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伤害来自误服与过量
儿童药物伤害来自误服与过量
药物中毒主要原因:误服或者过量
儿童急性中毒案例中,药物中毒占首位。在许多城市,儿童药物中毒人数已非同小可。针对全国35个城市114家医院展开的调查显示,有95%的儿科医生报告曾遇到儿童药物中毒病例,平均每位医生一年遇到9.4例。
“我们每天都能收到儿童药物中毒的病例,成人药品并不能随意用给孩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高恒淼表示,“我们曾接到一个病例,三个孩子送来时已经昏迷,结果家长发现孩子奶奶的降压药找不到了,原来孩子们把带有糖衣的降压药当成了糖给分吃了。”
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王晓玲介绍,中毒年龄以1至6岁儿童居多,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智力发育尚不完善,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口尝物品,善于对成人行为进行模仿,一旦看管不力,就可能发生误服或偷服药物现象。
事实上,有86.4%的儿童药物中毒发生于家中,导致中毒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家长对药物保管不严,导致儿童误服。根据对京沪广蓉四城的家长调查,有七成家长想起来才检查、或从来不检查家中的药品,近两成的家长选择把成人药和儿童药混放在一起。另一个导致药物中毒的原因则是家长将成人药减量甚至按成人剂量喂给孩子,或者将数种药品混合喂给孩子,却不关心药物的成分,或自行加量,导致药物过量。
五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风险最高
美国《小儿科期刊》也有报道称,随着近几年处方药品使用的增加,儿童接触危险药品的几率也在增加,结果经常导致儿童误食药物而中毒。其中,成人使用的处方药正造成美国发生越来越多的5岁以下儿童中毒事件。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比较了2000年至2009年之间,每个月美国国内发生的儿童药物中毒案例数目,以及开给成年人的处方药品数量。统计结果显示,成年人处方药品的增加与儿童药物中毒案例数目增加,两者之间具有重大关联。而面临药物中毒风险最高的孩童,是5岁以下的儿童,其次为13岁至19岁之间的青少年。
“家长应该认识到疾病规律,并不是说用药多了就一定效果好。”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科主任张琪建议,家长在给孩子服药前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给药,同时妥善保管好药品,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
此外,作为儿童药品生产商,也应该对于儿童药品采用防护性的包装以降低儿童自行服药的风险,并使用精准的刻度设计来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从而避免药物过量服用。
十种严重伤害来自高跟鞋
1、腰椎和颈椎受损:姿态挺拔时,椎骨之间是面与面的接触,受力得到分散,不易损伤;而脊柱弯曲时,椎骨间的接触面变小,受力趋于集中,甚至集中到一个点,压强迅速增大,这样很容易损伤椎骨。高跟鞋使人的重心过度前移,必然造成骨盆前倾,脊柱弯曲增大,腰椎和颈椎受力的集中,容易造成损伤,这种损伤的积累最终将导致腰痛和颈椎病的发生。
2、膝关节病:由于负重力线改变,使膝关节软骨磨损加重,诱发或加重关节软骨退变。
3、踝关节扭伤:即“崴脚”,正常人在行走和运动中,脚踝容易产生向内的翻转力,鞋的外侧总是最先磨损就是这个原因。人的自身也在不断地调整这种翻转力,以维持平衡,但穿上高跟鞋后,调整能力就会减弱,容易造成“崴脚”。且鞋跟越高,向内翻转的势能越大,受伤程度也就越加严重。
4、扁平足:扁平足的主要原因是跖腱膜松弛,跖腱膜位于足底,像弓弦一样维持着足弓的稳定。鞋跟越高,足弓的后臂越长,跖腱膜所受的拉力(张力)也就越大。如果长期拉力过大,跖腱膜松弛,足弓就随之降低,严重的会造成扁平足。
5、拇指外翻:鞋头太尖,挤压着大拇指,就会造成拇指外翻。而外翻的拇指因为一直被鞋子摩擦压迫,发炎时会有尖刺般的压痛感。
6、拇囊炎:过尖的鞋头会挤脚,会使拇囊炎的问题恶化。拇囊炎即:大拇指关节处发肿发炎。拇囊炎也可能在其他脚趾发生。专家不认为挤脚的,尖头的高跟鞋会导致拇囊炎的发生,但专家证明,高跟鞋的确会恶化拇囊炎。
7、槌状趾:当脚趾被迫和鞋前方相挤压的时候,会使脚趾头处于不自然的形态,导致脚趾头中间的关节因为脚趾经常弯曲而导致变形的脚部问题。槌状趾会导致脚趾疼痛。
