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栓塞有哪些表现
动脉硬化栓塞有哪些表现
动脉硬化栓塞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家也许都认识到了它所带来的危害性。而对于患者来说能否及时治愈关乎着个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时发现出现的不适反应。那么在患病之后一般会伴随有什么样的症状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搜集到的资料吧。
1、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由于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栓塞的近侧动脉搏动反而加。
2、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疼痛。起于阻塞平面处,以后延及远侧,并演变为持续性。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致剧烈疼痛,故患肢常处于轻度屈曲的强迫体位。
大便出血是因为什么呢
便血的治疗过程中,便血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缩短治疗时间。在这期间,有三大禁忌必须要注意:
1.忌烟酒、剌激之物。烟酒或剌激性食品可加重肠粘膜充血水肿,使便血症状加重,故便血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忌烟酒,宜食清淡易消化食品。
2.起居调养。便血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血量大者要卧床休息,吃流食或少渣饮食,必要时应禁食,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3.忌用活血药。便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造成出血不止的现象。另外,一些高血压、动脉硬化、栓塞的病人常年服用活血化瘀药,当出现便血时应暂缓使用活血及抗凝药,否则治疗效果不佳。
治疗便血有“三忌”
1、忌烟酒、剌激之物。烟酒或剌激性食品可加重肠粘膜充血水肿,使出血加重,故便血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忌烟酒,宜食清淡易消化食品。
2、起居调养。便血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血量大者要卧床休息,吃流食或少渣饮食,必要时应禁食,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3、忌用活血药。便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造成出血不止的现象。
另外,一些高血压、动脉硬化、栓塞的病人常年服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片、阿司匹林及某些抗凝药等,当出现便血时应暂缓使用活血及抗凝药,否则止血效果不佳。便血的原因非常多,不可能每一种病因的治疗都相同。但维持生命体征、对症治疗是总原则。努力寻找导致便血的病因才是最大的关键。
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脉管炎
医学上把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血管的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习惯上,发生于心脏的冠状动脉的狭窄、闭塞归心血管内、外科,而颅脑动脉的狭窄,闭塞归神经内、外科,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归周围血管科。
周围血管科常见的腹主动脉以下的狭窄、闭塞常常有肢体缺血的表现,如下肢凉、麻木、行走后疼痛、后期肢体坏死等,与脉管炎相似,所以,也有人混称为脉管炎,其实与脉管炎有很大不同,治疗上也有本质的区别。
脉管炎全称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发生于4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性,(女性罕见),是一种中、小动脉、静脉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一般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可有寒冻、外伤史,主要表现为:下肢凉痛、麻木、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常发生顽固性溃疡或坏疽。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的慢性退行性增生性病变,最后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不仅影响四肢,同时累及心、脑、肾、内脏等动脉,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达79.9%,尸检中发病率:50-60岁为77.3%,61-70岁为87%,70岁以上几乎为100%,因此,如何防治或控制动脉硬化已成为医学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发生于肢体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缓慢进行的动脉疾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男女均可发病。常以慢性肢体缺血的症状出现:如劳累后下肢困重,不适,膝下发凉,小腿麻木,或足部由多汗到变为无汗,足趾,足背甚至小腿汗毛脱落,趾甲变厚,干枯变黑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相对少见,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常于短时间内由狭窄变为闭塞或血栓形成,则病情迅速恶化,肢体严重营养障碍甚至迅速坏死,所以应早诊断、早治疗,不要等到病情严重时再治,那就困难多了,不但耗费很多人力、财力,还有可能丧失肢体,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建议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及时找专家咨询,以防微杜渐。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据国内外研究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1,性别:男多于女,(6:1),50岁以下更明显,50岁以后渐趋接近;2,年龄:常发生于中老年,(45岁以上);3,吸烟:与长期大量吸烟有关;4,肥胖与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5,高血压:所造成的血管损伤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6,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硬化闭塞的进程,同时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使病情更复杂;7还有:饮食习惯、精神紧张、遗传因素等。
动脉硬化闭塞症概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形成,致使远端血流量进行性减少或中断。以45岁以上男性多见,男女之比8:1,四肢动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多见,常侵犯股浅动脉,其次是腹主动脉下1/3处,包括腹主动脉分叉处和髂总动脉及动脉近端。远侧端血管受累以胫前动脉受累较胫后动脉为多。故下肢发病率高于上肢,且病情较重。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也随之逐年增多,已成为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之一。
随着年龄的提高,发病逐渐增多,6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根据中国调查报告,6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达79.9%;在尸检中,50-60岁为77.3%,61-70岁为87%,70岁以上为100%。
动脉栓塞的病因有哪些
:一、 心源性许多报道说明周围动脉栓塞最常病因是心源性。动脉硬化性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包括心肌梗塞、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壁动脉瘤约占60%,风湿性心脏病占20%。风湿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二者都有左心内的血栓形成。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二、医源性近年来,由于广泛开展心脏人工瓣膜转换和人造血管移植,安置心脏起搏器、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大动脉反搏气囊导管应用,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三、血管源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近来有所增加。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斑点脱落引起。
急性动脉栓塞表现有以下内容:1.疼痛。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大多主诉患肢剧烈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取决于栓塞的部位,一般是急性动脉栓塞以远平面的患肢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2.麻木和运动障碍。表现为患肢远端存在袜套形感觉丧失区,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再近端可有感觉过敏区,感觉减退区平面低于动脉栓塞平面。此外,患肢有肌力减退、麻痹及不同程度的手足下垂,出现肌肉坏死而表现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时,提示患肢即将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
