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饮食注意事项 尿酸结石
尿路结石饮食注意事项 尿酸结石
建议采碱性饮食。
宜用的食品:五谷类应以细粮为主;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鸡蛋和牛奶可适当摄入。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忌用的食品有:肝、脑、肾等动物内脏、肉干各种肉汤、肉汁、盐渍或油炸食品;海产品有:青鱼、沙丁、白带鱼、蛤、蟹等;蔬菜有:菠菜、菜花、龙须菜各种豆类、及蕈类;饮料有:酒、浓茶、咖啡、可可等;
结石形成原因
许多因素影响尿路结石的形成[1]。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
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等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尿液因素
1. 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一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它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 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 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解剖结构异常
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尿路结石是怎么引起的
(一)流行病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对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他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肾输尿管结石血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
肾、输尿管结石治疗目的不仅是解除病痛,保护肾脏功能,而且应尽可能找到并解除病因,防止结石复发。根据每个患者的全身状况、结石大小、结石成分、有无梗阻、感染、积水、肾实质损害程度以及结石复发趋势等,制订防治方案。
保守疗法
(1)大量饮水 增加饮水量可以降低尿内结石形成成分的浓度,减少沉淀成石的机会,促使小结石的排出,也有利于感染的引流。所以结石患者应养成多饮水习惯,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3000ml以上。
(2)控制泌尿系感染 结石、梗阻和感染在体内常形成恶性循环,故结石合并感染时,应在控制感染的条件下进行结石的检查和治疗。在感染尿内形成的常是磷酸镁铵结石。
(3)调节饮食 根据结石的成分决定防石饮食。尿酸结石应采用低嘌呤饮食,胱氨酸结石应采用低蛋氨酸饮食。水果蔬菜能使尿转为碱性,对防止尿酸和胱氨酸结石较好。肉类食物使尿呈酸性,对防止感染石较好。对磷酸盐结石可采用低钙,低磷饮食,同时服用氢氧化铝凝胶。含钙肾结石避免高钙、高盐、高草酸、高动物蛋白、高动物脂肪及高糖,而采用高纤维饮食。
(4)在肾绞痛发作时应首先解除痛苦 对剧烈的肾绞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的急症处理上,多数在输液,局部热敷,注射阿托品、吗啡或哌替啶后可以缓解。针灸及耳针均有止痛作用。注射消炎痛等对止痛效果较佳。
(5)排石治疗 对任何成分大多数直径小于0.4cm的结石常能自行排出,直径0.4~0.6cm或个别达1.0cm的结石,表面光滑,无明显梗阻及感染症状者,经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可能排出。
(6)溶石疗法①纯尿酸结石 用口服药物溶解效果较好。如有肾造口可用碱性药物溶解尿酸石,效果亦较佳。大量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3000ml以上,调节尿pH值至6.5~7.0,限制高嘌呤饮食,并服别嘌醇,可能将结石溶解。注意在使用别嘌醇时,应警惕其肾毒性,特别是对于肾功能不良者,应根据肌酐清除率来调整其剂量。②胱氨酸结石 用口服药物溶解结石及经肾造口,用药物溶解胱氨酸结石效果均较好。除日、夜定时多饮水,每日达3000~4000ml,低蛋氨酸饮食,碱化尿至pH值7.0~7.5外,还可采用D-青霉氨或Thiola。
警惕孕期尿路结石找上门
你不知道的尿路结石
虽然约80%的尿路结石会随著尿液被排出体外,但由於夏季排汗量多相对使尿液量变少、尿中草酸钙浓度升高,所以结石的症状特别容易在夏天显现。
破除4个NG结石饮食迷思
迷思1:“同时食用豆腐和菠菜,既含钙质又富草酸,会导致结石生成!”
