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易得直肠粘膜脱垂
哪些人易得直肠粘膜脱垂
哪些人易得直肠粘膜脱垂?专家介绍说,从众多肛肠门诊看直肠粘膜脱垂的人群得出的结论是:易得直肠粘膜脱垂的人群主要有小孩和老年人。那小孩为什么易得直肠粘膜脱垂呢?在我国中医理论认为,认为小孩的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以衰,是很容易脱肛的。专家还介绍说,小孩5岁以下是很容易发生直肠脱垂的。由于小孩体质是比较娇嫩的,而且发育也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易得直肠粘膜脱垂呢?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数因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以及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老年人得直肠粘膜脱垂的原因就是“虚”。老年人因为到了年龄全身租住都开始衰退,肌肉也就变的松弛,另外在加上一些慢性疾病,频繁的增加腹压,同时,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故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肛门坠胀痛是什么原因 直肠粘膜脱垂
直肠粘膜松弛作为直肠粘膜脱垂的初期阶段,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无非就是排便异常、腹部下坠感强烈等,但当直肠粘膜脱垂合并感染或者发展到后期时也会出现疼痛的症状。
哪些人易得直肠粘膜脱垂
众多肛肠门诊看直肠粘膜脱垂的人群得出的结论是:易得直肠粘膜脱垂的人群主要有小孩和老年人。那小孩为什么易得直肠粘膜脱垂呢?在我国中医理论认为,认为小孩的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以衰,是很容易 脱肛的。专家还介绍说,小孩5岁以下是很容易发生 直肠脱垂的。由于小孩体质是比较娇嫩的,而且发育也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易得直肠粘膜脱垂呢?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数因为年老体弱、 气血不足以及 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老年人得直肠粘膜脱垂的原因就是“虚”。老年人因为到了年龄全身租住都开始衰退,肌肉也就变的松弛,另外在加上一些慢性疾病,频繁的增加腹压,同时,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故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直肠粘膜脱垂康复训练
1、指扩运动:右手食指涂适量润滑剂,先在肛门口按揉1分钟,然后缓缓伸入肛门达2个指节,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扩肛3分钟,要均匀用力,切忌使用不适当的暴力,可在便后及睡前各进行一次。特别适用于肛门术后病人以及有肛管环形狭窄和晚期肛裂病人。
2、仰卧屈膝运动:仰卧屈膝,抬头,右手伸到左膝,然后松弛复原;再屈膝抬头,左手伸到右膝,松弛复原。每次运动30次。
3、快速收缩运动:可快速收缩肛门,每分钟进行30次,一日可作2-3次。
4、提肛门运动:静坐,放松,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合上双眼,配合吸气时,向上收提肛门,提肛门后稍闭一下气,然后配合呼气时,全身放松。每次练90下。一日三次,放在便后和睡前进行一次。
造成直肠粘膜脱垂出现的几种原因
1、因长期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使腹压持续升高,向下推压直肠。
2、因三期内痔和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将直肠粘膜向下牵拉,引起直肠粘膜脱出。
3、因腰骶神经损伤或先天发育不全,神经营养障碍,使肛门神经失调,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支持。
4、因肛管直肠环损伤,大便失禁,以致肛管、直肠和直肠粘膜脱垂。因全身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被吸收,骨盆底组织空虚,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以致发生直肠全层脱垂。直肠粘膜下层松弛,容易与肌层分离,则形成直肠粘膜脱垂。
5、因年老及多次分娩,或分娩时会阴撕裂,以致骨盆底肌肉和直肠支持组织松弛无力,不能固定直肠于正常位置。
直肠粘膜脱垂的饮食保健