3.苍白、厥冷。肢体严重缺血,因此皮肤厥冷,肢端尤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患肢皮色、皮温发生变化的平面要比栓塞部位低一掌宽至两个关节平面。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看看脑梗塞应该做哪些检查
现在,大家知道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生活中好多患者长期受到它的困扰,使患者无法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脑梗塞的检查,希望给患者带来帮助。
1. CT 和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许多病人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激发梗死后出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或闭塞。
2. 腰穿脑压正常,脑压增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死脑脊液可呈现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感染性脑栓塞脑脊液细胞数增高(早期粒细胞为主, 晚期淋巴细胞为主);脂肪栓塞脑脊液可见脂肪球
3. 心电图应作常规检查,确定心肌梗死,风心病,心律失常等证据,脑栓塞可作为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并不少见,颈动脉超声检查可评价管腔狭窄程度和粥样硬化斑块,对证实颈动脉源性栓塞有提示意义。
以上是为大家介绍的脑梗塞的检查,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脑梗塞有了新的认识,专家告诉大家如果患上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区别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诊断要点是:
①绝大多数病人是青壮年男子,尤有长期大量吸烟嗜好;
②肢体足背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③肢体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史或临床表现;
④初发时多为单侧下肢,以后累及其它肢体;
⑤一般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病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动脉硬化闭塞症:
①本病发病年龄多为45岁以上,男女均可发生。
②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糖尿病。
③发病部位可以使髂动脉等大血管,其次为腘窝及其他部位动脉血管。
④同时可伴有血脂升高,X线中显示动脉有钙化斑点。
血管老化的4个表现
1、血管变脆、变硬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会加速血管硬化,反过来动脉粥样硬化又会进一步升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动脉硬化会导致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内膜增厚,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造成内脏或者肢体缺血;另一方面,动脉硬化会导致动脉壁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退变,动脉壁支撑力下降,动脉扩张,往往发生瘤样改变。
2、血管堵塞
造成血管阻塞可能原因有:动脉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和动脉硬化基础上的局部急性血栓形成。
动脉堵塞可以造成其供血脏器或肢体缺血坏死或功能减退,如脑动脉栓塞,可以发生急性脑梗塞,如大面积脑梗塞可以造成偏瘫或昏迷等。慢性脑供血不足,可以造成病人嗜睡、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能集中等。
3、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主要指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数为动脉狭窄,为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病人往往同时伴有颅内动脉和心脏冠状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硬化,并导致相应症状。
4、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导致因素比较多,长期体力劳动者、职业上要求长期站立者多发。另外,不排除有家族遗传史。
动脉栓塞的病因有哪些
一、 心源性许多报道说明周围动脉栓塞最常病因是心源性。动脉硬化性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包括心肌梗塞、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壁动脉瘤约占60%,风湿性心脏病占20%。风湿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二者都有左心内的血栓形成。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二、医源性近年来,由于广泛开展心脏人工瓣膜转换和人造血管移植,安置心脏起搏器、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大动脉反搏气囊导管应用,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三、血管源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近来有所增加。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斑点脱落引起。
大便出血要注意保健
1、忌烟酒、剌激之物:烟酒或剌激性食品可加重肠粘膜充血水肿,使便血症状加重,故便血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忌烟酒,宜食清淡易消化食品。
2、起居调养:大便出血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血量大者要卧床休息,吃流食或少渣饮食,必要时应禁食,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3、忌用活血药:大便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造成出血不止的现象。另外,一些高血压、动脉硬化、栓塞的病人常年服用活血化瘀药,当出现便血时应暂缓使用活血及抗凝药,否则治疗效果不佳。
脑动脉硬化的早期检测方法
脑动脉硬化的早期症状:
1)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痛,头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迟缓,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等,病情起伏波动;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脱落偶可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nA),如同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绞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出现间歇性跛行,脑动脉硬化可在慢性脑功能不全基础上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综合征。国外学者将心绞痛视为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症状,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源性除外)视为脑动脉硬化的临床症状;
3)眼底动脉硬化可见动脉变细,反光增强,严重者呈银丝状及动静脉交叉压迫。掌颏反射、吸吮反射阳性,有脑卒中史患者可遗留脑神经损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
脑动脉硬化检测方法:
1)颈部血管彩超。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可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有助于排除外椎动脉型颈椎病。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TCD可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评估脑动脉硬化程度,检测脑内栓子等。
3)头部CT或磁共振检查可发现多发腔隙性梗死,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需要做哪些检查
脑梗塞的的检查手段:
1、CT和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许多病人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激发梗死后出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或闭塞。
2、腰穿脑压正常脑压增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死脑脊液可呈现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感染性脑栓塞脑脊液细胞数增高(早期粒细胞为主, 晚期淋巴细胞为主);脂肪栓塞脑脊液可见脂肪球。
3、心电图应作常规检查确定心肌梗死风心病心律失常等证据脑栓塞可作为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并不少见颈动脉超声检查可评价管腔狭窄程度和粥样硬化斑块对证实颈动脉源性栓塞有提示意义。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我国是一个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CT扫描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