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的原因 儿童脱肛
脱肛的原因 儿童脱肛
脱肛也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时期,骨盆内脏器发育不完全,不能对直肠承担充分的支持作用,且儿童的骶骨弯曲度还没有形成,使直肠处于垂直的状态,更容易发生脱肛。
什么是脱肛
脱肛又名“截肠”,直肠脱垂是一种直肠或直肠肛门粘膜脱垂症。直肠壁下部,即直肠黏膜下,称粘膜脱垂或不全脱垂,全层直肠壁称为完全脱垂。
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多因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所致。以老年人和小儿多患。初开始仅于大便时肛门脱垂,能自行回缩;病久则脱出较长,需用手托纳回。
在治疗上,因儿童的直肠脱垂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直肠脱垂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故临床上对其手术方式不断的进行改进。
一般来说,小儿脱肛有自愈倾向,如果刚开始症状较轻,可以用中药洗剂就可以治好,如果出现脱肛嵌顿了,不能还纳的话,那就要去医院手术治疗了。
宝宝脱肛小妙招
五倍子熏患处取适量五倍子研磨成细末,铺在纸上卷成筒状,放在便盆内点燃,让宝宝坐在上面使气熏如肛门,肛门可自行收回。
蝉蜕外敷用蝉蜕9克,将蝉蜕研磨成细末,用适量香油调和成糊状。待儿童脱肛时,将其涂抹于拖出物上,片刻可自然回缩。此法可用于来治疗小儿脱肛,日久不收者。
肚脐敷贴法取黄芪、枳壳、石榴皮各15克,一起打磨成粉状,装入沙袋中备用。使用时,先将患儿的肚脐部用温水搽洗干净,将药袋放于脐上,上盖塑料薄膜,外敷以纱布,周围用胶布固定。每日用热水袋或者毛巾热敷两次。每次15-30分钟,24小时换药一次。
棉花根升麻汤用棉花根30-60克,升麻9克,防风1.5-3克,白术9克。用水煎煮分早晚两次温服。本方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升阳举陷的功效,治疗小儿脱肛效果明显。
乌梅外敷方用乌梅5个,冰片0.2克。先将乌梅用温火焙干,研磨成细末;将冰片和乌梅和匀研磨成细末,再以香油调成糊状,涂抹于脱肛周围。每次大便后肛门脱出处涂药一次,直至不脱出为止。
熏洗法用苦参30克,五倍子30克,石榴皮30克,明矾20克,黄柏20克,黄芩20克。
将上述材料加水煎煮至700毫升,带药液温度适宜后,坐浴20-30分钟,每日1-2次。
功效: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收涩,固脱之功效,治疗小儿脱肛效果较好。
脱肛的原因
一、肠道疾病导致的脱肛
直肠息肉
直肠下端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能自行回纳,息肉表面为粘膜,粘膜发炎时呈草莓状,脱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肛乳头肥大
除小的三角状、米粒状肥大的肛乳头外,较大的肛乳头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部分能自行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复位,临床仅有肛门不适、无压痛,很少出血,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数个。
二、痔疮疾病导致的脱肛
内痔
便时内痔脱出肛门外,便后痔团自行回纳者为Ⅱ期内痔;便后痔团不能回纳,需用手法复位者为Ⅲ期内痔。痔团紫红或鲜红色,似草莓状,粘膜菲薄易出血。
外痔
常因粪便干结,排粪用力后肛缘外突发生肿物、疼痛明显,局部为圆形肿物,触痛明显,皮下有紫蓝色结节,多为血栓性外痔;肛门皮肤反复轻微损伤和感染,可使皮肤红、肿、热、痛、皮肤皱褶肿大形成炎性外痔;炎症消退后,遗留成皮赘,为结缔组织性外痔,仅有便后肛门部不适,不易清洁或瘙痒等症状。
引起脱肛的原因
1、解剖因素
小儿骶尾骨弯度小,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直肠缺乏支持而易于脱垂,直肠前陷凹腹膜反折过低,腹内压增高和肠袢压迫使直肠前壁突入直肠壶腹导致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时会阴撕裂亦可使直肠发生脱垂。
2、腹内压增高
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和排尿困难等引起腹内压增高,可导致直肠脱垂,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直肠脱垂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两者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神经系统病变时,控制及调节排便的功能发生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减弱,从而产生便秘和控制排便能力下降,排便时异常用力,使肛提肌及盆底组织功能减弱,也是直肠脱垂的常见原因。
3、其他外伤
手术引起腰骶神经麻痹,致肛管括约肌松弛,引起直肠黏膜脱垂。
儿童脱肛怎么处理
帮助复位首先,当宝宝出现脱肛后,家长可用手按揉帮助复位,遇到有肛门周围肿痛时,可用热水坐浴,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脱肛复原。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小儿脱肛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咳嗽、腹泻、便秘等引起。对此,首先要积极治疗这些容易引起脱肛的疾病,以减少腹腔内的压力,缓解脱肛的发生。一般在疾病治愈后,脱肛也会随之自愈。
加强营养对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引起的脱肛要给予宝宝充足的营养物质,如鸡蛋、虾仁、鱼类、瘦肉、豆类、蔬菜、水果等,以增加营养,增强肛门周围收缩力,使脱肛好转。同时也要注意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防止大便干结。