8、疲劳骨折:高跟鞋造成的前脚掌压力可能会导致压力性骨折。
9、鸡眼或厚茧:鞋子和脚不断摩擦的地方,会长出厚的硬皮。当你穿上高跟鞋,脚滑上前方,并挤在那个窄小的鞋子内,这会对脚形成全新的压力点,并形成摩擦。
10、跖骨关节疼痛:高跟鞋除了会改变整个身体的重力分布,并且会导致更多的重量移向跖骨。这会使前脚掌感到有压力和疼痛。
谨防幼儿期宝宝4大意外伤害
跌伤
跌落虽多为非致死性伤害,但在家庭、幼儿园、学校及公共设施中发生率高。儿童严重的跌落事件,坠落高度往往在30厘米以上。
家庭中安装防护设备,父母应经常检查门窗是否关闭严密;
家中有好动、易冲动、好奇心强的儿童,特别是有注意缺陷伴多动的障碍儿童,窗户和阳台应安装防盗网,防止儿童从高空跌落;
减少儿童可能爬高及摔倒的因素,父母除了不把儿童独自置于餐桌、床和椅子上等可能导致跌落的高处外,还要减少家庭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卫生间铺设防滑地砖,保证卫生间、厨房和楼道有充足的照明,及时收拾地面上的杂物。
监督儿童娱乐活动,滑板、溜冰等运动性强、跌伤危险性高的活动,父母要指导、看护,给孩子佩戴手、膝防护用品。
烧烫伤
家庭里发生的烫伤多发于烧伤,由火灾引起的烧伤后果最严重。随时不忘对孩子的监护,切记让孩子远离火种。另外,厨房是儿童烧伤和烫伤发生的主要场所,要加强对厨房用品和电热用品的管理,在烧饭、烧水时,留心身边的儿童;火炉旁加装防护罩;热水瓶放在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尤其不能放在儿童手可够着的桌子上;刚使用过的电熨斗应远离儿童的视线,防止电熨斗底面光亮吸引儿童用手触摸;煤气用后立即关掉总阀,火柴、打火机也应保管好。
孩子被开水、稀饭等烫伤的事时有发生。这时首先要脱离热源,然后采用冷疗法,如冷水浸泡或湿敷,用冷水长时间冲洗,可降低皮肤温度,止痛十分有效;若大面积严重烧伤,应立即就近入院治疗;切忌乱用外涂药物,创面要保持清洁干燥。早期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入院后的治疗效果。
切割伤
孩子受到切割伤后,轻微出血者可先用红药水或酒精消毒,然后用创可贴贴住伤口即可。若伤在腕部等出血较多部位,则应加压包扎。家中常用而又容易造成孩子切割伤的用具要妥善放置。
误服药物
孩子误服药物后,首先应尽快弄清什么时间、误服了什么药物和大致剂量,以便就医时提供情况;
若误服一般性药物,如毒副作用很小的维生素、止咳糖浆等,可让孩子多饮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排出;如果吃下的药物剂量过大又有毒性,首先应立即用手指刺激孩子舌根催吐,然后再喝大量茶水、肥皂水反复呕吐洗胃。催吐和洗胃后让孩子喝几杯牛奶和3~5枚生鸡蛋清养胃解毒;
如果误服腐蚀性药物(如碘酒),应马上喝米汤、面汤等含淀粉液体;若为强酸,应立即服肥皂水、生蛋清,以保护胃黏膜;
若为强碱,应立即服用食醋、果汁等,然后立即送医院。
孩子感冒发烧吃药千万别重样
1.注意查看药物成分
给孩子使用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时,不仅要关心每种药物的服用剂量,更要关注每种药物所含的药物成分。特别是在给孩子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剂时,必须事先详细阅读说明书,弄清剂量再服。
2.避免吃药重样
避免同时服用两三种对乙酰氨基酚复合制剂,以防服用过量。感冒痊愈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切勿求愈心切,看这种药吃了不见好转,立即换别种药,这样很容易发生吃药重样的状况。
3.不要随意加大或减小剂量
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自己充当“医生”来给宝宝配药。但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39育儿提醒家长,给孩子吃药前要仔细检查吃药前首先检查药袋上的名字、日期及用量,注意是饭前还是饭后吃,两次吃药的时间至少要间隔4个小时以上,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4.别给孩子吃成人药
提醒家长,千万不能随便给宝宝使用成人药。儿童药和成人药不仅仅分量不同,儿童尚在生长发育之中,儿童对药物的解毒以及清除能力与成人不同,很多成人药会对儿童造成伤害,不适合儿童使用。另外,儿童的吞咽功能不如成人,儿童吞服成人的片剂或者胶囊剂时容易误入气道,造成窒息。
7个好习惯防儿童吃错药
幼儿误食帕金森药物 未及时送医险酿大错
近日,一名幼儿在家误食了帕金森药物,但看护的奶奶将孩子嘴里的药片抠出后以为没事了,并未及时送医。等孩子妈妈知道情况后才将孩子送医,医生给孩子洗胃时发现胃里已没有药物,可能已被全部吸收。