民众普遍认为“钙和草酸结合会产生结石”,可是事实上,豆腐经消化后分解出的钙质,会和菠菜的草酸在肠道结合成不溶性草酸钙,之后在大肠形成粪便被排出体外,并不会在泌尿道造成结石生成。
即便如此,但如果餐餐皆摄取过量的草酸,草酸仍可能经肠道被吸收再透过血液循环到泌尿道造成沉积,进一步引发结石的产生。若饮食中含有大量草酸,就要同时增加富含钙质食物的摄取,帮助草酸和钙质在肠道及早结合并化成粪便排出。
迷思2:“尿酸结石和饮食习惯无关,可以放心吃喝无饮食禁忌。”
一般来说,尿酸过高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的可能原因还包括饮食不适当(大鱼大肉、水分摄取不足等),导致尿酸在关节沉积形成尿酸结晶或尿酸结石、在肾臟附近沉积则形成尿酸肾结石。
如果想要改善尿酸过高的问题,除了接受医师诊断并遵照医嘱服用降尿酸药物,患者本身的饮食原则和痛风患者相同,除了减少摄取动物性蛋白质,还要多喝水加速尿液排除,设法降低尿酸沉积体内的可能。
尿结石的发病原因
(一)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等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一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它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
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泌尿系结石是如何引起的
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
(一)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等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 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一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它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 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 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
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肾结石分类
1.依据结石的成分分类
(1)草酸钙结石尿液呈酸性,特点为质硬,不易碎,粗糙,不规则,棕褐色。
(2)磷酸钙结石尿液呈碱性,特点为易碎,粗糙,不规则,灰白色、黄色或棕色往往因尿路感染和梗阻而引起。
(3)尿酸盐结石尿液持续酸性,特点为质硬,光滑,颗粒状,黄色或棕红色,尿酸代谢异常。
(4)磷酸铵镁结石属肾脏感染,特点为光滑,面体或椎体,大多与饮食有关。
(5)胱氨酸结石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特点为质硬,光滑,蜡样,淡黄色至黄棕色,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2.依据结石的部位分类
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下尿路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男性尿路结石传染吗
男性尿路结石和传染有关吗?男性疾病在临床上的种类很多,其中泌尿科疾病当中的尿路结石就是一种患病率不低的男性疾病。因为该病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很大,及时了解导致男性尿路结石的病因,不仅能够对我们预防尿路结石起到帮助作用。在以后的治疗上,我们也可以少走弯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 ~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 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对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 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他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 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 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
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上面文章对男性尿路结石和传染有关吗的介绍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大家在看完这些介绍后,能够对该病有足够的重视。生活中的很多疾病都是从小细节不注意引起的,所以,当身体有不适产生时,希望大家能够到医院去做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输尿管结石病要怎么治疗
(1)大量饮水 增加饮水量可以降低尿内结石形成成分的浓度,减少沉淀成石的机会,促使小结石的排出,也有利于感染的引流。所以结石患者应养成多饮水习惯,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3000ml以上。
(2)控制泌尿系感染 结石、梗阻和感染在体内常形成恶性循环,故结石合并感染时,应在控制感染的条件下进行结石的检查和治疗。在感染尿内形成的常是磷酸镁铵结石。
(3)调节饮食 根据结石的成分决定防石饮食。尿酸结石应采用低嘌呤饮食,胱氨酸结石应采用低蛋氨酸饮食。水果蔬菜能使尿转为碱性,对防止尿酸和胱氨酸结石较好。肉类食物使尿呈酸性,对防止感染石较好。对磷酸盐结石可采用低钙,低磷饮食,同时服用氢氧化铝凝胶。含钙肾结石避免高钙、高盐、高草酸、高动物蛋白、高动物脂肪及高糖,而采用高纤维饮食。
(4)在肾绞痛发作时应首先解除痛苦 对剧烈的肾绞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的急症处理上,多数在输液,局部热敷,注射阿托品、吗啡或哌替啶后可以缓解。针灸及耳针均有止痛作用。注射消炎痛等对止痛效果较佳。
(5)排石治疗 对任何成分大多数直径小于0.4cm的结石常能自行排出,直径0.4~0.6cm或个别达1.0cm的结石,表面光滑,无明显梗阻及感染症状者,经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可能排出。
痛风累及肾脏后常会出现哪些表现
痛风累及肾脏的表现一般有尿酸盐性间质性肾炎、急性尿酸性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三种。时间较长的痛风患者大约有1/3出现肾脏损害。
(1)尿酸盐性间质性肾炎:由于尿酸结晶沉积于肾组织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表现为轻度肾区酸痛,早期可仅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有些患者呈间歇性出现,容易忽略或漏诊。病情进一步发展,蛋白尿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肾功能受损,尤其肾的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现象,进而出现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2)急性尿酸性肾病:由于大量尿酸结晶广泛阻塞于肾小管管腔,导致尿流梗阻而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主要表现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如果及时治疗可以使肾功能逆转。
(3)尿酸性尿路结石:有20%-30%的痛风患者并发尿酸性尿路结石,有些患者的尿路结石症状出现在关节炎之前。可以是泥沙样结石,也可以是大的结石。如果结石较大还会引起肾绞痛、尿血或尿路感染。单纯的尿酸结石在X线片上没有显影,如果和其他物质结合形成混合性结石则在X线片上能够显现。
尿酸高就一定是痛风么 尿酸高的后果一定是痛风么
长期血尿酸偏高,引起的症状不一定就是痛风,除了痛风,还会引起以下的疾病:
1、尿酸高引起导致关节的组织纤维化,甚至坏死。主要在于尿酸随着血液进入人体的关节软组织中,导致尿酸盐的沉淀,引起关节出现病态现象,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尿酸高患者基本上都会出现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骨骼出现程度不一的纤维化,同时还具有容易引起骨折这种现象。
2、痛风性肾病。持续性高尿酸血症,20%在临床上有肾病变表现,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可先后出现肾小管和肾小球受损,少部分发展至尿毒症。
3、肾衰竭。严重的尿酸高病人会导致肾衰竭,不过这个时期一般处于在晚期的痛风病人身上。
4、尿路结石。痛风病人的体质是偏向于酸性的,当尿液中的酸性增加会形成尿路结石,一些小的尿路结石虽然可以自行排出体外,但是打的结石就需要进行手术,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5、肾结石。大约有20%~25%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合并肾结石,其中约85%属于尿酸结石。结石较大时可有肾绞痛、血尿。由于尿酸结石可透过X线,因此需通过肾孟造影才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