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心家庭用药的几种误区

小心家庭用药的几种误区

时间错位

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一次,可是病人往往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药量过大

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然而有的人随意加大剂量,这样十分危险。

药量偏小

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时断时续

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可能无法控制疾病发展。

疗程不足

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成为慢性感染。

当停不停

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蓄积中毒等。

突然停药

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癫痫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如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换药随意

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用药需3-7日,结核病需半年。如随意换药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脚气用药误区

误区1、提前停药 例如用唑类外用抗真菌药需一天涂抹两次,每次涂抹花费十几分钟,连续治疗4~6周,而调查得知大部分患者在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时都坚持不到2周,当然就不可能完全治愈。

误区2、遗漏盲点 患者在涂抹药物时往往会只涂在有明显症状的病灶处,而一些潜在无症状的病灶会被遗漏。在条件成熟时,这些病灶还会发作。还有某些类型的足癣,比如角化过度型,外用药不易渗透,在治疗部位达不到有效的抗菌浓度,所以疗效也不会很理想。

误区3、错用外用药 如一些趾间糜烂型脚气患者,直接使用外用药,局部刺激性大,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还有少数患者患有糖尿病、肿瘤等其他疾病,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也不适合用外用药。

误区4、家庭成员不同时治疗 一个人治愈了,但其他家庭成员没治愈,仍然共用毛巾、拖鞋等,导致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反复发作。尤其是家庭成员中有两人以上患脚气的,最好同时进行治疗。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口服。

小儿用药误区

宝宝各脏器都尚未发育成熟,体质有别于成人,生病了不能乱吃药,妈妈最好遵医嘱给宝宝用药,同时,还要避开6大用药误区:

误区1:熟人推荐药物不会错

在宝宝生病时,一些缺乏经验的妈妈喜欢向其他妈妈询问治疗方法,甚至使用别人推荐的药品。但实际上,每个宝宝的生病情况是不一样的,病因也不一定相同,正确做法是按医生指导用药。

误区2:进口药比国产药好

国内药品安全问题频出,导致有的妈妈在选购药品时专门购买进口药品,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进口药存在两大风险,一是监管力度没国产药品大,质量难保证;二是进口药物说明书多为英文,妈妈们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药品的用途和用法。

误区3:中药无毒无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一般而言,西药会标出不良反应及禁忌事项,但中药却不标明。所以,妈妈千万不要以为中药无毒,随意给宝宝吃。

误区4:中西药混吃效果好

给宝宝吃西药,发现效果不好,有的妈妈就会带宝宝去看中医,给宝宝服用中药,甚至把中西药混在一起给宝宝吃,其实,这种做法不当,宝宝肾脏功能还不健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肝脏可能会受损。

误区5:给宝宝用成人药

有的妈妈由于缺乏经验,在用药时会给宝宝服用成人药。虽然妈妈会把药量减少,但成人药是不适合宝宝的。妈妈最好购买婴幼儿专用药给宝宝吃,以免用错药

老年人应走出的用药误区

用药误区一 跟着“经验”走。

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往往凭着自己长期吃药的“老经验”,每当病情复发时,便自己去药店买药来吃。即使到医院也是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向医生点名要药,有时甚至责备医生给开的药“不管用”。在疾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用药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病情复发时,最好是请医生检查后,根据处方用药。

用药误区二 跟着广告走。

有些老年人很迷信医药广告上介绍的新药和“特效药”,往往“慕名”用药。而医药广告多宣传药品的疗效,对于副作用和禁忌症则很少提,如果老人忽视了这些,用药时难保不出现问题。

用药误区三 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

有很多的老年人会身上患有很多的疾病,为了能够使身体能够恢复的更快一些,有时候会拜托医生开药的时候能够每个病都兼顾到,认为同时吃的药越多,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就更好,而多种药物不适当地同时使用,有时不但不会增加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因药物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有的还会因为违反配伍禁忌而出现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用药误区四 崇拜“贵重药”。

有些老年人常把药物的价格和货物的价格相提并论,容易受“一分价格一分货”心态的误导。认为价格贵的药物疗效一定比价格低廉的药物“力量”大,见效快。实际上,药物的效果是不以价格而定的。无论价格高低,对症下药才是好药。

用药误区五 滋补药吃不坏身体。

不少老年人以为滋补药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但是如果所患的疾病并非“虚症”,滥用补药反而会违背祖国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用药原则。如血压偏高及血粘度高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鹿茸之类的补品,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鼻衄不止,无异于火上浇油。