直肠粘膜脱垂指的是胃壁粘膜通过幽门脱垂至十二指肠的球部。这种病主要与胃窦部炎症有关;多见于30-66岁的男性病人。直肠脱垂病人多数因中气不足,虚证居多。平时宜多食木耳、茄子、山药、芡实、鸡肉、羊肉、无花果、香菜等食物以增加营养,补其不足。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常用食疗处方:
(1) 配方:黄芪30克,猪大肠头1只。制法:将新鲜猪大肠头洗净,反复清洗并除味后备用。然后将黄芪洗净用纱布包好,与备用的猪大肠头一起放入冷水中煮,使大肠头煮烂,弃药渣,加盐、酒等佐料后食用。适用于小儿直肠脱垂患者。
(2) 配方:黄鳝1条、瘦猪肉60克、黄芪30克。制法:黄鳝去内脏洗净与瘦猪肉、黄芪煮熟,加盐、糖、黄酒适量,去黄芪后食用。适用于成人直肠脱垂者。
(3) 配方:大米、小米各60克。制法:大米、小米洗净加水煮至半熟,再加入豆浆1斤,搅匀煮熟,可食用。功用:健脾胃、补虚损。适用于老幼直肠脱垂者。最后,一旦出现幽门梗阻和大出血时,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肛门酸痛到底是怎么回事
肛门酸痛是指人时常自觉肛门处酸痛的一种感觉。直肠粘膜脱垂可引起肛门酸痛症状。直肠粘膜脱垂是指直肠粘膜、直肠全层、肛管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处的一种疾病。本病可以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幼儿、经产妇及年长体弱者多见。
直肠粘膜脱垂的主要症状有:直肠脱出肛门外、便秘、腹泻、粘液便、局部水肿,甚至表面有溃疡出现等。直肠脱出肛外是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轻者在排便增加腹压时直肠脱出肛门外,初起能自行还纳,以后渐渐不能自己还纳,需用手还纳;重者直肠壁粘膜和肛门括约肌松弛,除大便时直肠脱垂,在打喷嚏、咳嗽、排气、工作劳累、走路时、久立久坐时直肠都能脱出肛门之外。
可有便秘、腹泻、大便失禁、里急后重等。其中便秘最多,约占50%-70%,直肠粘膜出血和粘液便也颇常见。由于直肠粘膜长期受到异物刺激,使直肠粘膜充血、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出现粘液分泌多、出血、肛门部坠痛、酸痛、尿频、腹胀等症状。
所以说看似肛门酸痛是肛门本身的原因,但是其实和肛门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都是由直肠的病变才会引发肛门的酸痛,这些症状的发生都和平时不好的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请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
直肠粘膜脱垂手术治疗
(1) 注射法
注射疗法主要是将药物注射于直肠粘膜下层,造成瘢痕,使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或注射到直肠周围,便宜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不再下脱。此法对病儿效果良好,也可作为成人直肠脱垂的首选疗法。
以往采用的药物和注射方法甚多,近年来采用中药液注射治疗脱肛,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明矾脱肛液或消痔灵注射液最常用。明矾脱肛液是一种以明矾为主的药液。中药明矾具有收敛固涩、止血、解毒、消炎等作用。其水溶液对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使蛋白质、胶体变性凝固,形成较强的瘢痕组织,以起到粘连固定直肠的作用。
① 直肠粘膜下注射法:适用于儿童ⅰ、ⅱ度直肠脱垂和无明显肛门松弛者,但对直肠急性炎症、腹泻、排便次数多者,不宜使用。
操作方法:在肛门镜下,用装满药液的5ml注射器和5号细针头在齿线上1cm开始,刺入粘膜下层,呈多点状或多柱状注射,使药液均匀地分散在粘膜下层,通过无菌性炎症产生纤维粘连。直到乙、直肠交界处的附着点固定。注射完毕,再次消毒,外盖无菌纱布。一次总量,8%明矾注射液10ml~20ml,消痔灵1:1浓度(消痔灵原液1份加入1%普鲁卡因1份)30ml~40ml。
② 直肠周围注射法:适用于成人ⅱ、ⅲ度直肠脱垂,但对肠炎、痢疾、腹泻和肛门直肠急性炎症患者不宜使用。
操作方法:病人局部消毒,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腰俞穴麻醉下,用较细的5号注射长针头和20ml注射器吸取药液,并嘱病人作排便动作,使直肠尽量脱出肛外,以0.1%新洁尔灭液消毒直肠粘膜后,用组织钳2~3把,固定脱出的粘膜的最高点,由此处向上作粘膜下层点状或柱状注射。待全部脱出的直肠注射完毕后,再行消毒,将直肠还入肛内。这时再作肛门周围常规消毒,换6号针头(长8cm),分别于左右截时位3点、9点。距肛缘1.5cm处进针。先在左侧刺入皮肤和外括约肌,进入坐骨直肠窝,深4cm~5cm,如针头略有阻力,说明已达肛提肌,通过肛提肌时,针头有落空感,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左手食指伸入直肠内,触摸针头部位,确定在直肠壁外和直肠旁间隙内时(男女进针深度不同,男性不超过7.5cm,女性不超过5.5cm),然后退针缓慢注药,呈扇形注射10ml~16ml。再换针头,以同样方法注射对侧。最后,注射后侧并使针略呈弧形,在肛门与尾骨之间刺入,沿骶骨曲进针。食指伸入直肠内引导针头进入直肠后间隙。注射药液5ml~10ml。以上三点一次注射总量不超过60ml。