防止引起腹压增大的因素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定时进餐、排便。注意排便时的坐盆姿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此外还需注意尽量避免大声哭闹、咳嗽、呕吐、腹泻等可以引起腹压增加的因素。
加强体育锻炼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进行适量体育锻炼,增强腹肌和肛门的收缩功能,着对防治小儿脱肛有益。
遇到下列情况需及时就医1、每逢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需要用手揉托方能复位。
2、直肠粘膜不仅大便时脱出,而且平时哭啼、咳嗽、打喷嚏、稍用力等均可脱出。
小儿脱肛推拿 《千金》脱肛方
组成:横骨(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际,前正中线旁开0.5寸),长强(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
推拿功效:益元荣督,健中举陷,束肠固脱。
推拿方解:横骨,足少阴肾经之穴,又为肾经与冲脉交会穴,故有益肾元,调冲任,司气化之功;长强有益肾束肛之效;故《千金方》治“脱肛历年不愈”,“灸横骨百壮”,“灸龟尾百壮”。龟尾即长强穴。对二穴施以按摩术,名“《千金》脱肛方”,以其益肾建中,束肠固脱之功,可治“脱肛历年不愈”之候。
若加摩百会,大肠俞,气海,膻中,则益气举陷,束肠固脱之功倍增。
小儿脱肛偏方大全 蝉蜕外敷
用蝉蜕9克,将蝉蜕研磨成细末,用适量香油调和成糊状。待儿童脱肛时,将其涂抹于拖出物上,片刻可自然回缩。此法可用于来治疗小儿脱肛,日久不收者。
什么是脱肛
直肠、肛管在排大便后向下脱出于肛门之外,称为直肠脱垂,俗称脱肛。肛管直肠脱垂(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脱垂的原因多由于肛提肌和盆底肌薄弱或肛门括约肌松弛。
各种年龄的人均可发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儿童时期盆腔内支持组织发育不全)和老年人(年老体弱),也见于多次分娩的妇女(妇女多次分娩,骨肉张力减小,骨盆肌肉松弛)。本病的诱因为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慢性咳嗽等导致持续性腹压增加的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脱肛、脱肛痔、截肠症等范畴。
脱肛的危害及预防办法
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多见于儿童及老年。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小儿气血未旺,中气不足;或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或妇女分娩过程中,耗力伤气;或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引起中气下陷,固摄失司,导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对于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有效的预防的,脱肛也是一样,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下面这些事项,就可以有效预防脱肛。
一、脱肛的危害有哪些
1、脱肛初期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
2、脱肛逐渐加重后,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脱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会经常污染内裤。
3、脱肛导致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如脱出的肿物不能缩回,轻易发生炎症、肿胀,则出现疼痛,进一步又加重便秘。
4、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
二、脱肛该如何预防
1、要及时治疗腹泻以及感染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对儿童腹泻及痢疾要尤其重视。
2、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3、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用力排便。
4、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百日咳、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能增加腹压的疾病。
5、要适当注意休息。
6、经常作提肛运动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温馨提示:脱肛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以大便后或劳累、下蹲时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预防该病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儿童脱肛怎么处理 加强营养
对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引起的脱肛要给予宝宝充足的营养物质,如鸡蛋、虾仁、鱼类、瘦肉、豆类、蔬菜、水果等,以增加营养,增强肛门周围收缩力,使脱肛好转。同时也要注意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防止大便干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