用药误区六 认为只有靠药物才能战胜疾病。

其实,药物只是人体战胜疾病的一种武器,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更为重要。

这些都是老年人应该走出的用药误区,所以一定不要自行用药,尽量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使用药物,药不是最贵的就好,适合你的才能帮助到你。

家庭用药的相关指导原则

(1)首先要本着治病治本的原则,明确诊断,对症下药。一般儿科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要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材料来判断是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哪种病原体感染。即使是细菌感染,也要分析是革兰氏阳性球菌还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以便选用不同的抗生素,这样可以提高疗效。

 (2)了解患儿的正常代谢、各器官的功能及个体差异。小儿由于年龄的不同,各器官组织的成熟程度不同,对药物的耐受力也不同。有肝毒作用的药物,对肝脏疾病患儿要慎用;婴儿不会主诉耳鸣,故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应注意对听神经的损害,这样可尽量减少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3)了解药物本身的作用和副作用、药物的剂量及用法。很多药物有多种药理作用,在治疗某一种疾病时,只是利用其中一种作用,而其他作用则可能对患儿带来副作用。

例如,使用阿托品抢救感染中毒性休克时,主要利用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它能断胆碱能受体,使介质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而呈现与拟胆碱药相反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解除平滑肌痉挛,包括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但其抗胆碱作用还可以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瞳孔散大、眼压升高。故在抢救休克时,要加强呼吸道湿化,防止痰液干结;另外要密切注意心率、血压的变化,这样在使用阿托品时才能做到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适当的处理。

 (4)从经济有效方面考虑。在选择药物时,既要考虑到药物的疗效,也要考虑到经济负担。例如,能用国产药品,则应尽量少用进口药品;能用中药治疗,既省钱又安全,就不要盲目使用西药加中药;能用当地生产的药品,不要一味相信外地药品。当然,合理用药的前提是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在此前提下考虑价格和产地也是必要的。

小儿咳嗽小心六大用药误区

一些家长认为中药副作用小,宝宝咳嗽就随便给小儿服用中药,这会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小儿咳嗽治疗方法难以奏效的原因是治疗用药长期存在误区。不考虑病因和儿童的生理特点轻率地使用成为止咳药易贻误治疗,甚至加重病情。父母需要先明确咳嗽的原因,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选用合适的药物,安全有效的排痰止咳。

误区一:小儿一咳嗽就用镇咳药

与成人不同,小儿咳嗽中有70%~80%都是有痰咳嗽,而且小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像成人那样将痰液有效咳出,容易滞留痰液,如果一咳嗽就给予镇咳药治疗,咳嗽是止住了,但咳嗽抑制后就使痰液更难排出,结果会堵塞呼吸道,不但使咳嗽加重,还容易导致肺部感染,造成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因此小儿咳嗽早期应该先进行祛痰治疗,痰液排除后咳嗽自然会减轻。

误区二:小儿咳嗽与鼻塞、流涕没有直接关联

小儿咳嗽时常有鼻塞流涕的症状,但家长往往只针对咳嗽的症状治疗,殊不知鼻塞、流涕也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选择小儿咳嗽药时,含有减充血剂伪麻黄碱成分的复方制剂不仅能减轻鼻塞、流涕,也能帮助减轻咳嗽症状。

误区三:小儿咳嗽要先用消炎药

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咳嗽就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孩子咳嗽时就一定要用消炎药,这会对小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小儿咳嗽不单是由呼吸道感染后炎症刺激引起,过敏、烟尘、异物刺激也可引起小儿咳嗽。如果不能对症,服用消炎药对咳嗽的治疗无益,而且还常会产生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

误区四:小儿咳嗽可以使用成人止咳药

一些家长误以为只要将用药量减半或减少用量就行了,此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小儿与成人不仅是体重不一样,更有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如一些小儿吞咽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就不能用口服制剂,而一些成人能用的药物成分,用于小儿后由于小儿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小儿咳嗽应该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祛痰止咳药,它特别适用于早中期的小儿的有痰咳嗽。它有双重机制,能直击咳嗽的病因:既排痰,又止咳,如艾舒。

误区五:小儿使用中药止咳,副作用少

中医认为引起咳嗽有很多情况,风寒、痰湿、体虚等都可引起小儿咳嗽,但是小儿咳嗽比成人更难以辩证,身体的承受力也较成人差,如果小儿风寒用凉药,反而加重病情,不可收拾。而且中药也有不良反应,所以小儿咳嗽不要随便服用中药。

