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饮食要注意哪些问题
心房颤动的饮食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心房颤动的患者不能贪杯。心房颤动的患者可以少量饮酒,酒类中以干红葡萄酒最好,白酒次之,心房颤动的患者每日饮酒以不超过二两为宜,不能贪杯。过度饮酒会刺激心房颤动的患者并损伤胃粘膜,损害肝功能,容易发生脑出血。酒精的刺激,会使心房颤动的患者本就紊乱的心跳加快,心房颤动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慌不适。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更会因酒精的刺激诱发心房颤动发作,并使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延长。
其次心房颤动的患者饮食要清淡为宜。大多数心房颤动的患者是因高血压?、冠心病引起心房颤动的,对这些心房颤动的患者而言,保持清淡饮食,无疑是最佳的辅助治疗。水果、蔬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还含有较多的钾,对心房颤动的患者控制血压、保持电解质平衡都十分有益。心房颤动的患者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此外,心房颤动的患者学会控制油脂和胆固醇的摄入亦十分重要。
再者心房颤动的患者要稳定饮食。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常要进行抗凝治疗,服用华法林,心房颤动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大幅度改变饮食,以免因饮食因素而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心房颤动的患者到医院复查抗凝效果的前一天和检查当天,更不能随意更改饮食。
专家指出,我们在关注心房颤动的饮食要注意哪些问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对心房颤动的患者的护理问题。心房颤动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也要调整好情绪和心理问题,必要时我们的 医务工作者和心房颤动的患者家属要对病人多做心灵关怀。
房颤有哪些危害
一.生活质量的下降。
心房颤动时心律不齐,心室率过快易于造成心悸、乏力等症状或诱发加重心绞痛,使病人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
二.影响血流。
心房颤动可使心排血量下降25-30%,易于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如果是一个二尖瓣狭窄的病人发生了快速心房颤动,可能引起肺水肿。心房颤动长期存在,心室率未能得到控制还会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三.并发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心房颤动病人的中风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6倍。心房颤动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病率的惟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房颤是许多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中风的致病根源。
心房颤动有什么体征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有哪些症状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的特殊类型: 1.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简称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 各种心律失常都会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动物试验证实刺激迷走神经可诱发心房颤动。1978年Coumel提出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现已证实其并非少见。其特点如下:
(1)临床特点:
①首次发作者的年龄在30~50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男女之比为4∶1。
②几乎只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③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但疗效差,病情加重后才就诊,临床病史常为2~15年。
(2)发作模式特点:
①发作多在夜间、休息时,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
②发作常与进食相关,尤其在晚餐后,因早餐、午餐时交感神经活动较强。饮酒是促发因素。阵发性房颤主要在夜间发作,常在早晨恢复窦性心律。
③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心房颤动。
④几乎所有患者都随病程进展而发作趋向频繁:一般从每年发作几次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发作几次。发作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逐渐延长。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没有或极少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
(3)心电图特点:
①发作前可见窦性心律的减慢,呈窦性心动过缓(表明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可持续数小时或数个心动周期,当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才发作,多数病例的临界心率在60次/min以下。
②除心率减慢外,发作前的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常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③发作过程中,常可见到心房颤动与Ⅰ型、心房扑动交替发生,或混合存在。
④多年随访不发展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⑤迷走神经可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并伴房内兴奋传导的减弱,因此不十分提前的房性期前收缩也可诱发心房颤动。
房颤的常见的症状表现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目前已是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纠正房颤,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流到大脑就容易造成脑梗塞即脑中风。因此,在日常如果发现房颤的症状时,还需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病情加重。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3、心房颤动的特殊类型: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简称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
(1)临床特点:
①首次发作者的年龄在30~50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男女之比为4∶1。
②几乎只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③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但疗效差,病情加重后才就诊,临床病史常为2~15年。
(2)发作模式特点:
①发作多在夜间、休息时,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
②发作常与进食相关,尤其在晚餐后,因早餐、午餐时交感神经活动较强。饮酒是促发因素。阵发性房颤主要在夜间发作,常在早晨恢复窦性心律。
③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心房颤动。
房颤的症状都有哪些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如何避免房颤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分类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平常所说的房颤,就是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30万心房颤动患者,我国心房颤动患者估计在1000万以上。心房颤动主要是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7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高于5%。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未来心房颤动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心房颤动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中风。心房颤动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中风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着。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愈加密切,80-89岁的高龄人群中,心房颤动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年龄组心房颤动患者的4.5倍。在我国部分地区心心房颤动动住院病例调查资料中,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