哪些人易得直肠粘膜脱垂
哪些人易得直肠粘膜脱垂?专家介绍说,从众多肛肠门诊看直肠粘膜脱垂的人群得出的结论是:易得直肠粘膜脱垂的人群主要有小孩和老年人。那小孩为什么易得直肠粘膜脱垂呢?在我国中医理论认为,认为小孩的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以衰,是很容易 脱肛的。专家还介绍说,小孩5岁以下是很容易发生 直肠脱垂的。由于小孩体质是比较娇嫩的,而且发育也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易得直肠粘膜脱垂呢?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数因为年老体弱、 气血不足以及 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老年人得直肠粘膜脱垂的原因就是“虚”。老年人因为到了年龄全身租住都开始衰退,肌肉也就变的松弛,另外在加上一些慢性疾病,频繁的增加腹压,同时,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故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直肠粘膜脱垂咋办
(一)非手术治疗
幼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的形成,直肠脱垂将逐渐消失。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应缩短,便后立即复位。如脱出时间长,脱垂充血、水肿,应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立即手法复位,将脱垂推入肛门,回复后应做直肠指诊,将脱垂肠管推到括约肌上方。手法复位后,用纱布卷堵住肛门部,再将两臀部用胶布固定,暂时封闭肛门,可防止因啼哭或因腹压增高而于短期内再发。若患病时间较长,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见效,可用注射疗法。方法:将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于直肠粘膜下或直肠周围一圈,分4~5处注射,每处注射2ml,总量10ml。注射途径可经肛门镜在直视下将药物注射到粘膜下层,使粘膜与肌层粘连;或经肛周皮肤,在直肠指诊下做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粘连固定。
(二)手术治疗
成人不完全脱垂或轻度完全脱垂,若括约肌张力正常或稍弱,可行类似三个母痔切除术或胶圈套扎治疗,也可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若括约肌松弛,可考虑做肛门环缩小术或括约肌成形术。
成人完全型直肠脱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及骶部4种。手术方法较我,但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没有哪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时对同一患者需要用几种手术方法。过去手术只注意修补盆底缺损,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对直肠脱垂的肠套叠学说进行研究,手术注意治疗直肠本身,现多使用下列手术。
如何判定患直肠脱垂
Ⅰ度:即粘膜脱垂型,是不完全脱垂,成年人常伴有内痔或外痔。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6cm。
Ⅱ度:即完全性直肠脱垂,不合并肛管脱垂。排便时,长期反复脱出,使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因而常有血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脱垂,需要用手还纳,脱出长度8cm左右。
Ⅲ度:在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基础上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脱出。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排气、行走、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脱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或肛管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自己根本不能还纳,脱出长度12cm以上。