误区六:小儿咳嗽很常见,咳咳就会好

咳嗽对儿童是非常常见的症状,然而多数咳嗽都是由疾病引起或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尤其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很不成熟,在有痰液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地将痰液咳出,痰液滞留呼吸道,不仅加重炎症和咳嗽,还容易使病菌扩散至肺内其它部分,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因此儿童有了咳嗽就应该及时查出病因及时治疗。

止咳用药误区

滥用抗生素

咳嗽最常见于感冒,而感冒的罪魁祸首多是病毒。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对病毒无效。咳嗽时滥用抗生素非但改善不了症状,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一药百治

引起咳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将咳嗽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等,因此止咳中成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不对证下药,则无法达到止咳的疗效。例如川贝止咳露、强力枇杷露偏寒,不适合风寒咳嗽者服用。

用药不及时

很多人认为咳嗽不用治疗,扛一扛就过去了。其实,如果在咳嗽发生的起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使咳嗽频繁发作,导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胸痛等。对于感冒咳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

忽视成瘾性

中枢性镇咳药如可待因虽然镇咳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容易成瘾,对药物产生依赖,停药后会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和呕吐等心理和生理症状,因此其应用受到严格控制,需要凭处方购买。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镇咳药是右美沙芬制剂,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在15~30分钟内快速起效,并且在有效剂量内无成瘾性,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可替代可待因的一种镇咳药。

一咳就用药

人体的呼吸系统受到病源菌的感染时,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如患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时,呼吸道上下会存有大量痰液,这时就不宜使用镇咳药,否则会因咳嗽停止而将痰留在呼吸道内,使炎症扩散;一般应选用祛痰药,如氯化铵、碘化钾、痰咳净等。

误忽视饮食调护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对咳嗽的治疗,应加强饮食调护,注意食补养肺。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及各种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之品。银耳大米粥、莲藕大米粥、山药大米粥、大枣银耳羹,调入适量白糖或冰糖可供选用。

止咳用药误区

咳嗽是秋冬季节的常见病症,也是人身体的保护性反应,如吃饭时不小心,米粒呛入喉管时可通过剧烈的咳嗽将异物排出;再有发生气管炎、肺炎时,通过咳嗽、咯痰,可以把肺内的细菌及组织破坏产物排出体外。而对于咳嗽的治疗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止咳,反而会加重病情。具体说来,人们自我药疗时选用止咳药,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滥用抗生素

咳嗽最常见于感冒,而感冒的罪魁祸首多是病毒。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对病毒无效。咳嗽时滥用抗生素非但改善不了症状,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一药百治

引起咳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将咳嗽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等,因此止咳中成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不对证下药,则无法达到止咳的疗效。例如川贝止咳露、强力枇杷露偏寒,不适合风寒咳嗽者服用。

用药不及时

很多人认为咳嗽不用治疗,扛一扛就过去了。其实,如果在咳嗽发生的起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使咳嗽频繁发作,导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胸痛等。对于感冒咳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

忽视成瘾性

中枢性镇咳药如可待因虽然镇咳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容易成瘾,对药物产生依赖,停药后会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和呕吐等心理和生理症状,因此其应用受到严格控制,需要凭处方购买。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镇咳药是右美沙芬制剂,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在15~30分钟内快速起效,并且在有效剂量内无成瘾性,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可替代可待因的一种镇咳药。

一咳就用药

人体的呼吸系统受到病源菌的感染时,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如患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时,呼吸道上下会存有大量痰液,这时就不宜使用镇咳药,否则会因咳嗽停止而将痰留在呼吸道内,使炎症扩散;一般应选用祛痰药,如氯化铵、碘化钾、痰咳净等。

误忽视饮食调护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对咳嗽的治疗,应加强饮食调护,注意食补养肺。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及各种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之品。银耳大米粥、莲藕大米粥、山药大米粥、大枣银耳羹,调入适量白糖或冰糖可供选用。

妇科炎症的用药

妇科炎症的用药误区一:大量使用抗生素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妇科药品仍含有甲硝唑、克霉唑类抗生素,过多使用这类药品的直接后果就是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破坏阴道菌群间的制约关系,导致真菌生长旺盛,治疗周期不断延长,不断增加药品剂量,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

