以在家庭关系中通过爸爸来缓冲一下妈妈的威严的时候,爸爸却不在身边,使得孩子孤立无援,容易导致深切的不安全感受。经常让孩子在亲友们的环境里感受一下群体,便适当的弥补了这种不足。
3. 单亲家庭的禁忌:父母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这个需要解释一下,孩子通常是判给母亲,母亲如果常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孩子的爸爸,或者对着亲友说孩子爸爸的坏话,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会偏激执拗,对两性和婚姻产生恐惧感,甚至形成一个压抑型性格。
4. 带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开心,并且有自己的事情做,同时保持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如果因为担心自己一个人带不好孩子而整天盯着孩子,这样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孩子要么在沉默中继续沉默,要么就会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彻底大爆发。我常见到一类青春期延后的青年,用各种方式让违背父母的意愿,深追究这类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他们的孩提时代都是被父母关注和约束着长大的。于是终于参加工作了,终于要结婚生子了,这个时候往往孩子不是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而是做了父母们不想要的选择,以此来挣脱父母的束缚,争取独立。
5. 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交际圈,使得孩子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群体中,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要讲的是最后两条,妈妈要快乐和鼓励孩子建立交际圈子。这两条一定要结合起来做。因为如果妈妈不快乐、不幸福,那孩子就很难把焦点向外界伸展,孩子会整天背负着妈
妈的负面情绪,因为亲情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如果我们看到孩子闷闷不乐,那我们家长就算有很开心的事情去做,估计都会很难投入到快乐的情绪中去。
四类家庭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一、父母离婚
父母一旦离婚,家庭的正常生活就被破坏。这种打击对年幼的孩子往往比对成年的父母更加沉重。加上生活缺乏照顾,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稚嫩的精神世界仿佛整个崩溃了,常表现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
二、父母认识不一致
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对培养下一代所持的态度不同,就会使孩子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随机性。例如:孩子的母亲主张孩子继续上学,而父亲却坚持孩子辍学经商,为此经常吵闹不休,使孩子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积郁成疾。
三、父母不惜钱物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得高分数而给他们钱或买昂贵的奖品,搞金钱、物质刺激,这无疑是一种贿赂,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为钱财读书,有害无益。另外,父母不惜钱物,家庭装修豪华,追求吃喝玩乐,往往使孩子贪图安逸享受,不求上进。
四、父母娱乐过度
父母打牌成瘾,甚至废寝忘食,孩子的生活失去规律,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安心学习,睡眠不足又影响次日的听课,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特征
1、家长有较强的自信心,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始终抱有热切的期望,认为孩子将来一定有作为。
2、家长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入学后,同学之间智力素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龄前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明智的家长总是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开阔眼界、多见世面。
3、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三、四岁的孩子事事都想自己动手,家长能够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4、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合理的科学的家规,对约束孩子的行为,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5、家长是孩子的好朋友、好老师也是孩子入学后学习方面的得力助手。
6、家长非常关心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7、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注意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
造成亚健康的因素
精神压力
现代人的社会是快节奏的,是充满压力的。适当的压力能使人奋发图强,一旦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就会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强大精神压力会使人产生许多不良情绪,比如说紧张、压抑、焦虑、烦躁等,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失眠、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亚健康心里状态。
糟糕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证健康的至关重要元素。对于那一些作息时间不规律而经常熬夜、饮食习惯不合理而经常食用垃圾食品的人,非常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失调和内分泌失调。这也是为什么皮肤粗糙、长痘、长黑斑、记忆力减退、失眠、便秘的重要原因。
缺乏锻炼
体育锻炼当然是防治疾病和提高体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平常不锻炼的人,染上疾病的几率将大大提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弊端将也将越来越明显。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可有效增强体质,缓解精神压力,远离亚健康的侵扰。
药物的滥用
药物滥用也是造成人体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像抗生素、激素、安眠药这些可破坏人体免疫力、损伤人体脏器的或刺激神经系统的药物的滥用,会大大影响到人体正常机能的运行,从而导致亚健康状态。
不良嗜好
像酗酒、嗜烟、熬夜这些不良嗜好都是非常容易诱发疾病的。
家庭和谐与老年人心理健康