痔疮和脱肛如何区别
1、视诊:内痔脱出物为充血肿大的痔核,呈环状或者花瓣状,直肠粘膜脱垂可见有脱出物为直肠,有明显的放射状纵向沟纹或者直肠环圈,色淡红,无出血。
2、指诊:内痔脱出,肛门松紧度正常;直肠粘膜脱垂,肛门括约肌明显松弛。
3、肛门镜检查:内痔用肛门镜检查时,可见到粘膜呈花瓣状且粘膜隆起的肉块大小不一,直肠粘膜脱垂粘膜呈环状隆起,呈均匀状。
痔疮和脱肛如何区别
内痔和脱肛有很相似的症状,两者都会有脱出的情况,都是一开始可以回到肛门里面去,但慢慢的就不会回到肛门里面,卡在肛门口,表现为肛门口上长了包包。但 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脱肛早期是没有便血的情况,但内痔会有!实际上是不太确切的。
简而言之,西医说的“直肠脱垂”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脱肛”,实际上,直肠脱垂(脱肛)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完全型即直肠全层脱垂;不完全型即直肠粘膜脱垂。
直肠粘膜脱垂常常与内痔脱出混为一谈,都被称为“脱肛”,二者都是有肿物从肛门内脱出到肛门外,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应该加以鉴别:
1、视诊:内痔脱出物为充血肿大的痔核,呈环状或者花瓣状,直肠粘膜脱垂可见有脱出物为直肠,有明显的放射状纵向沟纹或者直肠环圈,色淡红,无出血。
2、指诊:内痔脱出,肛门松紧度正常;直肠粘膜脱垂,肛门括约肌明显松弛。
3、肛门镜检查:内痔用肛门镜检查时,可见到粘膜呈花瓣状且粘膜隆起的肉块大小不一,直肠粘膜脱垂粘膜呈环状隆起,呈均匀状。
直肠息肉脱垂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定义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直肠外脱垂诊断不难,病人蹲下做排粪动作,腹肌用力,脱垂即可出现。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呈“放射状”皱襞、质软,排粪后自行缩回。
直肠粘膜脱垂需与环状内痔相鉴别。除病史不同外,环状内痔脱垂时,可见到充血肥大的痔块,呈梅花状,易出血,且在痔块之间出现凹陷的正常粘膜。直肠指诊,括约肌收缩有力,而直肠粘膜脱垂则松弛,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
直肠脱垂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共分三度:
Ⅰ度:即粘膜脱垂型,是不完全脱垂,成年人常伴有内痔或外痔。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6cm。
Ⅱ度:即完全性直肠脱垂,不合并肛管脱垂。排便时,长期反复脱出,使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因而常有血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脱垂,需要用手还纳,脱出长度8cm左右。
Ⅲ度:在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基础上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脱出。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排气、行走、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脱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或肛管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自己根本不能还纳,脱出长度12cm以上。
直肠粘膜脱垂的化验检查
直肠粘膜脱垂检查中的肛门视诊可发现患者排粪时有柔软团块状肠粘膜脱出肛外,患者排粪动作时见直肠粘膜自肛门脱出。在直肠指检中科触及柔软团块状物、肛管上端直肠前壁可扪及向阴道突出的凹陷。
钡灌肠造影是一种了解有无过长的乙状结肠的检查方法。排粪造影可显示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X线排粪造影:可显示出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
结肠运输试验排除结肠疾病。肛门直肠内压测定:显示直肠内压上升,肛管反射收缩压上升。血尿便常规检查以及直肠镜检。钡灌肠造影中排粪造影可见力排时先出现在直肠内套叠,再发展为直肠外脱垂。排粪造影是一种在生理状态下进行的检查,用以确定直肠可能存在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主要适用于排便困难,排便失禁,直肠性便秘及里急后重,非腹泻性黏液便或血便,排便时腹痛或会阴疼痛,以及临床疑有直肠脱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