妇科炎症的用药误区二:长期用碱性肥皂或药物清洗下身阴道炎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40%以上的患者都是因为清洁方法不当造成的。女性阴道为酸性环境,有自净作用,长期用碱性肥皂或药物清洗下身,会杀死对身体有益的阴道杆菌,使局部抵抗能力下降,加上阴道为黏膜组织,很容易受刺激引起水肿,造成排尿困难,增加感染机会。

妇科炎症的用药误区三:长期使用高锰酸钾类溶液洗下身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杀菌消毒作用已为许多妇女所熟悉,但有些妇女为“讲究卫生”,没病也经常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往往适得其反。正常妇女的前庭大腺分泌的一种黄白色液体,可润滑阴道口。经常用高锰酸钾液体,不仅会刺激和腐蚀外阴皮肤和阴道黏膜,还会吸收该处水分,造成阴部皮肤干燥。另外,健康女性阴道内生存着大量有益的阴道杆菌。它们能将阴道表皮细胞里储存的“糖元”分解成乳酸,杀死侵入阴道的病菌。如果长期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就会杀死大量阴道杆菌,使阴道失去酸性环境。

止咳用药误区

概述

咳嗽是秋冬季节的常见病症,也是人身体的保护性反应,如吃饭时不小心,米粒呛入喉管时可通过剧烈的咳嗽将异物排出;再有发生气管炎、肺炎时,通过咳嗽、咯痰,可以把肺内的细菌及组织破坏产物排出体外。而对于咳嗽的治疗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止咳,反而会加重病情。具体说来,人们自我药疗时选用止咳药,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滥用抗生素

咳嗽最常见于感冒,而感冒的罪魁祸首多是病毒。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对病毒无效。咳嗽时滥用抗生素非但改善不了症状,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一药百治

引起咳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将咳嗽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等,因此止咳中成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不对证下药,则无法达到止咳的疗效。例如川贝止咳露、强力枇杷露偏寒,不适合风寒咳嗽者服用。

用药不及时

很多人认为咳嗽不用治疗,扛一扛就过去了。其实,如果在咳嗽发生的起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使咳嗽频繁发作,导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胸痛等。对于感冒咳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

忽视成瘾性

中枢性镇咳药如可待因虽然镇咳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容易成瘾,对药物产生依赖,停药后会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和呕吐等心理和生理症状,因此其应用受到严格控制,需要凭处方购买。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镇咳药是右美沙芬制剂,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在15~30分钟内快速起效,并且在有效剂量内无成瘾性,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可替代可待因的一种镇咳药。

一咳就用药

人体的呼吸系统受到病源菌的感染时,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如患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时,呼吸道上下会存有大量痰液,这时就不宜使用镇咳药,否则会因咳嗽停止而将痰留在呼吸道内,使炎症扩散;一般应选用祛痰药,如氯化铵、碘化钾、痰咳净等。

误忽视饮食调护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对咳嗽的治疗,应加强饮食调护,注意食补养肺。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及各种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之品。银耳大米粥、莲藕大米粥、山药大米粥、大枣银耳羹,调入适量白糖或冰糖可供选用。

相关推荐

小儿咳嗽用药误区

误区一:小儿咳嗽小事儿,孩子抵抗力强,咳咳就会好? 咳嗽是儿童非常常见的症状,然而多数咳嗽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尤其是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很不成熟,有痰液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咳出痰液,而将痰液滞留在呼吸道,不仅加重炎症和咳嗽,还容易使病菌扩散至肺内其它部份,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因此,儿童咳嗽时应该及时查病因治疗。 误区二:小儿咳嗽和和成人咳嗽一个样,成人止咳药照样用? 一些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以为小儿也可服用成人药物,只要将用药量减半或减少就行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小儿与成人

家庭用药保存不失效的窍门

开瓶后,立即丢弃干燥剂 药品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未开封状态下的保存期限,一旦打开密封包装,药品的使用期限就会明显缩短。保存药品的基本原则是密闭、避光。应避免将药品存放在阳光直晒处,更不要放在汽车里。在保存药品的原则中,保持干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些药品包装内有棉球或者干燥剂,开封后,应该把它们丢弃,否则它们会吸附水汽,更容易使药品潮湿变质。现在有很多药品的包装改进了,没有干燥剂,保存这些药品时应注意保持干燥。 大瓶药用小瓶分装 如果是100片的大瓶包装药,且药物不能很快用完,可以取少量药片单独置于

