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犟怎么教育
孩子脾气犟怎么教育
1、孩子脾气犟怎么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家长应该放手让你的孩子自己去干,自己去摸,去想,去做。及时是做不好也不要干涉他,父母要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些活动机会,还要为孩子创造活动环境。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当的言行,家长要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或是忠告,乃至对孩子严肃的批评,不过必须言简意赅,不要一直的重复或是不停的训斥。另外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还有一些榜样等来引导你的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孩子脾气犟怎么教育
2、孩子脾气犟的原因
其一,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孩子在家里可以指挥一切,如果有一次不听他的,他就以发脾气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其二,是家长无原则的迁就。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发脾气就心慌意乱,无所适从,对孩子所有不尽合理的要求都会答应。长此以往,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一发火,什么都能解决。其三,是有的家长答应孩子的事没做到,或是拖延时间太长,从而使孩子愤愤不平,并发出种种形式的对抗行为。
3、孩子脾气犟的相处之道
首先要尊重孩子,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犟脾气的孩子大多出现在武断和溺爱型的家庭。武断型的家庭,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说了算,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渐渐形成犟脾气。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很多年轻家长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总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总拿孩子与别的孩子去做比较,几乎是拿放大镜在找孩子的缺点,孩子生活在指责和教训声中,变得自私和倔强,与父母对抗起来。
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发脾气,家长决不能让步和迁就,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
①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教育。要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
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
④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⑤每次发作平息后,要严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次能克制自己没有发作,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
2、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
①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②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
爱发脾气的孩子要怎样教育
一、孩子从小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得到家人各方面的百般照顾,使他养成了别人就应该依从我的心理。一旦不依从,从心理上便无法自控。
二、父母平时不在孩子身边,短暂的相聚恨不得给孩子所有的补偿,即使孩子的一些过分要求也盲目地满足。因此,当孩子的欲望没能满足时,常常大发脾气。
三、孩子平时受到过分的宠爱,很少受挫折,心理承受力差。当他遇到批评或相反的意见,便无法忍受。
四、有些孩子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他大发脾气,大哭大闹后家长就屈服了,从此,他就发现发脾气的妙用,把发脾气作为要胁父母的手段。
一岁半宝宝脾气暴躁是怎么回事
脾气大是源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当宝宝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比如摔东西或是拉妈妈的头发。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偶尔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宝宝惯有的一种习惯。
2岁、7岁、青春期前这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脾气大
随着宝宝的成长,受挫的次数增多,当到了五六岁左右时宝宝胡乱发脾气的现象会逐渐得到改善。俗话说七八岁讨狗嫌,在宝宝长到七八岁时,爸爸妈妈又会发现这坏脾气抬头了。其实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喜欢拆闹钟,近乎偏执地刨根问底,只是源于他内心强烈的求知欲。青春期前的孩子,女孩在10~12岁左右,男孩在14~15岁左右,情绪波动也很大,往往会表现出易怒、抑郁、焦虑。
缺少爱的孩子脾气也大
宝宝的成长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宝宝的第一老师,爸爸妈妈的性格较暴躁、易怒,经常发生家庭战争,这些会给宝宝的心灵上造成伤害,也会使宝宝因为没有榜样作用而感到苦恼,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在遇到困难、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暴力的方法。
知道了一岁半宝宝脾气暴躁是怎么回事之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父母注意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要注意帮助宝宝在发脾气的时候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的接受一些其他开心的事情,这对于解决宝宝发脾气是不错的一种方法。
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发脾气,家长决不能让步和迁就,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
①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教育。要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
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
④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⑤每次发作平息后,要严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次能克制自己没有发作,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
2、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
①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②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