专家:孩子误服药物应做好急救措施并送医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朱翠平提醒家长,对于误服药物,首先要判断是服了什么药物或毒物,根据药物的种类判断应该怎样做应急处理。某些药品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小,如维生素类,吃错了或多吃了一两片,问题不大。但有的药物如安眠药及某些解痉药、退热药等,幼儿多吃会出现昏迷、心跳加快甚至休克,一些外用药品大多具有毒性及腐蚀性,必须及时处理。
不建议家长为3岁以下的孩子催吐,尤其对已经昏迷的患儿和误服汽油、煤油等石油产品的幼儿,以防发生窒息。如果误服腐蚀性液体,应立即喝牛奶、豆浆;误服强碱药物,应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橘汁等;误服强酸,应服用肥皂水、生蛋清,以保护胃黏膜。如果误喝了碘酒应赶紧喝米汤、面糊等淀粉类流质,以阻止人体对碘的吸收;错喝了癣药水、止痒药水、驱蚊药水,应立即多喝浓茶。处理后及时送医院就诊,最好带上装药品或毒物的瓶子及呕吐物。
7个好习惯防止儿童误服药
对于孩子来说,药片和糖豆长得差不多,很难区分,一旦误食会十分危险。因此,家长最好养成以下7个家庭用药的好习惯:
1.分门别类防拿错:不要把药品和其他物品(尤其是食品)混放在一起。成人药与儿童药要分开,外用药与口服药要分开,以免错拿造成误服。如果家中有需要长期服用的药品,建议也要与其他药品分开放置。
2.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吃药:孩子会模仿成人吃药的行为,家长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吃药。
3.告诉孩子为什么吃药:不要为了让孩子吃药,就欺骗他们说药品是糖果,应该告诉他们药名和为什么要吃药。
4.把药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药品应放置在高处,也就是儿童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地方,上了锁的柜子也是一个选择。切勿将药品随意放在桌柜上、枕边或儿童容易拿到的抽屉里。
5.别让孩子单独接触药:如果家长正在使用药品时因有急事而需要离开,应马上把它放到安全的地方。
6.保存药品完整的外包装:保留产品说明书、保质期等标签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防止药品过期变质,提醒家长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
7.尽量给儿童选择有安全瓶盖的产品:可以有效防止儿童自己开启药瓶取用药品。
家长朋友做好以上的安全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孩子误食药物,让孩子健康平安地度过童年时光。
秋梨膏川贝粉什么时候放 秋梨膏川贝放多少
以放的梨子为参考比例,大约是一斤梨放1克川贝。
秋梨膏川贝放的量可根据放的梨子作为参考,一般做秋梨膏以10斤梨起步,大约放10克川贝粉足以,毕竟秋梨膏只是辅助治疗咳嗽的,不是作为主要治疗疾病的药物,而是日常保健药膏,中药剂量不可过多,以免健康人群误服过量导致身体不适。
家长应避免在孩子的面前服药
刘女士这几天感冒咳嗽,有时会喝点止咳药水缓解症状。有一天她发现,2岁的儿子多多总是觉得困、反应差,大声呼喊也没有反应。她连忙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询问基本情况后告诉她,这是孩子模仿大人吃药造成的。
医生分析,刘女士有一次喝止咳药水时,多多问她吃药苦不苦,她回答“是甜的”。多多趁家人不注意,偷喝了右美沙芬缓释混悬液,于是出现了困倦、嗜睡等症状。
在门诊和急诊中,常常能看到儿童因误服药物引起中毒的案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儿童药物中毒多发生于1~6岁儿童,原因多为儿童误服,占79.2%。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智力发育尚不完善,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尝试吃各种东西、模仿成人行为。一旦没有人注意看管,就可能发生误服或偷服药物的现象。有些孩子模仿妈妈误食避孕药,还有的模仿爷爷奶奶吃了大量的降压药。
建议家长教育年幼的孩子不要乱吃药物和不明来源的食物,让其学会在吃东西前问问家长。其次,家中的药品和其他有毒物品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如较高的柜子或上锁的箱子内。还应避免在孩子的面前服药,以防孩子模仿,造成危险。
细数错误的育儿经验
1、孩子咳嗽需镇咳!错!