减少脑中风的发生,预防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临床研究显示,华法林治疗使脑中风的危险降低68%,而且,华法林降低心房颤动脑中风的发生效果显着高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
尽管华法林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药物,但同时华法林所致的出血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恢复正常心律,但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所有这些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而且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100%有效的。即使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只有半数患者在2~3年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即使是最强有效的胺碘酮,也只有40%的患者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疗心房颤动呢?心房颤动的消融治疗近些年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很多心房颤动可以治愈。国内和国外的专家也都推荐把导管消融作为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优于药物治疗。同时,导管消融后患者恢复了正常心律,因而无需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了长期服药的毒副作用。而且研究显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脑中风的发生率也显着减低,因此,采用导管消融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更为理想的减少脑中风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方式。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为心房扑动。若频率>350次/分且不规则时,则为心房颤动。那么,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将会为你详细介绍。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专家表示,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病史、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2、体检发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除原有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整,也可不规整取决于心房与心室传导比率,房颤时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需检测血压以排除高血压,应观察有无眼球突出和双手细震颤以排除甲亢。
3、辅助检查
心电图除可以明确诊断外,还能了解房扑、房颤时心室率的快慢,对治疗有指导意义,房扑者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的心房扑动波F波,房室传导比率可呈2:1、 3:1或4:1,QRS呈室上性,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QRS间距绝对不规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阵发性房扑、房颤的诊断有帮助,并能了解发作时最高和最低心室率。
心房颤动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器质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2.预激综合征 可能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道不应期很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预激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被认为情况严重,因为旁路没有像房室结那样生理性传导延搁的保护作用,所以经旁道下传的心室率多在180次/min以上,严重影响心脏的排血量。
3.其他疾病
(1)全身浸润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血病、淀粉样变等。
(2)肺和全身性感染以及慢性肺功能不全。
(3)心脏手术和外伤。
(4)洋地黄中毒、乌头碱类、尼古丁等中毒均可诱发房颤。
(5)各种心导管操作及经食管电刺激、电复律术中等可直接诱发房颤。
(6)酗酒和吸烟、情绪激动、过度吸烟、排尿等可直接发生或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诱发房颤。
4.家族性房颤 系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方式属AD遗传,多在成年之后发生,呈阵发性,房颤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和终止。房颤发作症状较轻,多由劳累、精神紧张、感染、疼痛、饮酒、吸烟等诱发,心功能保持正常。一般预后较好。
5.原因不明 健康人发生的特发性房颤,往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依据
心房颤动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
大家都知道,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据调查估计,中国现有心房颤动患者900万。心房颤动对患者主要有两大危害:
(1)一方面由于心房同步收缩性丧失,心室反应不规则及过快的心室率,造成患者的心功能损害;
(2)另一面由于心房内血流缓慢,并产生涡流,内膜受损,形成左房血栓,血栓脱落形成周围血管栓塞,造成患者致残,甚至致死。因此加强对心房颤动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据调查发现,心房颤动的发生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40岁以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5岁以后房颤的发生率陡然增加,而各年龄段男性的发生率均比女性高。据国内最新报道,男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比女性要高。心房颤动的性别差异有:
(1)男女性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是不同的:男性心房颤动与冠心病有关;而女性心房颤动与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相关:
(2)女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过程更为复杂。据研究:
①心房颤动发作时的心率女性比男性更快,持续时间更长。
②女性非风湿性心脏病发生的心房颤动比男性更易引发栓塞。
③阵发性心房颤动经电复律或药物复律后,女性更难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据人群普查结果提示,女性绝经期前极少发生心房颤动,至65岁以后才明显增加,而且女性由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术者多在45岁左右,这味着在这一年龄由于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而症状较多,故有人推测雌激素(“雌二醇”)可能有对抗房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作用。
总之,由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心房颤动发生的情况与男性有所不同,无论发生的危险因素还是预后均与男性不同,提示在处理女性心房颤动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房颤的概述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目前认为大部分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及部分持续性或慢性(永久性)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阵发性房颤能在短时间内终止,持续性房颤治疗无效成为永久性房颤。房颤的预后与患者的心脏病基础病变、房颤持续时间、心室率快慢及并发症程度相关。
美发现吸烟会增加心房颤动
你是个吸烟爱好者吗?或者说你是个烟民吗?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吸烟,会增加我们的心律失常,也就是心房颤动的危险,这是首次发现吸烟与心房颤动的联系。这项研究涉及1.5万名45至64岁的成年人。研究人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了平均13年的跟踪调查,在这期间,被调查对象中共有876人患上心房颤动。
研究人员对比了吸烟者和非吸烟者患心房颤动的几率。结果发现,与从未吸烟的人相比,曾经吸烟但后来戒烟的人罹患心房颤动的风险要高出1.32倍,现行吸烟者则要高出2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肌失去了有规律的舒缩活动,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颤动,导致心房不能正常有效收缩。它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健康。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美发现吸烟会增加心房颤动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据统计,美国每年新诊断的房颤病例达16万。过去的研究发现,肥胖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心房颤动的风险因素。这项最新研究证实,房颤也与吸烟有关联。