中医如何调理小孩脾气暴躁
一般都是互为因果的,阴虚火旺会导致脾气大,比如说肝阴不足,人不舒服就脾气大;肾阴不足的人也容易发火、容易妄动,喜欢不停地动;脾阴不足的人也容易躁动,而且胃口特别好,总想吃东西。比如,如果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很大,会造成他肝火旺盛,引起肝阴不足,导致孩子脾气暴躁,进而引起他脾阴不足。
反过来,孩子脾阴不足也会引起肝阴不足、肾阴不足……慢慢都阴不足了,就导致你阴虚了,阴虚又会进一步让脾气大的毛病加重。这就是为什么说脾气大和脾阴不足互为因果的原因。实际上,人体每个脏器的阴虚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器官的阴不够了,会向别的脏器“借”,长久下去,各个脏器就都会阴虚了,一损俱损。
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乱发脾气这个问题,除了反省自身以外,还要注意调理好孩子的身体,否则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据国外研究,人脾气暴躁是身体里面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所致,或者是铅中毒等原因,而中医认为,是人体内阴阳失衡了,才会导致人性格的改变。
孩子脾气坏怎么办
其实,点燃孩子坏情绪的,往往是爸妈眼中最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妈妈忘记给宝宝买玩具了,爸爸送他去幼儿园送晚了等等,只要爸妈稍加引导,孩子的怀情绪便会慢慢烟消云散。
如何排察坏情绪这颗“定时炸弹”,可是需要一些招数的哦。
招数一:音乐
轻柔的音乐可安抚宝宝的情绪
音乐有着神奇的功效,它能安抚宝宝激动的情绪,使他平静下来。当孩子表现出坏情绪时,爸妈可以适时打开轻柔的音乐,让宝宝聆听,孩子自己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当然,此时爸妈对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应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古典纯音乐,而不宜选择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否则会引起反效果。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习惯倾听柔美轻音乐,那么他的坏情绪也相对少一些,而且当他有坏情绪时,柔美音乐起到的效果也会更好。
律动儿歌可使宝宝情绪愉快
假如平时爸妈和孩子听一些律动儿歌,并且和孩子一起跟着儿歌跳跳舞,孩子的情绪就会很愉快。因为这些律动儿歌一般都是根据宝宝喜欢的韵律和节奏来编写的,深受宝宝们的喜爱。在听歌跳舞的过程中,亲子交流也在进行,宝宝们肯定会满心欢喜。孩子的情绪愉快了,坏情绪“偷袭”的几率当然也就小了。
招数二:动物玩具
和动物宝宝倾诉
在孩子的眼里,所有动物玩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自己的好朋友,很多孩子喜欢抱着自己喜爱的动物宝宝窃窃私语。当宝宝产生坏情绪时,爸妈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征,拿一个孩子最喜欢的动物宝宝,将自己的不开心讲给它听。将自己的不愉快倾诉出来之后,孩子的坏情绪会慢慢纾解。如果有可能,爸妈尽量听听孩子说的理由,以帮助宝宝从根源处消除坏情绪。
用动物宝宝进行情感迁移
在孩子大发脾气,大叫大嚷或者乱摔玩具时,爸妈可以搬出动物宝宝这个“救兵”,对孩子说:“你在大叫大嚷,动物宝宝非常害怕,他们以后都不敢和这个坏脾气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了。”孩子会信以为真,为了不失去这些好朋友,他的情绪会收敛一些。像这样利用动物玩具来对孩子的情感进行迁移,也正是小年龄儿童的可爱之处。
家长朋友不要想着控制孩子,要平等一点,也可以事先和宝宝说好,不允许大声喊叫,不能用暴力,不能吃脏话等等,如果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像是会减少零花钱,不去公园玩了等,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朋友要有耐心,要知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一、生理上的创伤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长生气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认错态度良好则罢,如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他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事实上,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
二、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上面就是对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希望对许多家长们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我们知道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方式,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这样会对孩子的人格以及性格特点都会有一定形象,所以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孩子哭闹怎么管教 孩子为什么爱哭闹
仔细探究孩子闹脾气或爱哭闹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归类为孩子的个人因素以及与父母互动关系,而家长必须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够改善问题的发生。
1、表达能力不足
宝宝在1岁以后,语言的表达能力会大幅增加,有别于过去用哭声吸引大人的注意,孩子可以用肢体或简单词汇与他人沟通,这时就会减少用哭泣表达需求,然而,有些孩子语言发展迟缓或是互动经验不足,以至于哭闹仍然是主要的表达方式。
2、天生气质
所谓的天生气质,是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特质,并且影响个性和行为表现,譬如内向的小孩,不擅长与人交际互动,而身为父母应该要学习接受孩子的天生气质,依照孩子的气质选择合适的教养方法,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尤其是性格倔犟的孩子,经常表现出强硬、不轻易妥协的态度,常令不少父母头痛不已,对于个性倔犟的孩子,其实需要具备更多的耐心,并理解孩子的需求,提醒家长在教导时,也别忘了顾及孩子正在发展的自尊心。
1、争取自主权
常见到父母为了孩子好或者为了省时省事,凡事都帮孩子做决定,反而造成孩子真正的需求受到忽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透过良好的互动,逐渐认识自己,也能有助于培养正向的自我感与信心,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主控权和责任感。
2、引起关心
孩子试图表达需求时,父母若是没有适时给予响应,久而久之,就可能以哭闹或不理性的行为来吸引大人的注意。
3、探测父母底线
孩子是相当聪明的,即使是小小年纪,也懂得察言观色,并开始探测父母的底线,而哭闹就是最常使用的手段,可能是要求买玩具、吃冰淇淋,这些要求在父母眼里看来可能都只是小事,往往容易妥协,殊不知却是一再纵容孩子错误的表达行为。
4、父母言而无信哄骗
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学习模仿的对象,倘若父母总是言行不一或是经常哄骗小孩,缺乏明确依循的准则,孩子不仅会感到无所适从,还会因为无法理解或是做出反应,容易有情绪失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