健康长寿是人类文明生活一个永恒的主题,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石。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的那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而家庭和谐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没有家庭和谐,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国外研究表明,“50-80%疾病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仅因情绪致病就占74-76%。”“亲密的关系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德国一份调查资料证实:“生活在和睦家庭中人患癌症的危险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的至少要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症,其存活期也比较长。如果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整日精神不振、郁闷忧愁,使神经功能失去平衡。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十二指肠溃疡和新陈代谢障碍等疾病。”这就说明,家庭和谐在心理健康作用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家庭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密诀。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家庭不和谐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在影响和谐的诸多因素中,子女是否有孝心,是否能在精神上、物质上、生活上、言行上,给老人以关爱,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作为老年人,也要有个豁达乐观的心态,要能冷静地对待一切事物,不要用老眼光看问题,要向前看,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支持晚辈的发展,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学会协调、谅解,和睦相处。在家庭中,特别是成年的子女,掌握经济命脉,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年迈父母的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对老人的生活习性要有所了解,对老年人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要能理解,对有些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唠叨,要善于倾听,并耐心加以引导。不要嫌弃,不要有逆反心理。对待父母要谦恭、尊敬、温和,尤其是自己有一点成就或者与父母意见不同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正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我经过多年来参加现代医学、益生文化等科技理论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健康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孝”的教育,也忽视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人们的道德观念不能同步提高,致使敬老良好风气难以形成,心理健康目的难以实现。老人问题异常突出,农村赡养老人的民事纠纷和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超半数家庭对老人精神赡养不尽人意。”从而产生家庭不和谐,两代人不能很好沟通,造成相当数量的老人长期孤独、忧虑、失望、自卑等,所存有不平静、不自然、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长期累计的结果,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这正是老人们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的主因。在一个家庭中由于血缘的关联和作用,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结果影响着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怎样才能使家庭和谐而促进心理健康呢。人与人之间、家庭的和谐都要靠良好 的道德来维系。普及现代“孝育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全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就是说,要从“孝道”入手,从而加快实现“大家庭”的和谐健康。
第一,子女对老人一定要孝,就是要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也就是对父母要有颗纯真的爱。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如天之阔,海之深,十月怀胎不用说了,一尺五寸、抓屎抓尿、呕心沥血,艰苦备尝,将儿女养大。成人后又为他(她)们成家立业,操劳一生。可是当子女长大后,有些就忘掉了父母之恩泽,忘了人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和做人起码的道德。还有不少子女对老人尽孝往往在物质上考虑的多,从精神安慰考虑少,甚至有的在精神生活关怀上简单粗暴或漠不关心,这是极端错误的。应该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孝适应科技知识更新加快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同步。(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孝”这一提升道德水平的珍宝,决不能因封建社会不合科学的“愚孝”对孝的扭曲,而影响普及“孝育”教育的步伐。)子女对父母的爱要发自肺腑,永恒而无私,子女对父母能爱,才能孝,这是对父母恩译的报答。就这样 ,人们有了“爱”“感谢”这一科学实验证明具有肯定力量的思想组合,也就有了和谐的密诀。人们都感受到爱,人体的白血球也会增加,特殊的荷尔蒙也会释放出来,帮助对抗压力和病痛,而病人的整个情况也都会因此而改观。从而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爱这一最大的永恒的“良药”,让每个家庭更健康。
第二,全社会都要注意现代“孝”的教育,注意进行亲情教育。要对全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孝育”教育,可以一举多得,会大大推动“大家庭”的文明和谐。。用亲情教育,焕发亲情的亲密感,促使孩子从小就爱 父母,年青的父母会更孝顺自己的父母。促使父母之间、父子、婆媳之间,都互相体谅、互相关爱、互相照顾。使其让父母情绪良好,精神愉快,精神生活丰富。每个人都拥有可以打开心扉的亲情关系,去关爱需要关爱的人,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相爱,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好 、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也随之达到 。
第三,人际间心理沟通的主要渠道是用语言表达。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了顺心话,都会高兴,听了不顺心的话,心理就不痛快。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用药治不好,治不了的心病,用一次“话”疗,得到顺气丸,从而就冰化雪消,话到病除,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而家庭和谐,人际之间和谐,则为“话疗”提供了降低医疗开支关键措施,提供了英雄有用武之地。为了给家庭的健康投资,给家庭提供良好的情感气氛,保持亲密关系,子女应该特别要注意安排相互沟通的时间、使家庭成员敞开心扉,畅述衷肠,共度美好时光。面对我国“80%的65岁以上老人都有一种慢性病”,我们应普及人人学点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养老保健常识。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不仅能使家家越来越和谐幸福,整个社会亿万家庭也就和谐幸福了。
讲究代际和谐,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国情的现实需求。普及孝亲敬老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建设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工作。而弘扬“孝”这一民族万古长存的美德,使儿女尽到自己的责任,使家庭和谐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家和才能万事兴。动员亿万人民都参与社会和谐建设,就会以其巨大的能量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步上一个新台阶!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