有些家长平时很关注小孩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小孩咳嗽就很着急。有育儿经指出,小孩咳嗽要及时治疗,先把咳嗽压回去,这就是所谓的镇咳。其实,这也不是正确的育儿经。
咳嗽是小孩常见疾病之一。很多咳嗽并不需要太过担心,更不需要服用镇咳药。“什么时候才吃药?这要看咳嗽对小孩身体影响程度。”其实儿童咳嗽,有时是将炎症、痰排出体内,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就和吐痰一个道理。只有小孩持续咳嗽,且已经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像夜里咳不停,才需要服药止咳。对于小婴儿没有力气咳痰,因此服药也不是镇咳,而是为了祛痰、驱咳。痰驱走了,咳也就走了。而镇咳只是简单压制,很不利于小孩子康复。”
针对现在市面上有些含可卡因成分的止咳药,马恒灏提醒家长朋友,在选购时千万看清药物成分,千万不要选购这类药物给小孩吃。
2、儿童没必要总上医院!错!
儿童生病后该不该去医院,社会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认为不应该多去,认为多去医院容易引起儿童疾病的过度治疗,会使儿童产生耐药性和恐惧感,并且导致儿童过于娇气,更容易生大病。一种观点认为,有病就应该到医院细致咨询、检查和诊断
医院可以常去,一旦发现儿童身体出现疾病征兆,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咨询,以免对延误病情。特别是儿科医生在开处方、做检查时都会比较慎重,很少会产生过度治疗。相反,作为家长,儿童出现健康问题后,不及时向医生咨询,想当然地处理或治疗,往往会给孩子一生都带来危害。”
3、儿童小磕小碰没关系!错!
小孩一旦出现小磕小碰,只要没有伤筋动骨,很多家长就不着急担心。他们认为,谁都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小孩不应该太娇惯。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但往往会导致家长对儿童伤害的不重视。
“知道美国小孩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吗?儿童伤害。现在国内,儿童伤害已经成为儿童致死、致残的第四大因素。前三位分别是感染、肿瘤和先天性疾病。我估计在国内儿童伤害的影响还会扩大和上升。”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医院的急诊科,接诊的儿童伤害病例都在不断上升。
导致儿童伤害的原因有很多,车祸、小玩具、电器等等,世界在儿童眼里是未知的,儿童对世界是好奇的,是一直在探索的。马恒灏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事物都会造成儿童伤害。“我接诊过一名小患者,被很多家医院诊断为肺炎,但按肺炎治疗一直不见效。最后我通过给他照CT,才发现是这名小患者不知什么时候肺部误吸入一只钢笔帽。取出钢笔帽后小患者痊愈。如果没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温馨提示:
孩子健康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盲目地相信所谓的育儿经和过来人的经验。因为这些育儿经和经验,往往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为很多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有意义的指导,但每个小孩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具有共性的东西有时候并不适应自家小孩。对待自家小孩,应该熟悉掌握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有选择性地利用育儿经,否则可能会事倍功半。
孩子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能力,就会有很多问题会被父母忽视,也会有些问题被父母放大了,这些错误的育儿经验,父母们要吸取这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