冬季腹泻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滥用抗生素 许多患者一有腹泻,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使用复方新诺明或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腹泻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非感染性腹泻可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生活规律的改变、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此类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应当服用一些助消化药或采用饮食疗法等。即便是感染性腹泻(多由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等引起),在选用抗生素时,也要先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切不可滥用抗生素。 误区二:滥用止泻药 有些患者发生腹泻后,就马上使用止泻剂,这种做法是

脑中风用药小心误区

1、定期活血化瘀 许多中老年人,喜欢定期去医院打吊针,以为输入一些活血化淤的药,能帮助疏通血管,其实这没有科学根据的。 目前老年人预防性输液,主要是活血化淤、降低血黏度、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这些药物的确能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这些药物属于临床用药,不是保健品,因此只具有治疗作用,没有预防作用,不能想输就输;而且靠输液来预防脑血管疾病,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2、认为静脉输液比口服药物好 在很多医院,中风患者都需要接受输液治疗1~2周,甚至更长时间。许多患者也认为,吃药好得慢,输液好得快。

5个常见用药误区

误区一:发烧是一种病,退烧药用来治“发烧病” 很多家长总会把发烧当成一种病,而退烧药就是治疗发烧的药物。何丽雅医师提醒大家,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身体的其他疾病引起的。退烧药也仅仅是帮助机体降低升高的体温,避免体温过高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不能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因此只要病因持续存在,发热也会继续。 误区二:擅自减少退烧药的使用剂量 “是药三分毒”是如今很多家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尽量不吃药确实是正确的,但是很多人也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比如已经体

家庭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止咳水。止咳水中通常含有类鸦片止痛剂,如可待因等。长期服用可形成精神依赖,不亚于毒品吸食者对毒品的依赖程度。一旦得不到及时饮用,会出现身体痉挛、抽搐及精神狂躁等现象。 甘草片。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即鸦片),久服可能成瘾,不宜连续服用5天以上。持续服用时间过长,可出现频繁打呵欠、出冷汗、流鼻涕,甚至焦躁不安等症状。家长不得擅自给婴儿服用甘草片,否则易使新生儿中毒。 安定。安定具有镇静、抗惊厥等作用。成人失眠、患病需要镇静时常用此药。长期服用会出现过度镇定、苏醒后头脑不清醒等症状,还会伴有运动协调不顺、肌肉过

除脚臭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自行用药PK规范就诊,怎样能有效除脚臭?或许是因为脚气太常见了,太普遍了,在对待脚气的问题上,大部分脚气患者都不会选择去医院,一般看看广告,随便到药店买点药就这么对付过去了,还有一些患者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得了脚气,就自己给自己治病了,结果导致病情无法得到治愈,常年反复发病。专家建议: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脚气或出现疑似脚气症状时,一定要选专业的治疗脚气产品或者医院,规范治疗。 误区二:激素类药物PK抗真菌药物。脚气发病时的一个常见现象,这也导致很多脚气患者在选药时以止痒效果为主。殊不知,很多止痒型的脚气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

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 与1型糖尿病单一的胰岛素缺乏病因不同,2型糖尿病病因除了胰岛素缺乏,还有胰岛素抵抗。不论何种病因,只要被确诊为糖尿病就使用胰岛素的做法是错误的。 胰岛素不是万能药 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殊不知,胰岛素只对胰岛素缺乏的病人有效。因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注

孕妇发烧用药误区

误区一:大量服用退热药 很多孕妇为了迅速降温,往往不遵医嘱,过量服用退烧药,其实这样做对胎儿是百害无一利。只要把体温控制在高热以下,防止热惊就可以了。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口服退热药需与物理降温措施交替使用,特别是孕妇,使用物理降温更好。 误区二:高烧=病重、低烧=病轻 部分孕妇会以为发烧的温度越高,病情越严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机体进入严重衰竭状态,反应能力低下,常是应该发烧却并不发烧,应该高烧而呈现低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发烧只是一个症状,是机体对细菌、病毒制热源的反应过程,不

避免家庭健身误区

误区之一:不根据实际需要,盲目选购健身器材,片面理解功能越多越好,结果是花费不少,效果不好。市场上销售的健身器材既有单一功能的健身器材(如跑步车、登高器等),也有多种功能组合而成的综合健身器材。 此外还有一些简易、实用的健身器材如拉簧、哑铃、跳绳等。健身爱好者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需要锻炼的部位以及住房、经济条件等,综合考虑后再购买适合自己使用的健身器材。 误区之二:健身训练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而是一心两用,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如边戴耳机欣赏音乐边健身训练,以为既可轻轻松松,又能健身训练,一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